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清朝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身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清朝借鑒了歷朝歷代的得失,使其自身制度達到了登峰造極,可謂是集大成者也,因此清朝被稱之為君權(quán)高度集中的朝代。
何為君權(quán)高度集中呢?
君權(quán)集中的意思就是皇帝是否可以真正的大權(quán)獨攬、言出法隨、生殺予奪或者隨心所欲嗎。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就疑惑了,古代的皇帝不都是這般嗎,是天下共主是九五之尊。其實說實話不是每一位古代皇帝都可以大權(quán)獨攬隨心所欲的,不然怎么會出現(xiàn)那么多權(quán)臣架空皇帝、后宮干政、太監(jiān)亂政等情況呢?
而皇帝想要真正的的大權(quán)獨攬,有兩個方法。一是諸如秦皇漢武那般,個人手段高明,利用權(quán)謀之術(shù)使得下面人老老實實的,這屬于考驗皇帝的個人能力。二是在制度上防微杜漸,像歷史上的很多權(quán)臣,都當過百官之首的丞相,因為權(quán)力太大,所以才有機會架空皇帝。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干脆以防萬一直接將丞相制給廢除了,效果也挺好的,大家看看有明一代權(quán)臣壓根沒幾個,至于威脅國家社稷的更是沒有。
而制度上進行君權(quán)集中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皇帝的個人能力倒是其次了,主要在制度上長久的制約各方不穩(wěn)定的因素,對于皇帝個人能力要求并不高,很明顯是個長久之計。
清朝就屬于是制度上完善的情況,所以大部分皇帝可以做到真正的大權(quán)獨攬,因此被稱之為君權(quán)高度集中的朝代。
那么今天宋安之就以清朝的官制入手,來說說為什么總督對于巡撫做不到官大一級壓死人的效果,來說說這背后清朝制度上的高明之處。
清朝的總督、巡撫是地方上的最高長官,屬于是一方封疆大吏。其官制沿襲于明朝,只不過明朝的總督、巡撫屬于是臨時差遣性質(zhì),事后便裁撤,并非固定官職。性質(zhì)有點類似于某地區(qū)發(fā)生大事了,朝廷派遣過去的欽差大臣或者救火隊長,將大事解決了以后就回京去了。
到了清朝,總督、巡撫成為固定官職,成為省區(qū)一級的最高長官。如果以龐大的官僚系統(tǒng)分為中央系統(tǒng)和地方系統(tǒng)來看,那么總督、巡撫就是地方上的最高長官,是朝廷在地方系統(tǒng)上的代表,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以職責上來說,巡撫負責的是一省的民政和軍政。而總督則是負責數(shù)省或者一省的民政和軍政。
清朝剛開始是八督十二撫,后來增為十五撫,最后增為十八撫。八督分別是:直隸、兩江、陜甘、閩浙、湖廣、四川、兩廣、云貴。
一般來說總督是正二品官階,照例兼兵部尚書和都察院右都御史銜,這樣下來是從一品。巡撫則為從二品,照例兼兵部右侍郎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這樣下來為正二品。當然有個別德高望重的巡撫可以加兵部尚書銜,這種加銜不同于兼銜,不會隨著職務(wù)而改變,而是一直算數(shù)的。
也就是說總督在官階上一般都會大巡撫一級,并且按照清制總督可以節(jié)制巡撫。按照古代官場上官大一級壓死人的思維來看,總督肯定將巡撫拿捏的死死的,使巡撫老老實實的。
但是縱觀清朝歷史,總督和巡撫互相攻擊的情況可謂屢見不鮮。諸如嘉慶年間的兩廣總督那彥成,為了爭權(quán)奪利,彈劾攻擊廣東巡撫百齡,將其罷官。后任的廣東巡撫孫玉庭,又彈劾那彥成濫賞官職過錯,將那彥成給趕下兩廣總督位子。還有清末兩江總督曾國藩彈劾江西巡撫沈葆楨,結(jié)果是朝廷并沒有明顯懲罰任何一方,而是各打五十大板。
可以說清朝的總督和巡撫互相彈劾攻擊,是一種常見的政治事件,而且還是勢均力敵,不會出現(xiàn)總督次次占上風的情況,朝廷也不會維護官高一級的總督威嚴,而是相當公平的處理其互相攻擊的事情。
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朝廷是有意營造總督和巡撫不合的情況,以此使雙方為了爭權(quán)奪利,互相彈劾攻擊,不至于地方上形成總督或者巡撫一家獨大的情況,而是兩強相爭的情況,避免出現(xiàn)一家獨大尾大不掉的情況。
那么總督和巡撫都不傻,為什么就甘愿如朝廷所愿那般出現(xiàn)互相攻擊的事情呢,因為清朝在地方官制上面,設(shè)置的太過巧妙。
首先總督、巡撫雖然官階有高低之分,轄區(qū)也有明顯區(qū)分。但是職責范圍卻很是模糊,朝廷壓根沒有給他們區(qū)分清楚,這其中很多職權(quán)范圍是高度重合的,使總督和巡撫做不到各司其職,而是往往因為重疊的職權(quán)范圍而爭權(quán)奪利,甚至撕破臉皮互相彈劾攻擊。
而且這里要搞清楚,總督對巡撫只有節(jié)制之權(quán),并沒有直接領(lǐng)導(dǎo)的權(quán)力。所以同是朝廷命官,你總督對我沒有領(lǐng)導(dǎo)之權(quán),巡撫自然敢跟總督叫板。
清庭也有意火上澆油,特意將一些總督和巡撫的治所設(shè)在同一城市:兩廣總督與廣東巡撫治所同駐廣州、閩浙總督與福建巡撫治所同駐福州、湖廣總督與湖北巡撫治所同駐武漢、云貴總督與云南巡撫治所同駐昆明。
總督和巡撫本來就不對路,治所又同處一城,這樣一來斗的自然更為激烈了。
地方上的總督和巡撫斗的越厲害,清庭是越高興,最起碼不會形成一家獨大的情況。如果地方上高度一致,清庭反而不放心了。不過清庭也很聰明,諸如四川總督和直隸總督,別說巡撫和總督同駐一城了,就是連巡撫干脆都沒有設(shè)立,因為四川在清朝很長時間內(nèi)屬于邊疆屬于是戰(zhàn)事頻發(fā)之地,所以乾隆年間開始四川總督兼巡撫之事,巡撫實際上被撤銷。而直隸則是以北京為中心,其重要程度自然不言而喻,所以雍正年間直隸巡撫被裁,由直隸總督全權(quán)負責。這兩個地方如此設(shè)置,就是免得巡撫和總督爭權(quán)奪利耽誤了正事。
當然隨著時間發(fā)展,這種情況也有所改變。
比如說因為同城之督、撫一向不和,所以后來廣東巡撫一職被撤。到了清末兩江總督只對江蘇有管轄權(quán)力,對于安徽和江西不再有此權(quán)力。
而到了清末,因為平定太平天國以后,中央朝廷式微,督撫開始日益權(quán)重。這時期開始督撫之爭不是重點,督撫與朝廷的爭權(quán)奪利反而成為重點。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更是凸顯出督撫之權(quán)重,重到連朝廷都控制不了的局面,當時的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yīng)骙、四川總督奎俊、山東巡撫袁世凱、鐵路大臣盛宣懷等人,拒不承認慈禧太后的宣戰(zhàn)詔書,并且聯(lián)名與八國聯(lián)軍簽訂了“東南互?!眳f(xié)議,史稱東南互保事件。
正所謂以史為鑒,通過以上歷史,可以看出清朝在制度可謂是煞費苦心,諸如地方制度上,刻意營造出總督、巡撫不和的局面,避免一家獨大,保證了中央朝廷的集權(quán),在很長時間內(nèi)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后來平定太平天國以后的督撫日益權(quán)重,甚至出現(xiàn)不聽朝廷號令的東南互保事件,更是透露出封建社會帝制家天下的弊端,中央為了集權(quán)與地方的關(guān)系很是敏感,放在朝廷控制力強大的時候沒什么,朝廷式微以后,往往是再好的制度,也起不到好的制約效果,所以說人是活的,制度是死的,好的制度還是需要不斷的改進和完善。
總督大
清代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撫軍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員的品級為:總督,正二品:加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從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正二品。巡撫,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正二品。總督官銜略高于巡撫,前期督權(quán)遠過于撫,如兩江總督按例兼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兩撫即不再聽命于總督。
擴展資料
清朝沿襲明朝傳統(tǒng),設(shè)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各部長官(管部的大學士及尚書、侍郎等)稱堂官,部下屬各司的郎中、員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以下的七品小京官稱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機構(gòu)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國子監(jiān)、欽天監(jiān)、翰林院、太醫(yī)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內(nèi)務(wù)府。
六部之設(shè),與明朝相同。但有三點變化。
一是六部之官為復(fù)職,即有一漢員,必有一滿員。尚書、侍郎如此,司官也是一樣。一般說來,司官掌印為滿員,辦事為漢員。又有筆帖式,滿語是文書官的意思,專供筆札,以滿、蒙、漢旗人擔任(各院寺皆設(shè))。
二是所屬機構(gòu)有部分調(diào)整。如戶部下設(shè)十四司,刑部下設(shè)十八司。
三是職權(quán)小于明朝六部。如吏部的一部分人事權(quán)劃歸軍機處。兵部不問八旗軍政,所司止綠營具體事務(wù),軍事調(diào)動、命將征伐,則歸于皇帝,出于軍機處。工部主管工程建設(shè),但黃河、海塘等重要工程皆皇帝指示調(diào)度,工部并不過問。乾隆時,六部之外,又增設(shè)樂部。樂部管理大祭禮、大朝會演樂及審定樂器音律。設(shè)典樂大臣。統(tǒng)領(lǐng)神樂署、和聲署、什幫處。
百度百科-巡撫
在清朝,是總督權(quán)力大,還是巡撫權(quán)力大?這本來不是一個問題,看級別就可以了。
總督如果不加兵部尚書銜的話,是正二品,加銜的話是從一品。而巡撫(不包括山東巡撫)不加兵部侍郎銜,是從二品,加了銜是從一品。
除了四川總督,其他總督都管著至少兩個省。比如兩江總督就管江蘇、安徽、江西三省,閩浙總督管福建、浙江兩省,兩廣總督管廣西、廣西。巡撫呢?只能管一個?。ㄉ綎|巡撫只管山東,但和總督平級)。
看上去,自然就是總督權(quán)力比巡撫大了。
但是,有句老話:強龍壓不過地頭蛇。如果該總督駐地,和某省巡撫的駐地在同一城市,那就熱鬧了??偠胶脱矒嵬v一城,在全國有四例,分別是:
福州,駐有閩浙總督與福建巡撫。
武昌,駐有湖廣總督與湖北巡撫。
昆明,駐有云貴總督與云南巡撫。
廣州,駐有兩廣總督與廣東巡撫。
有人說兩江總督不是駐在南京嗎?沒錯,但問題在于,駐在江蘇南京的,是安徽巡撫(1760年以前)。而江蘇巡撫,駐在蘇州。所以,當兩江總督就沒有這方面的顧慮。不用把精力放在和巡撫無休止的勾心斗角上。
以兩廣總督為例。
兩廣總督衙門在廣州,廣東巡撫衙門也在廣州。那么,在廣州城,誰的話語權(quán)更大呢?總督說我級別高,當然要聽我的。巡撫則冷笑:宛平縣都能管朝廷,廣州首先在廣東巡撫治下,其次才輪到兩廣總督管,當然要聽巡撫的。
嘉慶九年,1804年,那彥成出任兩廣總督。那彥成的家世可不簡單,他的祖父是乾隆朝大學士阿桂。不久后,原廣西巡撫百齡調(diào)到廣東任巡撫。
那彥成和百齡向來不對付,二人管理區(qū)域在廣州城重疊,爭權(quán)奪利,斗得臉紅脖子粗。那彥成級別高于百齡,可在廣東地面上,他說的話,還真不一定有百齡管用。那彥成要想管好兩廣,必須扳倒百齡。
百齡為人正直,但有時用刑過猛,出過人命。那彥成就以此事攻擊百齡,說他法外用刑,給朝廷抹黑。嘉慶帝是百齡的政治恩人,但百齡畢竟做錯了,不好護短,就罷掉百齡職務(wù),到實錄館抄書去了。那彥成以為自己在廣州可以呼風喚雨了,可新來的廣東巡撫孫玉庭同樣不是省油的燈。孫玉庭清楚,不搞掉那彥成,自己就是百齡第二。孫玉庭開始搜集那彥成的把柄。有嗎?還真有!
那彥成在兩廣政績卓著。但是,他卻和百齡相反,濫賞無度。在剿滅了廣東海域的海盜后,為了收服這些人,那彥成花錢或以許官的方式,招降五千多名海盜。這本來不算壞事,畢竟平定海盜事大??墒?,孫玉庭卻抓住這件事,猛攻那彥成慷朝廷之慨,為自己撈好名聲。孫玉庭知道嘉慶心疼錢,火上燒油的說:這些冥頑不化的海盜不是真心悔過,而是貪圖朝廷的血汗錢。嘉慶帝覺得孫玉庭說的有道理,就把那彥成給罷免了,發(fā)配到新疆伊犁。雖然不久后,那彥成又升了官,但卻沒有再回兩廣。
兩廣總督是誰呢?吳熊光、永保之后,竟是百齡。按理說,那彥成搞掉百齡,孫玉庭又搞掉那彥成,百齡應(yīng)該感激孫玉庭才對。不好意思,百齡是總督,他必須搞掉巡撫,否則自己坐不穩(wěn)。百齡攻擊孫玉庭對朝廷不說實話,結(jié)果,孫玉庭被罷了官。
客觀講,不論是那彥成,百齡,還是孫玉庭,都是能員干吏,對朝廷都很忠誠。但他們所處的位置,決定了他們在總督位置上,必須搞掉巡撫;在巡撫位置上,必須搞掉總督。
這樣的督撫惡斗,在這四個省城經(jīng)常上演。還有一例,湖北巡撫胡林翼是科甲出身,瞧不上內(nèi)務(wù)府出身的湖廣總督官文。胡林翼暗中收集了很多對官文不利的證據(jù),比如軍費支出不透明。胡林翼有曾國藩等人支持,只要奏折遞到皇帝手里,就是官文不倒,也夠他喝三壺醋的。
在奏折遞出之前,幕僚勸胡林翼冷靜。說就算你贏了如何,萬一皇帝再派其他旗人官員呢?你接著彈劾?你忙得過來嗎?有官文在你頭上,出了什么事,你可以拿他當擋箭牌。
聽人勸吃飽飯。胡林翼這才明白自己做得有點激進。于是折節(jié),與官文成了好朋友。官文知道胡林翼官場朋友多,為了能干點實事,還得讓胡林翼多出頭。胡林翼在官場上給足官文面子,官文也不利用總督權(quán)力卡胡林翼,二人互相利用,效果竟然不錯。
這位幕僚是誰呢?閻敬銘,當過戶部尚書,是有名的“鐵公雞”。慈禧不顧北洋水師發(fā)展,要挪庫銀修建清漪園,被閻敬銘強硬拒絕:臣沒錢! 慈禧大怒,說沒錢?那你滾!閻敬銘站起來說:臣是人,不會滾,會走!說完拂袖而去。
總督和巡撫不對付,主要是權(quán)力邊界沒有劃清,模糊空間較大所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07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清朝的知縣退休后,每年有多少退休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