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的藩鎮(zhèn)之禍,為何始終都沒有辦法得到根治?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公元802年,大唐元和十五年。這一年一位正值壯年的君主離開了人世,這位君主就是唐憲宗李純。后世人對于唐憲宗的離世,一直都是眾說紛紜。其中傳播最廣的說法,就是唐憲宗命喪于宦官的手中。不論如何,唐憲宗作為中晚唐時期最有文治武功的皇帝,最終迎來的并不是一個好的結局。而歷史上唐憲宗李純的死,似乎也在隱喻著大唐江山的積重難返。
歷史上唐憲宗在位的十五年時間中,對于唐王朝的歷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因為,自“安史之亂”結束后,唐王朝陷入了持續(xù)數(shù)十年的分裂局面。當時以“河朔三鎮(zhèn)”為首的地方藩鎮(zhèn)勢力,始終都同唐庭采取對抗的姿態(tài)。這樣的局面,直到唐憲宗時期才得到改變,以至于,歷史上唐憲宗在位的時期被史料稱為“元和中興”??墒?,“元和中興”最終還是成為了唐王朝的一次回光返照,在唐憲宗死后,局面立馬又重回到了失控的局面之中。
唐憲宗李純的存在,對于中晚唐一百多年的歷史來說,僅僅是一個縮影而已。在唐王朝敗亂景象的背后,實際上是藩鎮(zhèn)之禍的反復。在“安史之亂”結束后的一百四十四年時間里,唐朝始終都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藩鎮(zhèn)禍亂的反反復復。以至于,唐王朝也最終也亡在了地方藩鎮(zhèn)的手中。那么,唐王朝的藩鎮(zhèn)之禍,為何始終都沒有辦法得到根治?
首先,唐朝藩鎮(zhèn)之禍始終無法得到根治,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并不在于節(jié)度使有多么專橫,有多么居心妥測。最為主要的原因在于,節(jié)度使的背后始終都有一支強大的力量作為支撐,這支力量就是牙兵。在唐朝乃至五代十國時期,牙兵集團一直都是主導朝代更迭的重要力量。牙兵本來是唐代府兵制瓦解的產(chǎn)物,隨著節(jié)度使職位的普遍開設,“兵隨將走”的情況也就成為了中晚唐歷史的一個真實寫照。
從某種意義上講,唐朝所對抗的并非是節(jié)度使,對抗的是整個牙兵集團,唐代節(jié)度使可以說是牙兵集團利益的代言人。而一旦節(jié)度使不能維系牙兵集團的利益,那么牙兵集團往往會選擇重新?lián)砹⒐?jié)度使,來維系既得利益??梢?,對于唐朝皇帝來說,要想徹底的解決藩鎮(zhèn)問題,不是簡單的換個節(jié)度使,平定一些叛亂能夠解決的,更為重要的是要徹底解決牙兵的問題。而以中晚唐時期的唐朝國力,應付整個牙兵集團顯然有些杯水車薪。
除了牙兵集團外,唐王朝無法根治藩鎮(zhèn)問題,還在于唐王朝本身。我們回顧中晚唐時期的歷史就能發(fā)現(xiàn),唐朝的國策實際上并非是持續(xù)性的。當時的“牛李黨爭”就對如何應對藩鎮(zhèn)勢力形成了兩派。一派認為應對藩鎮(zhèn)進行打壓,而另一派則要默認藩鎮(zhèn)勢力的存在,這樣自然就使得藩鎮(zhèn)問題愈發(fā)惡化了起來。
“牛李黨爭”只是晚唐時期的一個縮影而已,在如何對待藩鎮(zhèn)問題上,唐朝始終都沒有一個既定的國策。并且,中晚唐時期“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情況也十分明顯,這就使得唐王朝不停地處在變動之中。舉個例子,唐武宗時期的名臣李德裕在對待節(jié)度使藩鎮(zhèn)問題上,始終都采取打壓的姿態(tài)。而在宣宗繼位之后,李德裕也隨之被貶。李德裕的被貶黜,從一定程度上講,使得唐王朝剛有起色的削藩情況,最終功虧一簣。
歷史就是這樣,唐王朝的藩鎮(zhèn)之禍始終都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而究其根本原因,無疑就是牙兵與朝臣,當然還有許多原因。因為中晚唐時期的歷史,要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當我們將這一百多年的歷史連續(xù)在一起看的話,便能發(fā)現(xiàn),唐憲宗死后唐王朝實際上就已經(jīng)失去了削藩的大好機會。而元和十五年,自此也成為了唐王朝一個始終難以愈合的傷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01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