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古代窗戶紙真的沾點水一捅就破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相信每個人都曾在古裝劇中看到這樣的場景:在窗外偷聽講話的人,拿口水沾濕手指捅破窗紙,屋內(nèi)的情況盡收眼底,該看的、不應該看的都看到了。更有甚至,直接戳破窗戶紙,用一根類似竹管的東西向屋內(nèi)吹迷煙。但是古代真的是用紙糊窗戶嗎?在紙發(fā)明之前古人用的是什么糊窗戶呢?
窗戶紙早在唐宋年間就出現(xiàn)了;在此之前窗戶僅是用來做透光之用,可是刮風下雨的難免會冷啊,所以人們就想到把窗口封起來。唐宋年間文人墨客居多,很多家庭里面都有不少寫滿字的廢紙,這些紙大多數(shù)都是非常厚。讀書人在紙上寫滿字之后,就會將廢紙拿來糊窗戶,而且這紙的透光性也不差。
秦漢前大多是用絹或者布來糊窗的,到了隋唐時候雖然造紙技術成熟了但價格很貴。普通人家有的是用的那種能拆卸下來的木板當窗戶用,有的則是用草簾掛在窗上用的時候用木棍支起。到魏晉南北朝的時候,紙張開始普遍起來,由于紙張的透光性能好,用起來也方便用紙糊窗才運用起來。到明清時技術日漸成熟,逐漸有了油紙不但可以防雨雪,還能防潮。
清朝時還有的用綿繭或桑皮造的綿紙,不僅白亮,而且堅韌耐用。在蔡倫改進造紙術之后,紙還沒有普及,也比較容易爛,并沒有用來糊窗戶。紙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普及的,但是很貴,直到隋唐時期,都還很貴。很多普通人家裝的可拆卸的木板,有的用紗布,有的把草席掛在窗戶上。窮人家只能用稻草遮蔽。
雖然中國古代也制作過琉璃瓦,蜻蜓眼一類的彩色玻璃,和一些透明度很高的玻璃杯,但是可用于窗戶上的純透明的平板玻璃,是清代初期才傳入中國的。文藝復興以前,歐洲人自己也無法普及透明玻璃窗,所以彩色玻璃多用于教堂。當時,連西方使臣送給朝廷的兩塊大玻璃不小心打碎了一塊,都需要皇帝親自批示碎玻璃如何處理,民間就更不要說見過甚至使用這東西了。
宋代晚期,在很多王公貴族家中開始使用一種叫做明瓦的材料作為窗戶,這有點類似于玻璃,但透光性遠比玻璃要差,因為它主要是用貝殼、羊角、云母片等有一定透光性的材料打磨成方形薄片制成。明瓦在古代江南很普及,用量也大,明瓦的生產(chǎn)制作開始成為一項傳統(tǒng)的手工產(chǎn)業(yè),養(yǎng)活了不少人。到了清代,蘇州明瓦行業(yè)還組織了聯(lián)合會,叫“明瓦公所”。
眾所周知,因為古代沒有玻璃,所以古代的窗戶絕對不可能是玻璃制作,我們在影視劇當中則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影視作品當中有很多窗戶是用紙糊的,我們就有個疑問了,這紙糊的晴天還好,這要是到了雨天,雨水還不把窗戶紙給泡爛了呢? 首先我們從物理方面來講,古代的窗戶都是內(nèi)陷得,這樣就保證了如果是垂直降落的大雨并不會打濕窗戶,另外窗戶紙外面也是刷油的,《唐宋白孔六帖》里記載:“糊窗用桃花紙涂以水油,取其甚明”,所以使用窗戶紙不但可以防雨防雪,還可以提高透光度。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窗戶紙,一般雨下落之后不會被很快浸濕。但是我們看,為何在影視作品當中常??吹酱皯艏堃煌本推疲敲词聦嵣险娴氖沁@樣么?其實真的是這樣,窗戶紙并不能經(jīng)得住手指頭,那么明明不結實,為什么總有人捅呢?其實很簡單,因為偷窺,這一點可以從很多小說當中可以看到。等到晚晴的時候才逐漸開始進行玻璃的使用,其實無論是窗戶紙怎樣的改進,都沒有玻璃的整體性能要好,玻璃的整體性能要好多了。使用玻璃的少之又少,直到最近幾十年來,隨著玻璃的總體價格的下降和玻璃產(chǎn)量的快速上升,許多人家才逐漸地放棄了使用窗戶紙,統(tǒng)一改為玻璃。如今已經(jīng)很少能看到使用窗戶紙的了,這就說明科技在進步,生活在發(fā)展,但是在當時,紙糊的窗戶也是好的,就算是紙糊的,也是有很多人用不起,要知道最開始古代居住的地方,甚至連窗戶紙都沒有,最早的窗戶就是在墻上開一個洞,只為了讓陽光照進來,而改良紙則是在東漢才發(fā)明的。這就說明科技在進步,人們在迅速的發(fā)展,各位小伙伴們有居住過有窗戶紙的房子的日子么?或者你見到過這種古典的窗戶紙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93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