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guān)于李自成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在被明軍合力圍剿后,最后只剩下十八騎逃到商洛山一代。后來,謀士李巖給他出了個“均田免賦”的主意,并且還編成歌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讓人四處傳唱。
由于當時明朝應付兩線作戰(zhàn),同時國庫吃緊,因此,明朝的征稅非常重。而李自成卻宣傳不征稅,不納糧。兩相比較,這對老百姓是多大的誘惑啊。所以,李自成在短短的一年多一點的時間里,部隊就擴容到上百萬。這樣數(shù)量龐大的隊伍,讓明王朝措手不及。很快,李自成就打進北京城,逼迫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滅亡。
那么,李自成既然進行了這樣的宣傳,他真的不收稅納糧嗎?
我們知道,稅收是一部國家機器能夠正常運轉(zhuǎn)的基本保障。因為有了稅收,才能供養(yǎng)皇帝及相關(guān)王公貴族過上奢侈的生活,才能給各級官員發(fā)放工資,才能給守衛(wèi)邊關(guān)平定天下的部隊提供糧草。如果沒有稅收,那么整個國家機器都無法動彈了。
關(guān)于稅收,老百姓只會有交得多交得少的區(qū)別。比如在“文景之治”的時候,讓老百姓上交的稅收就比較少。當然了,交得少,前提是皇帝要節(jié)約,王公貴族也要節(jié)儉,不能鋪張浪費,不能大興土木。比如漢文帝準備修一個宮殿,聽大臣一算賬,覺得太貴,立馬就取消了計劃。
除此之外,天下還不能動刀兵,不能打仗。當年漢景帝的時候,曾經(jīng)因為一件事和周亞夫發(fā)生了矛盾。有五個匈奴將軍投降漢朝,漢景帝便準備封他們?yōu)楹?,當時周亞夫不同意,說,這種投降分子,不能這樣做。但漢景帝的眼光顯然更高一點,因為提倡休養(yǎng)生息,不能增稅,因此就不能動刀兵。如此一來,用“封侯”的辦法引誘匈奴人投降,就是最好的做法。
既然收稅是一個政府運轉(zhuǎn)的基本條件,那么,李自成為什么敢說這樣的大話呢?他究竟征沒征收過稅呢?
我認為,實際上,李自成在整個起義的過程中,確實沒有收過稅。
沒有收過稅,那么,李自成的政府機構(gòu),以及軍隊糧草,依靠什么來保障呢?
李自成的糧草,都是依靠“打土豪”和“開倉”獲得的。
實際上,很多農(nóng)民起義者,在早期都是依靠這兩項來征集糧草,維持日常開支的。比如隋末農(nóng)民起義軍瓦崗軍,就曾經(jīng)多次打劫富戶,同時,瓦崗軍還攻破了隋朝最大的糧倉回洛倉,因此獲得大量的糧草。
包括我們耳熟能詳?shù)男≌f《水滸傳》,里面都是采用這樣的辦法,收集糧草的,而不是收稅。
這種辦法收集糧草,對于農(nóng)民起義軍來說,好處是很大的。貧苦百姓都有仇富心理。同時,很多富戶的糧食,都是從老百姓那里搜刮來的民脂民膏。把富戶的糧食給收繳了,老百姓自然非常高興,因此非常擁護起義軍。同時,古代的朝廷都有國家糧倉,比如回洛倉就是一個最大的國家糧倉,里面的糧食直接供應東都的需要。瓦崗軍打下回洛倉后,就開倉賑糧。而這個做法,一下獲得老百姓的大力支持,瓦崗軍的人馬迅速就壯大起來。
李自成在打進北京城之前,也是依靠這兩個辦法征集糧草和錢財?shù)摹?/p>
當李自成打進北京以后,實際上他也沒有收稅,而是繼續(xù)堅持之前的政策,所以,他要拷掠百官富戶,想從明朝百官富戶那里獲取糧食和錢財。而京城里的百官富戶,也幾乎被他拷掠了一個遍。
李自成采用這個辦法,確實也獲得了不少糧食和銀兩,但是,這卻讓他在北京城大失民心。最終當他逃出北京城的時候,幾乎得不到任何支持。
李自成之所以要拷掠百官,也是他信守當初“不納糧”的承諾。但是,這個承諾到京城后,顯然是不能繼續(xù)使用的。因為京城就那么大一點,糧食、銀兩也就那么多,你搶光了,就再也沒有了。最好的辦法,還是應該征稅。
我相信,若是李自成能夠打敗清軍,他接下來還是只能走征稅這條路。不過因為被清軍和吳三桂軍隊聯(lián)合打敗了,他不得不逃出北京城,最終他永遠沒有征稅的機會。
這也算是李自成信守承諾吧,不知道這是不是黑色幽默。
闖王李自成以其獨特的成就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給后人留下一個成功而又失敗者的形象。為何說他成功,因為他一個放羊娃硬生生的將大明朝搞了一個底朝天,為何說他失敗,因為他沒能守住自己的勝利果實,被清朝統(tǒng)治者漁翁得利了。
闖王在率領(lǐng)農(nóng)民起義的時候,曾經(jīng)喊出口號“迎闖王,不納糧”,給底層百姓打了一針強心劑,天下百姓無不翹首以待,渴望闖王來了能帶他們分一杯羹。能量是守恒的,物質(zhì)也是守恒的,都不勞動,靠著搶奪別人的財產(chǎn),最終還是被坐吃山空。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農(nóng)耕就是整個國家的命脈,持續(xù)幾百年發(fā)展下來,只有從地里長出來的糧食,才是正在創(chuàng)造出來的收益。賦稅在各個朝代都是不可缺少的,支撐著一個國家的運轉(zhuǎn)。
百姓不納糧,李自成吃什么賦稅支撐著國家的開銷,對于各地農(nóng)民來說,也是壓在他們肩膀上的一座大山。當時主要是靠天吃飯,如果遇到收成不好的時候,那么賦稅就成了壓倒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自古以來,老百姓只要是能吃飽肚子,逼不到份上都不會選擇揭竿而起。在明朝末年,天災人禍,朝廷內(nèi)外麻煩不斷,所有的錢財都得來源于農(nóng)民的賦稅,肚子都吃不飽,哪里有糧食來繳納賦稅,起義者如雨后春筍一般。
李自成也是起義者之一,他并不是一上來就是起義軍頭領(lǐng),而是在闖王高迎祥麾下當兵,他打仗勇猛有膽識,有能力,很快便成為了闖王的得力干將,闖王不幸犧牲之后,李自成便被其他將領(lǐng)擁護為新任闖王,繼續(xù)帶領(lǐng)他們前進。
李自成起義初期肯定是將糧食分給百姓了,在當時很多老百姓都吃不飽飯的,他們聽說跟著李自成能有飯吃,蜂擁而至。老百姓自己在家吃不上飯,跟著闖王能有飯吃,于是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李自成的隊伍里面,跟隨著闖王攻城拔寨。
起義軍初期靠著這個政策,使得起義軍急速擴張,他們不停的攻打新的縣城,攻打下來之后便開倉放糧,除了滿足隊伍的基本開銷之外,其余的糧食全部免費發(fā)放給當?shù)氐陌傩?。于是百姓繼續(xù)加入起義軍,繼續(xù)去攻打新的城市。
這樣的好處便是可以借著官府的存糧迅速拉起隊伍,但是局限性也非常明顯,他們必須得不停的流動攻打城池才行。起義軍不能停下來,停下來就得餓肚子,這對于一只軍隊來說是致命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支軍隊沒有一個穩(wěn)定的后方,無法保證持續(xù)穩(wěn)定的后期補給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
但是,一個持續(xù)穩(wěn)定的大后方哪是說建就建得起來的,李自成前期軍隊的吃喝用度,就靠著攻占城池,搶奪官方錢財與存糧維持基本的穩(wěn)定。
竭澤而漁,李自成終食惡果李自成不納糧的政策沒能落實到最后,在于他不懂得及時變通,不納糧只能維持一時,推翻前朝的統(tǒng)治,建立一個新的政權(quán),就要讓老百姓有吃的喝的,能自產(chǎn)自足然后還可以供養(yǎng)整個國家。僅僅靠著前朝留下的那點資源,短期內(nèi)招兵買馬還是可以的,并不能解決長久的問題。
李自成攻入明朝都城之后,對前朝官員與富戶繼續(xù)搶奪,最終導致自己沒辦法立足于統(tǒng)治層,反倒使得關(guān)外的大清趁機入主中原。在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理天下,不同的階段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李自成的失敗在于不懂的靈活變通,這也是數(shù)次農(nóng)民起義的局限所在。
后記百姓不納糧是起義初期的一個口號,為的是招兵買馬收攏人心,如果真的能持續(xù)發(fā)展下去,賦稅是必不可少的,但前提是百姓自己能滿足自己的溫飽問題。
李自成前期取得天下的過程向人們證明他的政策是對的,可他沒有治理國家的理念與法則,一個政權(quán)的運轉(zhuǎn)起核心還是要依靠對于百姓的有效治理,他在取得政權(quán)之后,沒能將全國的精英層利用起來,而是將他們推向了對立面,注定了最終的失敗。
主要起忽悠作用,中國大多是農(nóng)民,農(nóng)民最看重土地,所以李自成喊出這個口號,均田免糧,但是,有一個問題,“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這句話是好聽,能實現(xiàn)嗎,李自成手下五六十萬兵馬,老百姓不納糧的話他們吃什么,他們會自己種地嗎,所以這種話聽聽就是,別真信。
軍費來源多樣,其中官府和各個藩王的存糧是最主要的來源,不然就是進行購糧或者屯田種糧這些方式。
同大多數(shù)農(nóng)民起義的形式還是很相似的,闖王總需要打一些旗號,“不納糧”是其中一樣,但不絕對,并不能保證他的部隊可以做到兵臨絕境時還堅持不納糧,所以糧還是要納的,只是不多而已。
雖然當時明朝的末期處于大旱的時候,百姓手中都沒有糧食,而為了生存下去,李自成就在闖王不交糧的口號下,召集了大量的農(nóng)民掀桿起義。
而李自成的糧草,最先的來源就是官府里面的存糧,因為即使當時北方大旱,糧食非常不足,而農(nóng)民還是要繼續(xù)向官府繳納糧食,很多農(nóng)民沒有這個實力繼續(xù)繳納,所以李自成在起義之后,馬上就搶劫了官府的糧倉。
其次是因為雖然明朝大旱農(nóng)民過得十分辛苦,但是明朝各地的藩王卻都是很富有的,可以說是糧食堆積如山,金銀財寶用之不完,所以說在李自成起義之后,他們直接攻打王府,把他們的財富占為己有。
購買糧草其實也是獲取的糧食的主要方式,因為在他們打劫了官府和王府之后,起義軍的手里面已經(jīng)非常有錢了,可以從南方購買大量的糧草作為軍需。
其次就是農(nóng)民自給自足,本來在李自成的起義軍起義之前就是做的農(nóng)民的老本行。再加上起義軍慢慢壯大之后,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根據(jù)地,他們就重拾老本行,自己種糧食自己吃。
所以總的來說李自成的糧草,大部分都是從明朝里面的官府還有各地的諸侯搶奪過來的。而這也就達到了他們最初的目的,不僅僅是推翻明王朝,更是打擊那些生活極度奢侈的地方豪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96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唐玄宗為什么會讓位,他最后怎么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