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吳三桂不投降死守山海關,明朝還能延續(xù)嗎?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1644年,是驚心動魄的一年:那年4月,一個薄暮塵起的傍晚,在枹鼓不絕聲中,鎮(zhèn)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決意獻城。
從此,關外的清軍長驅(qū)直入,攻入京師,享國近300年的漢民族政權,就此滅亡了。漢族中國人,也迎來了268年的異族政權。以大屠殺立威,靠奴化民眾精神施行高壓統(tǒng)治,這個治國理念是貫徹滿清始終的,并且作為偉大傳統(tǒng)被繼承了下來。
只是,有一個問題是需要厘清的:如果吳三桂不獻出山海關,清軍就永遠無法踏足中原,進而奪取政權么?
答案顯然不是的。他在死守山海關,骨頭埋在那里,也無濟于事,根本改變不了明亡、清立的即成事實。
一者,早在崇禎17年3月,也就是吳三桂放棄抵抗的月前,當天良未泯的他準備馳援京城時,才走到半路,帝京就已經(jīng)被李自成攻下,崇禎也已吊死,大明等于宣告傾覆。明之亡,首先是其內(nèi)肌體已潰爛,是先亡在內(nèi)部,清坐收漁翁之利。
其二,更為重要的是,從當時情勢看,吳三桂鎮(zhèn)守的山海關,只是清軍入關最近的路線,而非唯一的路徑。在此之前,滿清已有5次,從西面大舉入內(nèi),攻打明朝。比如,1629年皇太極由熱河攻陷薊州,并且使反間計除掉了袁崇煥;1638年多爾袞、岳托分別從青山關、墻子嶺進入 河北,攻占1府3州57縣,史稱擄男女50余萬而歸。
也就是說,當年的山海關,或者就是長城,其實都并非是唯一能抵擋八旗兵勇的屏障。滿清大軍一度糾結在山海關,其實質(zhì),無非是清軍想速戰(zhàn)速決,同時在那觀望局勢而已。
而吳三桂,有些人說他一人決定了3個王朝的歷史,未免夸大其詞。正確的說法,當是沒有吳三桂的賣主求榮,清軍不大可能在短時內(nèi)突入中原,損兵折將不會在少。吳確實是他們?nèi)腙P的頭等功臣。
在這場關內(nèi)外的戰(zhàn)役中,山海關的作用,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大。至少它的失守與否,不是勝負決定因素,連關鍵都說不上。
從實例上看,約300年后的人民解放戰(zhàn)爭,也遭遇上了類似境況,是繞過山海關照樣奪取勝利的。當時遼沈戰(zhàn)役結束后,國民黨在山海關放了一個軍的兵力,解放軍也并非自山海關儒關,而是取當初皇太極差不多趨同的路線,由熱河通過西面的冷口關、喜峰口,橫跨長城,順利挺近華北的。
而那會,國民黨山海關守軍發(fā)現(xiàn)華北野戰(zhàn)軍是從熱河入關,也是驚慌失措,害怕被包抄,趕緊撤退天津。1948年與1644年,是隔了304年之遙,但是地形、局勢并沒差異多少,以今推古,我們多少可以臆測當初明清對壘局面,甚至還有吳三桂的處境問題。
且實際上,我們還知道的是,崇禎吊死煤山之后,如果不是吳三桂突然放棄抵抗投降,滿清的王公大臣會議,其決議本就是采納另一個人渣洪承疇的主張,不走山海關,輕裝簡從,盡可能迅速地西經(jīng)薊州、密云直抵京城,然后將李自成大軍包圍殲滅的。
只是出征第六天,多爾袞意外遇到吳三桂派遣的乞降密使,才改變了主意,在更便利的山海關,一決雌雄勝負。這些狀況,王霜州先生的那篇《細說清軍入關之戰(zhàn)》已經(jīng)說得很明白,本文也參考他很多意見。
所以說,吳三桂這個人,說是“漢奸”沒問題,說他是亂世魔鬼都差不多,為一己榮華富貴,大肆屠殺同胞與同志,后半生走的就是“屠夫之路”。但是,明亡的責任他確實一個人背負不起。
更為重要的是,我一直認為,凡事“物必先自腐而后蟲生”,明亡首先是自己實在潰爛的不行了,沒有李自成也必有李他成,沒有滿清也會有滿濁蜂擁而上。明后期,是徹底失去民心了。民心一關能守,萬夫莫敵;不然一千個巍巍峨峨的山海關又如何,照樣潰于蟻穴。這是漢人賈誼《過秦論》第一段就搞清了的。
明亡的悲劇,首先該檢討、該反省的是自身。當權者治國無方、為官者貪腐成蠹、機制上視民如敵、既得利者作威作福、連知識分子也都沒有了良知,士大夫們突破底線地不要臉。朱門酒臭,路皆餓殍,幸福感只存在于權勢階層,這樣的國度早晚要亡,不亡也沒天理。
明亡的賬,該主要算在大明自己身上。滿清也好,吳三桂也罷,他們只是大明崩塌的最后推手。他們只是殘暴,該受永遠的譴責,而非推翻朱明。
根據(jù)當時的形式來看,清軍入關是遲早的事,只是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對當時局面的形勢,把握的果斷,利用的及時,推進的迅速,提前了入關的時間。
吳三桂雖然還在山海關鎮(zhèn)守,但他的地步也到兩難程度,勤王路上,李自成已攻陷北京,如果實力足夠支撐,即使大順軍進入了城內(nèi),崇禎也死了,作為明朝得力將領,為什么不反攻李自成,就因為大順軍已進入了北京城,而沒必要摧挎李自成嗎,崇禎帝在城內(nèi)能被李自成逼死,吳三桂就不能再逼李自成出北京城,究其根源,吳三桂現(xiàn)在確實無對抗大順軍的實力,只好帶著無奈心情又返回山海關。
所以從這點看出,吳三桂軍事實力的狀況,已對大順起義軍構不成威脅,那對長期搔擾和進犯明王朝周邊地帶,磨刀霍霍,來勢兇猛的滿清軍隊而言,更是構不成威脅性,只不過能憑借山海關之戰(zhàn)略要點,能推遲滿清入關的時間(前提是吳三桂不投靠滿清)。
還是從勤王(崇禎)來看,即使反攻李自成無實力可取,吳三桂可以避重就輕,躲開大順軍京城重兵,繞道或穿插大順軍薄弱地帶,追隨南明政權,聯(lián)合舊勢,有望東三再起,和清軍夾大順于南北之間,摧挎大順,而后對付清軍。
然而,吳三桂連過道大順追隨南明的實力都沒有,在進無實力支撐,退又無安全和供給保障之處的無奈下,才重返了血腥毒殺必爭之戰(zhàn)略要地山海。而山海關的重返,對于一個久經(jīng)戰(zhàn)場的“梟雄”來說,意味著什么,他本人清楚。他既不追隨余明勢力保明,也不聯(lián)合李自成先抗外,再解決內(nèi)部矛盾,而是偏偏返回山海關,漢奸行為已早有打算。
所以,綜上分析,當時吳三桂的實力,已無法阻擋清軍的入關,清軍的入關也于吳三桂帶路沒有必然的結果,只是有人帶路,前進的速度能加快,避免了走彎路罷了,吳三桂不帶路,清軍照常能入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03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