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年羹堯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1726年,年羹堯被雍正判了“獄中自裁”,原本,年羹堯可以避免自己的這種悲劇結局。可因為他被彈劾起便始終沒有任何反抗甚至自我辯解,所以便不可避免地落到了如此凄涼境地。
為何年羹堯會如此?答案是:因為他一直以為雍正會顧及往日情分法外施恩!也就是說,年羹堯一直執(zhí)著地相信雍正皇帝與他之間有情義。
很明顯,在這一點上,年羹堯過于自不量力了。在面對利益沖突時,雍正對自己的手足尚且從不留情,何況是僅僅“情同手足”的年羹堯呢!
換句話說,年羹堯在君臣之道上是失敗的,他的失敗在于:他一直沒有認清楚自己的真實身份。年羹堯的這種“認不清”在電視劇《甄嬛傳》里也有被演繹。
《甄嬛傳》里有幾個細節(jié),其中之一便是年羹堯和妹妹華妃還有皇帝一起吃飯時。
在劇中,年羹堯擔任總督不久后便打了一次漂亮的勝戰(zhàn),為了犒勞他,雍正便以家宴的形式將他請到宮里與華妃和自己用餐。
正是在這次用餐時,年羹堯的一個動作直接把華妃嚇得面如土灰了。
飯桌上,有一道菜是平日皇帝最喜歡吃的,可這道菜年羹堯也很感興趣。于是他便喊了雍正的御用太監(jiān)蘇培盛給自己布菜,這還不夠,他竟然還自己動手夾了那道他喜歡的菜。
皇帝見年羹堯使喚專門伺候的奴才,心里本就不悅,如今,他竟還先于自己夾了他最喜歡那道菜。如此這般做臣子法,身為帝王的雍正心里能舒服嗎?
自古君臣之道里,從來是臣以君為天,可在此處,年羹堯的做法,分明是把自己當與皇帝平起平坐的存在在搞啊。
很顯然,在年羹堯的心里,這是普通的家宴,不必拘禮,可再家宴,雍正也還是帝王,這點,年羹堯看不透,可妹妹華妃卻看明白了。所以,飯后,她開始提醒哥哥說:“這蘇培盛伺候皇上,伺候我,那都是應當的,你怎能使喚他伺候你呢?”
年羹堯聽完后很不以為然地道:“不就是一個奴才嗎?”
從年羹堯的回答便可知,他對君臣之道知之并不深,而之所以不深,是因為他是在雍正還是王爺時便陪伴左右的,加上自己妹妹又是皇帝寵妃,且雍正還經常各種明里暗里地對他特殊照顧。
自然,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年羹堯就很有些不那么講究君臣之道了。
情義這個東西,從來是“對方可以看重,你卻不能當回事”的,可年羹堯似乎并不懂這句話。這種不懂,自然也為他后來招來殺生禍埋下了伏筆。
在《甄嬛傳》第28集里,還有一個關于年羹堯的細節(jié),就是年羹堯夫人發(fā)瘋病時他強行請走了宮里所有御醫(yī)。
按理,臣子家里遇到突發(fā)情況派御醫(yī)去診治,這無可厚非,可將全部御醫(yī)都弄到自己府里就明顯有些過分了。它之最過分在于:它是完全不考慮帝王的行為。
果然,當晚,偏偏不巧的是皇帝突發(fā)頭痛要尋御醫(yī),可得到的答復竟然是:御醫(yī)全部被年大將軍請走了。這下,皇帝能不冒火嗎?當然不能。
后來,年羹堯還干了幾件讓雍正非常不舒服的事兒,這些事兒同樣看起來很小,卻又影響極大。
《甄嬛傳》里,一次,雍正與果郡王正下棋時年羹堯求見。等待期間,蘇培盛給年羹堯搬來了一把椅子。這其實是蘇培盛給他下的一個套,之所以套他是因為他曾幾次得罪過蘇培盛。
年羹堯此時正功高,他自然想都沒想就座下了。不一會兒,果郡王出來,年羹堯或許是坐得太舒服了,竟沒有起身請安。果郡王臉上并未有任何表示,只寒暄幾句便走了。
本來這也沒什么,可在蘇培盛跟雍正說了之后,這便變成有什么了。蘇培盛在談到果郡王與年羹堯碰面時說:“大將軍還沒起身呢”。
這句看似無心的話,其威力卻像一個深水炸彈一樣。雍正聽完,當即心里就非常忌憚了。
其實,年羹堯并非想謀反,他之功高震主也并非真的覺得自己功勞如何高,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太把自己和雍正的情義當回事了。
所以,在《甄嬛傳》最后部分,當他被革去所有職務去守城門時,他竟掏出了皇帝御賜的黃馬褂穿上。從年羹堯的眼睛看去,這是他想讓雍正念舊情。可從雍正處看去,這恰恰是再次不為自己設想。
雍正看來,年羹堯這黃馬褂一穿,百姓勢必會覺得他昔日功勞大,連黃馬褂都賜了如今卻看守城門,這皇帝也太不地道了。于是乎,年羹堯的這個舉動不僅沒讓皇帝念舊情,反而更讓皇帝起了殺心了。
可嘆,年羹堯至死才明白:自己以為的“情義”,僅僅是他自己以為罷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09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