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胡惟庸到底冤不冤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胡惟庸黨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前后株連達十余年之久,誅殺了三萬余人。
被殺的三萬人中,肯定含有被冤殺的。
畢竟,對統(tǒng)治者來說,在對待謀反大案上,大多會抱著“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濫殺思想。
但是,案中首要人物胡惟庸到底冤不冤呢?
我們可以通過史實來作出判斷。
胡惟庸是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早年曾在元朝政府做過小官,于龍鳳元年(1355年)到和州投奔朱元璋,成為了大明王朝的開國功臣。
注意,胡惟庸的籍貫——濠州定遠(今屬安徽),朱元璋打天下時賴以依靠的淮西勛貴集團的首腦人物李善長,也是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
胡惟庸本人是很有才干的,這一點,不用懷疑。
但胡惟庸的官場品質(zhì)不是很好,比如說,投機、鉆營、結黨謀私。
胡惟庸投奔朱元璋之初,只是擔任帥府奏差、寧國主簿、知縣、吉安通判之類小官職,也沒多少機會接觸朱元璋。
所以,當他知道朱元璋座前紅人李善長是自己的同鄉(xiāng)后,立刻把李善長當成了自己在官場升遷的起跳板。
他于吳元年(1367年)給時為左相國的李善長孝敬了三百兩黃金,順利攀附上了李善長,并結下了“深厚”交情。
胡惟庸作為一個地方官員,薪水有限,這三百兩黃金肯定是刮取自民脂民膏,里面不知飽含了多少民間苦難的淚水和無言的控訴。
胡惟庸不管,憑這三百兩黃金,他在這一年得到了李善長的薦舉,被召為太常少卿,進本寺卿,華麗轉身,成為了一名中央機構的官員。
來到朱元璋身邊,胡惟庸自覺奮進,處處小心謹慎,步步博取朱元璋的歡心,大獲朱元璋好感,于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書省參知政事。
當然,胡惟庸也沒有放棄李善長這棵大樹,他設法將自己的侄女嫁給李善長的侄子李佑,和李善長結成了親戚。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李善長因病退休,朱元璋準備以山西陽曲人、御史中丞楊憲為相。
胡惟庸心急火燎地對李善長說:“楊憲為相,我等淮人不得為大官矣?!?/p>
于是,在李善長的斡旋下,出任右丞相的是汪廣洋,而胡惟庸為右丞。
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李善長從中操作,汪廣洋被貶為廣東行省參政,胡惟庸先以右丞身份獨專中書省事,于當年七月正式升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九月進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胡惟庸開始拉幫結派、打擊異己了。
胡惟庸除了擁有李善長這個大同鄉(xiāng)外,還有另一個名氣同樣大的大同鄉(xiāng)——徐達。
他多次試圖結好徐達。
但徐達鄙薄他的為人,未予理睬。
俗話說,君子可以結怨,小人不可開罪。
胡惟庸因此恨上了徐達,派人賄賂徐達的守門人福壽,想設計陷害徐達。
哪料,福壽是個正直的人,不但不接受賄賂,反而向徐達揭發(fā)了此事。
徐達因此提醒和告誡朱元璋,說胡惟庸此人不可以托以重任,托重任必定會壞事。
胡惟庸雖然拉攏不到徐達,但并不妨礙他拉攏其他淮西官員。
在他的“拉起一片,打倒一片”的操作下,淮西勛貴集團良莠不齊,但比李善長時代更加壯大。
說起來,胡惟庸在很多次拉鄉(xiāng)黨過程中,直接就是在和朱元璋作對。
比如,有些淮西武將違法亂紀,受到朱元璋的懲處,胡惟庸卻走曲線路線,將他們升遷,結為死黨。
其中的濠州人、吉安侯陸仲亨自陜西返回京城,擅用驛馬。朱元璋責罵他說:“中原在戰(zhàn)亂之后,人民剛剛復業(yè),驛站戶買馬非常艱難。如果大家都像你這樣,人民就是將子女全部賣掉,也不能供給。”責令他到代縣捕盜賊。
五河人、平?jīng)龊钯M聚奉命撫治蘇州軍民,沉溺酒色,朱元璋大怒,責令他往西北去招降蒙古部落。
這樣的兩個不法之徒,胡惟庸卻主動向他們示好,將他們招致麾下。
即使是非淮西籍的臣僚,只要有利于己,胡惟庸也設法把他們拉入自己的陣營。
高郵人汪廣洋在胡惟庸升為左丞相的同時,也恢復了右丞相的官職,位居胡惟庸之下。胡惟庸對他非常重視,極力拉攏,最終結為同黨。
湖廣茶陵人陳寧,主動依附胡惟庸,得升御史中丞,后升任右御史大夫、左御史大夫,成為了胡黨核心骨干。
同在御史臺共事的中丞涂節(jié),就是被陳寧拉入伙的。
對于不肯附己的非淮西人,胡惟庸則極力加以排擠和打擊。
江西金溪人吳伯宗洪武四年廷試第一,中進士,朱元璋特賜袍笏,授禮部員外郎。胡惟庸對他拉攏不得,便找借口將之謫居鳳陽。
胡惟庸的政治黨派日益壯大,就越加驕橫跋扈了。
他擅自決定官員人等的生殺升降,先于朱元璋之前閱內(nèi)外諸司奏章,凡對己不利者,輒匿不上報。各地喜好鉆營、熱衷仕進之徒與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送金帛、名馬、玩物不可勝數(shù)。
不用說,胡惟庸行為已經(jīng)突破了當時禮法制度的底線。
本來,朱元璋也有著濃厚的鄉(xiāng)土觀念,他主要依靠淮西將臣打下了江山,還想依靠淮西將臣治天下。
但是,理政日久,他的觀念發(fā)生了轉變,覺得治天下還須用天下人,開始從倚重淮西鄉(xiāng)黨逐步轉向任用五湖四海之能士。
另外,朱元璋從元亡的教訓中,深感臣下權力太大,會導致元末“宰相專權”、“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于是思謀改革國家機構,以便擴張皇權,強化專制集權。
洪武九年六月開始,朱元璋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限制和削弱中書省的權力。當年閏九月,令取消中書省的平章政事和參知政事。十一年三月,又下令地方奏事不用經(jīng)過中書省,徹底切斷中書省與中央六部和地方諸司的聯(lián)系,使中書省變成一個空架子。
不難看出,下一步便是撤銷中書省了。
按理說,在“家天下”時代,整個大明王朝都是屬于朱元璋的,朱元璋愛這么玩那也無可厚非。
但胡惟庸接受不了。
胡惟庸認為,一旦中書省被撤銷,丞相的官職也將被廢除,則自己苦心經(jīng)營的一切也就都將盡付東流。
這種情況下,他開始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涂節(jié)等人密謀造反。他除了讓陸仲亨、費聚在外地召集軍馬等候命令,還讓都督毛驤密結亡命之徒。問題最嚴重的是,他還陳寧一起將大都督府掌管的軍隊冊籍弄到中書省查閱,為調(diào)動軍隊做準備。
但是,胡惟庸的陰謀在緊鑼密鼓的過程中出了差漏: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使臣陽須文旦入明朝貢,中書省未及時引見,被值門內(nèi)使告發(fā)。朱元璋通過查處此事,發(fā)現(xiàn)了胡惟庸謀反陰謀,于是大興黨獄,將之一網(wǎng)打盡,加強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
可以說,胡惟庸黨案是明初皇權與相權矛盾沖突的產(chǎn)物,不論是朱元璋還是張元璋、李元璋,對于胡惟庸黨伙,都只能是殺無赦,而不可能別的選擇。
胡惟庸案實際上就是朱元璋用來加強皇權、消滅相權的手段,在這個案件中不僅胡惟庸本人因為莫須有的謀逆罪被處死,還有其黨羽以及一大批無辜的官員和儒生牽連其中,均不能幸免。
胡惟庸是明朝的開國功臣,在朱元璋白手起家打天下的時候就投靠朱元璋。因胡惟庸很有才干,逐漸得到朱元璋的賞識,隨著朱元璋勢力坐大,胡惟庸的官職也是節(jié)節(jié)攀升。
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權后,胡惟庸在朱元璋的親信李善長的引薦下,官拜丞相之位。當時丞相這一職務在朝中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職,具有很大實權,朝中大小事務都要首先經(jīng)過丞相裁斷。胡惟庸在丞相這一位置上逐漸迷失自我,利用手中權力排除異己,在朝中結黨營私,獨斷專行,有時甚至重要政事都不經(jīng)請示朱元璋擅自決斷。
朱元璋在位期間勤于政務,作為開國皇帝很想有一番作為,是權力欲很強的君王。但是,胡惟庸的獨斷專行讓他逐漸體會到相權有時甚至凌駕于皇權之上,對皇權是極大的限制,而朱元璋決不允許這種情況存在,他需要樹立的是至高無上的君權。為了擺脫這一局面,朱元璋決定從胡惟庸開刀。
一次胡惟庸奏報朱元璋,說家里有祥瑞之兆,請朱元璋移駕前來觀賞。朱元璋在去胡惟庸家的途中,有太監(jiān)騎馬前來暗示胡惟庸家有異動。朱元璋起了疑心后返回宮中,登上城樓發(fā)現(xiàn)胡惟庸家中藏匿有大批士兵。朱元璋大怒,當天就處死胡惟庸。
胡惟庸死后,朱元璋仍不罷手,命人大肆搜查抓捕胡惟庸的黨羽,一大批官員、將領、儒士均收到株連被處死,很多人都是在證據(jù)不充足的情況下受到牽連。朱元璋表面上是追查胡惟庸案,實際上就是鏟除胡惟庸勢力,即使存在錯殺誤殺也毫不姑息。經(jīng)過此案后,丞相制度很快就被徹底廢除了。
明朝胡惟庸案可以說是明朝一大奇冤案件,對于胡惟庸案的說法歷來也都是莫衷一是的,有很多史學家都對于胡惟庸案中胡惟庸謀反提出了相關的質(zhì)疑,但是朱元璋依舊是推動了胡惟庸案的發(fā)生。明朝胡惟庸案并不是單純地一場君臣以下犯上的案件,更是一場君臣關乎權利的案件。
明朝胡惟庸案大捕殺
明太祖朱元璋成為皇帝,可以說是十分不容易的,在成為皇帝之后,他的猜忌心理便有了十分鮮明的體現(xiàn),對于國中的權利也一直都事不安心的,尤其是對于宰相的權利過大,朱元璋也有過很多次的削減,但是宰相依舊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可以說宰相的存在對于朱元璋本人而言一直都是一個潛在的威脅。
與此同時,朱元璋一生中的宰相大多都是賢能宰相,可以說基本上都找不到作奸犯科的罪行,因而捕風追影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削減權利的手段了。朱元璋即位十三年的時候,胡惟庸的家中發(fā)現(xiàn)了一口泉,由于受到了當時的封建思想的影響,胡惟庸認為這是一個吉兆,想要讓朱元璋前往家中進行查看,但是胡惟庸并沒有想到自己的舉動卻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朱元璋前往胡惟庸家中的時候,身邊的太監(jiān)覺得情勢不對勁,朱元璋便登上城門觀看胡惟庸家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藏兵,朱元璋大怒,在那一天將胡惟庸就地正法。
關于明朝胡惟庸案的真相一直都是不明確的,或許真是胡惟庸一心謀反的陰謀,或許是朱元璋處心積慮削減宰相權利的手段。
胡惟庸案真相
明朝初年發(fā)生了一起震驚中外的胡惟庸案,可以說對于胡惟庸案中的諸多細節(jié)之處都是有待商榷的,根據(jù)朱元璋處死胡惟庸的根由是謀圖不軌,但是實際上對于胡惟庸的謀反叛逆的行為的描寫卻是鮮少的,基本上都是找不到絲毫根由的,甚至在清朝編纂的《明史》之中,提及胡惟庸案也都是含糊其辭的,只是寫道胡惟庸在自己被誅殺的時候,臉上都沒有絲毫的謀反叛逆的面容,足以看出胡惟庸案實際上是一出冤案,那么胡惟庸案真相是什么呢?
胡惟庸畫像
說起胡惟庸案真相,就不得不說一說朱元璋和宰相之間的過節(jié)了,朱元璋的一生之中共有四位宰相,而這四位宰相的下場無一不是以被殺而告終的,這也就是表明了朱元璋對于宰相這一職位是心懷忌憚的。朱元璋身為皇帝,可以說是寢食難安的,因為明朝初年國中有很多的建國元勛,如果稍有不慎,自己的江山可能就會不穩(wěn)固,因此朱元璋必須要鏟除建國元勛,以此來捍衛(wèi)自己的皇權至上。朱元璋先后都有十分鮮明的動作,并且在胡惟庸案中,定罪行刑的時間都是極短的,絲毫不給胡惟庸為自己辨白的機會,因此胡惟庸案可以說是朱元璋的欲加之罪。
胡惟庸案真相是一出冤案,胡惟庸在明朝歷史上并沒有謀反叛逆,但是其專橫的政治行為卻威脅了朱元璋的統(tǒng)治,因此朱元璋一定會處心積慮除掉胡惟庸。
胡惟庸案死了多少人
胡惟庸案可以說是震驚中國歷史的一場血腥的政治行動,在胡惟庸案中死了多少人的話題也屢屢被人們所提及,胡惟庸是遭到了株連九族的懲罰,并且與胡惟庸交好的官員一并都受到了十分慘重的創(chuàng)傷。
1368年,大明建國,曾經(jīng)的和尚、乞丐朱元璋神奇般地做了皇帝。在 社會 最底層摸爬滾打幾十年、在波詭云譎的亂世中存活下來的朱皇帝,十分缺乏安全感,他懷疑一切,用審視的眼光看著周圍的一切,生怕別人奪走屬于自己的權力、財富。
但朱皇帝又很無奈,他不得不將手中的權力和財富分出一部分給自己的“兄弟們”,原因很簡單,這些兄弟和他一起刀頭舔血多年,自己的一切也都是兄弟們賣命打下來的?,F(xiàn)在建國了,是該分享勝利果實的時候了,你老朱要是舍不得封賞,那我們就造你的反。深諳人性陰暗的朱元璋怎么能不懂這個簡單的道理呢。于是,1370年,朱元璋一口氣封了150位功臣為公、侯、伯爵,心里不愿意,但不得不封。
實際上,在討論大明建國制度安排的時候,有一個人為了官位讓朱元璋十分不高興,他就是李善長。朱元璋身邊有兩大勢力集團,一是淮西派,這一派最早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李善長是這一派的首領;另一派是浙東派,為首的是劉伯溫。淮西派比浙東派勢力稍微大一點,李善長功勞也最高,建國后安排工作崗位,丞相非他莫屬??衫钌崎L不知道犯了哪根筋,幾次和朱元璋說他工作范圍有點模糊,有些事不好管。這是變相的和朱元璋要官位,當然能讓其滿意的只有丞相一職。朱元璋心里的丞相人選也是李善長,但我給你是一回事,你李善長主動要就是另一回事,急不可耐地想和我分權,你什么意思?
李善長畢竟也干了十幾年,居功至偉,朱元璋心里不高興,但為了穩(wěn)定和情面,最后還是任命李善長為開國丞相。但不滿的種子卻在心里種下了,并下定決心找個時機把所有分出去的權力拿回來,這也為后來胡惟庸案埋下了伏筆。
胡惟庸是李善長的老鄉(xiāng),小跟班,在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時候,胡惟庸只得到了一個參知政事的職位,就是丞相的副手,不過李善長卻把胡惟庸作為自己接班人培養(yǎng)。在李善長的庇護下,胡惟庸官做得一帆風順,加上他做事勤懇、謹慎,也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于是,在李善長退休回鄉(xiāng)的時候,向朱元璋推薦了胡惟庸作為丞相人選,但劉伯溫卻反對這個提議,這也成為胡惟庸后來害死劉伯溫的動機。
1371年,在李善長的助力下,胡惟庸出任右丞,上司是原來的左丞相汪廣洋。不過不久,汪廣洋因為只吃飯不干活,被眼里不揉沙子的朱元璋踢到廣東,胡惟庸順理成章地升為右丞相,并且是獨相,一直干到1377年。在這個過程中,胡惟庸站住腳跟后,開始貪腐、培植自己的勢力,呈遞給皇帝的奏折他要先看一遍,對自己不利的扣下不發(fā),有些生殺大事不報皇帝自己做主辦了。
眼睛明亮的朱元璋看著胡惟庸的表演,決定適時給他提個醒。1377年,汪廣洋被從廣東調(diào)回中書省擔任丞相,分了一部分胡惟庸的權力。但是,汪廣洋依舊是只吃飯不干活,任由胡惟庸繼續(xù)一家獨大,讓朱元璋十分不滿。1378年,朱元璋下令“天下奏折不得關白中書省”?!瓣P白”是官員們給皇帝的報告,按規(guī)定要正本副本各一份,正本準備給皇帝,副本中書省和丞相先審閱,重要的給皇帝,不重要的中書省就處理了,這也是為什么胡惟庸能先于皇帝看到奏折,并可以自行處理的原因。朱元璋的意思很明顯,所有奏折都呈遞給我批閱,不用你們中書省了。這兩件事到底引沒引起胡惟庸警醒,沒有記載。
1379年,大明發(fā)生了占城國進貢事件。就是占城國來進貢,汪廣洋和胡惟庸竟然沒有告訴朱元璋。事后這件事被捅了出來,朱元璋大怒,汪廣洋和胡惟庸只好磕頭謝罪,并把責任推給了禮部,而不甘背鍋的禮部把責任又推給了中書省。這時,御史中丞涂節(jié)把胡惟庸毒死劉伯溫的事情揭露出來,朱元璋問汪廣洋,汪廣洋說他不知道這件事。暴怒的朱元璋將汪廣洋先是貶到海南,后又賜死。但是事情的主角胡惟庸當時卻沒有被治罪,直到第二年1380年因涂節(jié)再次說胡惟庸謀反被抓,沒有審問,被抓當天就被處死了,隨后3萬多人被牽連誅殺,成為洪武大案之首。這里要強調(diào)一下,什么朱元璋去胡惟庸府看祥瑞,什么云奇告密,基本不實,《明史》中沒有一點記載。
那么,胡惟庸的死到底冤不冤呢?多少有點冤。先說胡惟庸貪腐,那個官員不貪腐呢,靠著大明那點微薄的工資別說維持體面生活了,就是維持基本生活都難,不貪活不下去啊。說任用私人,培植自己的勢力集團,從1373年開始,一直到1384年止,大明帝國就沒有科舉考試,官員的任用都是靠推舉,誰會推舉外人,誰不推舉自己信得過的人呢,最后成為勢力集團是必然結果。占城國進貢事件,汪廣洋和胡惟庸完全是按照《大明會典》要求辦的,不光是占城國,其他藩屬國也是如此操作。朱元璋翻臉不認自己定下的制度,身為下屬的胡惟庸只能自認倒霉。說胡惟庸謀反,因為他當天被處死,一份口供都沒有,導致最后也是朱元璋一家之言,讓人懷疑。
關于胡惟庸謀反一事,很多史學家都持懷疑態(tài)度,認為就是朱元璋的一個借口,徹底解決皇權與相權的斗爭。清代人更是為這件事造了“鑿空說鬼”一詞,說胡惟庸謀反純粹子虛烏有。
從朱元璋的角度出發(fā),胡惟庸必須死。 歷史 的經(jīng)驗證明,相權與皇權是對立關系,相權多一分,皇權就少一分。偏偏胡惟庸所代表的的相權已經(jīng)威脅到了朱元璋的皇權。1370年,朱元璋安排浙東派的楊憲進入中書省擔任丞相,楊憲因為自己哥哥楊希圣痛恨李善長,于是一進入中書省就開始詆毀李善長,挑起了權力斗爭。這讓朱元璋十分無奈,為了大局迅速處死了楊憲。但是李善長和胡惟庸抓住這個機會,將楊憲案硬是扯到浙東派頭上,將浙東派擊敗。其結果是原來相互制衡的淮西派與浙東派,變成了一家獨大的淮西集團,并架空了朱元璋的皇權。權力欲極強的朱元璋怎么能接受這樣的結果呢。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絕的朱元璋不想和相權扯皮,他要徹底廢掉相權。但是他也明白,丞相這個職位存在了幾千年,不是你朱皇帝一句話就廢了的,要有一個好的理由。于是朱元璋選擇了忍耐,從1370年一直忍到1380年,讓胡惟庸折騰吧,讓他得意吧,讓他犯錯吧,讓世人痛恨他吧。直到1380年,朱元璋認為火候差不多了,一下子除掉胡惟庸,廢掉丞相,將權力收回自己手中,并留下旨意,今后朱家任何皇位繼位人不得以任何名義和方式恢復丞相。
1380年,朱元璋在廢除丞相制度后,立即著手收回軍權,廢除大都督府,建五軍都督府,將軍權一分為五,沒有皇帝的命令,兵部無權指揮軍隊。隨后是司法權,在朱元璋主導下也大變樣。這樣一來,皇權一家獨大,任何可能威脅皇權的存在都被消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03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李氏朝鮮靠什么延續(xù)了500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