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期只有秦國變法了嗎?變法和改革的區(qū)別是什么?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強大,諸侯畏懼?!?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
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走向大一統的過渡時期。
如果要用兩個字形容這段歷史的話,那就是“戰(zhàn)”和“變”。
何為戰(zhàn)?
各諸侯國變法示意圖
其實就是被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各自為政、相互攻伐,這些被分封的諸侯國本來是用來鞏固王室統治的,但自從周平王東遷之后,周朝的“禮”已經無法在維持統治,諸侯國為了生存和強大,只有吞并小的諸侯國,擴充自己的土地和人口,戰(zhàn)爭自然無法避免。
何為變?
說白了,就是變法,也就是對國家的政治制度進行大換血,變法不僅能強大國家,還會革掉舊貴族的命,所以這條路各個諸侯國走得并不順當。
如果把一個國家比作一個人的話,人得了小病,打個針吃藥就能好,這就是改革,假如一個人生了大病,必須要通過開刀做手術的方式才能治愈,這就是變法。
變法能富國強兵
那么戰(zhàn)國諸侯為何要相繼變法?原因是土地私有制讓經濟基礎發(fā)生了變化,不變不行,這階段各個諸侯國的君主也都意識到了國家是得了“大病”,非變法不能生存。
山東諸侯既然已經意識到了國家強大的路徑,為何不學秦國徹底變法,而只是淺嘗輒止呢?這是因為變法不同于改革,想變未必就能變。
牛耕和鐵制農具的出現,提高了生產力。
井田制,出現于夏商,鼎盛于西周,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國有土地所有制,說白了,土地是天子個人或是王室的私有財產,因為道路或者溝渠把土地分割成“井”字狀,故稱井田制,《谷梁傳·宣公十五年》曾記載:古者三百步為里,名曰井田。
這種土地所有制,耕戶只有使用權,并沒有所有權,當然更不能買賣和轉讓,被分封在這塊土地上的貴族,更要承擔繳納賦稅的義務,為了讓自己得到的更多,舊貴族只有加大剝削實際耕者的力度。
牛耕圖
井田制的出現,是順應了當時時代的發(fā)展,但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種土地上的生產關系,漸漸地無法滿足生產力的發(fā)展,因為耕者開始用牛來耕地,這一變革看似微不足道,卻在中國農村延續(xù)了幾千年,相比較傳統的人力種地,牛耕提高的生產力可不是一星半點。
當然,鐵制農具在提高生產力方面也有這不可忽視的作用,鐵制農具相比較木頭、石頭等工具,不僅鋒利得多,也更有利于生產,牛拉著鐵犁耕地,提高耕地效率的同時,也標志著人類社會又向文明邁進了一大步。
土地私有制逐漸取代了土地國有制。
生產力提高了,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就會被激化,牛耕和鐵制農具的出現,讓原先無法耕種的土地,轉變?yōu)榱肆继?,這些新開發(fā)的土地,漸漸地就成為了開發(fā)者自己的私有財產,擁有者自然不會將其上交給國家,這就形成了土地公有制下,出現了大片的私田。
在公田上的耕作,還要上繳賦稅,而私田上產物,全都是自己的,那些舊貴族和奴隸主以及被周王室分封的諸侯,也會竭盡全力致力于私田(《左傳》記載:民不肯盡力于公田),這也是分封的諸侯國逐漸做大的原因。
井田制
耕地面積和糧食的畝產量提高了,這也使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小生產和以個體經營為特色的小農階層,有了成為社會基礎的可能,這是一種典型的封建經濟形勢,也是更能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的一種生產關系。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強大而起的諸侯國,皆是看到了生產力提高而產生的變革和享受到了其帶來的好處,所以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諸侯國君主,都不遺余力地想在國內進行變法,當然只想是不行的,還要做。
變法不是你想變,說變就能變。
說起諸侯國的變法,魏國李悝的變法就不能被忽視,因為后世的商鞅、吳起等人的變法都是以李悝的變法為藍本的,魏國的率先崛起,更讓其余諸侯看到了國家該如何向前走。
只不過可惜的是魏國的變法僅僅維持了兩代半就無疾而終,韓國的申不害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也僅僅推行了一代人,只有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最后的結果也是秦國攻滅了六國,如果僅從變法而言,秦國在了政治上已經贏了。
商鞅
秦國之所以能變法徹底,其實是因為秦國自秦孝公之后的君主,都能堅定不移的貫徹變法,即使秦惠文王恨透了商鞅,而把他給車裂了,但是秦惠文王也沒有廢除商鞅變法的法令,正所謂商鞅雖死,商法猶在。
而反觀山東諸侯,雖然也嘗試變法,但最終卻都只是變了皮毛,這是不僅是因為舊貴族的勢力太多強大,而加以阻撓,甚至不惜拼個魚死網破,也少不了繼任的君主沒有雄才偉略,當然也和實施變法的人不如商鞅有關。
飛魚說:
戰(zhàn)國諸侯為何要變法?土地私有制讓經濟基礎發(fā)生了變化,不變不行,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轉折時期,推動社會性質發(fā)生轉變的,是生產力的發(fā)展。
牛耕的普遍推廣,鐵制農具的普遍使用,使土地由國有向私有轉變,這已然已經導致了經濟基礎發(fā)生了變化,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各諸侯國相繼進行的變法運動,正是順應經濟基礎的變化而發(fā)生的一種政治改革。
變法者不成功便成仁
山東諸侯為何不學秦國徹底變法?變法不同于改革,想變未必就能變,變了也未必能變成功,一種經濟制度勢必會成就一部分人,當變法要革掉他們的既得利益時,他們不會束手就擒,而會想盡一切辦法進行阻撓,新君即位就是最好的時機,他們也會不惜一切代價,復辟舊制。
秦國能徹徹底底地變法,并不是說秦國內部來自舊貴族的壓力比較小,而是繼任的君主都具備只有變法才可以強國的理念,當變法出現了不利的局面時,君主也會想盡一切辦法克服,秦國自立國之后,數次遷徙國都,不單單是因為要圖謀東進,其實也是為了要擺脫國內舊貴族的束縛、繼續(xù)推行變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00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尚方寶劍是什么它有多大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