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期為何各國頻繁用他國人為相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春秋末期,東周天子衰微,不敢阻撓三家分晉,只得順水推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戰(zhàn)國七雄的格局確立??v觀戰(zhàn)國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常常有外國人謀得本國高位,比如秦國的商鞅、張儀皆為魏人,歷仕魯、魏、楚三國的吳起,這些人不以投敵國而被世人不齒,在位的國君還許以高位,在戰(zhàn)國時期,為何各國頻頻使用他國人為相?
一、空有國名,而無國實
昔日周武王伐紂,滅殷商,大封諸侯百國,然盛衰無常,周平王東遷,東周已無約束各路諸侯的實力,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各國相互伐戰(zhàn)、兼并土地,最終形成戰(zhàn)國七雄的局面。無論是春秋還是戰(zhàn)國的諸侯國,雖為“國”,但本質(zhì)上還是受周天子冊封的封地。稱為“一國”,但卻像今日的行省一般,七雄爭霸,說到底也只是周朝內(nèi)亂,周王室無力平亂只得默許各國并起而已。
二、互為宗親、統(tǒng)稱華夏
戰(zhàn)國時期,很多有名有姓的人,他們的名字中都有某姓某氏,比如我國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便是羋姓,屈氏,而秦趙國君都是嬴姓,乃是同宗。各國王室也多有復雜的姻親關(guān)系,秦楚聯(lián)盟,互嫁本國宗室之女,以結(jié)親楚之好。由此可知,各國關(guān)系復雜,但遠比我輩親密,各國王室都沾親帶故的,雖姓氏復雜,然而各國卻都以炎黃子孫、華夏族人自居,長期的通婚、戰(zhàn)爭、結(jié)盟、通商等,各國國民滲透融合,在生活諸方面漸趨一致,所以只要是能為國家?guī)砀粡姷膰?,姓甚名誰無足輕重。
三、君以國事舉、士以忠義報
“君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為何張儀橫強而奔走六國不辭辛勞?為何蘇秦只身入齊以只為保弱燕不滅?為何屈原寧愿投河自盡也不向秦稱臣?乃是因君王的信任,“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昔豫讓為報智襄子知遇之恩,更名改姓,“用漆涂身,吞炭使啞”,二擊趙襄子不得,“襄子大義之,乃使使持衣與豫讓。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遂自殺以報智伯。
而張儀、蘇秦之徒,早年皆郁郁不得志,雖有大才卻沒有人用。張儀入楚拜令尹朝陽門下,但因被污蔑偷玉而被鞭打,差點身亡;蘇秦拜鬼谷子門下,然而“出游數(shù)歲,大困而歸”,秦惠文王、燕文侯的知遇之恩,兩人沒齒難忘,張儀為橫強奔走,弱天下而強秦;蘇秦掛六國相印,約定合縱攻秦,又暗中以間諜的身份在齊國活動,皆是為報君王重用之恩,對于這類有抱負志向,卻在母國不受重用的名士,但在別國不僅國君禮遇有加,還被許以相國高位,君王舉國相報,士人自然披肝瀝膽。
四、弘揚變法圖強,國家煥然一新
魏國以武卒聞名六國,秦軍“虎狼之名”令各國膽寒,楚國“明法審令”為合縱縱長,韓能處必爭之地而數(shù)年不倒,皆是因為國君重用變法之士以圖強。國外的能人名士帶來的是變強的法律、改革,國富民強,功在當代而利在千秋,國君自然重用之。
戰(zhàn)國七雄,雖割據(jù)一方,互相征伐,然而都是我炎黃子孫、華夏子民,所以國家的束縛并不強烈,名士成為他國相邦,不僅不會被世人譏諷,反而會讓母國落下個“不識人才”的惡名。國君用他國人為相,不僅能使本國變得強大,還能留下知人善用的美名;不僅能招到更多的能臣賢士,還能收獲忠心之臣,君臣和睦,豈不快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12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