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廉頗和趙武靈王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趙國是其中的一個霸主,也是相對較為強大的國家之一,而將趙國從弱小的狀態(tài)帶上繁榮昌盛的道路的國君便是趙武靈王。可以說,倘若沒有此人的話,或許趙國在不久之后便會亡國。
一般而言,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國君,都會受到人們的尊敬的愛戴,但是趙武靈王卻十分可憐,他被困于沙丘三個月的時光里,竟然沒有人前來援助,很多人就很好奇,廉頗當時正處于壯年,也是一位忠臣,為何卻沒有帶兵前去營救呢?
趙武靈王先后有兩個王后,一個是韓王后,此人生下了太子趙章后不久便病逝了,而另一個是王后孟姚,此人在生下趙何后不久也病逝了。按照當時的傳位制度,趙武靈王很早便將趙章立為太子,并培養(yǎng)他做皇帝的能力。趙章也確實是個能力突出的人,無論在朝堂上,亦或者是在軍隊中,都有比較高的威望。
然而,趙武靈王比較多情,他在孟姚去世之前,答應(yīng)對方要立趙何為太子。趙武靈王是個守信的人,他后來不顧大臣反對,在趙章沒有犯錯誤的情況下將其給廢了,然后改立趙何為太子。
公元前299年之時,41歲的趙武靈王突然宣布退位,并讓趙何繼承王位。這樣的行為引來了群臣的阻撓,但是趙武靈王卻一意孤行,因為他希望趙何管理內(nèi)政,而自己則無拘無束地去打仗。
趙武靈王雖然廢了趙章,但是對他還是有一定的感情的,因此在打仗的時候?qū)⑵鋷希⑽灾赜?。趙章本就是一個文武雙全之人,因此屢立戰(zhàn)功,獲得了國人的稱贊和愛戴。
趙武靈王見此,覺得趙章也很不錯,于是便想要將趙國一分為二,讓趙章和趙何一個人管理一部分。這樣的決定無疑是對趙國實力的一種削弱,自然遭到了趙何以及大臣們的反對。
然而,趙武靈王是個固執(zhí)之人,他設(shè)計騙來趙何,想要強行令其同意。但是可惜的是,計策沒有成功,趙武靈王反而被困在了行宮之中,并在三個月后活活被餓死。
由此不難看出,趙武靈王之所以會得到這樣的下場,都是他自己作的下場。對于這樣的狀態(tài),即使大臣們覺得趙武靈王是個不可多得的打仗能手,也不敢前去幫忙,不然就會讓趙何忌憚,最終為自己引來殺身之禍。而這些大臣,想必便包括了廉頗。
不過,趙惠文王五年(前294年),發(fā)生沙丘之變時,廉頗并沒有手握重兵,他真正崛起是在趙惠文王(也就是趙何)十五年的破齊之戰(zhàn),當時東方六國以齊國最為強盛,齊國與秦國各為東西方強國。
趙惠文王十五年(公元前284年), 燕國名將樂毅聯(lián)合秦、趙、韓、趙,率領(lǐng)5國兵力聯(lián)合伐齊,一舉攻滅齊國70座城池, 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頗帶領(lǐng)趙軍長驅(qū)深入齊境,攻取陽晉,威震諸侯,從此之后,廉頗名揚四海,也因此被趙王拜為上卿。
所以說,不是廉頗不去救趙武靈王,而是廉頗當時只是一個小角色,或許都不知道趙武靈王被軟禁的內(nèi)幕,怎么可能去救呢?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鑒》
廉頗是春秋戰(zhàn)國四大戰(zhàn)神之一,其雖然打仗沒有白起、李牧的善變和雷霆手段,但也創(chuàng)造了一生百戰(zhàn)無一敗績的輝煌成績,也不愧于四大名將的頭銜。而其為祖國趙國服務(wù)了大半輩子,也是一個十分忠勇的老將,但是其在晚年的時候為什么會倒戈相向,叛逃趙國,晚節(jié)不保?最后在千里之外的楚國客死他鄉(xiāng)?
“趙國的用人體制,廉頗很失望”
我們很早就聽過,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也只有在趙武靈王時代,國家用人任人唯賢,創(chuàng)造了大好的局面,國家強盛,拓地三千里,是何等的氣壯山河。而廉頗親眼看到,這一帝國逐漸走向衰落,而且自趙武靈王之后,趙王重新開始重用宗族之人,而疏遠外姓將軍。廉頗雖然有才但是,終究不受重用。而長平大戰(zhàn),廉頗被換下,換上宗族的趙括小兒,使得40多萬趙軍被坑殺,使得廉頗對國家非常失望,滿腔的抱負卻無法施展。
“一朝天子一朝臣,徹底絕望”
好在趙孝成王及時反省悔悟,知道廉頗才是救國的將才,因此,長平之后再次啟用廉頗老將。而且,在平原君趙勝死后,還直接把丞相之位給了廉頗,讓其保家衛(wèi)國。而廉頗也未讓趙國失望,多次率軍打敗秦國、燕國等的進攻,使得趙國再次重整雄威。但是,好景不長,僅僅6年后,趙孝成王就死了,而一朝天子一朝臣,繼位的趙悼襄王不喜歡廉頗,也不信任這些老將,因此,罷了廉頗的丞相,還乘廉頗在外帶兵,就直接命樂乘前去替代。老廉頗終于是萬念俱灰,徹底絕望,本來還想著,自己這把老骨頭,努力使趙國再次恢復(fù)元氣,沒想到新王卻不信任自己,于是,帶兵攻擊樂乘。
“犯錯后,無顏也不敢留在趙國”
也許廉頗帶兵攻打樂乘,無非是想讓新國王知道,我廉頗還是最能打的,你為什么要派樂乘來取代我呢?于是,將樂乘打得大敗,雖然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但是其也意識到,帶兵相殘,一方面無顏面對家鄉(xiāng)父老;而更為重要的是,這是觸犯了國法,回去國王肯定會依法處置,以新王對自己的不信任,殺了自己是肯定的,因此,廉頗也不敢回去。最后,不得不,叛逃國家,跑到魏國,最后又到楚國,也死在了楚國。
其實從后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典故也可以看到,當時身在異國的廉頗其實很想再回去為國效力,年紀大了也還能殺敵。但是終因小人陷害,使其重返故國的愿望落空,成為終身的遺憾。不久之后,廉頗在楚國郁郁而終。
趙武靈王一開始娶了韓國公主為妻子,生了兒子叫趙章,趙武靈王就立了他為太子。后來韓國公主死了之后,趙武靈王又娶了孟姚為妻,生了個兒子趙何。趙武靈王很喜歡孟姚,孟姚短暫的一生給他帶來了很多快樂,臨死前孟姚對趙武靈王提了唯一一個要求,就是讓自己的兒子做太子。于是趙武靈王就改立了趙何為太子,這一改就有了隱患了。
趙武靈王原本打算自己安心出去打仗,把王位傳給趙何,讓趙何在臣子的輔佐下管理國家。但是被廢了的太子章卻對這件事情咽不下氣,于是就聯(lián)合田不禮起兵謀反,但是他們謀反很快就被趙成和李兌給鎮(zhèn)壓住了。趙章看形式不對,于是就和田不禮退到了趙武靈王住的沙丘宮內(nèi)。
當時李兌想向趙何請示,但是被趙成給阻止了。趙成說如果這件事情讓趙何知道了,趙何很難下令把自己哥哥和父親殺死,到時候就會非常難處理。如果先把他們解決了,那么趙何也只能接受這個結(jié)果了。
于是趙成和李兌就把沙丘宮給團團圍住了,而且還給里面斷水斷糧。很快宮里的那些水果點心就被吃完了,趙武靈王就被活活的餓死在了自己的寢宮里。對于趙何為什么不去救趙武靈王也有很多說法,一說當時趙成和李兌權(quán)勢太大,趙何年紀小不是他們的對手,二說趙何不知道趙武靈王被困著,還有說趙何是被權(quán)利迷了心竅,所以才不去救的。但是這些也都僅僅只是猜測罷了。
趙惠文王是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國君,他是趙武靈王的次子,嬴姓,趙氏,名何。趙惠文王年幼時就繼位了,但是之前的太子章就起兵反對趙惠文王,還殺死了當時的相國肥義,但是最后兵敗,躲到了趙武靈王住的沙丘宮。之后被趙惠文王的人包圍,斷水斷糧三個月,最終餓死了趙武靈王。于是在這次叛亂中的功臣公子成就專斷朝政,另一位大臣李兌就做了相國。
后來魏昭王向趙國敬獻了趙惠文王兩塊地,以求聯(lián)合對抗秦國。之后,趙國派兵聯(lián)合魏軍攻打宋國。第二年,趙國又和燕國、韓國、齊國和魏國五國一起攻打秦國,迫使秦國廢除帝號。第三年,趙國又聯(lián)合了秦、燕、韓、魏五國舉兵伐齊,齊國很快就被攻破了。齊國衰弱之后,除了秦國這個強大的國家之外,就只有趙國比較強大了。
秦國想擴充領(lǐng)土,趙國就成為了主要目標,于是秦王多次派兵攻打趙國,但是廉頗率兵屢次打敗秦國,無奈秦國只能改變策略,與趙國聯(lián)合。與秦國講和之后,趙、秦、韓、燕、魏五國又去攻打齊國,齊國又一次敗北。在惠文王十五年的時候,廉頗又一次帶兵攻打齊國,這一次廉頗長驅(qū)直入,一直打到了齊國內(nèi)的陽晉,一時間趙國風頭無兩。
之后廉頗出征攻必勝,守必固,可以說是百戰(zhàn)百勝,趙國也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十年間秦國不敢來犯。
不作死就不會死,趙國是戰(zhàn)國時期大國作死的典范。
趙國通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成為了戰(zhàn)國時期首屈一指的大國,實力足以抗衡秦國,但在戰(zhàn)國后期,趙王昏招頻出,活生生將趙國給作死了。長平之戰(zhàn)是趙國走向滅亡的關(guān)鍵之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初期原本雙方處于均勢,但趙王的一個昏庸決定,撤換廉頗讓趙括跨帥,最終被白起誘敵深入并包圍。
長平之戰(zhàn)中,白起將趙括圍困了兩個多月,在這兩個多月中,趙括組織士兵多次突圍,雖然最后失敗了,但也給秦軍造成了重創(chuàng),使秦軍傷亡過半,以至秦軍在長平之戰(zhàn)大勝后,因傷亡過大再不適合繼續(xù)攻打趙國,這才罷兵,準備休養(yǎng)生息,來年再戰(zhàn),讓瀕臨死亡的趙國也有了喘息之機。
長平之戰(zhàn)是趙國的生死存亡之戰(zhàn),為何白起圍困趙括長達兩個月時間,趙王不派廉頗和李牧率兵去救他們。這樣他們可以里應(yīng)外合,前后夾擊秦軍,既可以讓秦軍分心,又可以減輕趙括的壓力,雖說不一定能夠擊敗秦國,但是可以增加趙括突圍的幾率,趙括也不會出現(xiàn)全軍覆沒的情況。
長平之戰(zhàn)的起源是秦、趙兩個爭奪上黨郡,秦國強大后,制定了"遠交近攻"的滅六國的策略,首先出兵攻打魏國,然后出兵攻打韓國,但在秦國攻打韓國時,韓國為了保全自己,提出將上黨郡給秦國來換取和平,但是上黨郡百姓不同意,他們要求將他們劃分給趙國,來換取趙國的出兵相助。
趙王為了上黨郡的幾十座城池,同意出兵幫助韓國。
表面上看,趙王為了幾十座城池招惹強秦,是件很愚蠢的事,但從大的層面來說,趙王這樣做沒有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韓趙兩國唇亡齒寒,趙國若坐視秦滅掉韓國,自己也就離死亡不遠了,畢竟秦國的野心是滅掉六國,而不僅僅只是得到韓國的十幾座城池,所以趙王出兵幫助韓國也是幫助趙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94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乾隆擁有大智慧,在位多年始終縱情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