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洛行這個名字卻很少被人知道,甚至在很多書籍中不一定是真的 歷史事實又是怎樣的呢?
在十九世紀中葉的淮北大地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一支聲勢浩大的農(nóng)民起義軍,這就是張洛行領導的捻軍。他們配合太平軍,高舉反清大旗,縱橫轉(zhuǎn)戰(zhàn)于十多個省,給腐朽的清王朝造成了沉重打擊。
不過,由于農(nóng)民起義的諸多局限性,捻軍最終還是失敗了。那么,作為捻軍的首領,張洛行最終的結(jié)局是怎樣的呢?
張洛行是安徽渦陽人,生于1810年。據(jù)說其母生下張洛行時,天呈異象。當日狂風暴雨,直落得天昏地暗。突然間,一個響雷將張家門前的大柳樹劈開,抓出了一條大蛇,滿屋都充斥著濃濃的硫磺氣。恰在此時,張洛行降生了,父親據(jù)此為他取乳名“香兒”。
張洛行家境殷實,有地5頃,祖上曾開過糧食行、雜貨鋪、糟坊、燒酒作坊等,但到了張洛行這一代時,家道日漸中落。又逢家鄉(xiāng)淮北一帶水旱災荒頻繁,地主剝削殘酷,官吏貪贓枉法,百姓苦不堪言。
張洛行為人仗義,寬厚和平,樂善好施,各地難民爭相歸附。為了維持生計,張洛行只好鋌而走險,干起了利潤豐厚的販賣私鹽的伙計。因張家是大戶,除了自己倒騰私鹽外,還組建了一個私人武裝,替其他販鹽商戶提供保護。
眾所周知,鹽業(yè)歷來是朝廷專營,容不得私人擅自倒賣,張洛行的行為必然引發(fā)朝廷的不滿,和朝廷的沖突日益劇烈。1851年,張洛行在武裝販鹽的過程中,遭到了朝廷的圍捕,他率眾殺死了鹽巡,砸毀了鹽卡。
返回家鄉(xiāng)后,張洛行聽聞族子楊曾等被河南永城官府捉拿下獄,便率萬余手下去永城劫獄,由此拉開了張樂行武裝反抗清廷的序幕。
1852年11月,張洛行被永城、亳州一帶的十八股捻軍推選為首領,揭竿而起,并“祭告天地,宣布信條”。捻軍分黃、紅、白、黑、藍五色旗, 之下還有五色鑲邊旗和八卦旗、水花旗。每旗各有統(tǒng)領,史稱“十八鋪聚義”,正式開啟了捻軍的抗清斗爭。
此后,捻軍一路攻城拔寨,幾乎控制了整個淮北地區(qū),甚至延伸到安徽、河南兩省。1855年,捻軍會盟于雉河集,張洛行被封為“大漢明王”,建立了“五旗軍制”,次年占領豐縣,直逼開封。
1857年,張洛行聯(lián)合太平軍作戰(zhàn),改旗易幟,受封為“征北主將”。第二年,他配合陳玉成、李秀成參加三河戰(zhàn)役,大敗湘軍,殺死清軍浙江布政使李續(xù)賓。不久之后,張洛行被太平軍封為“沃王”。
捻軍的不斷強大讓清廷焦頭爛額,他們只好派遣號稱“滿清第一猛將”的僧格林沁,命其率一萬余清軍與捻軍作戰(zhàn),對付難纏的張洛行。
1862年,張洛行與僧格林沁在雉河集展開鏖戰(zhàn),3月19日,尹家溝、雉河集失守, 二萬多捻軍將士陣亡。張洛行雖然帶著小股部隊突圍,但沿途遭遇清軍的圍追堵截,最后僅剩下20多人,撤退到西陽集原捻軍首領李勤邦家中躲避。
此時的李勤邦早已投敵,見到張洛行父子三人后,又驚又喜,而張洛行則對李勤邦的叛變行為全然不知,毫無戒心地在李家住下。李勤邦一邊假意熱情招待張洛行一行,一邊派人通知了清軍。
黎明時分,當疲憊的張洛行等人還在熟睡時,清軍破門而入,抓住了張洛行和他的兩個兒子,隨即被解往僧格林沁大營。僧格林沁曾想方設法收買他,希望他投降清軍,可保性命無虞。但張洛行破口大罵清廷及叛徒李勤邦,拒絕了僧格林沁的要求,慷慨赴死。
在籠絡張洛行失敗后,同治帝隨即下發(fā)處死張洛行的命令。據(jù)說,張洛行及其子張喜、義子王宛兒被凌遲處死,行刑過程異常慘烈。
最先被凌遲的是張洛行的兩個兒子,劊子手用小刀剮取兩人身上的肉,強行要張洛行在旁邊觀看。張洛行不忍直視,痛苦地閉上雙眼,僧格林沁竟然命人將他的眼皮用線穿于額頂,逼迫他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兒子被剮成一副骨架。
更讓人發(fā)指的是,劊子手居然將兩個兒子的肉硬塞進張洛行的嘴里,逼迫他吞下。張洛行吐出后對清軍大罵不止,劊子手索性用鐵鉤將他的舌頭勾了出來。
最后,劊子手開始折磨張洛行,他們整整凌遲了他一天,直到他體無完膚,才將他斬首,死狀極為慘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92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