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劉邦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楚漢相爭四年后,公元前202年,劉邦一統(tǒng)天下。面對疆域龐大的漢帝國,劉邦推行了一個爭議很大的“雜合型”制度:郡國并行制?!翱ぁ笔侵缚たh制,是秦始皇最喜歡、并在全國推行的制度;“國”是指封國制,又稱分封制,是西周時期推行的經(jīng)典政治制度。
郡與國并行,一個挨著一個
問題就出在分封制上,要知道,分封制是一個很古老的制度了,如果從西周算起,它已經(jīng)800多歲了??v觀古今中外各種制度,跟人一樣,都是有它自己的壽命的,壽命的多少,要看它與生產(chǎn)力同步的時間有多久。很多制度的壽命不過幾十年而已,而分封制持續(xù)了800年;800年中,其實只有300多年是好的,其余400多年時間,處于崩潰狀態(tài),卻是崩而不潰,潰而不死,直接造成春秋戰(zhàn)國的混亂局面,給人民帶來深重災(zāi)難。
這說明,分封制已被時代拋棄,它已經(jīng)不適應(yīng)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了。可是,劉邦卻依然采用了它。
這是劉邦推行封國制的理由
劉邦先是分封了8個異姓王,之后又分封了9個同姓王。分封完畢,若是從簡單的歷史脈絡(luò)看,劉邦與他的劉氏天下似乎陷入了無休無止的麻煩之中:
先是異姓王反叛,劉邦親自帶兵鎮(zhèn)壓;雖然逐一平定,但公元前196年,在鎮(zhèn)壓淮南王英布時,劉邦不慎被射中一箭,次年死于帝都長安。
接著是同姓王犯上作亂。這些同姓王也非善類,他們成了劉邦兒子、孫子們的心腹之患,最終釀成“七國之亂”的彌天大禍……
綜上,似乎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劉邦搞封國制是害人害己,得不償失。
可是,事實果真如此嗎?歷史,真的可以這樣簡單推論嗎?
要知道,經(jīng)國之大事,絕非兒戲,劉邦會犯蠢嗎?就算劉邦智力不足,蠢了一回,那他身邊的謀士呢?張良、陳平之輩,蕭何、曹參之流,不會給他把關(guān)嗎?
其實,一個國家建立后,實行什么制度,最重要的是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當時的實際是什么呢?當時有兩個實際:
第一個實際:生產(chǎn)力發(fā)展了,漢民族早已從石器時代過渡到鐵器時代,統(tǒng)治者完全有能力直接統(tǒng)治全國了。換言之,劉邦完全可以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行單一的郡縣制,以取代分封制。
第二個實際:劉邦出身不好,家族勢力單薄,打天下靠的是“豐沛派”功臣及各方勢力的鼎力支持。這"各方勢力"并非善類,他們只愿做分享天下的諸侯王,并不愿做一般的臣子。比如“兵仙”韓信,在楚漢相爭的關(guān)鍵時刻,東進滅齊之后,他上書劉邦,要做齊王。劉邦惱怒不已,卻懼怕韓信勢力,只能答應(yīng)他。像韓信這樣擁有重兵的“實力派”還有彭越、英布、張耳、臧荼、吳芮等等,個個都不好對付,個個都要分封,不分封就可能分道揚鑣,甚至反目成仇。所以,在漢朝建立之前,劉邦就已經(jīng)被迫分封異姓王了。注意,是被迫的。漢朝建立后,又分封了一些。
很顯然,如果根據(jù)第一個實際全部實行郡縣制,必然要承受第二個實際——各方勢力反叛的結(jié)果,如此則國家分裂,剛剛統(tǒng)一的局面會被打破,會重新回到諸侯紛爭的亂世中去。劉邦能容允出現(xiàn)這樣的結(jié)果嗎?
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方法,只能是兩者兼顧,既實行郡縣制,又實行分封制;在地方勢力強大的地域保留分封制,分封異姓王,作為權(quán)宜之計,別的地方則采用郡縣制。待時機成熟,再逐漸消滅異姓王,廢除分封制,統(tǒng)一為郡縣制。
劉邦正是這么做的。
郡國并行制推行后,政權(quán)逐趨穩(wěn)定,一直在積聚力量的劉邦感到消滅異姓王的時機成熟了,便從韓信開始,挨個下手,幾年時間內(nèi)就消滅了異姓王,將其封地易為郡縣。劉邦用古老的分封制解決了地方割據(jù)的問題,而且解決得非常好,不能不說,他是個聰明人。
漢武帝徹底解決了難題
不過,劉邦在分封異姓王之后,又分封了同姓王,以對抗異姓王并防止劉氏天下旁落。這一招,留下了后遺癥,引發(fā)了后來(前154年)的“七王之亂”;“七王之亂”的破壞性很大,但最終有驚無險,漢景帝成功平叛,后來,漢武帝又采用柔道之術(shù)——"推恩令"解決了這一難題。
結(jié)語:從整體上說,劉邦的“郡國并行制”是很好的,它以不算太大的代價解決了漢初地方勢力威脅皇權(quán)的問題,使劉氏天下得以維系、壯大,為之后的大漢盛世奠定了基礎(chǔ)。劉邦的聰明就體現(xiàn)在3個字:靈活性!不是說一個制度過時了,就永遠都不能用了,也不管舊制度還是新制度,只要能解決問題,都可為他所用。
劉邦之所以會被叫做無恥小人,跟他的行為肯定是有很大的關(guān)系的。屬實是因為劉邦在每次遇到危險的時候都表現(xiàn)的非常不好,所以歷史上給劉邦的評價也都不是很高。司馬遷也正是因為大大的貶低了劉邦,才得罪了漢武帝,迎來了牢獄之災(zāi)。
秦二世驕奢淫逸,每天就只知道醉生夢死,誤國誤民。直接將秦始皇給他留下來的家底兒都揮霍一空。百姓們苦不堪言,于是紛紛揭竿而起。劉邦也是順應(yīng)天時組建起了自己的軍隊。
一次次的出生入死之后,他也是漸漸強大起來。成為當時的第二大的諸侯,要比起第一的項羽又要差了不少。劉邦出生貧寒,并沒有受過太高的文化教育。劉邦雖然善待百姓,但是他也并不算是好人。是劉邦戰(zhàn)敗逃跑的路上,劉邦碰到了一個姓戚的好心人收留他,在他家里面可以說是好吃好喝。劉邦飯飽酒足之后,居然對他的女兒產(chǎn)生了非分之想。不顧婦女的態(tài)度就強行的和他女兒發(fā)生了關(guān)系。這不就是正大光明的耍流氓嗎?
不僅如此,劉邦和項羽大戰(zhàn)的時候,因為自己的疏忽,不小心將自己的老父親給弄丟了。父親丟了,劉邦當然也是十分著急的,于是急忙派人尋找自己父親的下落。這不找不知道,一早嚇一跳。好巧不巧的是,劉邦的父親是被項羽給抓住了。既然有了人質(zhì),項羽自然是要威脅劉邦一番,劉邦根本不吃這一套,他不顧自己老父親的死活。就是說劉邦可以為了權(quán)利而放棄生育他的父親。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劉邦的人品即便好也好不到哪去。最后項羽也是無奈的將自己的老父親還給他了。
司馬遷為了歷史的真實性也是不惜得罪皇室貴族,也要將真相給寫下來。劉邦的無恥行徑也是暴露一二。所以也不怪老百姓,稱他為無恥小人。
面對戰(zhàn)爭打到那份上,項羽將劉邦父親押解在軍前威脅,這本就是小人之行,任何朝代的軍將如果用此招數(shù)都會被世人謾罵,而劉邦想戰(zhàn)勝項羽或者自保都不能受此威脅,可是方式有三:第一,破口大罵項羽無恥小人,誓為父親報仇,可留下剛烈之名,可是會激怒項羽,一怒斬殺劉父,為劉邦留下一世遺憾;但是項羽是個自詡正義之人,劉邦集團也是盡人皆知的,所以劉邦絕不需要選擇第一種方式;第二、以謙謙君子之風(fēng),文和的向項羽回答,君子之爭,希望放過家人,如果項羽執(zhí)意要殺死劉太公,請讓我先設(shè)案祭拜,送別劉太公,望項王不留此殺人家小的罵名,這樣的話就會給劉邦留一個所謂的美名,以項羽脾性(鴻門宴故事)也不會再為難劉太公,可是這方式在情急之下會是張良能做出的舉動,而不是劉邦;作為劉邦地痞無賴出身,自有其存世之道,于是情急之下劉邦選擇了他熟悉的方法,第三種,耍無賴,說我們算是結(jié)拜過,我父既是你父,你要殺就殺吧,等做熟了,也分我一碗,這方式最有效,就是因為熟悉項羽為人,知其不齒,所以絕不會殺死劉太公,可是這等地痞手段當然會讓劉邦落下無恥及不孝的罵名,十足小人行為,但留下罵名又如何?在情急之下,無暇與智囊協(xié)商,以本能回答,結(jié)果良好,手法欠妥已顧不得了,能有此急智,也可見劉邦大才,拿鹿鼎記來比喻,同一件事,由陳近南處理就會顯得大氣,因為劉是世家子弟,做事堂堂皇皇,可是由韋小寶做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可行事一定會頗帶猥瑣,因為他是混混出身,想的招只為結(jié)果,不考慮過程;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擁有大智慧的人往往都大智若愚。
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說過:
即使你很聰明也不宜鋒芒畢露,不妨佯裝笨拙;
即使你很懂,也該謙虛收斂;
即使你志節(jié)高尚也莫要孤芳自賞,該隨和一二;
即使你很有能力也莫要過于激進,該以退為進。
曾國藩身在官場,深知官場險惡,凡事他都只求平穩(wěn)不求十全十美,對于“藏巧于拙,用晦而明”的箴言,曾國藩一生都在踐行。在他帶領(lǐng)湘軍擊潰太平軍之后名震朝野之時,曾國藩依舊戰(zhàn)戰(zhàn)兢兢藏巧于拙。
木秀于林,風(fēng)必摧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曾國藩正是懂得此理,他才能在朝中立足不倒。
范仲淹有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雄心抱負,他有著超越時代的真知灼見,但他毫不收斂,鋒芒太露,最后招惹權(quán)貴,被一貶再貶,再無地方展開抱負。
真正大智慧的人,就該做到“無用”、“無為”和“無知”。
?
影視演員陳道明不占煙、酒、牌,不喜應(yīng)酬,從不去酒吧、歌廳等娛樂場所。工作之余,就只是讀書、練字、彈琴、下棋,為女兒做衣服,為妻子裁皮包。
在別人汲汲追名逐利之時,陳道明早已學(xué)會了看淡。他不想一味的追求那些有用之物,對他來說“無用”方得從容,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才能成就自己百毒不侵。這也是陳道明越活越年輕,越活越有魅力的緣故。
所以,“無用”并不是真的沒用,而是在時間輪轉(zhuǎn)中潤物無聲的影響著一切。
其意是說:山中的林木因為不是良木,反而能夠保全,長成參天大樹??梢姟盁o用”之用,有時反而能成大用。
?
老子說過:“三十輻共一轂(gu),當其無,有車之用”,老子用比喻的方式告訴大家“中空無用有大用”。
這就是老子所說的“中空無用有大用”,無用之用的大用的精妙所在。?
做人亦是如此,看似無用之人,實則擁有大材。
老子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真正的有用看似無用,那就是抱愚藏拙。這樣的人以“無用”的面龐示人,常常能包容旁人的長處,像劉邦、劉備、宋江之流,他們總能收攬有識之士為其所用,看似“無用”之人,卻能天下英雄盡收麾下。
?
知道自己愚蠢的人才是智慧的人,不知道自己愚蠢才是真正的愚蠢。
能知道自己無所知,這就很高明了;不知道自己無所知,這就是缺點。所以圣人沒有這個缺點,因為圣人厭惡這個缺點,所以才沒有這個缺點。
真正天縱奇才的人,一般都不會輕易用自己的智慧處理天下大事,而是集思廣益、博采眾議,然后擇優(yōu)而用。
?
劉邦一路從平民走向皇帝,表面看起來,劉邦滿不在乎、大而化之,但當他一統(tǒng)天下登上皇位之后,也曾坦言說:
由此可見,劉邦看似無用卻是有大智慧。
天縱睿智的最大境界就是大智若愚。
孔子乃是圣人巔峰,也覺得自己無知。
可見,真正的智者,才會知曉自己并非無所知,愚蠢之人哪里會曉得?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看似無知卻是大智。
在某種意義上,大智若愚不過是有智之人保護自己的處世之道。
過于聰明的人,往往都會遭到猜忌和嫉妒,更甚的是會遭受流言抨擊、無故栽贓、虛假罪名或是謀殺,古往今來,這樣的事情數(shù)不勝數(shù)。?
蘇軾四子滿月之時,蘇軾曾作詩《洗兒戲作》:
蘇軾曾言“平生文字為吾累”,他因為詩文而揚名天下,也因為詩文而無端惹出“烏臺詩案”,以致于身陷囹圄,險些害了性命。因此才會發(fā)出兒子不必有世智辯聰?shù)泥皣@。
難得糊涂、抱樸守拙、大智若愚之人,方能活得輕松,能夠放慢腳步享受生活的樂趣。
白居易曾作《養(yǎng)拙》:
脫去名利的韁繩枷鎖,落居田園遠離塵囂,日日無所事事逍遙自得,看似無所為,但卻享受到人生的逍遙。
在莊子的世界里,逍遙便是無為,但又不全是無為,無為方能無不為,無為,方得坦然。
莊子哲學(xué)的最后歸宿,便是為了達到人生逍遙的目的,游心于物外,不為世俗所累?!吧吓c造物者游”,而又“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睥睨于萬物。”
關(guān)于莊子的無為,眾說紛紜,有人認為莊子的這種哲學(xué)思想失去了進取精神,只是對與自己格格不入的時代的一種逃避方法,是一種消極的思想;也有人說,莊子哲學(xué)尊重天性,逍遙處世,活出了自己最想要的生活,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
人生在世,當有所為有所不為,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就是在告訴世人行事該有所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
“無為”并不是讓你什么事都不干,不是讓你懶惰、消極、逃避,“無為”不過是讓你不要幻想不切實際的東西,腳踏實地,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無為亦有為。
生活中,不要刻意追求甚至強求,輕輕松松的做每一件事,把心態(tài)放正,那么效果好的就會出人意料。
無為是一個人的個人狀態(tài),行事輕松,好似什么都沒做卻是做的極好。
其實“熟能生巧”,也是一種“無為”。這是因為你已經(jīng)達到了無為的水平了。
就像是我們上學(xué)時背古詩一樣,當你隨口就能背出來之時,說明你已經(jīng)做到了“無為”。
像是學(xué)舞蹈,剛開始都是一步一步學(xué),但當你一聽到音樂響起時,能夠自然而然的跳出來,那說明你的肌肉已然有了記憶。這也是做到了一種“無為”的狀態(tài)。
“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云卷云舒”,此等愜意誰人不喜?但真正的愜意不是讓你懶惰,而是讓你自由。無為,絕非無所作為。
“無為”并不是讓你“碌碌無為”,“無為”是讓你“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不戀過往,不畏將來,有所為有所不為。
?
?大智之人,必大愚,“大愚”之人必“無用”、“無知”、“無為”。
?
?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12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