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諸葛亮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隆中對的戰(zhàn)略決策是沒有錯的,特別是前期錯,在中后期沒有根據局勢的改變而改變取荊州這個戰(zhàn)略意圖就已經錯失了先機,荊州在劉備集團打完漢中之戰(zhàn)前后,基本上已經沒有太大的戰(zhàn)略價值,反而是諸葛亮后期第一次出祁山的戰(zhàn)略意圖更加符合漢中之戰(zhàn)前后,奪取天下的戰(zhàn)略方針。漢中之戰(zhàn)已經打到了男戰(zhàn)女運,而稱漢中王之后,更大的錯誤,就在于關羽北伐襄樊。如果集中優(yōu)勢兵力,將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的作戰(zhàn)方案提前到這個時候進行,也就是將關羽的北伐襄樊改變?yōu)槌銎钌秸紦]右,才更加符合隆中對的國策。
龐統(tǒng)和法正雖然沒有明確的表示要放棄荊州,但是還是主張過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荊州問題上。也怪龐統(tǒng)法正死的早。劉備鼎盛時期的軍力應該比諸葛丞相一次北伐的局面好,曹操又是在漢中剛敗,而諸葛亮在劉備敗家夷陵之后,種了幾年田平叛南中,然后傳授南中牛耕技術和采桑耕織技術。說明當時南中這塊地區(qū)還是很落后的,還不如放棄荊州,讓東吳和曹魏兩家去爭奪。主力屯田益州,開發(fā)雍州和涼州,隆中對的問題出在跨有荊益這句上面了,荊州是四戰(zhàn)之地,不是根基之地。
統(tǒng)一天下正確的策略應該是走秦、漢、隋、唐的路線,奪下益州之后,舍棄荊州,逐步把荊州讓給東吳,令其和曹操互相牽制,然后全力拿下關中。坐擁益州關中以后,向西向北打野發(fā)育,東邊南邊守住潼關和武關,時不時的出關去搞搞事情;等到曹操孫權打到一定程度了,兵分三路,北邊出蕭關東進并州,南邊出武關攻南陽,中間出潼關攻洛陽,拿下河東和洛陽天下基本上就穩(wěn)了??傊痪湓挘躁P中和益州作為基本盤,只要自身內部不出問題,就能問鼎中原。
不管是較短的時間統(tǒng)一天下還是長期的分裂后最終勝出,后者是秦和隋,前者是漢和唐。隆中對要改的,只可能是劉備的想法,讓劉備放棄強攻天下,奪下益州之后,繼續(xù)割荊州吊著孫權,讓孫權沒機會奪下荊州,之后再等孫曹相爭時出兵北上,時刻讓孫權覺得他最大的威脅是曹操,而非自己,才能保住自己的安全和后方的穩(wěn)定。諸葛亮的謀劃是站在曹操南下前的角度,最關鍵的是要形成穩(wěn)定的割據態(tài)勢,未能如愿的原因也是這個,一在于赤壁之戰(zhàn)后淮河-襄陽-漢中的南方割據防線沒有形成,二在于南方割據勢力內部也是各懷鬼胎,孫權不可能允許荊州出現不安定因素。
歷史也證明了,之后南朝期間多次發(fā)生荊州軍閥揮師東下恫嚇王都,而劉備本身也確實不是信得過的對象,對孫權的威脅也看得出。在雙方不能推心置腹的前提下,作為自保之計,孫權奪取荊州倒也無可厚非。回頭再說隆中對,或許毛文龍的講法是有他的道理,如果蜀漢放棄荊州,則孫劉聯盟絕對穩(wěn)固。在曹操地盤休養(yǎng)生息不足的時候,孫權出荊州或者攻合肥,蜀漢集中兵力取隴右再圖關中,就可以形成北周或者秦國的穩(wěn)定割據范圍,而歷史也多次證明,這種割據范圍是對中原最有威脅的割據。問題還是出在執(zhí)行上,劉備這邊一直沒有貫徹孫劉聯盟。
打漢中之前,劉備割了荊南兩郡給孫權,以為孫權就滿足了。特別是拿下漢中之后劉備集團有些飄了,劉備自稱漢中王有和孫權打招呼嗎?你們一個是魏王一個是漢中王了,那我孫權是啥?你們都沒把我孫權放在眼里呀。后來關羽罵孫權,是狗這個聯盟其實已經名存實亡了。緊接著關羽打襄樊也沒和孫權商量,這是對待盟友的態(tài)度嗎?好歹你知會一聲,我打襄樊,你打合肥,大家配合瓜分曹魏的地盤。所以孫權才會背刺。這個方案出爐時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后來情況變了,相應的應該修改戰(zhàn)略,換執(zhí)行方法,為什么說毛文龍是偉大的戰(zhàn)略家,他應該是,第一,看到了割據巴蜀秦川的機會和利好,第二,認識到了荊州在劉備入蜀后的客觀尷尬地位,第三,必然想到了秦滅六國和北周吞北齊的歷史。
綜上,隆中對原定計劃比較偏穩(wěn),在實際操作中,蜀漢走到那一步,想完全按照兩路進軍拿下曹魏是不可能了,最好的當然是借機吞掉東吳,自己直接與曹魏爭天下,其次才是繼續(xù)聯吳抗魏。所以歷史人物已經按此進行過一遍了,只不過結果失敗,所以后面諸葛亮只能繼續(xù)按照原有計劃施行
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zhàn)略構想。 這個策略是諸葛亮根據以下三個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第一,在當時的條件下,劉備完全不具備向北或向東發(fā)展的可能性。劉備的最終目標是“信大義于天下”,即興復漢室,他的主要敵人自然是北方的曹操集團。但曹操集團在官渡之戰(zhàn)中擊敗了袁紹,“以弱勝強”,其地位日益鞏固,諸葛亮看出了他的軍事優(yōu)勢(今曹已擁百萬之眾)和政治優(yōu)勢(挾天子而令諸侯”),因而作出“不可與爭鋒” 的結論;又在這個結論之前著一“誠”字,強調了要尊重這個客觀實際的意思。既然如此,能不能向東發(fā)展呢?諸葛亮又認為,向東發(fā)展的可能性也不存在。東方的孫權集團是當時長江以南的最大割據勢力,他不僅有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國險”),而且內部團結緊密(“民附”和“賢能為之用”),其地位也比較鞏固。他跟曹操集團之間的矛盾很大,據此,諸葛亮又作出了“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的結論。“為援”,就是把孫權集團當做反曹的同盟者或牽制曹操集團的力量。 第二,劉備應當首先奪取荊、益二州,作為建立“霸業(yè)”的根基。他指出:“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在戰(zhàn)略上具有重要意義,是兵家必爭之地;而益州也是一個險要的地方,它“沃野千里”,是個天然的糧倉,在經濟上具有重要價值。能夠占領這樣的戰(zhàn)略要地,并充實自己的經濟力量,“霸業(yè)”自然就有了根基。接著又引用漢高祖憑借益州這塊根據地奪取天下的歷史經驗,進一步的論證了奪取益州的必要性。與此同時,他又看到劉表、劉璋這兩個集團的弱點,指出劉表必然“不能守”住荊州,而劉璋的內部也極不穩(wěn)固(“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這恰恰給劉備提供了可乘之機。劉備是“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號召力。因此,奪取荊、益二州的計劃完全有實現的可能。 奪取荊、益之后,應當一方面修明內政,跟西南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建立鞏固的戰(zhàn)略后方;另一方面聯合孫權,把曹操集團孤立起來,使他兩面受敵,這樣形成就會發(fā)生有利于我的變化 諸葛亮 的這番對策,從當時的歷史條件來看,是完全可行的。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對形勢前景的分析中,特別強調“人謀”的作用。例如談到曹操集團的“以弱為強”時就著重指出:“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又指出孫權集團地位的鞏固,也跟“賢能為之用”有關。最后又向劉備提出“總攬英雄”的建議。這就表明盡管劉備目前處境很難,但只要“人謀”得當,成霸業(yè)、興漢室的愿望還是可以實現的。 從《隆中對》中我們可以看出,《隆中對》是諸葛亮對當時政局的看法,并且針對劉備集團無根據地的處境提出的具有遠見卓識的戰(zhàn)略方針。概括起來,諸葛亮《隆中對》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當時的形勢是“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倍G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應利用荊州劉表、益州劉璋不能守成的機會, “若跨有荊、益,”取代割據荊、益的劉表、劉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2.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同時,利用“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的聲望,招攬人才,“內修政理”,逐步增強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 3.在益州要妥善處理好與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族的關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除以后北伐時的后顧之憂。 4.在荊州要“外結好孫權,”與孫權建立抗擊曹操的聯盟。待“天下有變,”再分兵兩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如果這樣的話,劉備“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本C觀后來的歷史進程,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觀實際的,為劉備集團制定的戰(zhàn)略決策,大體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諸葛亮認為霸業(yè)可成,興復漢室應該采取哪些策略? 1.取代割據荊、益的劉表、劉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2.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同時,利用帝室之胄的聲望,招攬人才,內修政理,逐步增強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在外交上妥善處理好與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族的關系,并與孫權建立抗擊曹操的聯盟; 3.待天下有變,再分兵兩路,命一上將率領荊州之軍攻擊宛城、洛陽,劉備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攻打秦川。
談起諸葛亮人們都肅然起敬,他率先提出了隆中決策;身體力行協助劉備奪取荊益兩州并建立蜀漢帝國;攻心為上安定南中,不忘初心北伐曹魏。無論人品、還是能力都堪稱后世賢臣楷模。時至今日,他已經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了。
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憑《隆中對》一鳴驚人,令人刮目相看。可見,隱居時期的諸葛亮并沒有兩耳不管窗外事,他不是皓首窮經、終老山野的閑人。他對天下大勢、政治格局、動態(tài)新聞是有研究的。因此,他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大局觀。所以,他出山輔佐劉備,很快解除了劉備顛沛流離、東奔西跑的困厄。讓劉備的勢力得以發(fā)展和養(yǎng)大。
不過呢,蜀漢建立后,并沒有實現“北定中原”的戰(zhàn)略構想。與隆中對中的愿景“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相差其遠。為什么劉備及其戰(zhàn)友南征北戰(zhàn)、開疆拓土了一輩子,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已奮斗了一生,終沒實現隆中對的愿景呢?
一代偉 人毛澤東對此有自己的看法,:
“其始誤于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p>
毛澤東是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軍事家,對諸葛亮的觀點之曹操“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沒有異議。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也沒有表示反對。
在毛澤東看來,隆中對最大的失誤就是“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因為,在魏、蜀、吳三足鼎立的時候,相對而言劉備兵微將寡,實力最弱。曹操統(tǒng)一了北方,占據中原,兵力、財力優(yōu)勢巨大。孫權繼往開來,三代據守江東,實力比劉備強得多。
而劉備、諸葛亮開始時,就以隆中對為戰(zhàn)略指導原則,進行興復漢室的實踐活動。似乎沒有考慮到蜀漢本來兵力就少,你再兵分兩路,力量被進一步削弱。尤其是,荊、益軍團出征后,根據地都要留兵把守,看似兵分兩路,實則軍分四地,容易讓魏、吳各個擊破!事實上,關羽失敗,與隆中對有一定的關系。
荊、益兩州相距千里,中間有重巒疊嶂阻隔。要協同作戰(zhàn),很難步調一致!無法集中力量,打大規(guī)模的殲滅戰(zhàn)。所以,隆中對確實存在問題。
諸葛亮未出茅廬,便料定天下三分。說的就是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給他制定了《隆中對》的戰(zhàn)略決策。這一決策,備受后世的推崇,被稱為千古絕唱??墒?,這個《隆中對》究竟有沒有問題呢?我們從它的執(zhí)行來看,最終它沒有成功,那么它肯定是有一定的問題的。
《隆中對》的主要內容是,聯合孫權,共抗曹操。先取荊益,后分兵兩路北伐,一路由劉備率領,出兵關中。另外一路由一員上將率領,出兵宛洛。這樣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
我們看這個《隆中對》,里面有合理的成分,也有主觀臆測的成分。這樣,按照合理的部分進行的行動獲得了成功,而不合理的部分造成了失敗??梢哉f,劉備是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
作為一個戰(zhàn)略設想,《隆中對》的合理部分是,首先,它明確提出了最根本的問題。那就是?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它明確指出,劉備集團最大的、不可調和的敵人就是曹操。而劉備能夠爭取的盟友就是孫權。要對抗曹操,只有聯合孫權才有可能。
第二,它指出了劉備集團下一步的發(fā)展方向。那就是奪取荊益,建立基業(yè)。劉備當時兵微將寡,在劉表的地盤寄人籬下。他沒有發(fā)展的方向,在彷徨憂慮之中。
諸葛亮的《隆中對》可謂一下子打開了劉備的視野,使得他如撥云而見青天。劉備戎馬半生,只是在戰(zhàn)爭的漩渦里拼殺,還沒有深切的去想這樣的戰(zhàn)略方案。這樣,劉備對將來有了一個切合實際的發(fā)展戰(zhàn)略。
按照《隆中對》里的合理部分,劉備聯合孫權,在赤壁之戰(zhàn)打敗了曹操。并且利用赤壁之戰(zhàn)的戰(zhàn)果,占據了荊州里面的五郡,出兵益州。
經過激戰(zhàn),劉備先滅劉璋,后占漢中,占領了整個益州。這時,劉備的事業(yè)達到頂峰,他也進位漢中王,占領上庸,準備進行《隆中對》的下一步計劃。
但是,在這個時候,《隆中對》中的不合理的成分也顯現了出來。它直接給劉備集團帶來了嚴重的挫折。當關羽進行《隆中對》兩路北伐的第一步,奪取襄樊,為下一步出兵宛洛做準備的時候,一切都出現了變故。
關羽在發(fā)動襄樊戰(zhàn)役的時候,時機、戰(zhàn)術、兵力都占選擇得當,也取得了很大的戰(zhàn)果??墒?,當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時候,讓人意想不到的情況發(fā)生了。孫權為首的東吳集團突然敗盟,呂蒙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關羽在回軍時候,部眾離散,只得走保麥城,被東吳擒殺。結果,《隆中對》的后半部分沒有實施就夭折了。
為什么《隆中對》的后半部分,分兵兩路北伐的規(guī)劃,沒有執(zhí)行就破產了呢?這是因為,這一部分是諸葛亮脫離實際的設想,嚴重違背了現實。因此,才會遭到了失敗。
這一部分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把孫權的態(tài)度計劃進去。在整個《隆中對》中,對孫權的東吳集團就只有一個評判,那急速?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在規(guī)劃的北伐時的戰(zhàn)略,也只對孫權集團有一個預判,那就是?外結好孫權?,可是如何結好卻只字未提。似乎孫權與劉備的結好是理所當然的。
這只說明了諸葛亮的《隆中對》里的一廂情愿。諸葛亮根本就沒有重視東吳集團,沒有認真研究東吳的戰(zhàn)略企圖。他根本就沒有把孫權敗盟的可能性計算在內。這是導致《隆中對》失敗的根本原因。
東吳是一個獨立的集團,它的三代君主都有爭奪天下的企圖。孫堅、孫策兩次進出中原,但都壯志未酬。到了孫權這一代,雖然孫策對孫權的評價是,孫權有保有江東之能,但是,孫權也是有爭奪天下的志向的。
孫權和周瑜、魯肅、呂蒙都有全據長江,北向爭奪中原的意圖。但是,隨著周瑜早死,孫權屢次出兵淮南失敗,使得孫權開始考慮自身的安全問題。在這種考慮下,孫權把全據長江,保有江東放在了首位。這就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發(fā)生了戰(zhàn)略沖突。
按照《隆中對》的設想,荊州是兩路北伐中的指向宛洛的一路的出發(fā)地。劉備是絕不可能讓給孫權的。而孫權為了全據長江,保證自身的安全,他必須要占有對自己至關重要上游的荊州。這個問題,是雙方的主要矛盾。
由于這個根本上的戰(zhàn)略矛盾,不解決好荊州的歸屬問題,劉備結好孫權是不可能的??墒?,諸葛亮的《隆中對》根本沒有考慮這方面的問題。一句簡單的結好孫權,沒有任何具體的措施,這是戰(zhàn)略上巨大的疏漏。
因為諸葛亮的《隆中對》兩路北伐的方案是基于結好孫權的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結好孫權,那么他后面的兩路北伐就是一句空話??墒?,我們可以看到,他沒有做如果不能結好孫權的預案。這使得后來劉備集團面對東吳集團的敗盟時,根本就沒有一點思想準備。
而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后,就汲取了失敗的教訓。他按照當年郭嘉給他的戰(zhàn)略,判斷劉備和孫權?急則相保,緩則兩圖之?。對劉備和孫權采取守勢,最終等到了兩者自相殘殺的一天。
而諸葛亮的《隆中對》則沒有曹操的發(fā)展的觀點,它只是一廂情愿的預計孫劉聯盟牢不可破,可沒有想到,孫權集團也是有自保的戰(zhàn)略需求。這使得在劉備的實力大大加強,而且占有上游,對孫權集團的威脅遠遠超過曹操的時候,孫權集團的態(tài)度會發(fā)生急劇的轉化,甚至反目成仇。
正是由于這一點,才使得《隆中對》遭到了失敗。而《隆中對》的兩路北伐,似乎有兵力分散的嫌疑。但是,如果和孫權結好,在荊州方面,有孫權的協助,是可以勝任的。如果和孫權交好,那么真的會如諸葛亮的《隆中對》里說的,?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但是,由于忽略了孫權集團的需求,沒有發(fā)展的眼光,使得孫權最終敗盟,使得《隆中對》最終半途而廢。而且,由于沒有做出自己實力增強,會引起孫權集團態(tài)度的轉變時的預案,這使得劉備集團遭受了意想不到的挫敗。因此,劉備集團可以說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
1、《隆中對》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zhàn)略遠景。當時諸葛亮是這樣對劉備分析天下大勢的。諸葛亮認為,自董卓在洛陽專權之后,東漢政權已形同虛設,而此時各路豪強割據一方,相互之間征戰(zhàn)不斷。隨后,諸葛亮列舉出了幾個他認為值得重視的割據勢力。此時曹操已經逐漸占據北方,手中有百萬大軍,更是挾持著漢獻帝,以劉備目前的實力,對抗曹操無異于以卵擊石;而此刻東吳孫權雖然整體勢力比不上曹操,但是自孫堅開始,孫氏一族已在江東經營了三代人了,因此根基穩(wěn)定,并不是劉備可以撼動的,只不過有曹操這個威脅的存在,因此孫權是可以結盟的盟友。說來說去,目前劉備能爭奪的就只有荊州與益州這兩塊領土了。如果有一日,劉備可以一舉占據荊州與益州,就有了與曹操和孫權抗爭的資本。等到時機成熟了,劉備就可以讓一員大將領兵,以荊州為根據地,直攻洛陽。劉備則率領荊州與益州的大軍攻打關中。這樣一來,就可以收復中原,最終光復漢室了。
2、諸葛亮《隆中對》的內容主要有以下方面,當時的形勢是“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倍G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應利用荊州劉表、益州劉璋不能守成的機會, “若跨有荊、益,”取代割據荊、益的劉表、劉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同時,利用“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的聲望,招攬人才,“內修政理”,逐步增強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在益州要妥善處理好與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族的關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除以后北伐時的后顧之憂。在荊州要“外結好孫權,”與孫權建立抗擊曹操的聯盟。待“天下有變,”再分兵兩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如果這樣的話,劉備“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綜觀后來的歷史進程,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觀實際的,為劉備集團制定的戰(zhàn)略決策,大體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13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