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皇太極為什么讓不滿六歲的順治繼位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1643年八月九日夜,在毫無征兆下,大清國皇帝皇太極突然去世于清寧宮的南炕上。根據(jù)去世時癥狀,從現(xiàn)代醫(yī)學看,皇太極應是死于中風,這也與朝鮮醫(yī)生為皇太極的診斷是一致的?;侍珮O原本是個精壯的漢子,只是中年突然發(fā)福,陷入肥胖無法自拔,以致戰(zhàn)馬只能馱他行走幾十里就再也走不動了。大家都知道,肥胖是中風的重要誘因,所以,皇太極的突然去世在偶然中也是必然的。
只是,皇太極走得太突然,身后事并沒有安排,這使得由誰繼位成為一個難題。按照皇太極的阿瑪努爾哈赤定下的和碩貝勒共議國政的制度,不光是大汗的兒子,大汗的弟弟、甚至侄子都有繼位權,具體繼位人選由和碩貝勒們擇優(yōu)推舉,這種貴族共和制,顯然是部落聯(lián)盟時代的遺風。
皇太極做了大汗后,自然不愿意受貝勒們的掣肘,實際上,伴隨著后金的封建化進程,這套貴族共和的制度也越來越不合時宜。后來,皇太極就找機會削弱為首的三大貝勒:阿敏的鑲藍旗被劃給了濟爾哈朗,莽古爾泰的正藍旗收為己有,代善也被削掉了大貝勒的名號,至此,皇太極實現(xiàn)了大權獨攬,乾綱獨斷,并于1636年稱帝,改國號為大清。
既然走向了封建帝制,那就是家天下了,皇帝的繼位人選也就不應再由推選產(chǎn)生,而應由皇帝的兒子繼位,雖然皇太極在世時沒有明文規(guī)定,但實際上,他就是按照家天下的計劃,在一步步的推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最寵愛的宸妃海蘭珠誕下皇八子后,欣喜若狂的皇太極大赦天下,這明擺著是要立這孩子為皇儲。可惜的是,這孩子命薄,不到一歲就夭折了。不管怎么樣,由自己的兒子繼位而不是由貴族推選,這毫無疑問是皇太極的想法,也是他最終要做到的。
只不過,皇太極雖然在推進家天下,但畢竟沒有就皇儲問題進行實質(zhì)性的改革,也沒有就皇儲立下遺言,所以,努爾哈赤的規(guī)矩仍然有效,這皇位繼承人仍是貴族推選,不僅皇太極的兒子,皇太極的弟弟也有資格繼位,這就給了多爾袞機會。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在皇太極統(tǒng)治時代,他屢立戰(zhàn)功,因此被封為睿親王。而多爾袞還是正白旗旗主,他的胞弟豫親王多鐸是鑲白旗旗主,再加上胞兄英親王阿濟格,這白旗三王成為了一股非常大的勢力,對權力的渴望,讓擁戴三王之中威望最高的多爾袞繼位,成為他們最迫切的政治訴求。
直隸于皇太極的兩黃旗大臣們,為了自己的利益,當然希望皇太極的兒子繼位。此時,皇太極共有八個兒子在世,皇長子豪格已是34周歲,而年齡第二大的皇四子葉布舒只有16周歲,所謂國有長君,社稷之福,豪格無疑是最佳人選。何況,豪格隨皇太極常年南征北戰(zhàn),被封為肅親王,也有一定威望,所以,兩黃旗大臣索尼、鰲拜等人就密謀擁立豪格為帝。前面所說的鑲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因其得益于皇太極,自然也站在豪格這邊。
八月十四日,大清國的貴族們聚集在崇政殿,推舉皇位繼位人選。兩黃旗為保勝算,已派兵包圍了宮殿,白旗三王,雖未帶兵,但畢竟馳騁沙場多年,劍拔弩張的場面倒是見得多了,也就無所畏懼。雙方就豪格還是多爾袞繼位爭得面紅耳赤,會議也陷入了僵局。大家其實也都明白,再這樣爭下去,整個大清就會有分裂乃至內(nèi)戰(zhàn)的可能。也就在這個時候,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了第三個方案:即皇太極第九個兒子福臨繼位,他和多爾袞輔政。(另有流行說法,此乃多爾袞提議,考慮到福臨說鄭親王有擁戴之功,故本文不采用此說法)
這個提議的妙處在于,滿足了兩黃旗擁立皇太極之子的愿望;而福臨還不到六周歲,由多爾袞輔政,則滿足了白旗三王掌權的渴望;由鄭親王共同輔政,是對多爾袞的制衡,也可打消兩黃旗的顧慮??梢钥闯?,只要立幼子繼位,就可實現(xiàn)雙方的平衡。但這里還有個問題,既然是選幼子,那皇太極尚有六歲的高塞、十歲的韜塞等幼子,卻為何偏偏是不到六歲的福臨呢?
這里就牽扯到血統(tǒng)和出身的問題?;侍珮O對清朝的一大貢獻,就是征服了漠南蒙古,而安撫漠南蒙古,滿蒙一家親,是皇太極此后的國策,以至于他的五大福晉,全都是蒙古人。而福臨的母親正是五大福晉之一的莊妃,福臨也是皇太極尚在世的兒子中,唯一有蒙古血脈的,如果新帝有蒙古血脈,無疑是對之前國策的延續(xù),是對漠南蒙古最好的籠絡。另外,福臨作為五大福晉唯一的兒子,按照漢人的眼光,算是嫡子,由他繼位其實也符合漢臣的倫理觀。(野史認為多爾袞與莊妃有私情,因此選擇福臨,本文基于正史寫作,故不采用此說)
所以,由福臨繼位,既能讓各方政治勢力接受,又能籠絡各個民族,福臨的勝出,其實是一種必然。八月二十六日,福臨登基,是為順治皇帝,以后的歷史會說明,這是他的幸運,也是他的不幸。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清太宗皇太極整日都在意氣風發(fā)地處理朝政。入夜,天色驟變,烏云突起,電閃雷鳴,年僅52歲的皇太極驟然崩逝,朝廷上下頓時一片嘩然!
由于皇太極死前并沒有就繼位人做出安排,隨之而來的就是長達十七天之久的滿清皇位之爭,這是滿清政權自建立以來,所面臨的一次最大危機。
清太宗皇太極共有11個兒子,但是真正有繼位資格的只有3個。
皇太極一生共有11個兒子,分別是:
皇長子正藍旗旗主、肅親王豪格,時年34歲,生母繼妃烏拉那拉氏;
皇二子洛格,幼殤,生母繼妃烏拉那拉氏;
皇三子洛博會,幼殤,生母元妃鈕祜祿氏;
皇四子葉布舒,時年16歲,生母庶妃顏扎氏;
皇五子碩塞,時年14歲,生母側妃葉赫那拉氏;
皇六子高塞,時年6歲,生母庶妃那拉氏;
皇七子常舒,時年6歲,生母庶妃伊爾根覺羅氏;
皇八子,幼殤,生母是關睢宮宸妃海蘭珠,也就是后來的敏惠恭和元妃;
皇九子福臨,時年5歲,生母是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也就是后來的孝莊文皇后;
皇十子韜塞,時年4歲,生母庶妃克伊克勒氏
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時年2歲生母是麟趾宮貴妃娜木鐘,也就是后來的懿靖大貴妃。
由此可見,皇太極的11個兒子中,活到皇太極去世,還有8個。
按照“子以母貴”的傳統(tǒng),側妃和庶妃的兒子因為出身不高,沒有繼位的資格,所以只能從皇太極的五宮后妃的子嗣中選擇,因而也只有永福宮莊妃所生的福臨和麟趾宮貴妃所生的博穆博果爾有繼位的資格。
當然,盡管豪格也是庶妃所生,并且他的母親因為有失禮節(jié)被努爾哈赤勒令與皇太極離婚,但是此時的豪格已經(jīng)是貴為四大親王之一的肅親王,統(tǒng)領正藍旗,并且獲得了兩黃旗的支持,擁有者皇太極其他兒子們所沒有的軍功和爵位,更為重要的是,努爾哈赤曾留下所謂的“太祖遺詔”,里面圈定了當時后金大汗的繼位者的名單,豪格也是位列其中的。因而豪格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繼位候選人之一,并且是最為熱門的候選人。
所以,盡管皇太極一生共有11個兒子,而真正有爭奪皇位資格的也僅僅是有3人,即皇長子、肅親王豪格,永福宮莊妃所生的皇九子福臨,以及麟趾宮貴妃所生的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
皇長子豪格在與多爾袞的競爭中,原本已經(jīng)占有了優(yōu)勢,但是因為自己大言不慚的一句“德小福薄”,痛失皇位。
皇位的爭奪首先是在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與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之間展開的。
當時,各方勢力的分布及支持情況如下:
正黃旗、鑲黃旗,由皇太極親掌,皇太極死后堅決支持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并至執(zhí)掌兩黃旗。其中最堅定的支持者就是康熙初年輔政大臣索尼、鰲拜為首的八名兩黃旗的高級將領。
正藍旗,由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掌管,豪格時年34歲,全力支持豪格。
正白旗、鑲白旗,由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即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掌管,堅決支持多爾袞繼位。
盡管多爾袞兄弟僅僅掌握著兩個白旗,但是這兩個旗卻是是八旗中實力最為強大的正白旗和實力僅次于正白旗和鑲藍旗、排名第三的鑲白旗,加起來的實力比豪格手中的正藍旗和支持豪格的兩黃旗加起來還要強。
正紅旗、鑲紅旗,由當年“四大貝勒”之首的大貝勒、禮親王代善家族掌管。代善為了政局的穩(wěn)定,表示支持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
鑲藍旗,由舒爾哈齊第六子、阿敏之弟,鄭親王濟爾哈朗掌管,由于濟爾哈朗能有當時的權勢和地位,全都仰仗皇太極所為,所以也是堅定的支持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任皇帝。
從這個政治格局態(tài)勢可以看出,豪格占據(jù)了奪取皇位的主動與優(yōu)勢地位。
但是原本處于極為有利位置的豪格優(yōu)柔寡斷,缺乏當仁不讓的果敢,遲遲沒有關鍵性的行動,又在最為緊要的關頭大言不慚的說了一句“德小福薄”,不僅引得自己立馬遭到了多爾袞兄弟的反撲,也使支持他的力量大失所望,而多爾袞口口聲聲他“無繼統(tǒng)之意”,使雙方重新陷入僵局。
與此同時,盡管多爾袞奪位呼聲很高,但是如果貿(mào)然繼位,畢將引起其他旗的極力反對,特別是當時兩黃旗與兩白旗已經(jīng)處于武裝對峙狀態(tài),稍不留神就會擦槍走火,日漸興盛,形勢一片大好的滿清政權也將因為內(nèi)部的分裂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最終,不管是豪格還是多爾袞,一方繼任皇帝,必然引起另外一方的不服,兩人同時失去了繼位的資格,而拋開豪格統(tǒng)領的正藍旗以及多爾袞三兄弟掌管的兩白旗,其他五旗已經(jīng)明確表示要立皇太極的兒子為帝,因而新君也將從皇太極的其他兒子,也就是福臨和博穆博果爾之間產(chǎn)生。
博穆博果爾的生母麟趾宮貴妃雖然地位更為尊貴,但她與皇太極畢竟是“二婚”,永福宮的莊妃則是從12歲開始就是皇太極“原裝”的妃子,因而皇九子福臨繼位為大清皇帝。
博穆博果爾的生母麟趾宮貴妃比福臨的生母永福宮莊妃級別更高,地位更為尊貴。
皇太極共有五宮后妃,按照尊卑順序排以此是:正宮皇后哲哲、關雎宮宸妃海蘭珠、麟趾宮貴妃娜木鐘、衍慶宮淑妃巴特瑪璪以及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
按照這個勛被順序來看,麟趾宮貴妃要比永福宮莊妃級別更高、而且是高出三個級別,地位也更加的尊貴,特別是在關雎宮宸妃去世后,在后宮之中的地位僅次于皇后,自然她生出的兒子博穆博果爾也將比福臨更加的尊貴。
但是,畢竟麟趾宮貴妃與皇太極是“二婚”,他的第一任丈夫是察哈爾部的林丹汗。
麟趾宮貴妃娜木鐘,原為漠南蒙古察哈爾部首領林丹汗正室大福晉,天聰八年(1634年),林丹汗去世,后與蘇泰太后帶著林丹汗的接班人額哲,率部歸降了皇太極,并且獻上了傳國玉璽。之后,皇太極便娶了娜木鐘,封為西宮貴妃,即麟趾宮貴妃,其也為皇太極生下了一女一子,這一子便是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
盡管地位尊崇,身份高貴,但是麟趾宮貴妃畢竟是嫁過兩個男人的女人,也正是因為這一層的關系,負責推舉新君的八旗議會的滿洲貴族們并沒有將博穆博果爾作為皇位繼位人,而是選擇了地位雖然沒有麟趾宮貴妃尊崇,但是自12歲起就嫁給皇太極,與之相伴近20年的永福宮莊妃所生的兒子,皇九子福臨。
最終,在鄭親王濟爾哈朗的提議下,最終由福臨繼位,也就是順治皇帝,而這也是當時的情況下能夠做出的最佳選擇。
一來,福臨是永福宮莊妃所生,出身高貴,強調(diào)貴賤尊卑的滿洲人不會反對。
前文曾經(jīng)說過,皇太極共有11個兒子,活下來的8個兒子里,除去豪格,有5個是庶妃和側妃所生,五宮后妃的子嗣只有永福宮莊妃所生的福臨和麟趾宮貴妃所生的博穆博果爾。而麟趾宮貴妃又因為嫁過兩個男人,此時的競爭力必然不如永福宮的莊妃。而永福宮的莊妃自12歲嫁給皇太極開始,一直就是皇太極非常寵愛的妃子,一點也是眾所周知的。
所以從“子以母貴”的出身上來說,福臨是當之無愧的選擇。
二來,福臨身上流淌著蒙古人的血液,有利于維護滿蒙的團結。
永福宮莊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孝莊文皇后,來自于科爾沁蒙古,福臨是滿蒙結合所生,福臨的繼位,必然有利于繼續(xù)維持與蒙古人的良好關系,并且獲得蒙古人的大力支持,這對于志在問鼎中原的滿清政權來說,至關重要。
三來,福臨年齡尚小,可以最大化的維持現(xiàn)有的政治局面,這是滿洲貴族特別是當時掌權的八旗旗主王爺們所愿意接受的。
當時的福臨只有6歲,還無法處理政務,還需要八旗貴族的輔政,這樣就保持現(xiàn)有的政治格局,依然可以將整個滿清政權發(fā)展的核心放在對付大明朝以及李自成和張獻忠身上,不至于因為內(nèi)耗而是新興的政權土崩瓦解。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立福臨為新君的方案后,由于福臨也具備皇太極兒子的身份,隨即得到了兩黃旗的擁護和代善所統(tǒng)領的兩紅旗的支持,而在整個王朝的大局利益面前,多爾袞兄弟和豪格也沒有提出異議。
最終,福臨登基為大清皇帝,并且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出任攝政王進行輔政,至此持續(xù)了長達十七天之久的滿清皇位之爭最終落下帷幕,滿清政權則重新團結一致,揮師入關,統(tǒng)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最后一個大一統(tǒng)的封建王朝。
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人對清朝入關后的第一個皇帝順治的登基有所疑問,有人覺得順治當年年僅6歲,卻能夠在強大的豪格與多爾袞斗爭中成為皇帝,實在是有些蹊蹺,估計是如一些傳言所說,孝莊當年與多爾袞有曖昧關系,順治才能登基。
事實上是否真的如此呢?為何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已經(jīng)34歲了,卻沒有成為繼承人,而是讓一個年僅6歲的順治成為繼承人呢?這其間是否有什么不為人知的秘密?
皇太極去世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要是按照常理來說,其實皇太極也是沒有機會成為皇帝的,因為努爾哈赤在世的時候,最開始是立了老二代善為繼承人,可是后來因為代善與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之間的一些緋聞,導致努爾哈赤一生氣就廢除了代善,這才讓皇太極有了機會。
在努爾哈赤去世之后,在大家的擁立下,皇太極成為繼承人,后來又在多爾袞的幫助下,最終拿到傳國玉璽,并且在沈陽稱帝,將原本的后金國號改為大清?;侍珮O在位期間,迅速發(fā)展生產(chǎn)力,促進了大清的發(fā)展,為后來的清朝統(tǒng)治奠定基礎。
在沒有稱帝之前,其實皇太極是一個強壯的男子,可是在登基之后,皇太極可能是因為伙食太好,并且很少出去打戰(zhàn),所以身體逐漸發(fā)福,成為了一個大胖子,連馬都有些駝不動他了,就是因為肥胖,導致皇太極身體狀況越來越差。
皇太極突然“端坐無疾而終”,年僅52歲,還來不及選擇繼承人,也沒有留下遺囑,就這樣皇太極在中年時期突然離世,留下大清的江山不知道該給誰繼承,于是大問題就來了。
多爾袞與豪格之間的斗爭
在皇太極去世后,主要勢力就分為兩個陣營,一方是以皇太極長子豪格為代表的兩黃旗陣營,支持者有代善、濟爾哈朗以及兩黃旗的一些主要領導,包括索尼、鰲拜等人;另外一方就是以多爾袞為代表的兩白旗陣營,主要包括的就是多爾袞的大哥阿濟格以及弟弟多鐸,雖然支持者不算很多,但是多爾袞在皇太極時期一直征戰(zhàn)沙場,有著比較扎實的群眾基礎與政治經(jīng)驗,與年輕的豪格相比,明顯多爾袞更加讓人恐懼。
當然了,這場爭斗從一開始就幾乎注定了結局,雙方幾乎勢均力敵,在劍拔弩張之際,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甚至還可能因為雙方的內(nèi)斗導致大清支離破碎,所以在最關鍵的時刻,濟爾哈朗出面調(diào)解(也有說是孝莊提出的建議),出了一個主意,就是擁立年僅6歲的福臨為皇帝,而豪格一方選擇濟爾哈朗出來做攝政王,多爾袞一方就讓多爾袞做攝政王。
有了這個建議之后,雙方的皇位爭奪戰(zhàn),才算正式告一段落,至于為何會選擇福臨為繼承人呢?其實是大有學問的,當時豪格代表的就是兩黃旗以及正藍旗,換言之也就是說兩黃旗和正藍旗將會是皇太極兒子的忠實支持者,至于哪個兒子當皇帝,他們并不在乎,只要是皇太極的兒子就可以,所以福臨在這一點是完全符合的。
因此讓福臨當皇帝,至少可以得到兩黃旗以及正藍旗的支持,他們不會再搞事情,一切就穩(wěn)定下來了,其次就是多爾袞一方,之前讓豪格當皇帝,多爾袞自然十分擔心,如今讓年幼的福臨當皇帝,多爾袞老謀深算,他明白暫時妥協(xié)一下,日后再慢慢收拾豪格之流,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雙方都答應這個建議,達到了一種暫時的政治平衡,可是后來多爾袞迅速對濟爾哈朗以欲加之罪處罰,罷黜了濟爾哈朗的攝政王之位,此后再以當初皇太極去世的時候豪格與濟爾哈朗等人欲自立為王等借口將豪格入獄,甚至搶了豪格的一個老婆。
最后豪格在獄中死去,多爾袞算是徹底除掉了豪格這一方的威脅,成為實權掌握者,福臨這個皇帝當?shù)檬直锴?,不僅沒有實權,還要被多爾袞逼迫喊多爾袞皇父攝政王,更嚴重的是,多爾袞與孝莊傳出諸多緋聞,讓順治很是厭倦。
所以最后在多爾袞去世之后,濟爾哈朗等人迅速列舉多爾袞罪狀,順治將計就計,剝奪了多爾袞的一切封賜,并且挖墳鞭尸,慘不忍睹。從這些事情,我們足以看出,其實當時福臨能夠成為皇帝,完全就是一種暫時的政治平衡,在權力面前,人們根本不會顧及太多兒女私情的,多爾袞不會因為與孝莊的緋聞,答應讓步,豪格更加不可能因為其余事情讓步,雙方只是為了共同的利益暫時妥協(xié)而已。
順治出身高貴很多人又會有疑問,皇太極一生共有11個兒子,雖然早夭了3個,也還有8個在世,福臨排行老九,在福臨之后還有更年幼的皇子,要是僅僅為了立一個傀儡皇帝,為何不立福臨之后更加年幼的皇子呢?
其實這確實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立一個年幼的皇子為傀儡皇帝,考慮的是內(nèi)部豪格與多爾袞雙方的政治平衡,可是僅僅搞定內(nèi)部穩(wěn)定,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大清還有外部的一些威脅,其中比較主要的就是蒙古的科爾沁部。
正是因為有威脅,所以自從努爾哈赤開始,就在不斷與蒙古結交,采取的手段主要就是聯(lián)姻,皇太極的老婆當中,有三個都是科爾沁部的,比如哲哲皇后、孝莊、海蘭珠,其中哲哲是孝莊與海蘭珠的姑姑,海蘭珠是孝莊的姐姐。
這三人就是當時大清與蒙古的直接連接點,可是哲哲皇后與海蘭珠沒有給皇太極生下兒子,只有孝莊生下福臨并且在皇位爭奪的時候尚且在世,所以當然為了外部的穩(wěn)定,只能立福臨為繼承人,畢竟血統(tǒng)比其余的皇子要高貴一些。
結語
皇太極去世后,已經(jīng)成年34歲的豪格沒有機會成為繼承人,而年幼僅僅6歲的福臨卻成為繼承人,其實除了內(nèi)部豪格與多爾袞的政治利益平衡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福臨出生高貴,有利于維持大清與蒙古的友好相處,結合兩方面的因素,最終選擇福臨為皇帝就比較正常不過了,與孝莊和多爾袞之間的緋聞沒有絲毫關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09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