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唐朝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一、中國古代退休制度概述
在中國古代,官員到了一定的年齡無力繼續(xù)任職,就可以辭去職務,頤養(yǎng)天年。幾千年來,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都十分重視退休制度。
古代將退休叫“致仕”,《春秋公羊傳·宣公元年》中說:“退而致仕?!蓖瑫r,也可以稱為“致事”、“致政”、“告老”等。
中國的退休制度,在周朝時就有了。周朝官員退休后,卿大夫致仕“國老”,一般官吏致仕“庶老”。《周禮·王制》說:“周人養(yǎng)國老于東膠,養(yǎng)庶老于虞庠?!?/p>
《禮記·曲禮》中說:“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杖,行役以婦人,適四方,乘安車。”
到了漢代以后,70歲致仕就成了一條約定俗成的規(guī)定,沿襲了很多個朝代,直到金朝才改為60歲致仕,朱元璋稱帝后,再次確定了60歲致仕的政策,并一直延續(xù)到清朝。
到了唐代,才正式有了“退休”一詞。唐代文學家韓愈《復志賦序》:“退休于居,作《復志賦》?!?/p>
二、唐代退休制度的特點
在唐代,退休制度作為官僚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一套較為完善的運行模式。由于退休制度的推行,新老官員之間進行著新陳代謝,有力保證了國家的正常運轉(zhuǎn),促進了政治、經(jīng)濟的不斷進步。
唐朝退休制度,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退休年齡較比較靈活。
唐代官員退休年齡,基本沿襲了“七十而致仕”的規(guī)定,但并不是強制要求70歲退休。《唐會要》中記載:“年七十以上,應致仕,若齒力未衰,亦聽厘務。”
可見,唐代的退休年齡是比較靈活的。除了年齡,還要看健康狀況與政績。通常,對身體好的人可以延長,對于政績顯赫的官員,70歲以上也可以繼續(xù)任職;對于年老體衰者,政績庸碌者,也可以要求提前退休。
但根據(jù)史料的記載來看,唐代絕大多數(shù)官員都不是70歲退休,有的提前了,有的退后了。
比如傳說中的“托塔李天王”李靖,60歲時就以足疾為由申請病退,“門神”尉遲敬德,50歲就退休了。
唐代很多高官年到了70歲還不愿退休。比如賀知章85歲才告老還鄉(xiāng),寫下了著名的《回鄉(xiāng)偶書》。武則天時宰相蘇良嗣、唐懿宗時盧龍節(jié)度使張允伸都是在耄耋之年才決定辭官。
唐朝統(tǒng)治者在退休年齡規(guī)定上的靈活性,使得70歲時退休的官員為數(shù)甚少。
第二,退休高官的待遇豐厚。
為了酬勞官員一生對朝廷和國家的貢獻,唐代對退休官員的待遇十分優(yōu)厚。有政治方面的待遇,也有經(jīng)濟方面的待遇,但這種待遇一般只對五品以上高級官員。
在政治待遇方面,唐代允許退休官員參政議政。
唐代退休官員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的朝覲時,行立序位高于在職官員,這個規(guī)定,一方面是為了讓經(jīng)驗豐富的老臣對國家出謀獻策,發(fā)揮顧問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顯示朝廷對他們的尊重。
聲望極高的官員退休時,儀式也很莊重。賀知章告老還鄉(xiāng)時,唐玄宗親自餞行,并令六卿百官供帳長安青門。
政治上的優(yōu)待,激發(fā)了元老們的參政熱情,老臣們在退休后仍然關心國家大事,比如魏征退休后,還經(jīng)常向太宗表達自己對政事的看法。李靖退休后,唐太宗也允許他參議政事。
在經(jīng)濟待遇方面,唐代退休官員的待遇依據(jù)級別而定。
唐前期曾規(guī)定:“諸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給半祿?!币簿褪钦f,五品以上的退休官員,享受原俸祿的一半的待遇。
此外,對于生活困難者,還可申請補助。另外,新皇帝即位、郊祀等舉行大典時,退休官員也能獲得一定的賞賜。
然而,對于六品以下的官員,待遇就不同了。天寶九年(750年)玄宗下令:“如聞六品以下致仕官,四載之后,準各并停。念其衰老,必籍安存,豈限其高,而恩有差降?”
這條規(guī)定是說,六品以下官員,在750年前退休的,只可拿四年的半祿待遇;在750年之后退休者,才可以享受終身半祿的待遇,這項規(guī)定到了公元827年時,被唐文宗下令取消,六品以下的官員在退休后分文無有。
第三,退休高官享有蔭補及其他優(yōu)待。
唐代還有“致仕蔭補”的制度。也就是五品以上官員退休后,子孫后代可以依其長輩特權獲取官位。在唐高宗時期,第一等功臣,其親屬在朝無五品以上官者,后代可選一人接五品官;第二等功臣,無五品以上官者,后代可選一人為從六品。
同時,唐代時官員在被批準退休時,一般都要比現(xiàn)任官職高出一些,以此作為對退休官員的一種酬勞。
此外,退休官員去世時,在喪葬上都有一定的優(yōu)待,被稱為“賻”,退休官員還可追封、陪葬、立碑等等。
三、唐代退休制度的弊端
從上可見,唐代時官員退休有一套較為完備的制度,但還存在很多弊端,主要表現(xiàn)在:
首先,退休年齡缺乏強制性,致使部分貪權的官員久仕不退。
雖然紙面上有70歲的規(guī)定,但具體操作起來,又是另外一回事。致仕一般都是官員主動提出來,然后由皇帝決斷。部分貪戀權位的官員賴在官位上不肯退休。有些人甚至到了耄耋之年,仍服朱持笏,老死于官位。比如駙馬都尉竇誕年老病重時,與唐太宗說話已昏忘不能對,仍尸祿而不退。宰相許敬宗因年老體弱 , 不能步行 , 每日“乘小馬入禁門至內(nèi)省理事”,此時他已經(jīng)80多歲。
對于這種貪戀權位者,大詩人白居易曾在著名的《秦中吟·不致仕》詩中給予了強烈的批判。在這首詩中,白居易贊揚了漢朝主動退休的兩位高級官員疏廣和疏受,批判了那些貪戀祿位的唐代高官。
其次,唐代對退休官員的待遇十分優(yōu)厚,但只限于高官階層,助長了下層官員的久仕不退之風。
唐代對退休高官也不錯的待遇,然而,六品以下的下級官員退休后沒有保障。比如唐代詩人孟郊、賈島都是在副縣職任上退休,最后都因生活無著、貧病交困而死。
這種非一視同仁的退休制度顯然是不合理的。所以,那些缺乏保障的下級官員遲遲不愿退休,因為他們要考慮晚年后的生活。這種制度,也挫傷了下級官員的工作積極性,助長了工作中混日子、人浮于事的風氣。
唐代后期,特別是安史之亂后,政治經(jīng)濟不斷地走向衰落,應該說與這種退休制度的影響也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11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