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秦始皇壽命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秦始皇
在戰(zhàn)國的亂世之中,群雄逐鹿,而始皇帝嬴政最終一掃六合,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秦。始皇帝嬴政也成為“千古一帝(李贄語)”。
然而,秦王朝卻在這個雄才大略的皇帝死后短短三年,就土崩瓦解。很多人都想過,如果秦始皇能多活二十年,也就是卒于公元前190年,秦的命運會改寫嗎? 先來看看始皇帝死之后,大秦發(fā)生了什么。
秦之速亡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爆發(fā),“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陳勝的起義軍雖然為章邯所敗,但天下已成燎原之勢,劉邦項羽等各路起義軍風起云涌。
巨鹿一戰(zhàn)
公元前207年,巨鹿一戰(zhàn),項羽大破章邯。隨后,章邯領軍二十萬投降項羽。接著,劉邦入咸陽,秦亡。
想當初,秦掃六合,何等強悍,為什么敗亡速度如此之快呢?
這個問題較好回答,秦之敗亡,一是民心,始皇帝父子嚴刑峻法大興土木,讓底層百姓活不下去;焚書坑儒,偶語者棄市,讓原來關東諸國的舊貴族痛恨至極,總言之,天下苦秦久矣。在這種情勢下,關東六國的遺民自然會心念故國。
二是秦政權高層的內(nèi)斗。秦始皇死后,十八子胡亥矯詔即位,沒有軍功政績又襲位不正的胡亥,登基后隨即將他的兄弟姐妹殺了個干干凈凈,而后,內(nèi)斗蔓延,李斯、蒙恬等功臣名將一一被清除,趙高這樣的佞臣大權獨攬。這就導致了秦權力核心層人人自危,凝聚力下降,忠誠度也逐漸蕩然無存。這一點從后面巨鹿之戰(zhàn)就能看出來,值此一戰(zhàn),秦軍主力雖遭慘敗,但其實力尚存,此時仍然可以據(jù)守函谷關與東方勢力抗衡。但章邯卻因為屢遭胡亥責備,懼怕兵敗被殺而投降。
秦始皇再活二十年會怎樣?
那么,如果此時,始皇帝還沒死,這些事情會發(fā)生嗎?會,只是可能不會那么快,為什么呢?
首先在于秦始皇個人的能力與政治威望。自商鞅變法之后,秦滅六國,尤其是長平一戰(zhàn),六國已經(jīng)沒有跟秦抗衡的實力了。秦建立后,統(tǒng)一貨幣文字,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建長城,修弛道…….秦始皇的個人能力和政治威望是不容置疑的。
在這個基礎上,假如秦始皇多活二十年,并且身強體健,那么,秦統(tǒng)治核心至少不會那么快就權力失衡,整個國家機器也會多運轉(zhuǎn)一些時日。
一來,扶蘇跟著蒙恬能得到更多歷練,在軍中的威望提升,形成自己的權力集團。如此一來,秦王朝的繼承人問題不會那么嚴峻。
二來,胡亥和趙高沒那么大的機會上位。如果說秦始皇一系列的措施得罪了天下百姓和關東六國遺民,那么胡亥趙高后來的一系列行為就是得罪了秦核心權力層,從后來鎮(zhèn)壓各地起義的情況來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吏對秦王朝忠誠度極為有限。始皇帝活著的話,秦內(nèi)部官僚集團對王朝的忠誠度恐怕會遠遠高于胡亥統(tǒng)治時期。
三來,秦王朝自上而下的官僚集團會較為穩(wěn)定。不同于胡亥無能懶惰,秦始皇是個權力欲極強,而且十分勤奮的人,《史記》說他大小事都要親自管,一天能批閱100斤竹簡(也有說60多斤),這樣的工作效率,雖然不能長久,卻能短期內(nèi)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zhuǎn)。
假如秦始皇多活二十年,不止身強體壯,還能像實行懷柔政策,休養(yǎng)生息,那么,秦統(tǒng)治的下層基礎會更加牢固。
一個政權最初的三十年是最危險的,對秦而言,尤其如此。秦滅了六國之后,治下多為從前敵國的百姓,這些民眾本來就是對新政權懷著仇恨的。如果能休養(yǎng)生息,給百姓生存的空間,那至少保證社會的穩(wěn)定。而對亡國的舊貴族實行懷柔之策,那么隨著曾經(jīng)的一代人死去,新的一代在秦的新政權下長大,經(jīng)濟社會逐漸發(fā)展,對新政權的認同也會逐漸加強。
最后一點,假如秦始皇多活二十年,不止身強體壯,還能像實行懷柔政策,休養(yǎng)生息,那么他的同齡人,沛縣老流氓劉邦,估計沒必要造反;楚地公子項羽恐怕也不會對秦有那么深的怨念;陳勝吳廣更不用擔心戍邊遲到被殺。
歷史沒有如果
然而,歷史沒有如果,活到公元前210年的秦始皇,已經(jīng)50歲了,生了病,還疑神疑鬼,一心想著求長生,聽說“東南有天子氣”,就帶著胡亥李斯等人,開始巡游。和以前一樣,沒想過讓百姓喘口氣活下去,這次巡游浪費了不少人力物力。
陳勝只是個導火索,在當時的大秦,這樣的導火索到處都是,沒有大澤鄉(xiāng)之變,也會有其他地方的振臂一呼;沒有劉邦項羽,還會有其他人;趙高胡亥不出手,最高權利層的斗爭也不會停止…….
不過,歷史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始皇帝如果多活二十年,大秦的命運會怎樣,誰也不知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93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