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朱元璋為什么選擇朱允炆做接班人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明朝皇權(quán)繼承制度為嫡長子繼承制,也就是說皇帝的繼承人要優(yōu)先嫡長子。嫡長子夭折之后要優(yōu)先嫡系,嫡系全部夭折之后才能在庶出里面挑選繼承人。朱元璋原本是采取的嫡長子繼承制,讓嫡長子朱標為繼承人。但遺憾的是朱標早死,以至于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繼承人。朱允炆成為繼承人有兩個問題,第一就是為什么不在朱元璋其他兒子中挑選繼承人?第二就是朱允炆不是嫡皇孫,為什么要立朱允炆為繼承人?
洪武十年(1377年),朱標二十二歲,朱元璋命朱標監(jiān)國。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自周朝制定嫡長子繼承制度一直到清朝終止嫡長子制度,這期間嫡長子就是第一繼承人。朱標本身就是嫡長子,而且朱元璋還讓其監(jiān)國,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朱元璋這是在培養(yǎng)接班人。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死了,朱元璋扶持十幾年的繼承人死了。此時朱元璋年紀大了,必須要盡快挑選出繼承人,然后加以扶持。按照嫡長子繼承制,朱標死后就應該從嫡系里面挑選繼承人。當時符合規(guī)定的皇子為:嫡次子朱樉、嫡三子朱棡、嫡四子朱棣。但是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就分封九大塞王,而這些皇子也都被分別封為秦王、晉王、燕王,塞王在封地經(jīng)營已久,而且明朝建國初期統(tǒng)治還不穩(wěn),貿(mào)然撤銷塞王恐會引起亂子,這是其一,其二就是這些塞王也不爭氣。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嫡次子朱樉因為過失太多被召回京城,后讓皇太子朱標巡視關(guān)陜。這就表示嫡次子能力并不出眾,甚至還因為經(jīng)常犯錯被召回京城挨訓。這樣的人連封地都治理不好,那還怎么治理國家?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棡被封到太原,在路上的時候因為鞭打徐興祖被朱元璋罵了一頓。在封地時朱棡也不安分,甚至還有人上告皇帝說朱棡意圖謀反。朱元璋大怒,要不是朱標護著他,朱元璋真就把朱棡治罪了。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于北京,并且多次受命北伐。朱棣本身沒有犯什么錯誤,而且北伐時期表現(xiàn)非常好,生擒北元大將,召降蒙古乃兒不花,這些都是實打?qū)嵉墓?。朱元璋也非??春弥扉?,但是卻不能立朱棣為接班人。為什么?原因有二。
其一如果立四子朱棣,那么中間跳過了二子、三子,宗法上說不過去。二子、三子會不會造反?
其二朱棣在北方經(jīng)營已久,如果貿(mào)然撤回,那么北方殘元會不會反撲?
綜上所述:朱元璋要想立兒子那就很容易出亂子,所以朱元璋決定在朱標的兒子里面挑繼承人。而且朱標死時朱元璋已經(jīng)年老了,立駕崩也不遠了,朱元璋需要一個相對平和的環(huán)境來培養(yǎng)新的繼承人。如果要立四子朱棣,那么就必須要把二子和三子一并解決,但是邊患問題就會出現(xiàn),二子、三子、四子三個人全部離開封地,那么封地誰來管轄?所以對朱元璋來說維持現(xiàn)有的藩王不動是最佳選擇,三個嫡子都不能當接班人,那么其他兒子就更不可能了,因此朱元璋就開始從孫子輩中挑選繼承人。
朱標的嫡長子為朱雄英,庶長子為朱允炆,嫡次子為朱允熥。
朱雄英出生于洪武七年(1374年),母親為常氏。根據(jù)《皇明祖訓》規(guī)定:“皇太子的嫡長孫為皇太孫,年十歲皆封郡王?!敝煨塾⒈旧砭褪堑臻L子,但是八歲就去世了,未滿十歲所以未冊封。
朱允炆出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母親為呂氏。此時常氏才是太子妃,常氏所生之子為嫡子。朱允炆為呂氏所生,而此時呂氏還沒有被扶正,所以他只是庶長子。
朱允熥出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母親為常氏,所以他是朱標的嫡次子。
按理來說皇位不應該讓朱允炆傳承,盡管朱標的嫡長子早夭,但是朱標的嫡次子還在。而且呂氏扶正并不能改變朱允炆的地位,朱允炆只是一個庶長子。朱標死后,朱標嫡長子早夭,順位繼承人應該是嫡次子朱允熥。
但是朱元璋并沒有立朱允熥為皇太孫,反而強行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在后世看來呂氏只不過是因為朱元璋要立朱允炆為皇太子而找的合法借口,為什么朱元璋要強行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年齡只相差一歲,那么年齡就不是問題,問題應該是更深層次的原因,比如:政治問題。
朱元璋是依賴淮西集團才坐穩(wěn)皇位的,繼位之后:徐達、湯和、吳良、胡海等二十四個淮西軍人被封為淮西二十四將、李善長、常遇春的三個兒子、徐達、湯和、藍玉等十個淮西人被封為公爵,其他的一些人都論功行賞,分別賜予侯伯子男等爵位。
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貝瓊著《秋思·三首》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騎馬打仗的人為楚客,城中權(quán)貴多半都是淮西出身。這首詩反映出明朝建國初期的政治局面,不管軍隊還是權(quán)貴很多人都是出身于淮西。朱元璋立朱標為皇太子之后就著手剪除淮西勢力,最顯著的就是李善長案和胡惟庸案,此舉就是為朱標鋪平道路。為了讓朱標坐穩(wěn)大統(tǒng),朱元璋封常遇春的長子常茂、次子常升、三子常森為太子太保,目的就是為朱標組建一支一流的武將集團,讓朱標有能力鎮(zhèn)壓造反的塞王并且還能掃除北元殘余勢力。而且藍玉和朱標關(guān)系非常好,曾經(jīng)勸朱標一定要小心朱棣,生怕朱棣造反。
朱元璋為了朱標真是煞費苦心,一邊為朱標組建一個完整的政治班子,另一邊還多次讓朱標當老好人。朱元璋的二子和五子犯錯誤時,朱標就極力調(diào)節(jié)矛盾,請求朱元璋從輕發(fā)落。朱元璋的五子涉嫌造反,朱標哭著求情,朱元璋因此放棄追究五子的罪過。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義子沐英等人犯錯朱標都會求情,不管犯什么錯只要朱標出面朱元璋都會酌情免罪,這不就是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嗎?
一邊大肆屠戮位極人臣的功臣,一邊為朱標組建政治群體,一邊還讓朱標收買人情,可以說如果朱標沒死,那么朱棣絕對不會造反。但是朱標死了,那就意味著原有的政治集體沒有用了,反而是一個禍患。不管是朱允熥還是朱允炆,他們兩個都很難駕馭藍玉,朱元璋一死那么朝政一定會淪落到常氏三兄弟以及藍玉的手里。所以朱標一死朱元璋就開始瓦解原本建設(shè)好的政治集團,朱標洪武二十五年去世,僅過了一年藍玉就死了。
原本功臣勢力就被屠戮,給朱標建設(shè)的政治集團也被屠戮,那么現(xiàn)在朱元璋迫切需要立一個皇太子,并且要在短時間內(nèi)培養(yǎng)一個政治集團。朱允熥的娘家勢力就是常家,朱允炆一旦上位那么常氏就會上升為外戚家族,常氏三兄弟一手遮天的日子指日可待。為了避免常家掌權(quán), 朱元璋決定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盡管有一方面原因是因為朱允炆深得朱元璋喜愛,但小編認為最大的原因是因為朱允熥娘家勢力太強。因此朱允炆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孫,而朱允熥被立為吳王。
朱元璋原本的封號就是吳王,按理來說吳很有可能成為國號,但是朱元璋卻定明為國號。吳王這個封號不簡單,如果不出意外明朝不會有人被封為吳王。但是朱允熥被封為吳王,而且封地為最富庶的江南,也許這是朱元璋內(nèi)心的愧疚吧。為了安穩(wěn)統(tǒng)治剝奪了你當皇帝的資格,那我就盡可能補償你吧,余生就在江南做一個不問世事的土豪王爺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97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