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司馬懿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公元249年正月,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wèi)將軍曹訓帶著魏帝曹芳一同到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當時托孤大臣司馬懿看準時機,當即放出了被軟禁的郭太后,并拿著郭太后的懿旨開始占據(jù)洛陽城。當時司馬師為中護軍,他率兵屯司馬門,控制京都,而司馬懿則在諸位老臣的幫助下不僅占據(jù)了曹爽等人的兵營與洛陽城中的武器庫,而且司馬懿還占據(jù)了洛水浮橋,就此切斷了曹爽返回洛陽的道路。在此之后,司馬懿寫下一份曹爽罪狀的奏折呈給曹芳,希望曹芳能治曹爽的罪。與此同時,司馬懿還派出老臣勸曹爽投降,他自己也不惜對著洛水發(fā)誓,稱只要曹爽交出手中的權勢,他就能饒曹爽一條性命。
當時曹爽擔心自己斗不過司馬懿,于是經(jīng)過了一夜的思考后,曹爽天真的認為司馬懿只想要奪權,而不是想要自己的性命,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拒絕了冒死逃出洛陽的大司農(nóng)恒范的建議,而答應了司馬懿的要求,交出了手中的大權,從此,曹魏大權盡數(shù)落入司馬氏的手中。不久之后,司馬懿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并為后來司馬氏篡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相比之下,身在蜀漢的托孤大臣諸葛亮則顯得尤為忠心。在劉備去世前,他將蜀漢與劉禪盡數(shù)交到諸葛亮手中,當時劉備稱諸葛亮有更換帝王的權力,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梢哉f,同為托孤重臣,諸葛亮當時的地位甚至高于剛剛托孤時的司馬懿,然而諸葛亮即便大權在握,他也沒有借此機會篡漢。雖然諸葛亮手握軍政大權,而劉禪也表示內(nèi)外政事全部都交給諸葛亮,他自己只需要祭天就可以了,但諸葛亮從來都沒有僭越的行為。在北伐前,諸葛亮上書《出師表》給劉禪,在得到劉禪的應允后才敢出兵,而在北伐戰(zhàn)敗后,諸葛亮自貶三級,而且無論戰(zhàn)功多大,諸葛亮從未給自己加九錫,也從不晉公稱王。既然諸葛亮和司馬懿都位高權重,為何司馬懿會奪權,而諸葛亮卻沒有?
同樣是托孤大臣,司馬懿能夠篡位而諸葛亮卻沒有,主要是因為權力的基礎不一樣。畢竟曹操是靠剿滅黃巾起義而逐漸起勢的,在此之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因此當時漢朝的名號對于曹魏政權來說,只不過是一個工具,曹魏的政權基礎是曹家與夏侯家兩家的軍人。而司馬氏在曹操手下時,一直做的是漢臣,而不是魏臣,當時是曹操強行用天子將他們請到曹魏集團中來,因此他們一直都不是一條繩上的螞蚱,不僅如此,在謀逆的事情上,曹丕先做了一個榜樣,司馬懿自然學得有模有樣了。
但蜀漢不一樣,雖然劉備也是剿滅黃巾起義起家,但在青梅煮酒論英雄之后,劉備逃離了許都,他的名號一直是“奉詔討賊”,也就是當時董承發(fā)動的衣帶詔。正因如此,劉備才能吸引到一批漢室臣子投奔他。也就是說,跟著劉備打仗的目的就是興復漢室,還于舊都,而不是改朝換代。如果劉備也要改朝換代,那劉備就和曹魏是一樣的目的了,對于蜀中百姓而言,他們大可不用跟著劉備,他們完全可以投奔實力更強的曹操。正因如此,諸葛亮即便有能力篡漢,他也不會篡漢,因為一旦這樣做了,諸葛亮就不得不面對蜀中政權是否能穩(wěn)住的問題了。
在權力基礎不同的情況下,諸葛亮本人的忠心也是毋庸置疑的,正因如此,諸葛亮才沒有篡漢。
諸葛亮與司馬懿都是托孤大臣,世人也經(jīng)常將司馬懿與諸葛亮做對比。因為二人都是計謀無雙,聰明絕頂?shù)娜宋?。諸葛亮與司馬懿也交鋒了幾次,雙方互有勝負。最后司馬懿活活熬死了諸葛亮,笑到了最后。那么二人同樣作為顧命大臣,雙方是怎么對待自己的國家呢?
咱們先說諸葛亮,劉備白帝托孤諸葛亮時對諸葛亮說必要時可以自己做皇帝,廢掉劉禪。諸葛亮惶恐不安,對劉備失聲痛哭,發(fā)誓要盡心盡力輔佐劉禪。后來諸葛亮為了回報劉備的知遇之恩,數(shù)次舉兵北伐。在位一直忠心耿耿,任勞任怨,最后在五丈原病死。也引得后人嘆息,哀婉。
而司馬懿就不一樣了,一直在曹操手下做事,但曹操認為司馬懿有“狼顧之相”,一直在提防司馬懿,而且有幾次差點殺了司馬懿。后來司馬懿一直藏著掖著,熬死了曹操,日子才好過起來。最后曹叡托孤司馬懿與曹爽。司馬懿趁機發(fā)動政變,奪取了政權。
回顧二人在各自君主下做事的過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劉備三顧茅廬得到諸葛亮,對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看作自己的“水”,也一直特別尊重諸葛亮,諸葛亮在蜀國貴為“國父”。而司馬懿卻幾次差點被曹操殺害,一直被曹操家族提防。司馬懿也自然對曹氏家族沒有感恩戴德的心理,儒家君臣那一套對司馬懿也沒用。哪有君王一直想殺大臣,提防大臣還讓大臣鞠躬盡瘁,忠心耿耿的美事呢?
沒錯,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三國時期的重臣。我想正是因為兩個人的性格不一樣導致他為人處世的方法不一樣,從而后世對他們的評價有所不同。下面我從不同的幾個方面來探討一下他們留給后世的名聲不一樣的原因。
百姓:從古至今,每一個卓越的政治家,都知道百姓的重要性。先秦百家爭鳴,諸家學認為不管自己持有什么樣的觀點,都會把百姓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圣人孔夫子就大力支持以“仁”治國,然后,秦王對百性十分殘酷,農(nóng)民開始有了反抗意識。
到了漢朝的劉邦,十分尊重百姓。再到唐,有“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說法,都表現(xiàn)了百姓的重要性,所以諸葛亮和司馬懿對百姓的態(tài)度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留下的名聲。
諸葛亮: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度龂尽ぶT葛亮傳》有這樣一段記載,糧食不繼,于是屯田,卻始終不侵犯百姓的一絲權益,這就是為什么諸葛亮死后百姓們會自發(fā)地去祭奠。
司馬懿: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余人?!稌x書·宣帝紀》有這樣一段的記載,發(fā)生在襄平城,司馬懿對待百姓是多么殘忍,殺了總共七千多人,百姓有多么寒心。
君臣關系:諸葛亮和劉備之間的君臣關系,被人們看作是君臣關系的榜樣。因為雖然能做到君仁臣忠的有不少人,但是,像諸葛亮這樣鞠躬盡瘁的,像劉備這樣毫無防范的就很少了。
諸葛亮:劉備托孤的時候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后諸葛亮的做法是: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蜀應該是三國中力量最小的國家,為了報達先帝的知遇之恩,諸葛亮硬是拖著虛弱的身體平孫吳、伐曹魏,硬是支撐起了一個蜀國。
司馬懿:曹魏對司馬懿的信任,一點不比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少,你要知道,司馬懿可是三朝托孤的重臣,曹操、曹丕、曹叡,都對司馬懿給予了絕對的信任。
而司馬懿及其兒子的做法呢?篡位就不說了,曹家后繼無人,皇帝年幼,司馬家位高權重,兩個兒子正當壯年,也稱得上有勇有謀,你就算篡位,我也認了,頂多是個權欲熏心。但是小皇帝走在路上當街拿刀給剁了,這是有多么喪心病狂才做的出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09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歷史上真正的晴兒,還未嫁人便香消玉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