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和坤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乾隆六十年,深夜,永琰府邸。
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打破了夜晚的寧靜,守門人睡眼惺忪的去開門,嘴里不忘嘟囔著:“大半夜的,誰會這個時候來找嘉親王呀?”
門“吱呀”一聲開了,守門人張頭看了看門外來客,突然驚訝地瞪大了雙眼,原來深夜造訪之人,乃是乾隆跟前的第一紅人和珅。
嘉親王永琰聽說和珅來訪后,急忙出來相迎,誰知和珅一看到永琰,馬上跪在地上說:“主子大喜啊,奴才給主子道喜啦!”
說完,和珅便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玉如意送給永琰,這件禮物強烈的政治寓意讓永琰心中起伏不定,一時間,乾隆禪讓的傳說又在永琰腦海中浮現(xiàn)。
永琰心中暗想:“難道皇阿瑪真的要禪位于我嗎?”
01、禪讓原因
古代皇帝禪讓,大多有不得已的苦衷。李淵因玄武門之變不得不去做太上皇,宋徽宗眼見大敵當前,只得靠著禪位甩鍋欽宗,明代宗明英宗兄弟更是弄出了奪門之變,可見若非迫不得已,大多數(shù)帝王并不會輕易選擇做太上皇。
然而乾隆卻是個例外,他選擇當太上皇既不是因為永琰逼宮,也不是因為外敵入侵,那么,乾隆為什么好端端的皇帝不做,要退位做太上皇呢?
這就要從乾隆登基時的一道圣旨說起了。當時乾隆年方廿五,意氣風發(fā),他一心效仿祖父康熙,將康熙當作他事業(yè)上的偶像來崇拜。
或許是崇拜偶像的熱情讓乾隆昏了頭,初登大寶的乾隆下了一道旨意說:“朕將來如果得天眷顧,能做六十年皇帝就心滿意足了,這之后一定禪位給太子,不敢超過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之數(shù)”。
乾隆說這句話時,康熙皇帝還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而乾隆自己如果做六十年皇帝,就是八十五歲的老人了,清代的帝王很少有人能夠如此長壽,因此乾隆禪位的承諾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像是乾隆一時興起開出的一張空頭支票。
誰知乾隆從母親那里繼承到長壽的好基因,一口氣活到乾隆六十年,依舊吃嘛嘛香,這樣的超長待機瞬間讓乾隆當年禪讓的圣旨,成為乾隆晚年的一場政治危機。
俗話說君無戲言,公然打臉違背承諾的事情乾隆做不出,可若讓乾隆放棄皇權,乾隆又不愿意。左思右想后,乾隆最終決定來個假禪讓,退位不放權。
02、退位生活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在勤政殿當眾宣布立十五阿哥永琰為皇太子,改名,定明年歸政,改為嘉慶元年。
話雖如此,可乾隆依舊牢牢握著代表權力的玉璽不放,所有的軍國大事嘉慶皇帝都需要請示乾隆的意見,然后遵照執(zhí)行。
對此乾隆曾表示自己只是擔心嘉慶經(jīng)驗不足,所以在旁當顧問提些建議,是否采納由嘉慶圣斷,但嘉慶又怎么敢違背乾隆的意思,且不說一頂不孝的大帽子在一旁等著他,就說一旦不合乾隆心意,嘉慶的圣旨連蓋章都辦不到,更別提下發(fā)執(zhí)行了。
除了給予嘉慶施政“建議”,乾隆也絲毫不肯放棄人事大權。所有新任命的府道以上高官,都要去找乾隆謝恩。嘉慶這個正經(jīng)皇帝,反而如小透明一般無人問津。
饒是嘉慶猶如傀儡一般,乾隆依舊不忘時刻對嘉慶進行“訓諭”。據(jù)《清史稿》記載,每當乾隆訓政時,嘉慶總是畢恭畢敬,不敢有絲毫違拗。平日里嘉慶與乾隆一起上朝時,嘉慶也一切都以乾隆的意思為準,如果乾隆高興,嘉慶就跟著笑,如果乾隆發(fā)怒訓斥官員,嘉慶就跟著生氣。
如此看來,乾隆所謂的退位,除了換上嘉慶這個“兒皇帝”和年號外,其他一切不變,甚至連本該讓給嘉慶皇帝住的養(yǎng)心殿,也被乾隆以住慣了為由不肯搬走,嘉慶皇帝只得在乾隆的安排下住到毓慶宮中。
不過,雖然乾隆大權獨攬,但也有允許嘉慶獨自完成的事情。比如乾隆覺得自己年紀大了腿腳不方便,一些祭天謁陵等等禮節(jié)性的活動便通通交給嘉慶去做了。
這樣毫無實權的“兒皇帝”,嘉慶當了整整三年。這三年中,嘉慶每天如履薄冰,而和珅卻在此時依靠乾隆大肆攬權,迅速成為比皇帝嘉慶還牛的人物。
每當乾隆上朝時,和珅總是站在乾隆與嘉慶旁邊,因為只有和珅才能聽懂垂暮之年的乾隆究竟說了什么話。
借著替乾隆當“翻譯官”的機會,和珅權傾朝野,儼然如攝政王。文武百官向乾隆奏事的時候,和珅就聽取乾隆含混不清的話語,然后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判斷傳達給百官,一度弄得朝堂內外只知有和珅,不知有嘉慶。
和珅的做法令嘉慶十分憤怒,但為了避免得罪和珅引來災禍,嘉慶皇帝不得不強忍所有的不滿,小心翼翼地維護與和珅的關系。
為了向和珅示好,嘉慶下令和珅除了公開場合外,不需行三跪九叩之禮,針對和珅愛財?shù)奶攸c,嘉慶又送給和珅許多奴仆婢女以及華美的宅院和田產(chǎn),甚至連嘉慶登基前和珅送來的玉如意也成了嘉慶示好和珅的道具,嘉慶專門為這件禮物寫了幾首《詠玉如意》以示看重。
據(jù)史料記載,當嘉慶所作的《詠玉如意》輾轉傳到和珅那里后,和珅果然放下所有的警惕,他頗為自信的說:“嘉慶不足以與我斗智謀!”
03、扳倒和珅
可惜和珅高興得太早了些,嘉慶四年,乾隆駕崩,和珅一夜之間失去了最大的保護傘,再難與手握君權的嘉慶抗衡了。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更何況和珅早已被嘉慶厭棄,于是,一場鏟除和珅的計劃,就此拉開了帷幕。
嘉慶以替乾隆治喪為由,將和珅留在宮中總理喪事,杜絕了和珅與外界接觸的一切機會。
和珅對此倒也毫不在意,他認為乾隆尸骨未寒,嘉慶即便對自己不滿也決不會這么快動手,誰知嘉慶卻偏偏利用和珅的大意果斷出手,就在乾隆靈前將和珅捉拿下獄。
幾天后,嘉慶便宣布和珅的二十條大罪,下旨將和珅抄家,抄得白銀八億兩,相等于當時清政府十五年收入,以致留下了“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典故。
那柄和珅深夜送來玉如意,也成了和珅的罪狀之一,可嘆和珅本想憑著這柄玉如意討好新皇,永保榮華富貴,哪知卻弄巧成拙,平添了一條大罪。
墻倒眾人推,一些官員眼見和珅失勢,立刻上奏說和珅應該凌遲處死,最終嘉慶念在和珅是乾隆重臣的份上,賜和珅獄中自盡。
和珅死時,離乾隆去世僅僅過了十五天。此后嘉慶大舉整肅官場,黜奢崇儉,很快坐穩(wěn)了江山,大清王朝自此步入嘉慶時代。
乾隆在位期間可以說在寵愛的大臣就是和珅了,和珅在他眼皮底下可以說是為所欲為也沒有人能管的了。甚至和珅的兒子名字都是乾隆給取的,并且乾隆還把自己最寵愛的十公主嫁給了和珅的兒子,可見其對和珅有多寵愛。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駕崩后和珅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嘉慶上臺后第一件事就是處死了和珅。
按理說像和珅這么聰明的人知道自己貪贓枉法,為嘛不在乾隆死之前找一個靠山呢?甚至直接去巴結嘉慶皇帝不就行了嗎?和珅自然也知道這個道理,但是清朝的時候為了防止九龍奪嫡的悲劇再次出現(xiàn),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采取了秘密立儲制度,意思就是皇上選擇一個太子作為接班人然后寫在紙上藏在正大光明的牌子后面,等他死后再拿出來宣布。
那么問題又來了,和珅和乾隆關系這么好怎么會不知道乾隆選的繼承人是誰呢?不過這真的不能怪和珅,因為乾隆自己也不知道該立誰為太子了。因為乾隆的子嗣本來就不多再加上死了很多,所以真的不知道該選誰了。他立的第一個太子本來是二皇子永璉,不過永璉九歲的時候就死掉了。乾隆本來對他寄予厚望,最后卻成了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接著他又立永琮為太子,永琮更可憐兩歲時就因天花死了。
這些皇子的死去不僅乾隆感到十分悲痛,和珅的悲痛之情也不亞于乾隆。因為和珅在他們身上也投入了大量心血,為的就是重新找個靠山。可是這些太子不斷的夭折讓和珅也十分郁悶??墒翘舆€是要繼續(xù)選啊,可剩下的六個皇子可以說遠遠不如上面這幾個,但有總比沒有好。乾隆皇帝最終秘密立儲嘉慶為接班人,而這卻是和珅萬萬沒想到的。再加上兩人本來就有矛盾,所以乾隆一死嘉慶就毫不手軟的殺了和珅。所以說不是和珅不找靠山,而是他選錯了對象。
乾隆禪位給嘉慶,看起來父慈子孝,但是嘉慶心中肯定是一萬個不舒服,因為乾隆禪位而不放權,朝廷大權還是牢牢掌握在乾隆手中,嘉慶是真正的?兒皇帝?。
公元1796年,乾隆舉行歸政大典,自為太上皇帝,然而這只是名義上的退位,此后乾隆通過一系列的操作,將權力牢牢掌握在手中。
一是對外表明自己禪位不放權
乾隆退位后依然居住在養(yǎng)心殿掌控朝局,名義上的皇帝嘉慶則住在毓慶宮,誰是實際的掌舵者一目了然。而乾隆在召見各國祝賀嘉慶登基的使節(jié)時,也明確的說:朕雖然歸政于皇帝,大事還是我辦。?
使者們自然心領神會,回去后也會告訴各自的君主事實上還是乾隆拿事,而乾隆也通過不斷的接見使節(jié),大臣,來宣示自己的權力。
二是重大政務還需乾隆決斷
乾隆要求所有重大事務必須他最終拍板,嘉慶并沒有最終決定權。這也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后果,就是白蓮教起義爆發(fā),各地吹噓勝利而不敢上報敗績,乾隆還一直以為清軍在不斷的打勝仗,沉浸在自己?十全武功?的迷夢中。這場清朝中期規(guī)模最大的起義,直到乾隆去世,嘉慶更換了無能的前線將官,戰(zhàn)局才開始好轉,而直到嘉慶九年起義才被徹底平定。
三是禪位后朝中核心大臣依然是乾隆心腹
乾隆退位后,朝廷的核心大臣還是他的心腹,軍權被牢牢掌控,嘉慶也不敢造次。以軍機處為例,領班軍機大臣阿桂去世后,和珅執(zhí)掌軍機處,儼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嘉慶這個皇帝的風頭也不及和珅,而軍機處的其他大臣如福長安等人也都是乾隆的心腹,和珅一黨的。
在這種局面下,上有太上皇坐鎮(zhèn),下有和珅擅權,嘉慶的日子其實是非常難過的。
嘉慶的危機
嘉慶雖然登基,但是只要太上皇乾隆在,他的位子就不穩(wěn),颙琰(嘉慶)并非乾隆滿意的太子人選,只是由于乾隆在位時間實在是太長,他最喜愛的兒子永璉、永琮等人先后過早離世,最終才選擇了嘉慶,乾隆密立颙琰為皇儲已經(jīng)是乾隆三十八年了。
此為,乾隆當太上皇的時候已經(jīng)非?;杪?,諸事都交由和珅打點,乾隆甚至讓和珅在上朝的時候站在他和嘉慶的旁邊,因為只有和珅才聽明白乾隆在說什么。所以每天上朝滿朝文武三跪九叩后,而和珅也坦然接受儼然就是攝政王, 面對朝臣的上奏,和珅?聽取?乾隆說話,自己下判斷,這根本沒有嘉慶啥事情。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病逝,嘉慶終于完全親政,和珅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08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