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唐太宗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初七,唐太宗李世民下詔冊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同時大赦天下。并對宰執(zhí)大臣們公開表態(tài):
“我若立泰,則是太子之位可經(jīng)營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窺伺者,皆兩棄之,傳諸子孫,永為后法。且泰立,則承乾與治皆不全;治立,則承乾與泰皆無恙矣?!薄顿Y治通鑒》
這段話,基本就把為何立李治為放棄李承乾和李泰的表面原因說明了。
我們可以從頭至尾將這件事分析一下。
1、 鷸蚌相斗
這事兒其實李世民要負責,由于李世民疼愛李泰,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李泰奪嫡的氣焰。于是李承乾和李泰明爭暗斗不斷,這才讓李承乾鋌而走險。
貞觀十七年三月,李世民第五子齊王李祐造反,其敗亡后,馬上牽扯出了太子預謀謀反一案,結果太子李承乾被廢黜、漢王李元昌被賜死、功臣侯君集被斬。與此同時,李泰開始蠢蠢欲動,結果心急的李泰先是打悲情牌(未來殺子立李治)而后又恐嚇李治(李治與李元昌交好),結果這讓本屬意李泰的李世民開始動搖。
2、 晉王仁厚
太子被廢后,長孫皇后所生的嫡子只有李泰和李治了。結果引發(fā)了朝廷的大辯論,支持雙方的都各執(zhí)一詞。結果褚遂良的一席話點醒了李世民:
“陛下言大失。愿審思,勿誤也!安有陛下萬歲后,魏王據(jù)天下,肯殺其愛子,傳位晉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為太子,復寵魏王,禮秩過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禍。前事不遠,足以為鑒。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晉王,始得安全耳?!薄顿Y治通鑒》
禇遂良一針見血地點破了李泰的虛偽和矯情。他提醒皇帝,不會有人在當上皇帝后主動殺掉自己的兒子,讓位給弟弟。這種說法絕對違背人性,所以不可聽信。禇遂良又警告皇帝,一旦魏王當上天子,李承乾和李治恐怕都會被李泰斬草除根,皇帝你想立魏王,可你有沒有考慮過會為此付出怎樣的代價?
于是才有了李世民在本文開始的那一席話,李治的善良讓他登上了太子之位。
3、 新舊之爭
與其說李世民選擇了李治,不如說李世民選擇了其背后的政治集團。
支持李泰的勢力,都是一些朝廷新貴。其中多有元勛子弟,如杜如晦之弟杜楚客、柴紹之子柴令武、房玄齡之子房遺愛等??上攵偃缬衫钐├^承皇位,這幫少壯派就成了擁立新君的首功之臣,未來的天下將會是他們的。
有新人笑,就有舊人哭。老派勢力是不會妥協(xié)的。于是長孫無忌、褚遂良、李勣戰(zhàn)隊李治。
褚遂良一生剛正不阿,他的出發(fā)點就是為了國家,這就不提了。
長孫無忌則認為李泰十分強勢,且年齡較長,而李治年齡小,性格柔弱,易于掌控。他試圖在日后掌握朝政大權,這就是長孫無忌擁立李治的深層動機。
而李勣呢,李治在六歲時治就被授予并州大都督一職,而負責代替李治行使職權的人就是李勣。他當時的職務是并州大都督府長史。所以嚴格說來,李勣算得上是晉王李治的“故吏”。他在并州取得的政績,既是他自己的,也可以算是李治的,因而從一定程度上說,他們二者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所以在這場儲位之爭中,李勣站在了晉王這邊的。后來這位李勣還在武昭儀立后的時期上幫助了李治,當然這是后話了。
長孫無忌是元勛老臣的代表,禇遂良是政治新秀的代表,而李勣則是軍方人物的代表。所以李世民最終選擇李治也就可以理解了。這樣意味著,李泰背后的政治勢力必然要打擊,而打擊李泰一個人就可以實現(xiàn)這個目的。
李世民最終選擇了這些老戰(zhàn)友,其實也是為了實現(xiàn)貞觀之治的路線能夠執(zhí)行下去,這是李世民主動選擇的一種政治走向,也是他被迫接受的一種既成事實。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9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