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劉備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皇帝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在小說《三國演義》之中,蜀主劉備給人的最深刻印象便是禮賢下士、寬厚愛民,縱觀其一生來看,倒也稱得是一代仁君。然而事實真就如此嗎?要知道,受明代“忠君愛國”思想影響,羅貫中在創(chuàng)作《三國演義》之時故意將蜀漢政權(quán)視作“正統(tǒng)”加以描寫,為此大肆拔高蜀漢眾人,甚至不惜貶損魏吳兩國以突出蜀漢集團的合法性。
▲劉備及曹操劇照
關(guān)于這一點,魯迅先生曾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有過精辟論述,他評價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笨梢钥隙ǖ氖牵谥袊糯?,尤其是戰(zhàn)亂時期,但凡能夠成就一番大業(yè)的,幾乎沒有一人是仁慈之輩。否則這與宋襄公之流又有什么區(qū)別?事實上,看似仁政愛民的劉備,真實野心大到難以想象,那些仁政愛民的假象,不過是他用來收買人心的手段罷了。
▲蜀主劉備畫像
首先,劉備的野心在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呢?在他少年時期。據(jù)《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甯缸泳粗^曰:‘汝勿妄語,滅吾門也!’”劉備少年時期,家門口有一株高大的桑樹,遠遠望去,像是王公貴族出行所用的傘蓋。劉備早在少年時期,便立下了日后出入必有“羽葆蓋車”的遠大志向??梢哉f這是兒童戲言,也可以說這是事后附會,但可以證明的是,劉備對于改變自己的身份并實現(xiàn)階級跨越,是有著明確目標的。
▲劉備劇照
其次,劉備是否真的仁政愛民?答案是否定的。之前子淵在講劉備經(jīng)費從何而來時,曾經(jīng)特地講到過劉備通過強行發(fā)行劣幣的方式,從百姓手中榨取錢財——劉備在進入益州之時,便縱容將士們?nèi)ニ奶帗屄?,不少百姓都因此遭受損失。除此之外,劉備為了湊足軍費,甚至不惜從民間榨取采取?!度龂尽纷⒁读懔晗荣t傳》曰:“軍用不足,備甚憂之。巴曰:‘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巿?!瘋鋸闹?,數(shù)月之間,府庫充實。”倘若劉備真的愛民如子,他還會做出這種損害百姓利益來填補軍費的事嗎?
▲漢獻帝劉協(xié)劇照
最后,劉備究竟想不想“興復漢室”?答案是肯定的,但他想興復的“漢室”并非漢獻帝劉協(xié),而是自己。劉備進位漢中王后,一直在等待曹魏方面殺死漢獻帝,以便自立。誰知曹魏方面只是將其降封為山陽公,人身安全無虞,這下高呼“興復漢室”的劉備無話可說,只能掩耳盜鈴般地宣稱漢獻帝已被殺害,然后才“勉為其難”地接過漢家江山,登基為帝。
▲劉備稱帝劇照
當然,小說中肯定不能這么寫。在演義里,以許靖、諸葛亮為首的蜀漢重臣都曾勸說劉備稱帝。不過劉備卻再三辭讓之下,最終才無奈接受百官勸進。然而在歷史上,這卻是劉備暗中默許的。當然,有人肯定,必然也就有人反對。不過反對劉備稱帝的雍茂、費詩和劉巴三人,均在事后遭到劉備清算。費詩的結(jié)局還算好,他在劉備進位漢中王之時,就已經(jīng)開始反對了,不過情節(jié)不是很嚴重,最后也只是被貶出朝廷中樞,“由是忤指,左遷部永昌從事。”相比之下,劉巴和雍茂就比較慘了。
▲劉巴劇照
《三國志》注引《零陵先賢傳》曰:“巴以為如此示天下不廣,且欲緩之。與主簿雍茂諫備,備以他事殺茂?!比宋⒀暂p的雍茂,在此事之后直接被劉備處死,而曾為劉備穩(wěn)定益州立下大功的劉巴,也遭受到殘酷打壓,“懼見猜嫌,恭默守靜,退無私交,非公事不言?!庇纱丝梢姡瑒浞Q帝野心昭然若揭,手段也非常狠辣。綜上所述,不少讀者單純把劉備看做是一位仁政愛民之人,這其實是有些片面的。與其說劉備是一位仁君,不如說他是一代梟雄。
參考文獻: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零陵先賢傳》
魯迅先生評價《三國演義》,其中有這么一句:“欲顯劉備之長厚近似偽”(《中國小說史略》),這句話本來并不過分,因為《三國演義》的作者就是將劉備作為封建時代的“仁君”形象而加以塑造的,與歷史上的梟雄劉備自然不可混為一談。然而許多讀書不細心的朋友人往往先入為主的以《演義》中的劉備形象代入歷史上的劉備,最后得出諸如劉備“虛偽”、“沽名釣譽”等結(jié)論,這就混淆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因此,本文擬從史實的角度,談?wù)剟涞摹叭柿x”。
劉備講“信義”,最典型的表現(xiàn)是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備從樊城向江陵退卻時:
“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馀萬,輜重數(shù)千兩,日行十馀里,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先主傳》)
當有人勸說他拋棄隨行的民眾而獨自逃跑時,他卻以“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斷然加以拒絕。對此,東晉史學家習鑿齒給予了高度評價:“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jié)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yè),不亦宜乎!”(《先主傳》引裴注)
劉備講“寬仁”,魏國的傅斡評價劉備,說他“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評價他說:“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晉人張輔也說劉備“威而有恩,勇而有義,寬宏而有大略?!?br> ——以上分別見《先主傳》裴注引《傅子》、《先主傳》陳壽評曰、《藝文類聚》卷22《人部·品藻》
有人認為,劉備所謂的“信義”、“寬仁”等是虛偽的。更有甚者,認為傳統(tǒng)的仁、義、寬、信等道德觀念都是虛偽的。其實,中國傳統(tǒng)的“信義”、“寬仁”等道德觀念,對于個人品德修養(yǎng),對于規(guī)范人們的社會行為,對于協(xié)調(diào)人際關(guān)系,不但在古代具有積極意義,即使在今天,其積極意義也不應完全抹殺。但是,社會道德不是萬能的,這里面有兩層含義:第一,道德不能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第二,道德不能適用于一切社會問題。某些人嘲笑道德軟弱者,是因為他們看到了道德在某些問題上無能為力;某些人痛責道德虛偽者,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在某些問題上并沒有遵循道德原則。其實,這些人正是犯了道德萬能的錯誤。
劉備的“信義”、“寬仁”都是虛偽的嗎?恐怕也不能這么認為。劉備任平原相時,“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筒蝗檀?,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先主傳》)若沒有平日真誠的寬仁表現(xiàn),怎么會有這樣的結(jié)果?劉備退往江陵時,后面有曹操的精騎緊追不舍,他寧可被曹操追上,也不愿拋棄追隨他的百姓。像這樣在生死關(guān)頭表現(xiàn)出來的信義和寬仁,能說是“虛偽”嗎?
那么,劉備是否應該在各類問題上都講“信義”和“寬仁”呢?顯然也不能這么要求。因為道德不能適用于一切社會問題。例如,軍事斗爭講“詐”,不能言“信”;政治斗爭講“權(quán)”,不能言“義”,等等。原則上雖是如此,但在具體問題上區(qū)分哪個適用、哪個不適用就沒那么簡單了。
比方說,在對待益州問題上,劉備是應該接受法正等人的建議,乘劉璋邀請之機進占西川,還是恪守“信義”,坐守荊州?答案理所當然的是前者,因為進占益州是劉備集團的既定方針,這個目標的實現(xiàn)是遲早的事,至于用政治手段、還是軍事手段,抑或兩者并用,只是方法問題。盡管劉璋邀請劉備的態(tài)度是誠懇的、言詞是熱情的,但最終目的是讓劉備為其占領(lǐng)漢中,防守北方,對抗曹操。劉備如果真的傻到恪守“信義”的地步,那就根本甭想做益州的主人,頂多是充當劉璋的炮灰。
又比如,劉備攻下涪城,心中十分高興,遂大會諸將,飲酒作樂。席間,謂統(tǒng)曰:“今日之會,可謂樂矣?!?br>劉備拘泥于信義,幾此喪失了速取益州的機會,龐統(tǒng)早就看在眼里,為使劉備早日擺脫信義寬仁等觀念的束縛,龐統(tǒng)便接過話說:“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劉備正得意時,不由大怒,反駁說:“武王伐紂,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
龐統(tǒng)見狀,只得退席。但劉備隨即發(fā)現(xiàn)自己失態(tài),不一會又將龐統(tǒng)請了回來。龐統(tǒng)回到座位,對剛才發(fā)生的事也不置可否,初不顧謝,飲食自若。劉備見狀,問道:“向者之論,阿誰為失?”龐統(tǒng)則回答:“君臣俱失?!庇谑?,先主大笑,宴樂如初。
“君臣俱失”,是說劉備和龐統(tǒng)都有過失。龐統(tǒng)的過失是用“仁義”的標準衡量“伐人之國而以為歡”的行為;其實話雖出自龐統(tǒng)之口,意思卻是劉備的,因為劉備在與劉璋爭奪益州的斗爭中,常常被信義所困擾。龐統(tǒng)否定了自己,也就否定了劉備
,否定了“仁義”作為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的標準。
其實劉備想要成就一番事業(yè),仁義是最后一條路也是適合他的路,首先他有漢室血統(tǒng),其次當時天下想要有所成就,像他這樣實力不強的勢力得到百姓支持是最好的路,我覺得仁義更多是他一種手段,為了他心中大業(yè)的手段,有了強大的勢力后,劉備和其他君主差不多,都是以統(tǒng)治為第一目標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11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