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么要去救韓林兒,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朱元璋在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用兵非常謹慎,很少冒險。但在至正二十三年初,他親自率軍前往安豐,救援劉福通和韓林兒,遭到劉基的反對,但朱元璋堅持己見,結(jié)果險些釀成大禍。
那么,朱元璋為什么如此無私無畏,一定要去救援韓林兒?
這其中的原因,說起來有些復(fù)雜,需要我們了解元朝末年的一些形勢。
元末天下大亂,各種勢力紛起,許多勢力都有宗教背景,比如明教和它的變種。這些勢力主要可以分為紅巾軍系列和非紅巾軍系列。
紅巾軍以紅巾為號,燒香、拜彌勒佛,所以又稱香軍,得到中原、湖廣、江南等地貧民的熱烈響應(yīng),勢力迅速壯大。
紅巾軍中最強的兩股勢力分別由劉福通和徐壽輝領(lǐng)導(dǎo),在至正十一年起兵。徐壽輝這一支的精神領(lǐng)袖是彭瑩玉,后來分成陳友諒和明玉珍兩支。劉福通這一支的精神領(lǐng)袖是韓山童。韓家是白蓮教世家,劉福通等人大力宣稱韓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孫。
至正十二年,郭子興在濠州起兵,成為紅巾軍的一個小的分枝,而朱元璋最初只是郭子興手下的一員小兵。
非紅巾軍勢力的主要力量是江浙一帶的張士誠和方國珍。
韓山童被捕后,至正十五年,劉福通迎立他的兒子韓林兒登基,號為小明王,國號為宋,年號龍鳳。同年郭子興死去,韓林兒委任他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
龍鳳二年,朱元璋升任樞密院同簽,龍鳳五年升任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龍鳳七年,朱元璋被封為吳國公。
龍鳳九年也就是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張士誠派大將呂珍包圍了韓林兒、劉福通所在的安豐,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壽縣,劉福通請求朱元璋救援。
從朱元璋參加起義到明朝建立,十多年中間,朱元璋一直都認為自己是小明王韓林兒的臣下,使用龍鳳的年號,接受韓林兒的封賞?,F(xiàn)在韓林兒和劉福通陷入險境,朱元璋當然不能坐視不理,要親自出馬,與徐達、常遇春率軍前往安豐。
劉基卻反對這種冒險,認為“漢、吳伺隙,未可動也”,就是擔心陳友諒、張士誠趁機攻打南京?!秶跏论E》中記載了劉基的另一種擔憂,就是如何安置韓林兒:“不宜輕出,假使救出來,當發(fā)付何處?”
朱元璋和手下的武將都出身于社會底層,深受明教的影響,而劉基、宋濂等儒生在這方面很有免疫力,韓林兒在他們眼里自然就沒有那么神圣。
但朱元璋認為,如果張士誠拿下安豐,控制了韓林兒,勢力必定更加壯大。至于如何安置韓林兒,朱元璋未來會用行動給出答案。
三月初,朱元璋率軍殺向安豐。此時呂珍已經(jīng)拿下安豐,殺死劉福通。朱元璋很快奪回安豐,帶著韓林兒回兵,把他安置到滁州。同時派徐達順便攻打廬州,也就是今天的合肥,結(jié)果打了三個月,竟然打不下來。
這期間,陳友諒親自率領(lǐng)幾十萬大軍圍攻洪都,幸虧朱文正等人頑強抵抗。形勢危急,朱元璋趕快召回徐達等人,匆匆趕去救援洪都,最終消滅了陳友諒。
后來,朱元璋和劉基談起這段經(jīng)歷,有些后怕,說:“不聽君言,幾失計?!?/p>
當朱元璋救援安豐時,如果陳友諒膽子更大一些,率領(lǐng)水師順江而下,直接攻打南京,或者張士誠乘虛而入,后果都不堪設(shè)想。
所以,劉基當時的看法是非常正確的。但是,劉基的眼光終究只是軍師的眼光,做為統(tǒng)帥的朱元璋比他看得更高更遠。如果再給朱元璋一次選擇的機會,他仍然會冒險去救韓林兒,因為小明王終究是個皇帝,把他握在手中的政治意義太大了。
朱元璋登基之前,派廖永忠前去滁州迎接韓林兒到南京,船行到瓜步,突然沉入江中,韓林兒喪命,劉基曾經(jīng)擔憂的難題就這樣被朱元璋輕易解決了。
公元1351年,劉福通和韓山童乘著大量百姓被征發(fā)修黃河堤的機會聚眾造反,盡管韓山童馬上就被抓補并處死。但起義的浪潮已經(jīng)無法逆轉(zhuǎn),南方的百姓很多都參加了起義。劉福通擁立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為皇帝,并攻占了開封,占領(lǐng)了河南為根據(jù)地,建立了“宋”(劉福通的意思就是恢復(fù)宋朝的國號)。
元朝政府見劉福通竟然如此的放肆,便集中了所有的兵力圍剿“宋”。這也給了在其它地方率部起義的人一個大好的機會,在這些人里面,有點名氣的有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當然笑到最后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了。當元廷消滅“宋”后,卻發(fā)現(xiàn)在它的南方有一個更厲害的對手大明!
公元1367年,朱元璋收拾完江南地區(qū)的割據(jù)勢力后,宣布北伐。朱元璋對此進行了精心的部署和嚴密的分析,在征求了將領(lǐng)們的意見后。朱元璋制定了穩(wěn)扎穩(wěn)打,漸次推進的北伐戰(zhàn)略。具體的實施為先派兵拿下山東,再打河南,接著打下潼關(guān)后嚴防死守,防止關(guān)中的元軍反撲。在鞏固了上述的這些地方后,再發(fā)動對大都的進攻,到那時大都就是一座孤城,元軍就是有天大的本事恐怕也守不住。
在朱元璋的設(shè)想下,明軍隨即便發(fā)動了對蒙古軍的進攻。首先出動的是號稱明朝第一將的徐達,以及行軍神速的常遇春,他們二人統(tǒng)率了25萬明軍,由江南北上。明軍所到之處秋毫無犯,百姓們多為漢人,本身就反感蒙古貴族的統(tǒng)治,看見自己民族的軍隊到來,百姓們都是紛紛支持。北伐軍很輕松的便拿下了江淮一帶。徐達留下少數(shù)人守護淮南后又繼續(xù)率主力北進,在山東和元軍發(fā)生了激烈的交戰(zhàn),但此時的蒙古人已經(jīng)威風不在了,長年的享樂讓他們忘記了騎馬和射箭。如此的蒙古人,還有什么好畏懼的?元軍在零零散散的抵抗了四個多月后便被明軍給轟到了河北,山東被攻克。徐達派少部分人監(jiān)視元軍后,又率主力揮軍西向,進攻河南。與徐達進攻的同時,明軍另一員大將鄧愈也率軍從襄陽出發(fā),攻打豫南重鎮(zhèn)南陽,以策應(yīng)徐達的主力部隊的作戰(zhàn)。
面對明軍的夾攻,河南的元軍兵力明顯不足,汴梁、洛陽等重鎮(zhèn)先后丟失,元軍慌忙間全部撤到了關(guān)中,走的匆忙,連留軍守潼關(guān)都忘記了,結(jié)果這也給了明軍一個大便宜,兵不血仞的就拿下了潼關(guān),朱元璋的北伐設(shè)想很輕松的便完成了第一階段的任務(wù)。
另一方面,元廷見黃河以南都丟給了明軍,順帝嚇了個半死,此時的大都已經(jīng)就在明軍的攻擊范圍內(nèi),而且河北都是大平原,無險可守,陜西的元軍又無法支援自己,看來自己的好日子估計也要到頭了。雖然元廷派出了王寶寶和徐達決戰(zhàn),但王寶寶和鎮(zhèn)守陜西的元將李思齊有矛盾,結(jié)果兩個人只顧內(nèi)哄,盡管王寶寶最后把李思齊打服了,但河南已失,王寶寶只能率部退到山西,堅守太原。對大都也無能為力了。
不久后,徐達率軍由山東北上,明軍除了留馮勝鎮(zhèn)守汴梁,何文輝守洛陽,郭興守潼關(guān)外,其余人馬都隨徐達攻打大都。明軍主力渡過黃河后,一路勢如破竹,銳不可擋,沿途的元軍降的降,逃的逃,最后連元順帝也逃跑了。大都不戰(zhàn)而得,明軍進占大都,元朝在中國的統(tǒng)治歷史由此劃上了一個句號,此后的時間里正式進入了大明時刻。
順帝逃跑后,元軍散落在中原的各武裝集團頓時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境地。朱元璋瞧準了這個機會,下令讓徐達乘勢攻打山西。將王寶寶也趕出中原。同時,又命馮勝和湯和由河南渡河到山西,從南面策應(yīng)徐達的進攻。王寶寶和徐達在山西兜了幾個圈,最后還是敗給了明軍。20萬元軍的精銳全軍覆沒,山西也被攻克。王寶寶率部退到了關(guān)外,中原一帶只剩下了盤據(jù)在陜甘方面的李思齊和張思道的武裝力量了。不過這兩個人比較滑頭,他們都是漢人,對蒙古也沒有什么感情,不像王寶寶那樣肯賣命。于是陜西的元軍在作了象征性的抵抗后便全部徼械投降了。王寶寶退到了甘肅后又組織了力量對明軍反撲,可最后還是被打敗。甘陜一帶被明軍攻克,在中原北方,元朝的統(tǒng)治徹底劃上了句號。
明軍的北伐歷時不到一年,是中國古代的一次由南向北進攻取得完勝的戰(zhàn)例??v觀整個戰(zhàn)斗過程,首先是朱元璋的正確設(shè)想給明軍作戰(zhàn)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平臺。其次以徐達為首的將領(lǐng)們臨場的指揮是勝利的關(guān)鍵,元軍不是沒有將才,可惜他們生不逢時。再次,明軍的戰(zhàn)斗力是勝利的根本。想當年元軍滅宋花了近50年,而在不到一百年后,明軍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又把蒙古人給趕回了大漠,天意弄人。世界上沒有永遠不敗的人。
當明軍隆重的進入大都城時,曾經(jīng)風光無比的元順帝卻只能灰溜溜的逃往草原,躲進了荒涼的上都。順帝和他的那幫飯桶們搭了個帳篷又恢復(fù)了大元的國號,這個政權(quán)在中國歷被稱為“北元”。明軍與蒙古人的斗爭依然在繼續(xù)。蒙古人好斗的血性使他們不甘心失敗,順帝也在經(jīng)常思念自己在大都的快活日子。不過作為另一方,朱元璋也不想給蒙古人好日子過,明軍和元軍的新一輪爭奪開始了。
在明朝建立的初期,元軍的勢力還是很強的,除了被徐達打趴的王寶寶外,在遼東地區(qū)還有北元丞相納哈出統(tǒng)帥的二十余萬人。在云南,也有近十萬的元軍。此外,一些小的投機民族,比如高麗、畏冗兒等依然支持北元和明朝對抗。朱元璋和明王朝的日子依然很難過,不過朱元璋不是一個窩榻之側(cè)讓他們酣睡的人。
公元1369年,北元軍曾多次攻打通州,希望能重新奪回大都。結(jié)果此舉惹惱了明軍,朱元璋下令大都的明軍繼續(xù)北伐。元軍沒想到明軍還敢出關(guān)作戰(zhàn),各部都沒有準備,大將李文忠輕松的便拿下了上都。順帝慌忙間只得帶著老婆孩子再次逃亡,這次跑的更遠,內(nèi)蒙古的應(yīng)昌,徹底的大漠草原。第二年春,逃到甘肅腹地的王寶寶糾集了殘余部隊近10萬人,主動找明軍打,被徐達打的大敗,所部的八萬六千多官兵全部被俘虜,只有王寶寶帶著老婆和孩子靠著一根大木頭劃過了黃河,這才沒有被徐達活捉。
聞知王寶寶慘敗的消息,本來就經(jīng)不住打擊的順帝也是一病不起,最后死在了荒涼的應(yīng)昌,至死都沒有能再回到他的大都。順帝死后不久,明軍便包圍了應(yīng)昌,蒙古軍僅抵抗了一天就告失守。北元朝廷所屬的諸侯王、官吏都被俘虜,連順帝的孫子買的里八刺也被明軍捉住,拿送京師。只有順帝的兒子愛酞識理達臘跑的快,帶著幾個隨從逃到了和林,同另一個被追殺的倒霉蛋王寶寶會合。王寶寶和其它人一起擁立愛酞識理達臘繼位,組建新朝廷繼續(xù)和明軍對抗。
兩年后,朱元璋錯誤的估計了北元的實力。集中了十五萬人,準備一戰(zhàn)定勝負。明由李文忠、徐達、馮勝率領(lǐng),分東西中三路進攻北元。其中東路軍由李文忠統(tǒng)帥,在追擊元軍的過程中遭到伏擊,不過李文忠所部的戰(zhàn)斗力強悍,將伏軍打退,隨后又率部追擊,再次遭到北元軍的頑強。明軍連續(xù)作戰(zhàn)也使自己損失過大,最后只能班師回朝,東路軍撤回關(guān)內(nèi)。另外中路軍方面情況也不好,徐達雖然在初期打敗了王寶寶,但獲勝后卻犯了輕敵的大忌,被王寶寶又伏擊了一次,明軍死亡萬余人,徐達收籠余部且戰(zhàn)且退,回到了關(guān)內(nèi)。三路軍中,只有西路軍取得了大劫,傅友德率部在甘肅七戰(zhàn)七捷,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不過西路軍在設(shè)想之初只是側(cè)應(yīng)部隊,擔任主攻的東、中兩路軍都遭到重創(chuàng),這次北伐基本可以看為失敗的一次行動。此次進攻后,朱元璋熟悉了北元的實力,暫停了對北元的主動進攻。這樣便給了北元暫時喘息的機會,蒙古人經(jīng)過修整后又發(fā)動了對中原的攻擊,雙方在邊境的沖突磨擦不斷,明軍據(jù)點守護北元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不九,王寶寶病死,北元最后一個能打的人也走了,這對實力、人才本來就緊缺的北元來說無疑是斧底抽薪。
5年后,明軍經(jīng)過調(diào)整,大將徐達率部北上,擊敗了北元脫火赤部的進攻,接著沒有停頓又繼續(xù)進攻,俘虜了元將亦集乃。第二年,徐達再率明軍,擊敗了乃兒不花的進攻。同年,明軍對南方元軍的進攻正在醞釀之中,傅友德和沐英率軍翻越云貴高原,主力集結(jié)至滇東,元軍也組織了十萬人馬,雙方在白馬池大戰(zhàn)。元軍抵擋不住,全線潰敗,十萬人馬全部被打散,明軍包圍昆明城。梁王把匝剌瓦爾帶著老婆孩子見無路可逃,便投滇池自殺。云南被明軍攻克。明王朝的版圖基本確立下來。
從公元1368年明軍占據(jù)大都,至1381年攻克云南,明朝與北元之間的關(guān)系一直是又打又拉。朱元璋自從征討受挫后便改變了對北元的戰(zhàn)略方針,不僅放緩了對蒙古的進攻,而且還用利益收買蒙古人,以削弱蒙古的抵抗意志。此外,朱元璋還善待了被俘的北元皇孫脫古思帖木兒,并把他放回去,讓他勸說北元皇帝,也就是他的爸爸愛猷識理達臘歸順大明。可是脫古思帖木兒回去后并沒有照作,1378年愛猷識理達臘病死,脫古思繼任北元皇帝,率部繼續(xù)同明朝對抗,屬于典型的死硬分子。
對此,朱元璋也失去了耐性。加上明軍的實力有所恢復(fù),于是新一輪的進攻開始。大將藍玉擔當了明軍的主將,明軍的目標直指盤據(jù)在遼東的北元丞相納哈出。納哈出擁兵二十余萬,在東北就是一個土皇帝,而且他所部的元軍始終沒有受到過打擊,屬于元軍中的精銳部隊。明軍此次的目標就是遼東,將哈納斯一舉消滅,翦除帖木爾的左翼。
公元1387年,二十萬明軍遠征遼東。由于遼東地處高寒地區(qū),環(huán)境惡劣。明軍便采取了步步為營的策略,并在沿途修筑城池,存積糧草,以其為根據(jù)地。隨后大軍直趨金山,乘著風雪將納哈出所部包圍。藍玉派人同納哈出交涉,勸他投降。納哈出見情況對自己不利,再加上部將的勸說,最后只好率部投降。二十萬元軍的精銳全部作了明軍的俘虜,遼東一舉被明軍攻克,這也是自石敬塘出賣幽云十六州后,漢人第一次將東北劃到自己的版圖。收附納哈出后,藍玉又率部西進,攻打北元的王庭。而對此,北元方面也有所準備,他們收拾行裝后先北逃亡,躲到了很偏遠的地區(qū),準備乘明軍缺糧撤退時再一舉反撲。
明軍在藍玉的率領(lǐng)長途跋涉,尋找元軍。半年之后,意外的來到了捕魚兒海附近,遭遇元軍。明軍為此受了半年的磨難,此時已經(jīng)沒有對付納哈出的那種閑心,明軍一路追擊,終于在現(xiàn)在俄羅斯境內(nèi)的貝爾加湖將北元的王庭追上。一頓暴揍,脫古思帖木兒準備不足,因為他以為明軍已經(jīng)撤走了,結(jié)果明軍竟然鉆到他的家里來了。憤怒的明軍在風沙的掩護下對北元進行了攻擊,元軍被打的挫手不及。脫古思帖木兒騎著跑的快,而北元自王寶寶之后最能打的蠻子(人名)則在亂軍中被殺死。北元方面死傷慘重,脫古思帖木兒的二兒子地保奴以及他的嬪妃公主一百多,北元官員三千多人,外加七萬七千多老百姓和十五萬多頭牲畜全部作了明軍的戰(zhàn)利品,此外元朝使用了一百多年的皇帝玉璽也被明軍繳獲。北元經(jīng)此一戰(zhàn),徹底被打癱瘓。脫古思帖木兒帶著太子天保奴和丞相失烈門逃到土剌河時被蒙古另外
一支部落的首領(lǐng)也速迭兒殺死。當年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統(tǒng)治蒙古的歷史至此結(jié)束。
捕魚兒海一役后,北元受了內(nèi)傷,再也無力南下進行掠奪。不過此戰(zhàn)后,朱元璋也沒有再組織大規(guī)模的討伐,除了朱棣北伐兩次之外,明軍再無大動作。畢竟像蒙古這樣的民族,如果靠硬打是很難征服他們的。而且當這些蒙古人一旦回到草原后,惡劣的生活環(huán)境也必定使他們恢復(fù)剽悍的素質(zhì)。而草原又大,明軍根本無法在這么大的地域里面隨心所欲的作戰(zhàn),后勤補給就是一個大問題。而且中原地區(qū)的士兵又不習慣草原的生活,要想在草原設(shè)立長期的居住點顯然不可能。于是在朱元璋晚年,明朝采用了守備的策略,繼續(xù)對付元軍。
這些策略中,首先就是修長城。明長城從遼東一直修到嘉裕關(guān)。連綿萬里,其中宣化、大同之南還修筑了內(nèi)長城,是一道防御蒙古人的屏障。其次就是設(shè)立羈縻衛(wèi)所,讓蒙古人自己管理自己,定期向中央進貢。第三,在邊境設(shè)置軍事重鎮(zhèn),并派駐重兵守護。其中的兩個官職為宣大總督和薊遼總督。在明初,朱元璋派自己的兒子統(tǒng)兵駐扎在草原的邊緣附近,長年保持對蒙古的打擊態(tài)勢。這些措施保證了明初時期中原的安定與繁榮。
這主要還是朱元璋在當時非常有名氣,而且他的許多事跡也表明這是一個非常有謀略有遠大志向的人,韓林兒對此非常欽佩,而由于當時的局勢等原因,他也就去投奔了朱元璋。當時的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那個時候百姓都比較迷信,相信什么神仙之類下凡拯救世界的傳說,含山瞳就對外放出話說,自己是彌勒佛轉(zhuǎn)世,帶領(lǐng)神兵神將拯救百姓。
所以這就受到了百姓的擁護,他一直采用這個方法來聚集明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過他還未起義成功就被援軍抓住殺害,但是他已經(jīng)在民眾心中樹立了非常高大的形象,出于這種考慮,韓山童的繼任者就將他的兒子韓林兒復(fù)制起來,并讓他稱帝,建國號為宋。
而韓林兒又不想成為一個傀儡,他想要奪得實權(quán),所以對于他背后的掌控者劉福通就很看不順眼。一直想要借機會除掉他,但無奈,由于這個人掌握了太多的權(quán)力,所以最終還是失敗了。而由于他們對百姓的統(tǒng)治非常殘忍,導(dǎo)致恢復(fù)他們的人越來越少,這個權(quán)力集團漸漸的就衰弱了。
而后張士誠進攻安豐想要攻打韓林兒,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他就像朱元璋求援。而朱元璋也并沒有袖手旁觀毅然前往,不過這個時候張士誠的部下已經(jīng)攻進了城中殺掉了劉福通。朱元璋將韓林兒給救了出來,而朱元璋對他手中的政治權(quán)利非常感興趣,就暗中安排干掉了韓寧兒。
很多人都會覺得在《倚天屠龍記》當中,張無忌的歷史原型,應(yīng)該就是小明王韓林兒,雖然兩者還是有很大的不同之處,但是大體上也還是有類似的。而歷史上的這個小明王韓林兒,是元朝末年大宋紅巾軍領(lǐng)袖,他的父親韓山童曾以白蓮教組織群眾起義,倒也是有點“子承父業(yè)”的意思了。而韓林兒后來因為被劉福通等至亳州,立為帝,因此才被人稱作小明王。只是我們也知道,后來建立明朝的是朱元璋,就算是之前有再多的像韓林兒這樣的起義軍的領(lǐng)袖,最終能夠成功的也只有朱元璋一個人,而當時韓林兒被立為帝,卻又無法抗衡朱元璋,為什么他不選擇提早退位禪讓,卻一定要等死呢?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張士誠手下將領(lǐng)呂珍包圍安豐,韓林兒向朱元璋告急。朱元璋說:“如果安豐被攻破,張士誠的勢力就會更強大?!庇谑怯H自率軍前往支援,但這時呂珍已經(jīng)進城,殺了劉福通。朱元璋趕走呂珍,擁韓林兒返回,讓他住在滁州。第二年,朱元璋自稱吳王。又過了兩年,韓林兒死去。有人說是朱元璋命廖永忠迎韓林兒回應(yīng)天,船到瓜步時,韓林兒因船翻沉入江中而死(另說為朱元璋謀殺)。
當初,朱元璋駐扎和陽時,郭子興去世,韓林兒任命郭子興之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張?zhí)?.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當時朱元璋孤軍守城,而韓林兒因自稱宋朝之后,四方起而響應(yīng),于是朱元璋便用其年號以號令軍中。韓林兒死后第二年,朱元璋才將這一年定為吳元年。當年,朱元璋派大將軍平定中原,元順帝逃至北方,此時距韓林兒死僅一年多時間。韓林兒稱帝共十二年。
韓林兒的父親韓山童的確是個人物,正兒八經(jīng)的白蓮教的頭頭。有人脈、有威望,和劉福通兩個人搞反元起義,自稱是“宋徽宗的八世孫”;而劉福通則自稱是“南宋名將劉光世后代”。
這本質(zhì)上和當初陳勝吳廣稱公子扶蘇和項燕在自己軍中性質(zhì)一樣,為了給自己起義找個合理名義。但是這其實實質(zhì)性地確定了“反元義軍”的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那就是韓山童是董事長,劉福通就是總經(jīng)理。
但是至正11年(1351年)5月,韓山童還沒發(fā)動起義,就被元軍給抓了殺頭了。這時劉福通還在,但是早先設(shè)定的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就被破壞了。頭都沒了,做臣子的在厲害,也名不正,言不順。
劉福通為了籠絡(luò)天下義軍人心,特別是白蓮教的教徒,就必須擁立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為小明王。
韓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孫,韓林兒就是宋徽宗的九世孫。所以至正15年,劉福通等迎立韓林兒,世稱小明王。國號大宋,年號龍鳳,定都亳州。所以各地的反元義軍,借著小明王的名義,可以彼此發(fā)展各自實力。
但是韓林兒實際上既沒有軍權(quán),也沒有任何決定權(quán),他就是一個名義上的共主。
原本有韓林兒一直有劉福通的“輔佐”,熱鬧的時候,無論是郭子興還是徐壽輝等人,都要叫韓林兒一聲“小明王”。
但是南方的義軍不斷兼并坐大,而一直致力往被發(fā)展的劉福通部因為遭遇元朝主要壓力,已經(jīng)內(nèi)部不斷有叛變,勢力越來越小,韓林兒的處境就變得微妙起來。
南方的大佬們對韓林兒的意義,認識也是不同的。
陳友諒自己當皇帝,韓林兒遲早是自己碗里的菜;張士誠等人根本絕對韓林兒就是一個多余的存在,可以直接吞并他;只有朱元璋實際最弱,他認為必須尊重韓林兒,掌握道義主動權(quán),“挾天子,以令諸侯?!?/p>
所以當張士誠手下大將呂珍攻破安豐、殺了劉福通的時候,朱元璋及時趕到救援,救下了小明王。
其實小明王的處境和漢獻帝是很相似的。在群雄在各自發(fā)展實力的時候,都需要借助他的名義時,他被諸侯搶來搶去;但是一旦諸侯坐大了,要自己當皇帝了,自己就成了最大的障礙。
不過小明王韓林兒沒有漢獻帝劉協(xié)幸運。曹操并沒有稱帝,所以劉協(xié)仍然是漢獻帝;而曹丕為了自己“名正言順”,逼著劉協(xié)搞了個“禪讓”,最終被封為“山陽公”,在自己的封地里仍然可以享受皇帝禮節(jié)用度。
至正22年(1366年),朱元璋命廖永忠迎韓林兒回應(yīng)天,結(jié)果韓林兒莫名其妙地因船翻沉入江中而死。廖永忠謀殺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否是朱元璋本意真沒實錘。因為朱元璋可以不用殺韓林兒,而是學(xué)曹丕對漢獻帝補個手續(xù),也完全可以解決這個尷尬。
而決定韓林兒命運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韓林兒都沒有主動權(quán),因為名義上是天下義軍的共主,實際上不過時人手里的一張牌而已。
同年,張士誠建國號為周,老朱知道機會來了,遂發(fā)動平江戰(zhàn)役,也就是在此時,其派人接小明王入應(yīng)天。
為什么小明王必須死,因為朱元璋自己也想當皇帝啊,陳友諒被我滅了,張士誠又讓我里三層外三層的圍住了,這兩位爺一死,方國珍與元朝可謂不堪一擊,那到時候你小明王是皇帝,我也想當皇帝,咋整?
所以就殺了小明王,又非得說什么船側(cè)翻或者露底了,說白了就是演場戲而已。
那回到題目,如果小明王識趣點,主動讓位給朱元璋,會不會死呢?當然會死了,因為朱元璋絕對不會接受皇帝之名號,在陳友諒未滅時,朱元璋依朱升“緩稱王”之計,僅僅自稱“吳國公”。
滅陳接著圍張,這時候朱元璋發(fā)現(xiàn)好像一個能打的都沒有,自己稱帝有望,所以小明王才不得不死。
很多人搞不清朱元璋和“小明王”韓林兒的關(guān)系,更不清楚,歷史上還有個“韓宋王朝”。韓林兒就是“韓宋王朝”的皇帝,人家整整坐了12年的龍椅。朱元璋當初就是韓林兒的“臣子”,只不過他們的關(guān)系有點小復(fù)雜。
.
我們就從韓林兒之死談起。韓宋龍鳳十二年十二月,身在滁州的韓林兒,準備起駕前往應(yīng)天(南京)。十二月的天氣寒冷,江風嗖嗖,可韓林兒的心是暖的。老朱待他真不賴,在他被陳友諒逼上絕路時,多虧朱元璋伸手相助,才過上了舒舒服服的三年生活。這會兒,老朱又來接他到大都市生活,看起來十幾年的漂泊該結(jié)束了。就當韓林兒坐在船上,平靜地看著滾滾江水,愜意的品著小酒時,突然酒杯倒了。錯愕之間,韓林兒發(fā)現(xiàn)自己坐不穩(wěn)了,滿船隨從一片驚呼。原來船漏了,江水涌入不斷涌入,在江風的推動下,向一側(cè)傾倒。時間不長,巨大的木船翻轉(zhuǎn),倒扣江面,韓林兒及所有隨乘人員全部遇難!
.
韓宋就這么滅亡了!第二年,吳王朱元璋宣布不再用“龍鳳”年號,改稱“吳元年”。又一年后,老朱在應(yīng)天正式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這么緊湊的時間安排,讓后人疑竇叢生。因此有人認為,韓林兒之死并非意外事故,而是被老朱害死了。這件事的操刀手叫廖永忠,是他派人鑿沉了韓林兒的船。理由很簡單,韓林兒這個皇帝不死,老朱稱帝就是篡位。
韓林兒到底是何方神圣?他怎么就成了朱元璋的領(lǐng)導(dǎo)?
其實,韓林兒對朱元璋的領(lǐng)導(dǎo)身份,要加個引號。韓林兒能坐上皇位,兩個人起了決定性作用:其父韓山童和白蓮教骨干劉福通。
.
韓山童出身于河北一個平民之家,不過他這個平民一點不“平庸”,韓氏信奉白蓮教,父祖幾代人都從事傳教工作。所以,韓山童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成了白蓮教最高領(lǐng)導(dǎo),信徒遍布天下,劉福通就是韓山童的忠實信徒。
元朝末年,官府腐敗,民不聊生,天下人心浮動??墒窃⒁廊淮笏帘P剝,造成大量流民。劉福通就是受害人,他本是富豪之家,因為受官府勒索不成,被毀了家。
一個以韓山童、劉福通為核心的組織悄然形成,這就是“紅巾軍”。就當他們準備起義時,計劃泄露,韓山童被捕殺,劉福通外逃,并在潁州舉兵反元。
劉福通點燃了火藥桶,各地相繼爆發(fā)起義,都打出了“紅巾軍”的旗號。為了統(tǒng)一指揮,劉福通尋找到逃亡中的韓林兒,扶立他為皇帝,國號“宋”。為什么是“宋”?因為韓山童自稱是宋徽宗的八世孫。很顯然,這是為了政治宣傳的需要。
.
各地義軍為何都以“紅巾軍”自稱?因為這些義軍,大多是白蓮教教徒,韓山童的影響力太大了。比如朱元璋的老板郭子興,就是白蓮教徒,他的義軍也自稱“紅巾軍”。
郭子興去世后,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zhí)煊訛橛腋痹獛?,朱元璋為左副元帥。韓林兒與朱元璋的上下級關(guān)系,就是這么來的。
不過,這僅是名義上的上下級,事實上朱元璋與韓林兒幾乎沒有交集。
紅巾軍很雜,從來沒有統(tǒng)一領(lǐng)導(dǎo),相互之間時而合作時而互毆,所以韓林兒這個“皇帝”,水分很大。另外,韓林兒的活動區(qū)域在淮河以北,朱元璋則在長江南北,二者從來沒有形成統(tǒng)屬關(guān)系,各自為戰(zhàn)。
既然如此,朱元璋當初為何救援韓林兒?豈不是多此一舉?原因就在于,韓林兒在北方戰(zhàn)區(qū),拖住了元朝軍隊,讓他們無暇顧及南方,朱元璋正是利用這個機會坐大。假如韓林兒被滅,元軍肯定揮師南下,朱元璋的壓力就大了。老朱曾經(jīng)被嚇得給元軍寫信,準備接受招安。所以,救援韓林兒,本質(zhì)上是為了讓他給自己筑一道北方防線。當陳友諒被干掉,張士誠基本上垂死掙扎時,老朱統(tǒng)一南方的大趨勢已不可逆轉(zhuǎn)。就在這個時候,老朱派出廖永忠,接韓林兒來應(yīng)天,他的動機非常可疑那么,韓林兒兵敗勢窮,在老朱的羽翼下討生活,為何那么沒有眼力架,不早點自覺禪位呢?
.
其一,韓林兒雖遭受重大挫折,仍有東山再起的希望 紅巾軍在中原和河北的戰(zhàn)事,可謂一波三折。義軍最鼎盛的時候,東北居然打到了高麗,西北到了甘肅,西南到了蜀地,北面到了薊縣,嚇得元順帝準備棄守大都。
可是紅巾軍卻在心腹地帶河南失守,接著又受到陳友諒的襲擊,丟了安豐,導(dǎo)致韓林兒四處逃亡。
客觀講,紅巾軍還是有翻盤的機會,他們有一個巨大優(yōu)勢:野火燒不盡。元朝的腐敗,導(dǎo)致起義不斷,他們內(nèi)部又相互傾軋,常常莫名其妙地崩盤。只要韓林兒站住腳跟,即便丟了心臟地帶,仍有起死回生的機會。
別忘了另一個重要事實:韓林兒作為宗教領(lǐng)袖的精神核心地位,依然發(fā)揮作用,包括朱元璋的軍中,都有大批的白蓮教教徒。所以,韓林兒沒有充分的理由,對朱元璋低頭。
其二,韓林兒其實是個傀儡,“韓宋”說了算的是劉福通
在外面的信徒來看,韓林兒是神,可是就“韓宋”內(nèi)部來說,他只是劉福通的傀儡。史書沒有留下韓林兒的年齡,大致推算,他被立為皇帝時不超過十歲,沉江時也就二十郎當歲。
劉福通是一個權(quán)力欲望很強的人,如果不是韓山童的影響力太大,他不得不依仗韓家這桿大旗,打死他也不會立韓林兒。
韓宋政權(quán)剛成立不久,劉福通就殺了韓林兒最信任的丞相杜遵道,自封為丞相,加太保,其弟劉六掌樞密院事,把韓林兒裝裱成招貼畫。
劉福通是個風云人物,絕不是個輕易服輸?shù)娜?,恐怕韓林兒想禪位,劉福通也不會同意。毫無疑問,老朱不可能讓劉福通當丞相,更不會自覺給他當傀儡。
.
其三,朱元璋與張士誠大戰(zhàn)剛開始,勝負難料
就在朱元璋接韓林兒到應(yīng)天那一年,他與張士誠的決戰(zhàn)拉開了帷幕。后來的結(jié)果雖然驗證,張士誠的戰(zhàn)斗力實在太菜,可是戰(zhàn)前誰敢說老朱一定會贏?張士誠占據(jù)著江南最富庶的地區(qū),其經(jīng)濟實力,連元廷都不如。
按常理推測,張士誠完全可以憑借經(jīng)濟基礎(chǔ)擴軍,對付窮棒子朱元璋不在話下。更何況,那時候的朱元璋也就應(yīng)天到襄陽一帶的地盤,江南還遠未統(tǒng)一。
這個時候,勝負還存在變數(shù),韓林兒有必要匆匆忙忙上交皇冠嗎?再說了,他即便有心給,老朱這時候也沒心思接。
.
其四,韓林兒是不是死于朱元璋的暗殺,尚存疑問 主流觀點把韓林兒之死的兇手,默認給了朱元璋,其實這個觀點未必就是定論。
我們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廖永忠后來被朱元璋清算了,其中有一條理由就是“胡亂揣摩圣意”。假如廖永忠手上真掐著老朱的短,恐怕不大可能被公開處死吧?老朱還直指他“揣摩圣意”,揣摩什么?當然是指他暗殺韓林兒的事!
所以,有人認為,廖永忠暗殺韓林兒,根本不是朱元璋的主意,而是受到了一個儒生的指點:你要替吳王排雷,這種事他不可能跟你說,你要揣摩透他的心思。廖永忠一想,這話有道理啊,私下做主替主上排憂,百利而無一害。
.
果然,朱元璋得到消息后只能默認,至少廖永忠這么做,確實快刀斬亂麻,幫他省卻了一些麻煩,也是方案之一。可是帶來的副產(chǎn)品就是,老朱背上了弒殺韓林兒的鍋。廖永忠與老朱平安相處,估計這事就永遠爛在肚子里了,偏偏廖永忠犯事了,老朱借機舊事重提。其實,以老朱的行事風格,即便韓林兒不死,也阻止不了他登基稱帝。本來他與韓林兒就沒有任何瓜葛,所謂領(lǐng)導(dǎo)關(guān)系就連韓林兒自己都不好意思提。另外朱元璋做事的風格,從來不遮遮掩掩,內(nèi)心強大得很。比如他承認自己就是要飯的和尚出身,就是賤民,咋了?后來有人把他的祖上往朱熹身上貼,他也拒絕了,我就是草根,怎么的?韓林兒被他移居滁州的當年,曾經(jīng)封他為吳國公,老朱不滿意,直接自稱吳王。人家完全沒把韓林兒當一盤菜,也不懼流言蜚語,更別說什么禮教。當初韓林兒給朱元璋下達任命書時,朱元璋就“口出狂言”:大丈夫豈能受制于人耶?
所以,老朱請韓林兒來應(yīng)天,很可能就是告訴韓林兒:從今兒起,你就不是皇帝了,老實給我下跪,朕把你當肥豬養(yǎng)。
.
假如老朱真要殺掉韓林兒,恐怕不需要這么費事,滁州就是他的地盤,韓林兒就是籠中鳥,捏死他難嗎?所以,我的結(jié)論是,韓林兒之死跟他主動不主動禪位無關(guān),就是被廖永忠自作主張干掉了。私下認為,韓林兒恨不得早點禪位。這孩子多可憐,被劉福通成天捏咕,平安才最可貴,什么TM的韓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03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