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于北魏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神奇的階段。
南朝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是,卻長期維持著對峙形勢,故稱為:南北朝。
它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的對外交流十分發(fā)達,天下雖然分裂,但是,各個統治者管轄的政權都比較穩(wěn)定,以至于,出現了很多英明的統治者。這里面,就有劉義隆和拓跋燾,他們應該是這其中的兩位佼佼者。
劉義隆,是南朝宋的第三位皇帝,歷史上稱為宋文帝,拓跋燾是北魏第三位皇帝,歷史上稱為北魏太武帝。兩位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著很高的建樹,然而,有趣的是這兩位作為對手的皇帝,又生活在同一時期,也就是公元423到公元453年。
并且,兩人從出生到去世,相差不過一兩年,可以說,是南北朝的周瑜和諸葛亮。在劉義隆與拓跋燾的統治下,南朝宋與北朝魏,都呈現出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對于熱愛歷史的人來說,這樣繁盛的景象肯定是振奮人心的,畢竟,高手對高手,歷史的進程才會更加精彩。
但是,對于他們兩個人來說,這并不是多么令人興奮的事情,畢竟,對手太過強大,也就意味著:自己的國家是沒辦法向對方拓展版圖的。換句話說,如果,兩國的實力相差越大,那么,一國就會戰(zhàn)勝另一國,這樣國家統一的機會也就越大。
所以,實力相當的他們,就早已注定,他們之間不會輕易發(fā)動戰(zhàn)爭,也不能輕易將對方吞并,他們只有強強并存,才是最好的生存之道。
但是,為了擴大自己國家的版圖,兩人紛紛都將目光鎖定在了中原地區(qū)。
而中原也理所應當的,成為了這兩個人或者說是兩個國家的共同目標??墒?,進攻中原,對于南、北兩國來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原地形,易攻難守,也就是說,無論哪一國占領了中原,當另外一國再攻打回來的時候,他也只有退讓的份,根本無法長久的守住中原。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北朝的情況就略勝一籌。因為,南朝多步兵,而北朝多騎兵,因此,無論撤軍還是進軍,北朝都有著更便利的條件,并且,在中原的爭奪戰(zhàn)中,南方損失就會越大。這種差距雖然存在,但是,北朝占領中原卻是遲早的事。
不管困難與否,不管成功與否,偉大的帝王都不想屈服于現實,劉義隆就是如此。在北伐受挫后的二十年,他又開始計劃北伐了。沈慶之出身于吳興沈氏,早年曾參與抵抗孫恩之亂,此后一直在家鄉(xiāng)種地,直到三十歲時方得趙倫之賞識,授以寧遠中兵參軍。
而此時,他的野心卻被大臣沈慶之潑了冷水:“中原易攻難守,多年來這種情況并不會改變,北朝現在和以前一樣強大,之前我們的進攻都沒有成功,難道這次就不會失敗嗎?”雖然,此次的反對意見是由沈慶之提出的,但是,它卻是朝中大臣們的共同意見。
然而,迫于皇帝的權威,大臣們的意見也只能是意見,并不能改變什么,也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南朝宋文帝的北伐,還是順利的開展了,中原還是像往常一樣易攻難守。如果說,南朝宋的兩次北伐,有什么不同的話,那就是:北魏是否統一北方。
第一次北伐,北魏沒有統一北方,而第二次,北魏已經統一了北方。沒有什么意外,易攻難守的中原,在宋文帝的進攻下,北魏軍民丟盔棄甲,紛紛逃亡,劉宋大軍很快就占領了黃河,并一度奪回洛陽、虎牢、碻磝、滑臺四鎮(zhèn)。
這也意味著,劉宋從此刻開始,已經要從攻城一方變成守城的一方了。勝敗是兵家的常事,誰能笑到最后,誰才是真正的王者。幾天之后,北魏騎兵就開始大舉反攻。騎兵在速度上有優(yōu)勢,所以,北魏騎兵迅速就包圍了南朝的步兵,并將其一舉殲滅,從而收復了失地。
面對北魏這種雷霆之擊,劉宋的潰敗在所難免,北魏又重新占領了中原。聽著北魏的戰(zhàn)鼓聲,劉義隆才徹底的發(fā)現了這次北伐的錯誤,不僅沒有完成自己的軍事目的,還把敵人帶到了自己的家門口,真是愚蠢之極。
北魏這邊,拓跋燾雖然已經逼近長江,打到了南朝的家門口,但是,他深知,自己此時并不能完全消滅南朝,因此,他就在江邊虛張聲勢了一下,就撤了回去。北魏軍撤兵后,宋文帝即欲伐魏,發(fā)動第二次北伐。但是,此役過后,劉宋江北六州“邑里蕭條”。
經歷了兩次北伐和反擊,劉宋和北魏還是不能吞并對方,而作為軍事緩沖區(qū)的中原,也依舊保有它的戰(zhàn)略地位。之后,劉宋又發(fā)動了第三次北伐,這次北伐除了恢復了劉宋在許、洛中間一帶的控制,基本無功而還。
但是,經三次北伐之后,北方強大而南方弱小的軍事形勢已經形成了,距離大一統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雖然,格局已經確立,但是,北朝在這場戰(zhàn)爭中也是損失慘重,想要在短時間內再重現往日的輝煌也是不可能的,最終,直到北魏滅亡也沒有改變這種軍事格局。
俗話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史的發(fā)展就是這樣,反反復復,但是,不管如何,國家總朝著大一統的方向發(fā)展著,這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劉義隆與拓跋燾,他們都是實力相當的兩位統治者,誰也不能徹底的戰(zhàn)勝誰,誰也不能徹底的統一天下,成為天下的霸主。
這或許,就是這兩位統治者的命運,他們雖然都具有很強的實力,但是,都不能徹底戰(zhàn)勝對方,以至于天下出現了一百多年的分裂。
LZ您好
北魏并沒有任何實力吞并南方的劉宋或者蕭齊.南朝雖然有各種弊病,元嘉之后更是缺乏進取中原之心,但是南方的主要矛盾尚未激化,門閥制度雖然腐朽,但崩潰也是在侯景之亂之后.因而就商品經濟而言,至少北魏時期一直是南勝于北.軍隊實力最初一定是劉宋更強,之后也長期保持大體平衡,北魏沒有壓倒性優(yōu)勢.
與此同時,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之前,漢人對北魏認同感肯定不大,最多也只會將北魏當作和之前的北方十五國(十六國剔除巴蜀地區(qū)的成漢)一樣的政權.而且北魏統一北方事實上有太多的偶然性因素.
譬如太武帝拓跋燾,發(fā)兵進攻南朝,軍隊就是漢人匈奴當前鋒,當作自己本族鮮卑族騎兵的肉盾.所以可見北魏前期民族矛盾其實是很尖銳的.
到了孝文帝元宏遷都漢化,這個漢化步伐很大,初衷是緩和胡漢矛盾,然而這場漢化對文化積淀尚淺的鮮卑族簡直是災難,丟了鮮卑族的優(yōu)勢,又漢化學了一些腐朽的東西,也就是說不管好的壞的都學,最終導致了孝文帝死后民族矛盾激化,北魏大亂,因利益分配不均,六鎮(zhèn)起義爆發(fā),北魏分裂已經不可避免.也就是說北魏的后半場,如果不是南朝制度腐朽,對北方的進攻淺嘗輒止,不然南方統一北方還并非不可能.
換言之:北魏不改革沒可能統一,改革還沒找好節(jié)奏反遭致大亂,因而北魏實際上從頭到尾都沒有統一的機會.然而前人植樹后人乘涼,有了前車之鑒,再度統一北方的北周(隋)才終于找到了胡漢融合的真正出口,結束西晉五胡亂華以來的全國大分裂時期.
北魏的崛起既然是歷史的必然,那么一個朝代的滅亡也有其歷史的原因在內,北魏最終走向滅亡,和其統治者的許多決策是息息相關的。
北魏在北方南征北戰(zhàn),雖然戰(zhàn)功赫赫,但柔然是他們最為頭疼的對手。神秘的柔然突然間綻放出強大的力量,猛然變成了北方強大的王國之一,北魏想要在北方站好霸主的地位,滅掉柔然是必然的。而當時的柔然顯然不可能束手就擒,發(fā)起猛烈的進攻和強悍的捍衛(wèi)工程,成了北魏、柔然一來一去堅持了數十年的“禮尚往來”。
根據歷史記載,北魏對柔然一共發(fā)起了13起攻擊戰(zhàn)役,在如此頻繁的攻擊、封鎖之下,柔然的實力一點點被消磨殆盡,最后一場戰(zhàn)役柔然國大敗,當時的景況非常凄慘,柔然國內橫尸遍野,房舍倒塌,牲畜亂跑無人看管,柔然殘余勢力消失在了世人的視野中。而在戰(zhàn)勝前,北魏為了牽制抵御柔然,在自己的國都平成周邊設立了六個鎮(zhèn),這些鎮(zhèn)呈包圍圈的樣子將北魏緊緊護住,也能夠抵御柔然的反擊,這六個鎮(zhèn)的“鎮(zhèn)長”都是當時北魏的實力干將,他們就是北魏的邊疆護衛(wèi)士,可以說,六鎮(zhèn)在和柔然的長期戰(zhàn)爭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收服柔然之后,北魏在北方已經是無人敢欺了,這個時候,六鎮(zhèn)對北魏而言已經失去了作用,北魏新任皇帝開始忽視六鎮(zhèn)。都說山高皇帝遠,雖然遠離政治中心,但是由于自己的地位特殊,一直受到皇族的庇護,所以這六鎮(zhèn)的領導們失去了遠見,他們不會想到,之后的皇帝魏孝文帝居然會開始使用閥門制。這個制度讓一直沒有回到首都進行人脈勢力培養(yǎng)的六鎮(zhèn)領導,失去了在皇帝面前露臉的機會,也失去了在朝廷中的競爭地位,當他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已經太晚了,朝政大權被門閥所掌控,六鎮(zhèn),只能任人宰割。沒有權利、沒有朝廷補助,特別是后來柔然殘余勢力卷土重來,對六鎮(zhèn)進行燒殺掠奪時,朝廷僅提供了一點點杯水車薪的銀子救濟,讓六鎮(zhèn)寒了心,最終,六鎮(zhèn)加入起義軍,開始對北魏政權反抗討伐。
雖然北魏政府用10萬大軍來進行抵抗,也鎮(zhèn)壓住了這些起義,但不得不說,這是兩敗俱傷的內部戰(zhàn)亂。北魏政權甚至還聯合柔然一起鎮(zhèn)壓起義,六鎮(zhèn)之亂最后變成了各路豪門與北魏的斗爭,北魏周邊防衛(wèi)已然失守,暴露在外人面前,這成了北魏最后失敗的犀利原因。
綜上所述,即便北魏的統治者從拓跋珪開始就如同戰(zhàn)神一般存在,擴大疆土,收服他國,但是這種建立在武力上的臣服是無法讓統治長久的,當碰到更難對付的對手時,就只能止步不前,所以即便當時北魏在北方統治了不短的時間,終究還是抵不過現實,無法實現統一就走向了滅亡。
公元502年,梁武帝蕭衍建國稱帝,年富力強的他,對內對外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對內提倡節(jié)儉,整頓吏治,選賢任能,勸課農桑。一番整頓下來,梁朝有了一定的實力。此時,北方的北魏卻深陷內亂之中難于自拔,這看起來是南朝統一南北的好機會。
公元505年,梁武帝對北魏用兵,大舉北伐。在北伐初期有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北魏調整兵力,最終被北魏軍隊擊敗,自此梁朝元氣大傷。
其實,蕭衍并非不想統一全國,而是南北之間的實力差距使然,使得南方并未有足夠的實力與北方一戰(zhàn)。盡管此時的北魏六鎮(zhèn)叛亂,而南方政治清明,但是南北之間的實力差距并不是幾年,幾十年能夠扭轉過來的,更何況從軍隊戰(zhàn)斗力上來看,北方還是更強一些。
南朝化北朝出口的問題一直是史學界所討論的熱點問題,這段時間南朝僵硬的政治體制根本無法帶動南方有一個大的發(fā)展,因此來說,不是蕭衍不想,而是蕭衍不行。
此次失敗之后,蕭衍也受到了非常大的打擊。自此之后,迷信佛教,不修吏治,世家大族又重新掌權。梁朝剛剛建立,也是一番末世的樣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07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