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于宋朝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宋朝自建國始,身邊就圍著一群熊孩子,遼、西夏、吐蕃和后來居上的金、蒙古,個個都是馬上民族。而宋朝既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作為戰(zhàn)略屏障,也沒有了養(yǎng)馬牧場,必須另辟蹊徑開發(fā)“黑科技”,對抗蜂擁而至的騎兵,維持國祚,保境安民。
騎兵機動性高、沖擊力強,是步兵的克星。只有在遠距離消滅騎兵,才能確保自身安全。經過短時間培訓的弓弩手,在一場戰(zhàn)爭中,用廉價的箭射倒長時間專業(yè)訓練的騎兵,性價比是相當高的?!凹缬晗隆辈粌H能遠距離打擊騎兵,還能從心理上瓦解對手的意志。
因此,宋朝的弓弩成為冷兵器時代的AK-47,達到以步制騎的目的。那宋朝哪些類型的弓弩在實戰(zhàn)中對騎兵殺傷力較大?宋軍又是如何培養(yǎng)弓弩手的呢?
神臂弓
熙寧初年,宦官張若水進獻了神臂弓。神宗對此十分重視,親臨廷和殿觀摩,“置鐵甲七十步,俾衛(wèi)士射,未有中者。若水自請射,連中徹札。”宋朝一步約有1.536米,70步相當于107米,神臂弓在這么遠距離依然可以射透鐵甲。要知道一般自衛(wèi)手槍的射擊距離只有50米。
這并不是神臂弓真正的實力?!端问贰け尽分?,神臂弓“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長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痹?22米外,射進榆樹半支箭,只有步槍才能有這么大的威力。南宋時期,神臂弓金朝名將完顏宗弼對神臂弓印象深刻,他在《遺行府四帥書》中,認為“吾昔南征,目見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畏,今付樣造之?!?/p>
神臂弓的出色表現,成為宋朝的御敵神器。在戰(zhàn)場上,“宋軍拒金,多倚此為利器。軍法不得遺失一具,或敗不能攜,則寧碎之,防敵得其機輪仿制也”,有了這項軍規(guī),如今很難見到神臂弓的實物了。為了保護這種獨門絕技,宋朝規(guī)定個人不能私造、私學神臂弓,士兵使用神臂弓時,因操作不當造成神臂弓損壞,將予以重罰。由于秘而不宣的制作工藝,導致神臂弓逐漸失傳,成為一個不解之謎。
克敵弓
南宋紹興年間,名將韓世忠進一步改進了神臂弓,推出了克敵弓。它能“一人挽之,而射可及三百六十步”,克敵弓的射擊距離更遠,達到了553米,從威力上看,“每射鐵馬,一發(fā)應弦而倒”,金朝的“鐵浮屠”和“拐子馬”等重裝騎兵,克敵弓能一箭射穿鐵甲,果然名不虛傳,威力十足。
讓遼朝震動的三弓八牛弩
神臂弓和克敵弓并不是宋軍中射程最遠的武器,弩才是射程的王者。宋弩分為手弩和床弩兩種,手弩又有踏張弩和腰弩兩類。手弩輕便靈活,適合野戰(zhàn),床弩體積巨大,不易搬動。而踏張弩和腰弩,分別是借助雙足和腰腹的力量,為弩箭提供更充足的蓄能。
床弩在冷兵器時代,絕對是騎兵的噩夢,稱得上戰(zhàn)場的死神。北宋初年,宋太祖“嘗令試床子弩于近郊外,矢及七百步,又令別造千步弩試之,矢及三里”。此時的床弩射程已經達到了1075米,然而,宋太祖對此并不滿意,下令對床弩繼續(xù)升級改進。
開寶年間,魏丕將三張巨弓結合在一個四腳木架,以硬木為桿,鐵片為翎,用百人絞軸張弦,由專人進行瞄準,最后由大力士用巨斧擊發(fā)床弩。經過改進,“舊床子弩射止七百步,令丕增造至千步”,“三弓八牛弩”由此誕生。新一代的床弩射程達到了1536米,這已經是現代狙擊槍才能達到的距離了,這也是冷兵器時代所能達到的極限。
三弓八牛弩發(fā)射的箭矢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稱為“一槍三箭翎”,狀如長槍,附有鐵翎,與其說它射的是箭矢,不如說是鐵槍。
第二種是“踏橛箭”,發(fā)射后成排成行地釘入磚石,宋兵籍此蟻附,登高殺敵。
第三種是斗子箭,“又有系鐵斗于弦上,斗中著常箭數十只,凡一發(fā),可中數十人,世謂之斗子箭,亦云寒鴉箭,言矢之紛散如鴉飛也”,殺傷力由點變面,著實駭人。
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遼軍南下,攻城掠地,在澶州(今今河南濮陽西)與宋軍相持。遼軍主帥蕭撻凜率數十騎,在澶州城下窺探宋軍虛實。宋將張環(huán)果斷用床弩射擊,蕭撻凜頭部中箭,當場斃命。遼朝震動,心有余悸,與北宋達成了“澶淵之盟”,兩國此后百余年未爆發(fā)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梢哉f,一支弩箭奠定了宋遼百年和平。
造箭作坊的興起和弓弩手的培養(yǎng)
有強弓勁弩是不夠的,還需要大量箭矢,維持正常的戰(zhàn)斗力。北宋初年,就成立了“弓弩造箭院”,這家官辦兵工廠每年至少造箭1650萬支,這還不算各州所屬的“作院”、“都作院”以及民間作坊造箭的數量。以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為例,這一年并沒有爆發(fā)戰(zhàn)爭,宋軍依然消耗了5000萬支箭。
宋朝十分重視弓弩手的培養(yǎng),“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避婈爩⑸浼鳛槲渌囍祝都雨P注。在《武經總要》中規(guī)定:“凡軍中教射,先教射親,次教射遠?!毙卤鴮W習弓弩,先射中,后射遠。一個合格弓弩手應該達到哪些要求呢?
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詔頒河北渚軍教閱法,凡弓分三等,九斗為第一,八斗為第二,七斗為第三;弩分三等,二石七斗為第一,二石四斗為第二,二石一斗為第三?!彼纬欢芳s等于6.4公斤,一石約等于60公斤,北宋中期三流弓箭手的臂力也要44.8公斤,弩手的要求就更高了。要知道奧運會射箭項目,弓弦的最大拉力也不過45公斤而已,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到南宋光宗時期,“殿、步司諸軍弓箭手帶甲,六十步射一石二斗力,箭十二,六箭中垛為本等;弩手帶甲,百步射四石力,箭十二,五箭中垛為本等?!惫衷?2米之外,用126.4公斤的臂力,射十二箭,中六箭才能算合格。這不僅對體力提出了要求,更是對技巧的考驗。
對于弓弩的短板,宋軍如何應對
弓弩雖然威力大,射程遠,不過間隔時間長?!叭粡堖t,難以應卒,臨敵不過三發(fā)、四發(fā),而短兵已接”。宋軍主要采取了三種戰(zhàn)術:
一是輪射,弓弩手分三排,一排射擊,二排準備,三排張弦,變換陣型,周而復始,箭矢不絕。
二是專射,由射術最好的射手站在最前排,第二個士兵專門遞弩,第三個士兵負責張弓搭箭,同樣能達到不斷打擊敵人的目的。
三是疊陣,由南宋名將吳璘創(chuàng)立,“每戰(zhàn),以長槍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強弓,次強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約賊相搏至百步內,則神臂先發(fā);七十步,強弓并發(fā);次陣如之。凡陣,以拒馬為限,鐵鉤相連,俟其傷則更代之?!边@種戰(zhàn)術不是簡單的弓弩累加,而是多兵種協調作戰(zhàn),是軍官臨場揮能力和士兵訓練水平的綜合體現。
弓弩是對抗騎兵的大殺器,“虜人最怕弩箭,中則貫馬腹,穿重鎧”,弓弩雖然強勁,不過沒有騎兵的機動性。“中國之兵,步多騎少,騎兵利平,步兵利險”,沒有地利優(yōu)勢的宋朝,面對異族騎兵的肆意踐踏,防不勝防,疲于應付,只能感嘆“馬者,兵之大也,邊庭之所以常取勝中國者也”。
宋朝又沒有北方和西北的良馬供應,服役的戰(zhàn)馬在數量和質量上,無法和遼、女真、蒙古、黨項等民族抗衡。唯有熱火器出現,才能真正克制了騎兵的突擊??上В纬瘺]有等到那一天。
弩:古代步兵對抗騎兵的利器 弩是通過弓發(fā)展,所以也可以稱作是弓的升級版,它是一種固定在木頭上的弓,然后通過弓弦與兩端的木頭相交成了直角。這樣一來,就可以使得它的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精準度更高,但發(fā)射速度就比較慢。通常情況下,一個弩手一分鐘能夠發(fā)射兩發(fā)弩箭。
與普通的弓箭相比較,弩箭比較短,但箭頭卻又要更重一點,上面還會裝有一些羽毛或金屬翼。有時候一些金屬翼會特意制成螺旋形的,致使其在發(fā)射的過程中會旋轉起來,弩箭的引弓方式眾多,比如通過臂、腰、足、機械等。弩箭最早出現在西方的古希臘時代和中國的戰(zhàn)國時代并逐漸地傳向了周邊的各個國家。
在我國古代,弩既是兵車戰(zhàn)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時常被用來克制對方的騎兵,是一種大威力的遠距離殺傷性武器,一些普通的強弩射程可達六百米左右,還有一些特大型床弩射程則可以達到了驚人的上千米。
但就是這樣一種威力巨大的遠程武器,使用方法比較簡單,即便是新手在經過了一些簡單的訓練后,便可以上場操作,而且命中率還賊高。一箭便足以射殺一個花費了大價錢、長時間訓練的裝甲騎兵。
英國歷史上著名的查理一世,也就是所謂的獅心王查理,生前曾被弩箭射中了兩次,而第二次更是直接要了他的老命。因此,在歐洲的十二世紀,教皇就曾經以過于殘忍為理由,禁止了弩的使用。
宋朝的兵器裝備和編制情況
歷史的發(fā)展表明,任何一個時代,其最新的科技往往首先應用于兵器制造領域,軍事技術的進步在科技上呈示領導性的意義。換言之,最先進的工藝技術首先應用于軍事,最優(yōu)良的資源優(yōu)先配置于軍事,最突出的科技效率首先反映于軍事??梢哉f,一個時代的兵器水平往往反映了該時代的科技發(fā)展水平。
在這個意義上,兵器史的研究對于科技史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面。同時,眾所周知的是,宋朝是我國古代科技發(fā)展的一個高峰,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發(fā)明”中就有三大發(fā)明最早出現或應用在宋朝,那么作為反映一個時代科技發(fā)展水平的兵器的發(fā)展能否反映這一事實呢,這個問題也引起了極大的興趣。
一、兵器在宋軍中的裝備及編制
總體來說宋朝的武器裝備是超過了前朝的,與同時代的遼朝、金朝、蒙元等相比,盡管也有落后的方面,但總的說來,也是要先進一些。宋軍裝備以弓弩等冷兵器為主,到南宋中期和后期,火藥兵器已較廣泛地裝備部隊,但仍居次要地位。宋軍中兵器的配置是以弓弩為主的,自北宋至南宋,弓弩手一般都占了軍士的大部分,弓弩作為主要兵器占有重要的地位。北宋仁宗時,尹沫在談到宋軍中兵器的配置時說,“諸處馬軍每一都槍手、旗頭共十三人,其八十余人并系弓箭手步軍每一都刀手八人,槍手一十六人,其七十余人并系弩手”。
按當時的軍制馬步軍中每一都均約一百人,而其中弓弩手均占了軍士的大部分。到了南宋時宋軍中情況也大致類似,當時“諸路禁軍近法以十分為率,二分習弓,六分習弩,余二分習槍、牌”。對于這種以弓弩為主的武器配置,我們認為原因可能有兩個。
一是戰(zhàn)爭從最開始貼身肉搏的近戰(zhàn)逐漸發(fā)展到遠程攻擊應是軍事技術發(fā)展的一個潮流和趨勢,這樣是一方面為了最大限度減少己方人員的傷亡,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攻擊敵軍的效率。二是由于宋軍的作戰(zhàn)對象決定的。
遼、西夏、金、蒙元等皆為馬上民族,騎兵為主,而對于宋朝來講,其傳統戰(zhàn)馬產區(qū)幾乎均被敵對勢力所占據,軍中戰(zhàn)馬奇缺,而主觀上又不重視騎兵建設,所以只能以步兵為主,而無法像漢武帝對付匈奴一樣以騎兵制騎兵,就不得不倚賴長程武器來攻擊對方。
同時,由于宋朝生產力發(fā)達,弓弩等兵器遠勝過其他騎兵民族,也為這種戰(zhàn)術提供了可能。如宋金和尚原之戰(zhàn)就是一個典型的戰(zhàn)例。在當時,金軍最大的優(yōu)勢是騎兵,但在和尚原的山地形勢中,騎兵無法發(fā)揮其威力。另外,金軍的另一優(yōu)勢是堅忍耐戰(zhàn),而宋朝的生產力高度發(fā)展,弓弩等兵器遠遠勝于金人,吳玠正是利用己之所長制服金人。
據《吳武順王磷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記載:吳磷“率師拒戰(zhàn)數日,率以勁弓強弩扼其沖,以騎兵邀其傍,間絕其糧道。虜不得休。伺夜,虜將飯,然火營中。吳磷復選精兵更射其火處,虜不得食,壘石城以自保,復瞰其城射之?!边@種用強弓勁弩輪番向金軍射擊,使金軍無法與宋軍接觸相搏,并以此來挫掉金軍的斗志,動搖其信心的戰(zhàn)法正是揚宋軍之長來克金兵之短??梢姽笤谒诬姳髦兄匚?,那么其兵器配置以弓弩為主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但這種以弓弩為主的武器配置有一個重大缺陷,就是弓弩士兵平時在軍事訓練中,就只練習弓弩,而不練習其他短兵相接時的戰(zhàn)斗兵器。眾所周知,弓弩本身是一種長程兵器,以步兵為主的宋軍在對付騎兵民族時,只要騎兵沖擊上來,那就是步兵的噩夢,更不用說是不習近戰(zhàn)格斗兵器的弓弩手了,簡直就是活靶子,只能束手被害,毫無還手之力。就像尹沫在《河南先生文集》卷二十《奏閱習短兵狀》中所指出弓弩手在練習弓弩技術之外,更需要練習刀、劍、鐵鞭及短槍等近戰(zhàn)格斗兵器。
二、宋朝兵器的質量
冷兵器發(fā)展到宋朝,已算十分完備了,但由于邊患不斷,宋朝仍十分注意武備的講求,很重視兵器性能的改良和軍事技術的提高。
如天禧四年年四月,詔“南作坊之西偏為弓弩造箭院”增加弓弩箭鏈的制作數量,“諸州有作院,歲造弓弩箭、韌、甲胃、箭鏈等凡六百二十徐萬。又別造諸兵幕、甲袋、紅教、鍋鍬、礫斧等謂之什器,凡諸器械列五庫以貯之”。
仁宗時為了讓各級政府及統兵官了解歷朝歷代名將所常的戰(zhàn)陣戰(zhàn)術,以及當時所擁有的各種武器及其制法,更特命大臣丁度、曾公亮負責搜集資料,編成專書,此書即為《武經總要》。書成后并下令頒行各州軍監(jiān)為研習之用。此書以今日水準而言雖然內容不盡充實完美,但卻為較完整保存北宋軍知識與武器制作技術的一本代表作品。書中在前集卷十二《攻城》,卷十三《器圖》等卷中,圖繪了當時常見的攻防用各種武器并詳述其制作與使用法,彌足珍貴。
但是,由于冷兵器己經歷了幾千年的發(fā)展,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制作技術和經驗,再要有重大的改良和提高,是十分困難的。
所以宋朝三百余年間,雖然不斷有人貢獻一些新兵器的式樣,但真正經過戰(zhàn)陣檢驗,得以大范圍推廣的,卻是寥寥可數。同時由于始終要面對北方騎兵民族的強大壓力,事實上朝廷也不可能不重視兵器的生產,但其兵器生產的質量卻并不能令人滿意。我們試著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技術層面。從技術層面講,首先是兵器生產中專業(yè)工匠不足,導致生產質量達不到要求。以北宋時東京為例,東京官營手工業(yè)中所使用的工匠,大致有兵匠、戰(zhàn)俘、征發(fā)、罪犯、當行、招募等,以兵匠為主。兵匠就是從軍隊中抽調的廂軍。一直到了北宋末年,仍然是“工作之事,兵匠不足,遂雇民工”。說明東京的官營手工業(yè),在北宋主要使用的是兵匠。
東西作坊屬下的各作都屬于大型手工作坊和工場,但只有少數作能單獨生產一種簡單的產品,絕大部分軍器都是需要分工協作來完成的。
如造一張弓,就有弓梢作、打弦作、木作、金作等相配合。由于這些手工業(yè)內部分工細致,保密性又強,工人們“各占一能不可以相易”,在兵器生產日益精密,專業(yè)化分工程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以并非專業(yè)出身的廂軍兵匠為主來從事兵器生產,顯然其質量是得不到保證的。
甚至出現專業(yè)工匠不足而去“拘市人以備役”的情況,則更不可能生產出高質量的兵器。另外,在事實上,即使是專業(yè)兵匠要認真制作大批合用的兵器也是很不容易的。
即以弓箭為例,“簇重則弓軟而去地不遠,箭重則弓硬而中甲不入”,故弓箭必須有適當的斗力和重量比例??梢娨a大批高質量兵器之艱難。制度層面。
官僚制度的腐敗加上并不完善的責任制度無法為兵器的質量提供制度保證。宋朝的兵器工廠沒有建立完善的責任制度,而金朝的兵器工廠制造的兵器上都刻有監(jiān)造官的姓名,如有質量問題,即刻捉拿查辦,所以質量較有保證。
華岳說,金朝的“軍器上皆有元監(jiān)造官姓名年月,遇有損害,有誤使用,即將元監(jiān)造官吏依法施行,斷不輕恕”,故“器具一一如法”,而宋朝“制作之司,一切不問,則欲速成,可以逃責,備數足矣,此所以類皆茍簡滅裂,而不中用也”。
同時,因宋朝官僚政治的腐敗,也沒有建立嚴格的監(jiān)察措施,各作院只要完成一定數量即可交差,不必去過問兵器質量。
而各武庫的武庫吏,本應作為兵器質量的重要把關者,亦“惟計多寡之數以藏”,而不去檢查所收軍器是否實用。所以導致的后果就是,即使像宋神宗那樣,非常重視兵器制造,當他向弓弩作“取弓三張”,抽樣檢查,卻是“苦遠”。
工匠的生產積極性。官營手工業(yè)的生產關系很緊張,軍匠實行的是軍事編制,住在營房里,雇傭工匠雖在某種程度上,是自愿出賣勞動力的,但一入官營手工作坊,也要喪失自由。
而且,工匠們勞動沉重卻待遇極差,官府甚至還以種種借口克扣,一些工匠不堪其苦,“往往厭倦工役,將身逃走”。
在各種場院作坊里面都有官吏、內侍等監(jiān)督生產,甚至有的官吏還親自持挺督役。這樣必然要激起工匠的不滿與反抗,宋神宗熙寧年間甚至發(fā)生了斬馬刀局數百工匠的暴動。斬馬刀局原是軍器監(jiān)下新設的一個手工作坊,有工匠五百人左右。開始設立時,所制武器精良,曾受到宋神宗的贊揚。后來發(fā)生暴動,原因有二一是征召新工人“指射就役,非其情愿”二是“役苦”。
三、總結
綜上,雖然宋朝的弓弩兵器在對付敵方的騎兵比較占有優(yōu)勢,但是也存在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弓弩手們不能進行近身作戰(zhàn),所以弓弩手在平常應注重多方面的練習。
而造成宋朝兵器生產質量粗劣原因尚不止上文所述這些,這里也只是擇其主要來列舉??梢?,雖然宋朝統治者非常重視兵器的改良與生產,但宋朝的兵器質量是遠遠不能令人滿意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06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