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十五座城池?fù)Q和氏璧劃算嗎?為什么和氏璧這么值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公元前283年,秦國王宮,一名年輕的男子舉起一塊玉璧就要往柱子上砸去,秦昭襄王大驚失色,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這個故事流傳了千年,人們贊頌藺相如的不辱使命和機(jī)智,這里我們有一個疑問,和氏璧再值錢畢竟只是一塊玉石,是否值得秦昭襄王用十五座城池去換?這先要從春秋戰(zhàn)國與今人迥異的思想觀念說起。
今天我們對領(lǐng)土的價值觀是領(lǐng)土代表了國家主權(quán),主權(quán)神圣不容侵犯,帶著今天這種觀念我們是不可能理解秦昭襄王的行為,用玉領(lǐng)土換玉璧,秦昭襄王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春秋時期就發(fā)生過。
“三月,公會鄭伯于垂,鄭伯以璧假許田。”——《左傳·桓公元年》
公元前711年,鄭國就用玉璧換了天子賜給魯國的許田,用城池?fù)Q玉璧,在當(dāng)時的思想觀念下不算奇怪,玉璧象征意義要遠(yuǎn)遠(yuǎn)大于城池。
圖:玉璧(陜西歷史博物館)
玉璧作為當(dāng)時的一種 “硬通貨”,晉獻(xiàn)公用玉璧和寶馬向虞國借路,這才有了假道伐虢的故事,參見《左傳·僖公二年》。
在《周禮》中將玉璧作為“六器”之一,當(dāng)時普遍觀點認(rèn)為玉是山川大地的精華,具有溝通天地鬼神的靈性,以玉璧為載體可以與上天的神靈進(jìn)行溝通。
“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墠。為壇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薄渡袝ぶ軙そ鹂g》
這就是周公請命的出處,周公向先祖祭祀時,就把玉璧用作禮器向先祖禱告,在南昌?;韬畲竽箘①R的主棺內(nèi)鋪滿的玉璧彰顯出了劉賀的地位,作為當(dāng)時的一種高等級的用器,平民階層在當(dāng)時是不能持有玉璧的,因此也有“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出自《左傳·桓公十年》 )的說法。
圖:?;韬钅钩鐾劣耔?/p>
同時玉璧在當(dāng)時也代表一個諸侯政權(quán)的地位和合法性,其存在的意義相當(dāng)于秦之后的玉璽。
許男面縛,銜璧,大夫衰絰,士輿櫬。——《左傳·僖公·僖公六年》
“銜璧”的大概意思就是將玉璧掛在脖子上,當(dāng)時許國的國君向楚王投降時就“銜璧”,這一行為傳承自微子啟代表商朝向周武王投降,后世以“銜璧”來形容國君投降。
子嬰投降劉邦的時候就將傳國玉璽掛在胸前,而南燕末主慕容超有“吾寧奮劍而死,不能銜璧而生!”( 出自《資治通鑒·晉紀(jì)》 )的感嘆。
圖:子嬰向劉邦投降
在當(dāng)時的思想觀點下,能通天地能代表地位的玉璧象征意義絕不是一城一池所能比的,更何況是聞名天下的和氏璧,秦昭襄王用十五座城池?fù)Q和氏璧的做法一點也不過分。
但公元前283年這次秦昭襄王以城池?fù)Q取和氏璧的行為,更多的是對趙國的一種戰(zhàn)略性試探。
當(dāng)時樂毅還在伐齊,齊國此時只剩兩座城市未被攻克,戰(zhàn)國的局勢劇烈震蕩,原先持續(xù)了將近三十年的秦齊東西兩霸格局迅速變成秦國的一家獨大。
而此前趙國通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趙國軍隊?wèi)?zhàn)力迅速提升,不僅滅亡了戰(zhàn)國小強(qiáng)中山國,還在五國伐齊中大放異彩,而史書中記錄的秦趙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是在趙武靈王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13年,此時趙國尚未開啟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
“十三年,秦拔我藺,虜將軍趙莊?!薄妒酚洝ぺw世家》
而公元前287年趙國雖然參與了合縱攻秦,但聯(lián)軍各方都是觀望態(tài)度,誰都不肯首攻,最后秦國取消帝制雙方罷兵,秦國秦趙雙方無實際交鋒,從公元前313年到公元前283年,秦趙雙方三十年的時間沒有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戰(zhàn)爭。
而縱觀當(dāng)時的局勢,齊國已經(jīng)被打得奄奄一息,燕國與秦國交好雙方也沒有什么矛盾沖突,韓魏楚三家的底秦昭襄王常年欺負(fù)的對象,唯獨只有趙國還有與秦國對抗的實力,秦昭襄王心中沒底。
正是因為沒底,當(dāng)已經(jīng)成為主父的趙武靈王從秦國境內(nèi)安然離開后,“秦人大驚”(《史記·趙世家》),這是籠罩在秦國人心中對未知的恐懼。
秦昭襄王心中還留存著對趙武靈王的顧忌,既沒有理由,也不敢貿(mào)然對趙國發(fā)動攻勢,在這種情況下以換璧為名,對趙國進(jìn)行試探。如果趙國不送和氏璧到秦國驗貨,那么秦國可以有理由進(jìn)攻趙國,小范圍的戰(zhàn)爭對趙國進(jìn)行試探,正所謂要師出有名。
世人都認(rèn)定秦昭襄王并非真心想給城池,小編看來這是個謬論。
第一、完璧歸趙故事的出處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關(guān)于秦昭襄王不想給城池的表現(xiàn)都是“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全部都是藺相如自己的主觀猜測,秦昭襄王并沒有任何違約的表現(xiàn)。
第二、秦昭襄王是真心新歡和氏璧,所以才會“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边@就好比女人去買衣服,買到了物超所值的衣服自然會欣喜,秦昭襄王的心情大抵如此,這種欣喜在藺相如看來卻是要違約,未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第三、秦昭襄王答應(yīng)藺相如開出的所有條件,齋戒、九賓大典,就是迫切得想得到和氏璧,但這并不能代表秦昭襄王是要違約。
第四、最關(guān)鍵的是藺相如派自己的隨從換了身平民的衣服將和氏璧送回趙國,這是個風(fēng)險極大的做法。以趙武靈王使秦的經(jīng)歷,秦昭襄王必定派人嚴(yán)加看管藺相如的使團(tuán),藺相如的隨從換裝出門必然會引起注意。如果秦昭襄王有強(qiáng)奪和氏璧的心思,派沿途的關(guān)卡搜查隨從即可,畢竟那個時候“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以這個為借口從隨從手中奪到和氏璧,而后說成是查獲的贓物即可,趙國也只能吃啞巴虧。
藺相如為什么這么害怕秦昭襄王違約,其實都是源自秦昭襄王扣押楚懷王一事,年輕的秦昭襄王一時沖動讓天下都認(rèn)為他無信,這一看法也深深映入了藺相如的腦中,所以藺相如無論怎么看秦昭襄王都不順眼,任何舉動都感覺是陰謀。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秦國沒有給城池,趙國也沒有給和氏璧,在雙方?jīng)]有任何信任基礎(chǔ)的情況下,這一交易永遠(yuǎn)無法達(dá)成,而第二年秦國開始了對趙國的進(jìn)攻。
A. 講一下完璧歸趙的故事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后,表示愿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愿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后,將和氏璧獻(xiàn)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dān)心秦國自恃強(qiáng)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jīng)過我勸說方才答應(yīng)。趙王齋戒5天,然后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yán)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xiàn)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yīng)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yīng)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yīng)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B. 完璧歸趙的故事內(nèi)容
戰(zhàn)國時期,秦王得知趙王得到無價之寶—和氏璧。假裝以15座城池與她交換,來騙取和氏璧,趙王十分為難,藺相如就臨危受命,前往秦國。秦王拿到和氏璧后,而不談城池交換事宜,藺相如設(shè)計騙回和氏璧,秦王理虧,答應(yīng)劃城。隨后,派人連夜將何氏璧送回趙國。
相關(guān)人物:
藺相如,戰(zhàn)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1年(秦昭襄王26年、趙惠文王18年),秦國向趙國強(qiáng)要“和氏璧”,他奉命攜璧入秦,當(dāng)廷力爭,最后終于完璧歸趙。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藺相如隨趙王到澠池使趙王不受屈辱。因功任為上卿。對趙國大將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慚愧醒悟,廉頗最終負(fù)荊請罪,彼此成為刎頸之交。
(2)與完璧歸趙有關(guān)的故事擴(kuò)展閱讀
在《史記》的《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秦昭襄王被塑造成一個貪婪愚蠢、自取其辱、輸?shù)脦缀醣话枪怦R褲的反面典型,來反襯趙國使者藺相如不畏 *** 大智大勇的正面形象。
殊不知,秦昭襄王才是秦國與趙國“完璧歸趙”和“澠池相會”兩回合較量中真正的操盤手和勝利者。藺相如只是他玩弄于掌股之上的棋子。
趙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藺相如把和氏璧帶回趙國之后,被趙惠文王封為上大夫。之后沒過多久,秦國攻打趙國,占領(lǐng)了趙國的石城。
趙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國攻打趙國,斬殺了兩萬趙國士兵。
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與趙惠文王在澠池舉行會盟,史稱“澠池之會”。
C. 完璧歸趙歷史故事的成語故事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完:完整;璧:寶玉。將寶玉完整地歸還給趙國。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主人。
【歷史典故】
戰(zhàn)國時期,趙惠王得到了一塊稀世珍寶——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后,也想得到這塊寶玉,便派使者帶著書信來見趙惠文王,說:“秦王情愿拿出十五座城池來換這塊和氏璧,不知趙王是否答應(yīng)?”
趙惠文王拿不定主意:給吧,怕上當(dāng),不給吧,又怕得罪秦國。這時有個宦官對趙王說:“我向大王推薦一人,此人名叫藺相如,他見多識廣,足智多謀,我想讓他去秦國,肯定能將這件事處理妥當(dāng)?!庇谑?,趙惠文王就派藺相如為使者,出使秦國。
藺相如來到秦國后,就獻(xiàn)上和氏璧,哪知秦王看了贊嘆不已,根本沒有歸還的意思。藺相如看了暗暗著急,這時,計上心來,他對秦王說:“大王,這塊璧上有一個小小的污點,讓我指給大王看吧!”秦王聽了信以為真,把和氏璧遞給了他。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退到一根柱子旁,對秦王說:“看來大王并非誠心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那就莫怪人小無理了。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就連同這塊璧一同撞在這根柱子上!”秦王怕傷了璧,忙命人拿出地圖,將要交換的城池指給藺相如看。藺相如心知他只是做做樣子而已,于是對秦王說:“和氏璧不是一般的璧,趙王在送璧之前,齋戒了五天,大王也應(yīng)齋戒五天,并在朝堂上舉行隆重的儀式,我才敢把璧獻(xiàn)上。”秦王無奈,只得答應(yīng)了藺相如的要求,準(zhǔn)備齋戒儀式。
藺相如晚上則偷偷地派人帶著和氏璧回到了趙國。到了第五天,藺相如不慌不忙地對秦王說:“秦國很少有講信義的君主,所以我怕受騙,就把璧送回去了。天下都知道秦國是強(qiáng)國,趙國是弱國,大王如果真想要那塊璧,就先把十五座城池割讓給趙國,趙國一定將璧呈上?!鼻赝鹾苌鷼?,但藺相如說得句句在理,只能就此作罷。
D. 完璧歸趙故事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后,表示愿意用15城換取內(nèi)和氏璧。趙惠容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愿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后,將和氏璧獻(xiàn)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dān)心秦國自恃強(qiáng)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jīng)過我勸說方才答應(yīng)。趙王齋戒5天,然后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yán)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xiàn)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yīng)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yīng)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yīng)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后來,形容將別人的東西完整的還給別人
E. 完璧歸趙的故事簡介
戰(zhàn)國時,趙惠文王得到了世間罕見的美玉——和氏璧。秦昭王聽說后,想把美玉占為己有,便派人送信給趙王,騙他說秦國愿以十五座城池?fù)Q取這塊寶玉。
趙王想將寶玉送給秦國,卻擔(dān)心秦國不履行諾言;想不給,又怕得罪秦國。同大臣們也商量不出一個結(jié)果來,想找一個適當(dāng)?shù)娜顺鍪骨貒粫r又找不到。這時,一個叫繆賢的大臣推薦自己的門客,說他可以擔(dān)當(dāng)出使秦國的任務(wù)。這個門客就是藺相如。他見到趙王后,主動提出拿著寶玉出使秦國,并表示:秦國把城池割讓給趙國,我就把玉留在秦國;秦若不給城,我一定把寶玉完整無缺地帶回趙國?!俺颊埻觇禋w趙。”趙王點頭同意了。
藺相如來到秦國謁見了秦王,并獻(xiàn)上和氏璧。秦王手捧美玉,滿心歡喜,愛不釋手,傳給大臣和妃嬪們觀看,壓根兒不提劃給趙國十五座城池的事。
藺相如等了很久,看出秦王并無誠意,便心生一計,上前說道:“這塊美玉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秦王信以為真,便命侍臣將璧傳給藺相如。藺相如拿到和氏璧,后退幾步,背靠柱子,憤怒使得他的頭發(fā)豎起將帽子頂起。他說:“大王只顧觀賞寶玉,根本不提交城之事,可見您并無誠意,所以我將璧收回。大王要是逼迫我,我就撞死在這根柱子上,這塊寶玉也一塊兒撞碎?!鼻赝跖聦氂裾娴淖菜?,趕緊道歉,并派人將地圖拿來,裝模作樣地將準(zhǔn)備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池的位置指給藺相如看,還答應(yīng)過幾日舉行盛典,正式迎接藺相如。
藺相如知道,秦王又在設(shè)騙局了。當(dāng)天夜里,便叫手下人穿著破衣服,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后,在正殿里隆重地接待了藺相如。藺相如對秦王說:“我看大王并無誠意,因此早將和氏璧送回趙國了。我并不是想違約,秦國比趙國強(qiáng)大,如果大王您做出高姿態(tài),先交出十五座城池,趙國一定不敢不將寶玉拱手相送。我知道這樣做是欺騙了您,請您把我煮死吧!不過,也請您先好好考慮一下該怎么做?!?br> 秦王惱怒萬分,但又無可奈何,心想,殺了他不但得不到寶玉,還把秦、趙的關(guān)系弄僵了。只得放他回去了。
“完璧歸趙”比喻把原物完好無損地歸還原主。
F. 完璧歸趙講的是什么故事
完璧歸趙
戰(zhàn)國時期,秦國最強(qiáng)。
有一回,趙王得了一塊寶玉——和氏璧。秦王知道了,派人送來一封信,說愿意拿十五座城來換這塊玉。
趙王知道秦王是想把寶玉騙到手,可是又怕秦國借口攻打趙國,只好派藺(lìn)相如把寶玉送去。臨別的時候,藺相如說:“大王放心。如果秦國不是真心換城,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帶回來!”
藺相如來到秦國,獻(xiàn)了玉。秦王雙手捧著寶玉,一邊看一邊稱贊,卻絕口不提換城的事。
藺相如知道秦王沒有誠意,上前幾步,說:“這玉雖好,可是也有瑕斑。讓我指給您看。”
秦王信以為真,吩咐侍從把和氏璧遞給藺相如。
藺相如接過玉,退后幾步,靠著宮殿的一根大柱子站定,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來。您要是逼我,我的頭顱和寶玉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舉起了和氏璧。
秦王怕摔壞了寶玉,急忙叫人取來地圖,隨手指點了十五座城。
藺相如知道秦王仍然沒有誠意,說:“和氏璧是奇珍異寶。在我動身以前,我們大王齋戒①了五天。如果大王誠心,也應(yīng)當(dāng)齋戒五天。五天后,我再把寶玉奉上。”秦王只好同意了。
藺相如回到住處,立即讓隨從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回國。過了五天,秦王得知和氏璧已被送走,非常惱怒。后來他冷靜一想,殺了藺相如非但得不到和氏璧,還會弄僵兩國的關(guān)系,便下令放了藺相如。
于是,藺相如回到了趙國。
望采納~
G. 完璧歸趙的故事
戰(zhàn)國時,趙惠文王得到了世間罕見的美玉——和氏璧。秦昭王聽說后,想把美玉占為己有,便派人送信給趙王,騙他說秦國愿以十五座城池?fù)Q取這塊寶玉。
趙王想將寶玉送給秦國,卻擔(dān)心秦國不履行諾言;想不給,又怕得罪秦國。同大臣們也商量不出一個結(jié)果來,想找一個適當(dāng)?shù)娜顺鍪骨貒?,一時又找不到。這時,一個叫繆賢的大臣推薦自己的門客,說他可以擔(dān)當(dāng)出使秦國的任務(wù)。這個門客就是藺相如。他見到趙王后,主動提出拿著寶玉出使秦國,并表示:秦國把城池割讓給趙國,我就把玉留在秦國;秦若不給城,我一定把寶玉完整無缺地帶回趙國?!俺颊埻觇禋w趙?!壁w王點頭同意了。
藺相如來到秦國謁見了秦王,并獻(xiàn)上和氏璧。秦王手捧美玉,滿心歡喜,愛不釋手,傳給大臣和妃嬪們觀看,壓根兒不提劃給趙國十五座城池的事。
藺相如等了很久,看出秦王并無誠意,便心生一計,上前說道:“這塊美玉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秦王信以為真,便命侍臣將璧傳給藺相如。藺相如拿到和氏璧,后退幾步,背靠柱子,憤怒使得他的頭發(fā)豎起將帽子頂起。他說:“大王只顧觀賞寶玉,根本不提交城之事,可見您并無誠意,所以我將璧收回。大王要是逼迫我,我就撞死在這根柱子上,這塊寶玉也一塊兒撞碎?!鼻赝跖聦氂裾娴淖菜椋s緊道歉,并派人將地圖拿來,裝模作樣地將準(zhǔn)備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池的位置指給藺相如看,還答應(yīng)過幾日舉行盛典,正式迎接藺相如。
藺相如知道,秦王又在設(shè)騙局了。當(dāng)天夜里,便叫手下人穿著破衣服,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后,在正殿里隆重地接待了藺相如。藺相如對秦王說:“我看大王并無誠意,因此早將和氏璧送回趙國了。我并不是想違約,秦國比趙國強(qiáng)大,如果大王您做出高姿態(tài),先交出十五座城池,趙國一定不敢不將寶玉拱手相送。我知道這樣做是欺騙了您,請您把我煮死吧!不過,也請您先好好考慮一下該怎么做?!?
H. 完璧歸趙的故事
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這件事,派人送趙都給趙王一封信,說愿意用十五座城給趙國 ,請求換取和氏璧 。趙王跟大將軍廉頗及許多大臣商量 :想把這塊寶玉給秦國,又怕得不到秦國的城,白白受欺騙。
想不給吧,又擔(dān)心秦兵打過來。主意拿不定,想找個可以派遣去回復(fù)秦國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頭目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壁w王問:“您根據(jù)什么知道他可以呢?”繆賢回答說:“我曾經(jīng)犯有罪過,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國去。
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攔我說:‘您憑什么知道燕王(會收留您)?’我告訴他,我曾跟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相會,燕王私下握著我的手說‘愿意交個朋友’,憑這個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藺相如對我說:‘如今趙國強(qiáng),燕國弱,您又受趙王寵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結(jié)交。現(xiàn)在您竟從趙國逃奔到燕國,燕王害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質(zhì)上請罪,就能僥幸得到趙王赦免’。我聽從了他的意見,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認(rèn)為藺相如是個勇士,有智謀,應(yīng)該是可以出使的?!?/p>
于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換我的璧,可不可以給他?”
藺相如說:“秦國強(qiáng)大,趙國弱小,不能不答應(yīng)他的要求 ?!壁w王說:“ 拿走我的璧 ,不給我城,怎么辦?”藺相如說:“秦王用城換璧而趙國不答應(yīng),理虧的是趙國;趙國給秦璧而它不給趙國城,理虧的是秦國。
比較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yīng)秦的請求而讓它負(fù)理虧的責(zé)任?!壁w王問:“可以派誰去呢?”藺相如回答說:“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著和氏璧出使秦國。城給了趙國,就把璧留在秦國;城池不給趙國,我保證完整無缺地把和氏璧帶回趙國?!?/p>
趙王就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向西進(jìn)入秦國。秦王坐在章臺宮接見藺相如。藺相如捧著和氏璧呈獻(xiàn)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及侍從人員看,群臣都?xì)g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把城酬報給趙國的意思,就上前說:“璧上有點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p>
秦王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于是,藺相如捧著璧退了幾步站住,背靠著柱子,怒發(fā)豎立,像要把帽子頂起來。他對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趙都趙王,趙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婪,依仗它強(qiáng)大,想用空話來求和氏璧,補償給趙國的城恐怕得不到。
打算不給秦國和氏璧。但是我認(rèn)為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而且因為一塊璧的緣故惹得強(qiáng)大的秦國不高興,不應(yīng)該。
于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著和氏璧,在朝堂上行過叩拜禮,親自拜送了國書。這是為什么?為的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表示敬意?,F(xiàn)在我來到秦國,大王卻在一般的宮殿里接見我,禮節(jié)顯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將它傳給妃嬪們看,以此來戲弄我。我看大王無意補償給趙國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來。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xiàn)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藺相如拿著那和氏璧,斜視著柱子,快要撞擊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喚負(fù)責(zé)的官吏察看地圖,指點著說要把從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劃歸趙國。
藺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以欺詐的手段假裝把城劃給趙國,實際不能得到,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rèn)的寶貝,趙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獻(xiàn)出來。趙王送璧的時候,齋戒了五天?,F(xiàn)在大王也應(yīng)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設(shè)“九賓”的禮節(jié),我才敢獻(xiàn)上和氏璧?!?/p>
秦王估計這種情況,終究不能強(qiáng)奪,就答應(yīng)齋戒五天,把藺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里。藺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yīng)齋戒,也必定違背信約,不把城補償給趙國,就打發(fā)他的隨從穿著粗布衣服,懷揣那塊璧,從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趙都。
秦王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設(shè)了“九賓”的禮儀,延請趙國使者藺相如。藺相如來到,對秦王說:“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來的二十多個國君,不曾有一個是堅守信約的。我實在怕受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拿著璧回去,已經(jīng)從小路到達(dá)趙國了。
再說秦國強(qiáng)大而趙國弱小,大王派一個小小的使臣到趙國,趙國會立刻捧著璧送來。現(xiàn)在憑借秦國的強(qiáng)大,先割十五座城給趙國,趙國怎么敢留著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應(yīng)該處死,我請求受湯鑊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xì)商議這件事?!?/p>
秦王和大臣們面面相覷,發(fā)出無可奈何的苦笑聲。侍從中有的要拉藺相如離開朝堂加以處治。秦王就說:“現(xiàn)在殺了藺相如,終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斷絕了秦、趙的友好關(guān)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讓他回趙都去。難道趙王會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終于在朝廷上接見藺相如,完成接見的禮節(jié),送他回趙都去了。
藺相如回國以后,趙王認(rèn)為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出使到諸侯國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此后秦國沒有給趙國城池,趙國也到底沒有把和氏璧給秦國。
(8)與完璧歸趙有關(guān)的故事擴(kuò)展閱讀:
完璧歸趙發(fā)生地點
章臺是戰(zhàn)國時是秦國的象征。《史記》載秦滅六國的過程中,“諸侯莫不西面而朝于章臺之下矣?!闭f明了戰(zhàn)國時期章臺的歷史地位。完璧歸趙也正是藺相如來到秦國章臺所發(fā)生的故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秦王坐章臺見相如”。
《三輔黃圖》說是“在漢長安故城西,秦宮也。中有章臺,因名”。再根據(jù)《 史記·里子傳 》及《論衡·實知篇》里有關(guān)樳里子葬地的記述確定秦章臺宮就在今西安未央宮和建章宮一帶??脊旁谖囱雽m西漢早期地層之下還有戰(zhàn)國時期的文化層,出土了與秦都咸陽第一號宮殿建筑遺址相同的瓦當(dāng)、板瓦、筒瓦等遺物。因此一般認(rèn)為未央宮即是在秦章臺上建造而成的。
I. 完璧歸趙的故事
戰(zhàn)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國大王知道了,他就寫了封信,派人去見趙王,說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來換那塊寶玉。
趙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么這么大方吶?要不答應(yīng)吧,怕秦國興兵來進(jìn)攻,要答應(yīng)吧,又怕上當(dāng)。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們商量。大臣們也想不出什么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對趙王,說:“大王,讓我?guī)е褪翔怠ヒ娗赝醢?,到那里我見機(jī)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壁w王知道藺相如是個又勇敢又機(jī)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里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xiàn)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后又交給后宮的美女們?nèi)タ础?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兒,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城換寶玉的誠意。可是寶玉已經(jīng)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就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看著雖然挺好,可是有一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鼻赝跻宦犛忻。s緊叫人把寶玉從后宮拿來交給藺相如。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后退了幾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當(dāng)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愿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么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真心?,F(xiàn)在寶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腦袋跟這塊寶玉一塊兒碰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對著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摔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么能不算數(shù)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碧A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dāng)!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我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趙王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送寶玉的儀式?,F(xiàn)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yīng)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才能把寶玉獻(xiàn)上?!鼻赝跽f:“好!就這么辦吧!”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賓館去休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里。就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于秦王會把他怎么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后來秦王發(fā)覺這件事,后悔已經(jīng)來不及了,想發(fā)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準(zhǔn)備,怕打不贏。最后秦王只好放藺相如回到趙國去。這件事情在歷史上就叫作“完璧歸趙”。直到今天,人們談起這段故事來,還對藺相如的英勇行為翹大拇指哩。
中國歷史上的文物數(shù)不勝數(shù),能堪稱國寶級別的也有很多,很多國寶因為戰(zhàn)亂等原因,下落不明,尤其是近代中國被西方列強(qiáng)入侵,很多珍貴文物下落不明,對我們的歷史研究是巨大的損失。下面就說幾件大家熟知的,聞名的卻又下落不明的國寶。分別是北京人頭蓋骨,王羲之的《蘭亭序》、《富春山居圖》、十二生肖獸首。
一、北京人頭蓋骨。
上世紀(jì)20年代,考古學(xué)家在北京周口店附近,發(fā)現(xiàn)了距今約60萬年前的一些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定名為北京猿人,也叫北京人頭蓋骨,這一考古發(fā)現(xiàn)一經(jīng)公布,立即震驚了世界。有專家估計它的價值超過上百億,但其真正的學(xué)術(shù)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不幸的是,由于戰(zhàn)爭年代,這件頂級國寶被很多野心家覬覦。抗日戰(zhàn)爭中神秘失蹤,至今下落不明。
二、王羲之的《蘭亭序》。
王羲之有書圣之稱,《蘭亭序》是他的巔峰之作,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是中國書法史上至今都難以逾越的高峰,其價值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10個億。王羲之去世后,《蘭亭序》的真跡幾經(jīng)輾轉(zhuǎn),最后落到了一個名叫辯才的和尚手中, 他還沒珍藏多久就被酷愛書法的李世民派人給盜走了。隨后李世民命當(dāng)時的書法大家虞世南、褚遂良和歐陽詢等人臨摹《蘭亭序》,封賞給王公貴族和外國使節(jié),我們今天看到的《蘭亭序》,多是當(dāng)年流傳下來的摹本。它的真跡據(jù)說是被唐太宗帶進(jìn)了昭陵,也有人說它在女皇武則天的乾陵中,還有人說他被時任耀州節(jié)度使的溫韜所盜,后來毀于戰(zhàn)火。
三、和氏璧自稱的傳國玉璽。
完璧歸趙的故事,講的就是和氏璧。當(dāng)時秦昭王就已經(jīng)垂涎已久了,但是當(dāng)時畢竟還不是很強(qiáng)大。在藺相如的威脅一下只好打消了這個念頭。但是后來秦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和氏璧還是到了秦國皇帝的手中。秦始皇命人在上面刻字,并且還規(guī)定這個以后就成為傳國玉璽了。但是后來秦王朝二世而亡,這個價值連城又象征著權(quán)利的寶物也在戰(zhàn)爭中丟失。后來它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很多次,但是時真時假,在清朝快結(jié)束的時候,末代皇帝被趕出宮后,就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
四、十二生肖獸首。
它的全稱是?圓明園十二生肖人身獸?首銅像?,它不僅造型精巧,還能晝夜十二個時辰輪流噴水,俗稱?水力鐘?。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被擄掠到海外,如今被搶救回國的只有牛、虎、猴、豬、馬這5件青銅獸首;鼠首和兔首被法國一家拍賣行拍賣,下落不明;龍首目前保存在臺灣,蛇首、羊首、雞首和狗首至今下落不明。
沒有歷史記載!正常思維可以理解為趙國和秦國相鄰的城!
完璧歸趙的故事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帶著國書去邯鄲城(今河北省邯鄲市)見趙惠文王,說秦王情愿讓出十五座城來換邯鄲城收藏的一塊珍貴的“和氏璧”,希望趙王答應(yīng)。
趙惠文王就跟大臣們商量,要不要答應(yīng)。要想答應(yīng),怕上秦國的當(dāng),丟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應(yīng),又怕得罪秦國。議論了半天,還不能決定該怎么辦。
當(dāng)時有人推薦藺(音lìn)相如,說他是個挺有見識的人。
趙惠文王就把藺相如召來,要他出個主意。
藺相如說:“秦國強(qiáng),趙國弱,不答應(yīng)不行?!?br>趙惠文王說:“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國取了璧,不給城,怎么辦呢?”
藺相如說:“秦國拿出十五座城來換一塊璧玉,這個價值是夠高的了。要是趙國不答應(yīng),錯在趙國。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國不交出城來,那么錯在秦國。寧可答應(yīng),叫秦國擔(dān)這個錯兒。”
趙惠文王說:“那么就請先生上秦國去一趟吧。可是萬一秦國不守信用,怎么辦呢?”
藺相如說:“秦國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國;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帶回邯鄲?!保ㄔ氖?“完璧歸趙”。)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了咸陽。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別宮里接見他。藺相如把和氏壁獻(xiàn)上去。
秦昭襄王接過璧,看了看,挺高興。他把璧遞給美人和左右侍臣,讓大伙兒傳著看。大臣們都向秦昭襄王慶賀。
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見秦王提換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來換璧??墒氰狄崖涞絼e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來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對秦昭襄王說:“這塊璧雖說挺名貴,可是也有點小毛病,不容易瞧出來,讓我來指給大王看?!?br>秦昭襄王信以為真,就吩咐侍從把和氏璧遞給藺相如。
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宮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著眼睛,怒氣沖沖地說:“大王派使者到邯鄲來,說是情愿用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璧。趙王誠心誠意派我把璧送來??墒?,大王并沒有交換的誠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寧可把我的腦袋和這塊璧在這柱子上一同砸碎!”
說著,他真的拿著和氏璧,對著柱子做出要砸的樣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壞了璧,連忙向他賠不是,說:“先生別誤會,我哪兒能說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圖來,并且把準(zhǔn)備換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藺相如看。
藺相如想,可別再上他的當(dāng),就說:“趙王送璧到秦國來之前,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堂上舉行了一個很隆重的儀式。大王如果誠意換璧,也應(yīng)當(dāng)齋戒五天,然后再舉行一個接受璧的儀式,我才敢把璧奉上?!?br>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說:“好,就這么辦吧。”
他吩咐人把藺相如送到賓館去歇息。
藺相如回到客棧,叫一個隨從的人打扮成買賣人的模樣,把璧貼身藏著,偷偷地從小道跑回邯鄲去了。
過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們和別國在咸陽的使臣,在朝堂舉行接受和氏璧的儀式,叫藺相如上朝。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禮。
秦昭襄王說:“我已經(jīng)齋戒五天,現(xiàn)在你把璧拿出來吧?!?br>藺相如說:“秦國自秦穆公以來,前后二十幾位君主,沒有一個講信義的。我怕受欺騙,丟了璧,對不起趙王,所以把璧送回邯鄲去了。請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聽到這里,大發(fā)雷霆。說:“是你欺騙了我,還是我欺騙你?”
藺相如鎮(zhèn)靜地說:“請大王別發(fā)怒,讓我把話說完。天下諸侯都知道秦是強(qiáng)國,趙是弱國。天下只有強(qiáng)國欺負(fù)弱國,決沒有弱國欺壓強(qiáng)國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塊璧的話,請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讓給趙國,然后打發(fā)使者跟我一起到趙國去取壁。趙國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決不敢不把璧交出來。”
秦昭襄王聽藺相如說得振振有辭,不好翻臉,只得說:“一塊璧不過是一塊璧,不應(yīng)該為這件事傷了兩家的和氣?!?br>結(jié)果,還是讓藺相如回邯鄲去了。
藺相如回到趙國,趙惠文王認(rèn)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來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換和氏璧,不過想借這件事試探一下趙國的態(tài)度和力量。藺相如完璧歸趙后,他也沒再提交換的事
完璧歸趙,發(fā)生于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邯鄲(現(xiàn)河北省城市),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96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鰲拜死后,康熙是怎么處置他的家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