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黃金還受歡迎的中國特產,深得世界各國喜愛,征服了大半個世界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中國與外國的交流兩千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外國用絲和瓷器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來代表中國。我們現在常用的“china”,既代表中國,又代表瓷器,這種用法是在晚清才形成的。在更古老的時代,很多國家的語言里面,中國和世界寵兒絲綢才是同義詞。
在現有的史書上,中國第一次與西亞接觸應該是甘英出使波斯,那時候已經是東漢了。而波斯人稱呼中國的詞語卻更接近秦的發(fā)音。有可能從秦朝開始,中國與西方的國家已經有了接觸,只是秦國沒有記載,或記載已經丟失。
秦國是戰(zhàn)國中最西陲的國家,再往西就是大月氏。后來大月氏向西遷移,到達靠近波斯的西域地區(qū)。所以他們把秦這個稱呼帶到中亞,是有可能的。
最能帶給西方世界沖擊的中國商品無疑是絲綢。中國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利用野生的蠶,編織出光滑的絲綢。這種獨一無二的紡織品,征服了大半個世界,成為各個地方貴族專用的高檔衣料。
相比體積大而易碎的瓷器,絲綢更方便運輸,價格也更高。西漢通往西方的貿易通道,便被稱為絲綢之路。無數精美的中國絲織品被運往歐亞大陸的另一端,在很多地方,絲綢本身就是一種貨幣,往往比黃金白銀更受歡迎。
大家可能記得,宋朝的給遼金的歲幣中,有一半是絲帛,顯然這些游牧民族對絲織品的渴望,一點也不比錢財小。更往前的唐朝,絲帛是比還管用的硬通貨,經常用來支付雇傭胡人作戰(zhàn)的費用。
古希臘人把絲綢稱為賽里斯,并用這個詞來代表生產絲綢的中國。直到公元一世紀,才有西方的商人萬里迢迢來到洛陽,當時東漢的首都,親眼見到了這個傳說中的絲綢之國。
據說,愷撒大帝穿著中國絲綢制成的袍子去看戲,柔滑閃亮的絲綢立即成為古羅馬的時尚寵兒,風靡整個地中海。歐洲人以為這是一種長在樹上的葉子。他們這樣猜也是有道理的,除了絲綢是由動物產生的外,棉、麻等紡織品確實都是植物。
養(yǎng)蠶業(yè)起源于南方,但古代養(yǎng)蠶遍布全國,桑樹的種植也非常普遍,這才會出現用桑梓來代指家鄉(xiāng)??梢韵胂笠幌拢艜r的家庭可以靠自家的桑樹養(yǎng)蠶,獲得蠶絲貼補家用,從而養(yǎng)活更多的孩子。這就是中國最傳統(tǒng)的家庭副業(yè)。
絲綢和養(yǎng)蠶技術一直是中國的國寶,直到唐朝才開始外傳。第一個得到養(yǎng)蠶技術的是和闐,應該是隨和親的公主一起從大唐來到了西域。然后,再一路向西傳到羅馬。
也有資料顯示是在公元551年,由歐洲傳教士把蠶種帶到了歐洲。不過,可能是氣候的原因,或者是養(yǎng)蠶技術的不過關。歐洲的絲織品質量遠遠不及中國,因此并沒有影響中國絲綢的銷量。
而朝鮮和日本比西方更早得到了絲綢技術,可能在東漢或晉朝就已經傳入日本。日本有關蠶神的傳說,幾乎與中國的完全一樣,足以證明日本的養(yǎng)蠶和絲織業(yè)是源于中國的。
日本的絲綢本來也是遠不及中國的,但晚清以來,日本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對蠶絲養(yǎng)殖和加工業(yè)進行改造。最終在國際市場上,日本生絲的出口數量和質量都超過了中國,占到大部分的份額,把國內以出口為主的廣東蠶絲業(yè)給擠垮了。
幸好連古希臘人都知道絲綢是中國的特產,否則絲綢沒準會像茶道一樣,變成日本人的國粹了。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中國蠶絲業(yè)重新超過日本,并將其遠遠拋在身后,占據了全球85%以上的份額。
說完蠶絲,再來說說瓷器。“china”一詞的由來,可能是從明代中期開始,葡萄牙人從海上來到中國,販買瓷器到歐洲,他們用相關的詞語來命名瓷器,然后歐洲人開始把中國稱為“china”,最后又用來代指瓷器,變成了現代的這個單詞。
有專家認為“china”最早是指景德鎮(zhèn)的昌南,也有人認為這個詞其實是“長安”的發(fā)音,當然是長安人自己的發(fā)音。這些說法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卻又無法完全服眾。
不管怎樣,中國的外國稱呼是怎么來的已經不重要,這些稱呼可以反應出古代中國對世界的貢獻。絲綢和瓷器都是讓世界更加美好的商品,未來的中國也會讓世界更美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02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