定妃的封號是什么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guān)系,小編告訴你。
我們所了解的清代長壽之人,有那么幾個:雍正裕妃耿氏,年過94歲,《甄嬛傳》那個病怏怏的端妃就是以此為原型;孝圣憲太后鈕祜祿氏,活了86歲;乾隆自己活到89。但以上這些人,都不能稱之為“冠”,清朝活最久的是今天要介紹的定妃,她活到97歲。
定妃出生在一個非常罕見的姓氏家族:萬琉哈氏,也稱瓦劉哈氏。清朝初年,后公主位們幾乎被所謂的“滿洲八大姓氏”以及蒙古博爾濟吉特壟斷,所以定妃并沒有那么高貴。根據(jù)考證,瓦劉哈氏的祖先居住在清河一代,剛剛開國舉部落歸附,其后人世代為包衣。所謂的包衣,即八旗的下人。
公元1662年,清朝迎來一件大事:新皇帝、也是小皇帝玄燁登基。這意味著鐵血手腕的皇太極時期結(jié)束,多爾袞和豪格之爭也暫且壓制,全國上下都在期待著康熙皇帝能夠給他們帶來什么不同。而就在這之前一年,定妃悄無聲息地出生了。如此看來,倆人還真有點緣分呢。
史料沒有詳細記載,她何時入宮,不過包衣之身多半是以宮女身份選拔嬪妃??滴醵哪?,萬琉哈氏給玄燁生下了皇子:愛新覺羅·允祹。允祹是康熙實質(zhì)的第二十一個兒子,但若以序齒排屬于第十二位,是故當時宮中上下都稱他十二阿哥。對于一個出身不高,父兄不沒有要職,自己也不是特別受寵的嬪妃,“生育”幾乎就是她唯一的進階路徑,這個孩子使萬琉哈氏被封“定嬪”。(側(cè)面證明了,在此以前她只能是貴人及以下封號)
只是有一點挺奇怪的,“定”之一字代表了什么?因何而來?該字本身有穩(wěn)定、固定之意,只不過皇室冊封大多會用“端”來代替,康熙以前還沒有誰是定妃,所以一直引人疑惑。
講到這,定嬪的事跡幾乎就沒有了,那她又是怎么成為妃的呢?別急,十二阿哥還引出來不少故事呢,細看下去你就會發(fā)現(xiàn),與我們熟悉的人、熟悉的事,都可以串通起來:
對于康熙而言,有一個女子的意義非常重大,那就是蘇麻拉姑。玄燁幼年得過天花,為不蔓延給別人被移出宮廷養(yǎng)病,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隔離”,那段時間是蘇麻拉姑每天往返,十分辛苦。順治死后,很快玄燁的生母佟妃也死了,雖然有孝莊和嫡母在,但衣不解帶、親力親為的也總是蘇麻拉姑,在康熙心中,她早就不是下人了。
蘇麻老來寂寞,玄燁為了安慰她,特意將定嬪剛生下不久的十二阿哥帶到她身邊讓其養(yǎng)育,多少帶去了歡樂。只不過,沒人理解生母與兒子分離的悲情。
愛新覺羅·允祹和母親一樣長壽,活了將近80歲,康熙時期很受重用,雍正登基后卻遭受彈劾,被降級為貝子,直到乾隆二十八年,方去世。據(jù)《清史稿》記錄,允祹有六子六女,但是六個兒子大多早亡,最后陷入一個窘境:沒有孫子繼承爵位了!沒關(guān)系,乾隆自有一套。
乾隆特別喜歡做一件事,那就是:把自己的兒子過繼給親王郡王們,一來幫助家人延續(xù)愛新覺羅血脈,二來也是不斷地把儲君競爭者們剝離出權(quán)力核心。來看看這個倒霉蛋兒是誰吧,還真是我們的大熟人——嘉妃所生的皇四子,愛新覺羅·永珹。
記不記得,《如懿傳》有這么一段,永珹爭儲太明顯,被乾隆忌憚,剛好叔叔沒有孫子,于是就把他給送人了,嘉妃那個傷心,少了一個盼頭。而在真實的歷史中,永珹表現(xiàn)如何我們并不知道。
康熙去世后,雍正按照慣例,加封先皇后妃,于是定嬪就成了皇考定妃。同時,由于對皇室子嗣有所貢獻,十二阿哥本身非常能干,萬琉哈氏一族被抬旗,脫離包衣之身。雖然,早年間定妃一家沒什么地位,但是隨著和愛新覺羅不斷融合,也逐漸脫離了曾經(jīng)階級,甚至開始進入中樞團體:
十二阿哥允祹的福晉,乃大學士富察馬齊之女。馬齊是誰呢?乾隆富察皇后、大將軍傅恒的親叔叔。你看,這就和我們熟悉的再次串聯(lián)起來了。
康熙帝有名分的后妃有39人。其中皇后4人,皇貴妃3人,貴妃1人,妃11人,嬪10人,貴人6人,庶妃4人:
皇后(4位):
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1653年12月17日—1674年6月6日),首輔索尼的孫女。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1653年—1678年3月18日),輔政大臣遏必隆之女。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1689年8月24日),佟國維之女
孝恭仁皇后,烏雅氏(1660年—1723年6月25日),護軍參領(lǐng)威武之女。雍正之母。
皇貴妃(3位):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1699),參領(lǐng)海寬之女。章佳氏是唯一一個陪葬康熙的妃子。
敦怡皇貴妃,瓜爾佳氏(1683—1768)
愨惠皇貴妃,佟佳氏(1668—1743),孝懿仁皇后的妹妹。
貴妃(1位):
溫僖貴妃,鈕祜祿氏(?—1694),孝昭仁皇后的妹妹
妃(11位):
順懿密妃,王氏。
純裕勤妃,陳氏。
惠妃,納喇氏(?—1732),郎中索爾和之女,
榮妃,馬佳氏(?—1727),員外郎蓋山之女。
平妃,赫舍里氏(?—1696),孝誠仁皇后的妹妹
宜妃,郭絡(luò)羅氏(?—1733),佐領(lǐng)三官保之女
宣妃,博爾濟吉特氏(?—1736),科爾沁達爾汗親王和塔之女,順治皇帝悼妃的侄女。康熙的表姐妹。
慧妃,博爾濟吉特氏(?—1670),科爾沁三等公吉阿郁錫之女
成妃,戴佳氏(?—1740),司庫卓奇之女
定妃(1661—1757),萬琉哈氏,郎中拖爾弼之女。薨時九十七歲,她是康熙諸妃中最長壽的。
良妃(1665—1711),衛(wèi)氏,內(nèi)管領(lǐng)阿布鼐女,本辛者庫罪籍,入侍宮中。
嬪(10位):
熙嬪(1670年—1736年)陳氏,陳玉卿之女,
僖嬪,赫舍里氏 (?—1702),賚(lai)山之女。
端嬪,董氏,員外郎董達齊女。
靜嬪,石氏(?—1758),石懷玉之女。
安嬪,李氏,李永芳孫女,
敬嬪,王佳氏
襄嬪(?—1746),高氏,高廷秀之女。
穆嬪,陳氏(?—1727前),陳歧山之女,
通嬪,納喇氏(?—1744),監(jiān)生常保素之女
謹嬪,色赫圖氏(?—1739),員外郎多爾濟之女。
貴人(6位):
郭貴人,郭絡(luò)羅氏,宜妃的妹妹
易貴人,易氏(?—1728)
布貴人,兆佳氏(?—1717),
陳貴人,陳氏(?—?)
貴人,納喇氏。驍騎校昭格之女
貴人,納喇氏,那丹珠之女。
貴人,袁氏
庶妃(4位):
庶妃,鈕祜祿氏,
庶妃,張氏
庶妃,王氏
庶妃,劉氏
王政君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太后!
王政君(前70—13年),享年84歲,魏郡元城(今河北正定縣)人,陽平假王禁的次女,漢元帝劉奭的皇后,性軟弱,無主見,
王政君出身于官宦之家,傳說她的母親李氏夢月入其懷,遂有身孕,生下了政君,她的父親做過廷尉史(法庭書記),王禁嗜酒好色,娶了好幾個小老波,生有四女八子,王政君的生母李氏失寵。與王禁分手,改嫁荀安為妻,王政君從小失去母愛,長大后的政君,婉順賢慧。及笄就被她的父親嫁出去,未過門而丈夫病死,后改嫁給東平王做姬妾,未進王府門而東平王死。許嫁之人暴病而亡,父親王禁十分奇怪,找人算了一卦,算卦之人說:“你的女兒及富貴之命,將來所嫁之人一定是顯貴之人。”王禁很高興,便教政君寫字讀書,弄琴鼓鼓瑟。
公元前53年(漢宣帝甘露元年),政君十八歲那年,王政君應(yīng)先入宮,適皇太子劉奭的愛妃司馬氏死,司馬良娣臨死前,對皇太子說:“妾本不該死,是那些妃嬪咒的。”司馬氏死后,劉奭十分悲傷,他想起司馬良娣的話,發(fā)誓不再接近嬪妃,漢宣帝怕太子憂傷過度,令皇后挑選五名宮女,供太子選妃,王政君位列于候選人中,她穿著一件繡著紅色花邊的艷服,剛好坐在最靠近太子的位子上,太子還陷于思今愛妃司馬氏的悲痛之中,無心選妃,皇后在旁邊催促,劉奭隨便指著靠近自己身邊的一位宮女,皇后看王政君長相還算說得過去,更何況皇太子點頭,于是就忙命人將王政君送到東宮。
就這樣,相貌平平的王政君,在一個偶然的機遇中成為了太子妃,太子劉奭并不喜歡王政君,誰知政君侍宿一夜而懷孕生子。此后太子劉奭再也沒臨幸于她。
宣帝聽說有了嫡孫,高興萬分,親自給他起名為驁,字太孫,而且時常抱劉驁,逗他玩。
公元前49年十二月,宣帝駕崩,劉驁三歲,皇太子劉奭在宣帝駕崩的當天,登上未央宮前殿的龍位,他就是漢元帝,劉驁是他的長子,前被立為皇太子。
按說,母以子貴,劉驁被立為皇太子,他的母親王政君應(yīng)該頭頂鳳冠。但元帝猶豫不決,因為他不寵愛王政君。
他最寵愛的妃子是傅氏和馮氏。傅妃聰明伶俐,善解人意,所以在宮中的人緣極好,雖于元帝,但并不遭眾嬪妃的嫉妒。王政君生了劉驁不久,傅妃生了兒子劉康,馮妃生了兒子劉興。
元帝想把皇后的鳳冠戴在傅妃的頭上。但是,在他那個時代,劉驁既立為皇太子,皇后的桂冠按傳統(tǒng)的規(guī)制當屬于王妃。元帝整整跨躇了三天,他還原引來非議,最后還是無可奈何地立王妃為皇后。
他又創(chuàng)設(shè)了一個宮中的地位次于皇后的名號——“昭儀”。昭儀位視丞相,比諸侯王,他心愛的傅、馮二妃為昭儀,立劉康為定陶王,劉興為信都王。
王皇后徒有皇后尊號,被冷落一邊,好在王政君生性柔順,不是爭風吃醋的女人,漢元帝對皇后家的家庭,照例給予恩典,王氏家庭封王者,多至十人,為西漢末年外戚擅權(quán)埋下了禍根。
但是她的兒子、皇太子劉驁越來越讓元帝不滿。劉驁曾好讀經(jīng)書,恭謹有冖。有一次,元帝召他,他聞詔忙前去。但劉驁不敢橫穿皇帝專用的馳道,而是繞了一個大彎。元帝見太子來遲,責怪太子,劉驁說明了原因,元帝很高興,但好景不長,劉驁對經(jīng)書漸漸厭煩了,整日游手好閑喜歡喝酒、游玩。元帝多次訓斥,但太子屢教不改,于是元帝打算廢黜劉驁,另立傅妃之子劉康。
公元前33年(漢元帝竟寧元年)。元帝病重,傅昭儀、劉康在側(cè)侍奉,皇后,太子被拒之門外,一天,元帝向其近臣透露他要廢黜,另立劉康為繼承人的心愿。王皇后、太子聽后,惶恐不知所措。
這時,元帝寵臣侍中史丹闖進元帝寢宮,頓首涕泣而言;“皇太子名聞天下,臣民歸心。今臣聽陛下有廢立之意。若是這樣,請陛下先賜我死吧!”元帝見狀,長嘆一聲,說:“沒有此事?;屎笾斏鳎鹊塾痔蹛厶?,寡人豈敢違先帝之意?”
就這樣劉驁保全了皇太子的名字,王政君也保全了皇后的鳳冠。
公元前33年(漢元帝竟寧元年)五月,元帝死于未央宮,終年四十三歲。劉鰲繼位為漢成帝,尊王氏為皇太后,移居長樂宮。
耽于聲色的成帝任命舅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lǐng)尚書事,掌理朝政。成帝自己整日游山玩水,斗雞走狗,朝政大權(quán)實際掌握在皇太后和她哥哥王鳳手中,堂堂天子也得看他們眼色行事。
成帝身體多病,即位多年無子。定陶王劉康來朝,成帝留他在京師伴駕,有以劉康為帝位繼承人之意。王鳳對此不滿,擔心劉康做了皇帝對王氏不利,遂借日蝕為名,奏諫成帝遣劉康回他的定陶國去。成帝無奈,只好與劉康相對涕泣而別。
成帝對于自己大權(quán)旁落,王鳳專權(quán)用事,日漸不滿,有罷免王風之意。恰好京師地方升官京兆尹王章上書成帝,建議成帝貶王鳳,推薦中山王的舅舅馮野王取代王鳳,結(jié)果他倆的密謀讓王音知道了。
王音是皇太后王政君堂弟王弘的兒子,他官為侍中,在成帝左右侍奉,成帝與王章密謀時,他不露聲色,事后偷偷地通報王鳳,于是王鳳在家,上書辭官。成帝覺得這是罷免王鳳的大好時機,誰知,皇太后出來作梗,她哭哭啼啼地,不吃不喝,向成帝施加壓力,成帝只好把王章打入死牢,杖斃獄中,妻子流放邊陲。
當王氏外戚一個個顯貴無緣、趾高氣揚,驕奢淫逸的時候,年僅十三歲的王莽與母親相依為命,他被服簡陋,舉止恭謹,小心翼翼地侍奉執(zhí)掌進行大權(quán)的姑伯。與那些王家貴公子相比,潔身自好、恭儉有禮的王莽格外引人矚目。
陽朔三年(前22)王鳳病重,王莽在側(cè)侍候,數(shù)月未解帶,王鳳十分感動,彌留之際,哦皇太后和成帝授給王莽一官半職。王莽更加小心謹慎的侍奉姑叔,皇太后對這個侄子頗有好感。
王鳳死后,王根輔玫五年病,上書矩陣,推舉侄子王莽出任大司馬一職。
綏和二看(前7),成帝駕崩,定陶王劉康的兒子劉欣即皇帝位,是為哀帝。哀帝尊皇太后王政君為太皇太后。哀帝即位后,他的祖母傅昭儀、母親丁姬兩家成了新的權(quán)貴,與王氏外戚在權(quán)益分配上發(fā)生沖突,太皇太后命王莽辭職以緩和矛盾,王莽極不情愿的上書辭官。
元壽二年(前1),哀帝駕崩,哀帝無子,太皇太后在哀帝駕崩的當天迫使哀帝把軍政大權(quán)交給王莽,王莽重登大司馬的寶座。他和太皇太后迎立中山王劉興年僅九歲的兒子劉衎為帝,是為平帝。
平帝年幼不能臨政。于是,太皇太后臨
朝稱制,行使皇帝的權(quán)力,她依賴王莽,委政于他。
其實王莽覬覦帝位已久。他結(jié)黨營私。排除異已;又沽名釣譽,廣施恩惠。經(jīng)過幾年的經(jīng)營,他把朝政大權(quán)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對太皇太后王莽是不敢惹的,年邁的太皇太后仍握有相當大的權(quán)力,為獨攬大權(quán),王莽指使爪牙上書,說太后至尊,不宜操勞過度,一些小事就不必親躬了。太皇太后聞之十分高興,規(guī)定以后惟有封侯賜爵一事須秦聞于她,其他事一概由王莽裁決。
隨著歲月的流失,平帝逐漸長大了。王莽覺察平帝對他專權(quán)十分不滿。便先下手鴆殺了平帝,擁立了一個年僅兩歲的劉嬰為“孺子”,自己做起“攝皇帝”來了,王太后萬萬沒想到自己一手栽培的侄兒王莽竟欲施篡奪她兒孫的天下!但悔之晚矣,此時朝中大權(quán)完全落入王莽手中,自己有名無實權(quán),怩沒有什么力量能阻止王莽代漢自立了。
到公元8年,王莽將小皇帝劉嬰廢黜,在爪牙的歡呼聲中戴上皇冠,堂而皇之地坐上龍椅之后去謁見的太皇太后,說他秉承天命,代漢而立,建立新朝。昔日掌握實權(quán)的太皇太后如今也只有憤慨、怒罵的能力了。
翌年正月初一,在未央宮前殿隆重地舉行了新朝皇帝即位典禮。王莽登上龍座南面稱帝,接受百官井朝賀,奉太皇太后上“新室文母太皇太后”的璽綬,去掉漢朝的稱號。
王莽代漢自立,覺得只有接管漢氏玉璽,才算是真正的取代了劉室天下。因此,他稱帝不久,便迫不及待地遣王舜去長樂宮向太皇太后索要“漢傳國璽)。
太皇太后大怒,指著王舜的鼻子罵道:“王舜,你家蒙受漢室皇恩,卻不思報答,反而乘漢室人孤勢薄,幫王莽篡位。像你們這樣的人,豬狗不如。我乃漢室老寡婦,活不了幾天了。我死了,就讓這塊玉璽葬,他王莽休想得到!”
王舜伏在地上,羞赧汗顏。很久,才抬頭對太皇太后說:“皇上意在必得,太后今天還給,明日還能還不給嗎?”
太皇太后擔心王莽得不到“漢傳國璽”會狗急跳墻,遂拿出玉璽,扔在王舜面前,罵道:“我老將死,你們兄弟定受滅族的報應(yīng)!”
漢代在宮中先聲奪人的官員都著著黑貂。王莽更為貂。太皇太后思念漢朝,拒絕按新朝禮行事,而且命令侍從仍著著黑貂。王莽見了,也無可奈何。
太皇太后在悲憤中度過了她一生的最后時光。
王政君生于漢宣帝時,一生經(jīng)歷七朝,歷盡滄桑,她一人雖沒有什么政治野心,但愚庸無能,軟弱寡斷,終于斷喪了漢朝劉姓的江山。
公元13年(新朝始建國五年)二月,太皇太后憂憤而死。享年84歲,她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后之一。太皇太后的遺體被運往渭陵,與元帝合葬。
寵妃未必長壽,不得寵也不見得命短。由于古代生活條件限制,加上宮闈傾軋,能夠在后宮中長壽平安的后妃并不多見。清朝康熙帝玄燁的定妃萬琉哈氏卻是個例外,她生于順治朝,于乾隆年間離世,享壽97歲,是清朝后妃中最長壽者。定妃之子胤裪也是康熙帝諸子里最高壽的一個。
定妃萬琉哈氏能夠長壽,無非兩個原因:
第一,定妃不受寵,獨子胤裪也沒有亂入九王奪嫡,母子躲開了宮闈傾軋;第二,定妃是唯一出宮生活的太妃,遠離宮禁得享天倫。
萬琉哈氏出身滿洲上三旗中的正黃旗,祖上多在辛者庫任職,而萬琉哈氏本身也是上三旗包衣宮女出身。如此出身的萬琉哈氏與康熙帝的德妃烏雅氏、良妃衛(wèi)氏都差不多,然而萬琉哈氏卻并不如德妃與良妃受寵。
清朝宮女一般25歲離宮,而萬琉哈氏26歲生育了皇十二子胤裪,應(yīng)該早就被康熙看中成為了庶妃。不過萬琉哈氏并不受寵,直到58歲才得以冊封為嬪位,居于康熙諸妃嬪之末。
眾所周知,清初康熙年間發(fā)生了慘烈的“九王奪嫡”,諸皇子為爭儲君之位明爭暗斗,后宮很多皇子的生母都被卷入紛爭之中。然而萬琉哈氏卻幸運躲過一劫——她的獨子胤裪并沒有卷入。
康熙二十六年,玄燁祖母孝莊太后離世,其侍女蘇麻喇姑悲痛萬分。蘇麻喇姑雖是婢女,但在宮廷之中地位極高,也很受康熙帝玄燁敬重。為了排解蘇麻喇姑心中的憂傷與孤獨,康熙帝將胤裪交給了蘇麻喇姑撫養(yǎng)照顧。如此,胤裪被蘇麻喇姑撫養(yǎng)長大,同時也很幸運地躲開了兄弟們之間的爭斗沖突。
由于萬琉哈氏不受寵,胤裪也沒站錯隊,胤禛登基后對于他們母子也不錯,尊奉萬琉哈氏為皇考定妃,并且允許萬琉哈氏離開紫禁城,出宮到王府與自己的親兒子胤裪一起生活。
古代“一入宮門深似海”,后妃一旦入宮就幾乎再也沒有離開的機會,而萬琉哈氏卻又有幸能離開紫禁城,還可以與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遠離宮闈盡享天倫。如此一來,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加上愉悅的心境,都是定妃“超長待機”的極大助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90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