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代和尚與道士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xì)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世人常說,我想脫離苦海,不愿再受世俗之苦,我要斬斷世間的煩惱,遁入空門。這也就是所謂出家。在古代,很多經(jīng)歷了大起大落之后的人,一般都看淡了世間凡塵,不想再去世俗生活了。
這個時候他們一般都會有三種選擇:第一種就是輕生,這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了,可以讓人去很快的脫離煩惱。但是生命誠可貴,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的,而且每個人就只有一次,所以我們要好好的珍惜生命。因此,很少人會選擇第一種。第二種就是隱居,這也是一個讓人脫離塵世的很好的方法,比第一種要好得多,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第二種,隱居山水,忘記一切,開始新的生活。第三種就是出家了,這個是最能讓人“洗心革面”的方法了,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這一種方法。不過在古代,人們說出家的時候,一般都是說在某某寺出家做和尚,很少有聽說在哪個哪個道觀里做道士的。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佛道兩教吧。佛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一種宗教,在漢朝時期傳入我國,比道教在中國出現(xiàn)的時間要長上兩百年。佛教的教義就是慈悲為懷,普度眾生,也就是說佛教的傳播對象是包含了所有人,它講究眾生平等的。而道教呢?道教起源于我國的東漢時期,是我國本土宗教。道教的教義主要是就是分為七大塊:敬天、祀祖、修道、行教、救人、利物、濟世。道教講究“無為而治”的思想,它更加脫離世俗。道教可以說是,無所不包,它承載了我們的文化根基。
其實,道教文化賦予了我們神靈,這些神靈不是天生就存在的,而是我們的文化就依附在這些神靈上面。在我們眼中的道教,應(yīng)該是神靈至上,跟唯物根本挨不上邊的。但是,實際上,嚴(yán)格來說道教更加傾向于唯物主義,因為它不是盲目的去相信一個神明,能讓你永遠(yuǎn)相信的就只有“道”,這就是唯物。了解了道教之后,我們再來了解一下道士。
很多人都以為道士穿上道服,拿個浮塵,仙風(fēng)道骨的就算是道士了。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就好像你穿上軍長的衣服你就是軍長了嗎?很顯然不可能。其實,作為道士,他也有自己的必修課,沒有大家想象的那樣簡單。在古代的時候,一般有兩種道士:一種道士就是有著高超的技藝,就行走天下,懸壺濟世,鋤強扶弱;另一種就是只會坑蒙拐騙的江湖術(shù)士了。不過呢,這兩類道士都是有著自己的獨特的能力的,不是一般人就能夠假裝的。
第一種道士,這類倒是就是所謂的“高門大道”的道士。他們一般都需要掌握煉丹,撫琴,詩詞歌賦,舞刀弄劍,天文地理等等技能,而且,這個還只是最初級的技能。第二種“江湖術(shù)士”,這類導(dǎo)師其實就是所謂的“旁門左道”。他們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東西比如低級的玄學(xué),看風(fēng)水之類的。是不感覺很難?其實,這都是要成為道士最基本的素質(zhì)。所以說,在古代人們出家都是選擇去當(dāng)和尚,每天念經(jīng)頌佛即可,不需要其他的技能,而不去當(dāng)?shù)朗?。因為他們有自知之明,他們也知道,?dāng)?shù)朗亢芸?,自己也不是?dāng)?shù)朗康牧稀?/p>
作為我國文化歷史傳承最久遠(yuǎn)、也是最深厚的宗教,當(dāng)然是非同小可,一般人還真的當(dāng)不了道士。為何古代出家的人都選擇去當(dāng)和尚,而不是當(dāng)?shù)朗磕?因為他們都有自知之明啊。對此,你怎么看呢?
各個時代都不同。
在古代,道士和尚都很受尊重,修道人遇到皇帝只需合掌問安,不必磕頭。
若論高明,和尚道士都是修道的人。兩家都有修為很高的人,都有高明之士。但以佛家居多。
這個問題可聽?wèi){各人自己理解。
兩者的區(qū)別在于,和尚是佛教中對于出家修道的男子的稱呼;而“道士”是道教中對于修道的男子的稱呼。這里我在“道士”后面少了“出家”兩字,因為道教分許多派別,有全真教、正一教等等,他們是有所區(qū)別的,也就是說,在道教中對于修道的男子(道士)有出家和居家(有家室)之別的,而佛教要稱“和尚”,必須得出家修道,不能居家,居家修道稱“男居士”(優(yōu)婆塞)。
另外,兩者所守的戒律有相當(dāng)大的區(qū)別,造成行為上有許多差異,外表上“和尚”落發(fā),最長不得超過一小麥,漢傳佛教出家眾必須素食,穿僧服,除非其還俗才能脫掉僧服。而“道士”的戒律沒有佛教那么嚴(yán)密和眾多,外表上留發(fā),有一定的道冠和發(fā)髻裝束,穿道服,兩家服裝有的相同,也有的不同。一般相同的服裝中,道士稍短些,和尚要稍長些。兩者所居地不同,念的經(jīng)典和所修的法門不一,成就的位次和境界也是有所差異。大致如此。
自從佛教在我國盛行之后,就有一些人由于信仰而信奉了佛教,有些還?出家?當(dāng)了和尚。和尚是吃素的,加上不能娶妻生子,很多人都以為當(dāng)和尚的是那些貧窮人家的孩子,為了吃飽飯才去當(dāng)?shù)暮蜕?,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在古代當(dāng)和尚需要在官府買度牒,家里條件不好的人還買不起度牒,因此,有人說出家當(dāng)和尚不是窮人家的菜,是富人的游戲。
當(dāng)和尚是有許多好處,但更是因為信仰。古人特別信奉佛教,認(rèn)為佛可以普度眾生,有的時候當(dāng)朝皇帝都愿意換下龍袍,去寺廟做和尚。一些富家子弟受到影響,舍身寺廟的人也大有人在。當(dāng)了和尚之后,官府會免掉和尚的賦稅、兵役等任務(wù)。當(dāng)然,能夠出錢買得起度牒的人也不在乎朝廷免掉的那點賦稅,更多人還是由于對佛教真的特別虔誠,然后才沖破層層阻礙,去寺廟出家做了和尚。
當(dāng)和尚需要花大量銀子購買官府的度牒。當(dāng)一個人已經(jīng)決心要做和尚了,那么他就需要在官府那里購買一個度牒,度牒不是免費的,歷朝都把度牒當(dāng)做增收的一個手段。有了度牒才是正規(guī)合法的和尚,才能夠在寺廟里面居住。度牒的售價一般比較高,一個想出家的窮苦人家,可能要攢上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夠湊齊購買度牒的錢。
由于度牒的存在,使得窮苦人家就算想當(dāng)和尚也變得不容易了,不得不說錢在哪個時代都是很重要的東西,放在古代沒錢連和尚也當(dāng)不成。就算到了現(xiàn)代,想做和尚也是不容易的,很多寺廟都要求和尚有本科學(xué)歷甚至是研究生學(xué)歷了。
因為有看破紅塵者,所以有和尚, 對于和尚、尼姑、居士,這三種名稱的本意,能夠清楚的人,恐怕不會太多,雖然這已是非常通俗的名詞。 和尚一詞,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正像出家人的身分一樣:‘上共君王并座,下與乞丐同行’。既是尊貴的,也是卑*的。大叢林的一寺之主,稱為方丈和尚,該是多么的尊嚴(yán);鄉(xiāng)愚唯恐生兒不育,也給取名叫做和尚,把和尚一詞,看作阿毛阿狗同例,該是何等的下*! 和尚是甚么意思呢?一般人的解釋是‘和中最上’,或者是‘以和為尚’,因為佛教的出家人,要過‘六和敬’的僧團生活,那就是: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這又稱為‘六和合’。所以他們的解釋,似乎也有理由。 但是,當(dāng)我們追根尋源,找出了‘和尚’的出發(fā)點時,上面這一解釋,就要不攻自破了。 和尚一詞,純由于西域語言的音轉(zhuǎn)而來,在印度,通稱世俗間的博士為‘烏邪’,到了于闐國則稱和社或和阇(Khosha),到了中國則譯成了和尚(見寄歸傳及秘藏記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雜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可見和尚一詞,并非佛教的專有名詞,但在佛教,確有它的根據(jù),佛教的律藏,稱剃度師及傳戒師為鄔波馱耶(Upadhyaya),‘和阇踮’一詞,就是根據(jù)這個而來,‘和尚’一詞,更是漢文的訛誤,最早見于漢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圖澄而號佛圖澄為‘大和尚’。 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別于流俗的訛誤,因為,依照鄔波馱耶的原意,應(yīng)當(dāng)譯為親教師,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資格為人剃度、為人授戒、而被稱為鄔波馱耶。這既不同于印度俗稱博士的烏邪,更不同于中國誤傳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彌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長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在佛教的律制中,初出家的,叫做沙彌(意思是勤加策勵,息惡行慈),生年滿二十歲,受了比丘戒,稱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飲食。中國人誤傳為‘德比孔丘,故稱比丘’,那也是笑話)。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內(nèi),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師;五年之后,若已通曉戒律,始可以所學(xué)的特長作師,稱為軌范師,梵語叫做阿阇梨耶,受人依止,教人習(xí)誦;到了十年之后,可作親教師;到了二十年之后,稱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稱為耆宿長老。 可見,中國對和尚一詞的運用,實在是不倫不類不合佛制的。 ‘尼姑’一詞,也是中國人的俗稱,并不合乎佛制的要求,所謂尼姑,是指佛教的出家女性。 本來,印度以尼(ni)音,代表女性,有尊貴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專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彌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彌及女比丘。 到了中國,每以未嫁的處女稱為姑,故將佛教的沙彌尼及比丘尼稱為尼姑,并沒有侮辱的意思,所以在傳燈錄中,佛門大德嘗以師姑稱尼姑;但到明朝陶宗儀的輟耕錄中,以尼姑列為三姑六婆之一,那就有輕*的意思了。因此,晚近以來,尼眾姊妹們很不愿意人家當(dāng)面稱她們?yōu)槟峁谩?根據(jù)梵文,尼即女音,加上姑字,即成女姑,以文訓(xùn)義,根本不通,女別于男,既有女姑,難道尚有男姑不成?如果一定要稱為姑,那該有個比例:女道士稱為道姑,打卦女稱卦姑,女比丘當(dāng)稱為佛姑;同時,耶教的女修士,中國人也該稱她們?yōu)橐?,否則,就有厚此薄彼之嫌了。 ‘居士’一詞,也非佛教的專有,在中國的禮記中就已有了‘居士錦帶’一語,那是指的為道為藝的處士,含有隱士的意義。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出于佛教所創(chuàng),梵語稱居士為‘迦羅越’,不論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稱為居士。 佛教對在家信徒尊稱為居士的由來,大概是出源于維摩詰經(jīng),維摩詰共有四個尊稱;方便品稱為長者,文殊問疾品稱為上人及大士,菩薩品等則稱為居士。因據(jù)羅什、智者、玄奘等大師的解釋,維摩詰是東方阿ㄔㄨ\佛國的一生補處菩薩,示現(xiàn)在家相化度眾生,所以用居士一詞稱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為大菩薩的意味在內(nèi)了. 第一:和尚是對出家男眾的統(tǒng)稱。 和尚是一部分籍著佛法而覺悟了的人,為了弘揚佛法而身體力行,用自身的行為和思想去實踐佛陀的教誨;用自身的言行去感化結(jié)緣眾生,從而達到普度的慈悲誓言。 簡單說佛陀就是佛學(xué)的創(chuàng)始人和真理的實踐者而真正的和尚就是佛陀教育的老師,他們用佛陀的“言”和自身的“駐行”來效仿佛陀,因此教育有情眾生。是相當(dāng)于教師和先行者的角色。這個角色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 因此只有真正受戒守戒的出家人依教奉行的人才能被稱為和尚。 第二:在和尚們看來,凡人的結(jié)婚性欲和一切欲望都是有違真理的都是妄求和妄想,是應(yīng)該從根本上戒除和了斷的,所以雖然凡夫覺得很不容易斷除的那些欲望和行為在一個覺悟了的和尚看來都是很簡單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即使是不容易做到的也因為知道是錯誤的行為也會努力去做到斷除。所以對真正覺悟的人來說,凡夫喜歡的那些東西都是沒有必要而且錯誤的,所以并不像樓主認(rèn)為的那樣不可能或者不能理解。 第三:“酒”被認(rèn)為是迷心的首惡。為了使心地更清凈不迷失,首先要戒酒,這個酒不只是我們平常喝的那個酒,是便法界所有的“酒”。 第四:不吃肉?!叭狻北环鸾掏椒Q為“腥”。就是一切含有'動物蛋白‘的食物。因為動物蛋白都是出自佛教中指代的“有情眾生”的身體。戒肉就能延及到止殺,為自身從根本上斷絕因殺生而繼續(xù)造惡業(yè),斷絕惡緣,在修行中就能避免很多因為惡業(yè)而帶來的干擾煩惱甚至迷失的慧命。所以中國和尚從五代的梁武帝開始就持素了。 (在古代的印度原始佛教是可以吃肉的,因為那時候和尚都是修苦行,以乞討來為生,沒有田產(chǎn)資產(chǎn)的,至于為什么要用乞討的方式吃飯是為了消除貢高我慢心,穿很少衣服的,這樣做是為了能生出謙卑心的一個措施吧。因為人在艱苦的條件下能夠更清醒,從而達到精進的目的。 那時候要飯沒辦法規(guī)定施舍的人家都是持素的,遇到什么就得吃什么也是隨緣而且每天只能早上去乞討不論多少也只能要7家不能多要的,所以就沒條件計較了。而且出家人都明白業(yè)報也接收業(yè)報,懂得要隨緣,吃肉就有吃肉的業(yè)報。只是后來佛教傳到了中國,因為氣候地域和習(xí)俗的改變,中國的和尚有寺院可以居住,有僧團一起種地勞動,以勞動所得自給,自力更生自種自收的。所以就規(guī)定不能吃肉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9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