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里的男人愛戴花是怎么回事?男子簪花是怎么來的?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水滸里,人物出場時,作者常會花一番筆墨,描寫其穿著打扮。這樣寫,不但能讓讀者記住人物,更能從細節(jié)處表現(xiàn)這個人的社會地位,甚至是性格為人。比如林沖,前期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后來卻落草為寇,地位不同,穿著明顯不一樣。林沖與魯智深第一次見面時,是“青巾綠袍,手搖折扇”,后者卻身穿直裰,掄著禪杖,兩人性格之不同,早已躍然于紙上。
如果稍微留心,讀者就會發(fā)現(xiàn),水滸中的男人,喜歡在頭上插花。
小嘍羅頭巾邊亂插著野花。前面擺著四五對紅紗燈籠,照著馬上那個大王……鬢傍邊插一枝羅帛象生花,上穿一領(lǐng)圍虎體挽絨金繡綠。
小霸王周通的鬢邊插著“象生花”,小嘍啰頭上也插著野花。
關(guān)于男人頭上插花,書中還有很多地方提及。阮小五是“鬢邊插朵石榴花”;楊雄是“鬢邊愛插芙蓉花”;浪子燕青,“鬢邊長插四季花”;小旋風(fēng)柴進,“頭戴一頂皂紗轉(zhuǎn)角簇花巾”;至于劊子手蔡慶,因為生來就愛在頭上戴花,所以綽號就是“一枝花”。
明明就是大老爺們,為什么他們要在頭上插花呢?是因為愛美,還是有其他原因?這些花有沒有講究?
男子簪花的由來
插花于頭上,這叫“簪花”。文獻中,簪花有三種意思,一是把花插在瓶中或者門窗等地;二是頭上戴花,可以直接插在頭發(fā)上,也可以插于帽冠上;三是指明清時期的一種書體。我們要討論的,是第二種情況。
頭上簪花,早在漢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四川曾出土漢代女子陶俑,陶俑頭上就戴著四朵花;四川博物院藏有東漢女子執(zhí)鏡俑,這名女子手持圓鏡,頭上帽有兩朵花。
直到宋元明清,女子依然會簪花于發(fā)髻或者帽冠上。這一點,在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圖》,宋代雜劇《打花鼓》等圖中,再清晰不過。明代《北京歲華記》中說過,當時北京人在元旦時常簪花;清代趙翼在《陔馀叢考》中也說,當時的習(xí)俗,婦女常要簪花。
但是男子何時開始簪花呢?
唐代之前,女子在重陽節(jié)還會在頭上插茱萸,后來男人也效仿。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提到“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說明唐朝重陽節(jié)時,有男子頭上插茱萸的習(xí)俗。唐代《輦下歲時》記載,九月九日,皇宮里的人都爭相在頭上插菊花,而民間更多。
為何要在重陽節(jié)時,頭插茱萸或者菊花呢?原來,古人認為,茱萸氣息濃烈,佩戴后能辟惡氣,能抵御寒冷;而戴菊花則意味著延年益壽,因為菊花也叫“延壽翁”。
唐代時,除了重陽節(jié),在其他活動中,人們也會戴花。
長安春時,盛于游賞,園林樹木無間地。故學(xué)士蘇颋《應(yīng)制》云“飛埃結(jié)紅霧,游蓋飄青云”。覽之,嘉賞焉,遂以御花親插颋之巾上。時人榮之。——《開元天寶遺事》
蘇颋因為寫了一首好詩,唐玄宗就親自把御花插到他的帽子上,當時人都以他為榮。由此可見,即便不是重陽節(jié),唐代男子也已經(jīng)開始簪花。
唐中宗李顯曾于立春日,賞近臣彩花各一枝,令他們佩戴。當時,武則天的孫子武平一作詩最好,李顯又多賞賜他一枝花。武平一就把兩枝花左右交插,戴于頭上。崔日用因酒醉加上嫉妒,還過來搶武平一的花。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因為皇帝與百官的“帶頭作用”,加上戴花兼有裝飾美,所以民間百姓也紛紛效仿。男子簪花的習(xí)俗,由此興盛并傳承下來。
宋代男子簪花情況
宋代沿襲唐代的風(fēng)俗,皇帝常在宮廷戴花、賜花于部下。
宋太宗曾經(jīng)在宮廷之中舉辦花宴,君臣都簪花;宋真宗也愛簪花,他還親自給晁迥、錢惟演簪花,觀者無不以這二人為榮。真宗封禪泰山前,與陳堯叟等人頭上都簪牡丹花。后來,他又讓陳堯叟摘了頭上的花,把自己頭上的花簪于陳堯叟頭上??軠适萄鐣r,真宗更是把千葉牡丹花簪于寇準頭上。簪花后,真宗還很雷人地說了一句“寇準年少,正是賞花吃酒時也”。其實,那時候的寇準都快50歲了。
宋徽宗也特別愛戴花。他與花算得上是不離不棄。每次出游及回宮,宋徽宗不但自己乘馬簪花,還會賜大臣、衛(wèi)隊士兵每人一朵翠葉金華,算是出入大內(nèi)的通行證。
婚禮上,新郎官簪花的習(xí)俗,也是北宋時的習(xí)俗。
世俗新婿盛戴花勝,擁蔽其首,殊失丈夫之容禮。必不得已,且隨俗戴花一兩枝,勝一兩枚可也?!抉R光《書儀三·婚儀上》
意思是說,當時男子結(jié)婚,頭上要戴女子花冠,這實在不像個爺們??墒?,不戴花也不好看,所以他們就只好在頭上插一兩朵花了。
直到明朝,這種習(xí)俗還有。《金瓶梅》中,陳經(jīng)濟迎娶葛翠屏?xí)r,頭上就“簪著兩支金花”。其實到今天也有,只不過新郎不是簪花于頭,而是佩花于胸前了。
除了皇帝、大臣愛戴花,民間也愛戴花。
于花盛處做園圃,四方伎藝舉集,都人士女載酒爭出,擇園亭勝地,上下池臺間引滿歌呼,不復(fù)問其主人。抵暮游花市,以筠籠賣花,雖貧者亦戴花飲酒相樂?!渡凼下勔婁洝?/p>
邵伯溫在《邵氏聞見錄》中的記載,充分說明,當時不管是富貴之人,還是貧窮之人,大家都會戴花。由此可見,簪花習(xí)俗在宋朝是多么流行。事實上,男子簪花最盛行的時代,正是宋朝。明清雖然也有,但遠不如宋朝流行。
從宋代的石刻、壁畫、繪畫中,更能反映當時簪花習(xí)俗。繪畫如蘇漢臣的《貨郎圖》、李唐的《春社醉歸圖》;石刻如北宋挾茵褥男侍石刻;壁畫如遼金時代的張匡正墓壁畫等,都能看到男子簪花。
如果赦免或處死犯人,獄卒也要簪花,這是為了向犯人宣示“天恩”“天意”。
總之,上至皇帝官員,下至百姓藝人,人人都可以戴花。水滸中,周通娶劉太公女兒時,鬢邊戴花,小嘍啰也頭插鮮花;楊雄和蔡慶作為劊子手,頭上戴花;燕青、阮小七等人愛在頭上戴花,這些都符合北宋的社會習(xí)俗,并非他們臭美,更不是作者胡編亂造。
簪花有哪些講究
既然男人愛在頭上戴花,是不是意味著,什么花都可以戴,戴多少都可以?
事實上,因為宋代男人都愛簪花,所以從北宋開始,簪花就有了規(guī)定。所簪之花,無論是數(shù)量、顏色還是種類,都有講究。
大羅花以紅、黃、銀紅三色,欒枝以雜色羅,大絹花以紅、銀紅二色。羅花以賜百官,欒枝,卿監(jiān)以上有之;絹花以賜將校以下?!端问贰?/p>
顯然,羅花等級最高,欒枝花次之,而絹花等級最低。所謂絹花,其實就是絹制的花,屬于假花了。
在《夢梁錄》中,吳自牧對當時官員所簪之花的種類和數(shù)量,記載得更清楚。比如,最高級的宰臣樞密使,賜花大花十八朵、欒枝花十朵,再往下則分別是十四朵、八朵;十二朵、六朵……至于侍從,則只有兩朵花。再往下如訓(xùn)武郎、教樂所伶工、諸司人員則是花冠了。
因為花有時令限制,加上戴花者多,所以宋代男人所簪之花分兩種,一種是生花,也就是鮮花;另一種是像(象)生花,也就是假花,用各色材料制成。
當時男人所簪之花,首選時令鮮花,比如菊花、牡丹、芍藥、薔薇、水仙、香蘭、梅花、紫薇花等,至少有三十余種。除此之外,便是羅帛花、絹帛花甚至紙花等。
對了,當時婦女為了冬天也能頭插鮮花,還會在春天時,把酴醾(拼音:tú mí)放在書中,做成標本,到了冬天,再取出來插在頭上。這種花叫“花臘”,意思是寒冬臘月所簪之花。
關(guān)于簪花,央視水滸中,因為許多人物和情節(jié),所以好漢們簪花表現(xiàn)很少。新水滸中則表現(xiàn)很多,像阮小七、西門慶、蔡慶等人都曾簪花,武大郎迎娶潘金蓮時也頭戴紅花。
熟讀《水滸傳》的朋友們肯定記得梁山好漢里面有這樣一位好漢,他的名字叫做“一枝花蔡慶”,但是這個蔡慶可不是什么美男子,從事的也不是什么演繹事業(yè),在施耐庵的筆下,蔡慶是一個滿臉橫肉,體格健碩的獄警,但是生來愛戴一枝花,所以被稱之為一枝花蔡慶,他的帽檐上,時刻攢著一枝鮮花。
而且大家還會發(fā)現(xiàn),除了蔡慶之外,我們的好漢阮小五,好漢楊雄,好漢宋江,甚至西門大官人,都喜歡在頭上插上一枝花,仿佛當時只要是男人,就可以再自己的頭上用花來做裝飾。我一直以為這是女子才有的特權(quán),難道在宋朝的時候,男人就可以戴花了嗎?這是宋朝的習(xí)俗還是小說的情節(jié)呢?
其實男人戴花這么一個習(xí)俗,在唐朝年間已經(jīng)有之,只不過尚不流行,在明清也有人偶爾戴之,只不過早已過時,唯獨在宋朝的時候,男子簪花之風(fēng)盛行,成為了一種當時普遍的社會風(fēng)氣,就和我們現(xiàn)在流行的牛仔褲一樣,大家都當成是一種正常的打扮,沒人覺得你奇裝異服。
宋朝男子喜歡戴花,而且達官貴人戴的必然是時令時節(jié)的鮮花,具體比如牡丹,菊花,茉莉,杏花,薔薇等等。當然了,也有人喜歡把花制作成金銀飾品佩戴,或者直接用絲綢絹布制作成不同的花朵佩戴在頭上。
這種風(fēng)氣是怎么起來的呢?
當然是當時的皇家貴族引導(dǎo)而成的啦,老百姓都是有樣學(xué)樣的,當時皇帝過生日,舉辦各種大型的慶典活動的時候,所有的官員都要求佩戴簪花,老百姓看見上層社會這么做,再加上花這種東西多的很,成本很低,便于流行,再加上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戴花的這個行為就火了,火遍了全國各地。
當時的大詩人蘇軾就寫了這么一首詩: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yīng)羞上老人頭。醉歸扶路人應(yīng)笑,十里珠簾半上鉤。
大家可以看到,當時人們幾乎把簪花當成了一種襯托美好食物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花襯托出人的美,人愛戴簪花自然就成了一種天性啦。自古就有女子佩戴首飾鮮花襯托自己,男人憑啥沒這個權(quán)利呢?
所以,梁山好漢即使相貌丑陋,也要佩戴簪花,那不僅僅是社會風(fēng)俗,更加體現(xiàn)著人家對自身生活的講究,愛講究的人不管長成什么樣子,總要把自己收拾的體面一些,大家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你看,李逵那廝就不講究!
相信我們都讀過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吧,在10年前的經(jīng)典電視劇《水滸傳》之中就完成的呈現(xiàn)了這一史詩巨作,雖然比起曾經(jīng)的94版水滸有一段差距,但是從現(xiàn)在的角度來看,這也不失為一部經(jīng)典巨作,因為新版水滸的戰(zhàn)爭場面確實拍的到位,各種宋朝習(xí)俗也刻畫的挺好。
不過有一點我們是否是很好奇,《水滸傳》之中有許多的人頭上都愛戴花。其實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一個女子頭上戴花本身并沒有什么,相反,戴上一枝花反而會吸引別人的目光,這對于女人來說無疑是最大的贊美,換作今時今日的話,可能還會有人吹口哨呢?當然,在那個時候做那種事可得小心點,弄不好男子和女子都要被抓進去。
但是我們在新水滸之中竟然發(fā)現(xiàn)了,那時的男人頭上都會戴一朵花,比如勾引潘金蓮的西門慶他頭上就戴了一枝花,而柴進剛剛出現(xiàn)時也是如此,梁山上排名極為靠后的蔡福、蔡慶兄弟都愛戴一枝花。
所以這就引起了人們的疑問?這究竟是什么操作?如果是女人頭上戴枝花是為了漂亮,那么男的不可能也是為了漂亮吧?就算一個人可能是這么臭美,但是不至于一大幫人都愛臭美吧?
宋朝男子頭上愛戴花?其實這種頭上戴花的操作還真不是什么臭美的行為,在古代男子頭上所戴的花叫做簪花,當時的男女老少無論是貧是富,都喜歡頭上戴朵花,就如同前面講的,《水滸傳》之中的好幾個例子都能夠說明,比如柴進、西門慶以及“一枝花”蔡慶等等。
而最近播放的宮廷劇《清平樂》之中我們也看到了,但凡有重大節(jié)日,張貴妃就會頭上就戴花冠,而一到重要節(jié)日,仁宗后宮中的宮女也是帶著花冠。
從《水滸傳》以及《清平樂》之中的事例就可以看到,當時無論是男女老少,頭上戴簪花的習(xí)俗已經(jīng)蔚然成風(fēng),那么,這種習(xí)俗,究竟是怎樣時興起來的呢?這背后又是什么典故呢?
頭上戴簪花的寓意其實頭上戴簪花的習(xí)俗還和我國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重陽節(jié)很有關(guān)系,在古代重陽節(jié)也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和如今的清明、中秋相比可以說是毫不遜色,在這一天男女老少都要登高旅游、祭祖敬老,可以說是一個翻版的清明節(jié)。
唐朝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說的就是在當時的重陽節(jié)古人頭上都會戴一枝花,古人認為,茱萸氣味濃烈,插在頭上可以起到祛病驅(qū)邪的作用。這也是重陽節(jié)時期人們戴“茱萸”的原因之一。
可是在重陽節(jié)時期,茱萸這朵花的花期已過,人們插在頭上的茱萸就只剩下一個花房了,無論怎么戴都特別的不美觀。所以,為了烘托節(jié)日的喜慶,當時的宋人在重陽節(jié)時期頭上都會戴菊花,比如,蘇東坡就在《定風(fēng)波·重陽》中寫道:“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p>
而除此之外,宋代頭上戴花的習(xí)俗也和皇室有一定的關(guān)系,宋代每逢重大節(jié)日,皇宮內(nèi)院總會以各種鮮花將其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而在重陽節(jié)的慶?;顒又校幸画h(huán)節(jié)是極為重要的,那就是皇帝要向百官賜花,也意喻著皇帝賜福給百官們。
所以有了皇家的推波助瀾,必定會引起上行下效,簪花現(xiàn)象也就逐漸蔚然成風(fēng),而到了后來不單單是重陽節(jié),普通百姓每逢重大節(jié)日,比如男子娶親之時也會頭戴簪花,對于他們來說也是意欲著美好等。
到了后來,不單單是在重大節(jié)日上,平時都會頭戴簪花,而這種習(xí)俗也就在宋朝流行開來了,到最后不單單是宋朝如此還影響到了隔壁的遼國和金國。
《遼史》中有:“賜(進士)宴,簪花?!薄督鹗贰曰屎髢x》載:“會群官,會妃主宗室等,賜酒,設(shè)食,簪花,教坊作樂,如內(nèi)宴之儀。”可見這種簪花的習(xí)俗影響甚遠,頭戴簪花真不是梁山好漢的臭美行為,只不過是當時的行為風(fēng)尚如此而已。
水滸傳里男演員頭頂插了一朵花是男子簪花。
“男子簪花”,是古時的男子,用時令鮮花,或金銀、綢絹等,制成假花插于發(fā)髻、鬢角或冠上,作為裝飾或禮儀程序的一種風(fēng)俗。據(jù)考,所簪之花有:茱萸、木槿花、薔薇、梅花、杏花、棠梨、茉莉、牡丹、菊花等樣式。男子簪花的風(fēng)俗,在宋代已經(jīng)極盛。這與唐明皇為寧王簪花之事,是有極深的聯(lián)系的。
《宋史·輿服志》載:“中興,郊祀,明堂禮畢回鑾,臣僚及扈從并簪花,恭謝日亦如之。”可見當時參加重要典禮的百官及隨侍人員都要簪花。在民間婚儀中,按照宋朝婚俗,新郎可以“戴花一兩枝,勝一兩枚。”勝即花勝,古代的一種首飾。宋朝朝廷宴會,“嘗以春秋之季仲及圣節(jié)、郊祀、籍田禮畢,巡幸還所至設(shè)宴,惟從官預(yù),謂之曲宴?!被实垡o群臣賜花,由中使為之插戴。朋友之間的便宴也可以簪花。如果遇到國家大災(zāi)之年、瘟疫、忌辰等,則不可以簪花。
引用處:/read-htm-tid-108210.html
[天下雜燴] 宋代文治怪現(xiàn)象:滿城男人都戴花?
男人戴花,唐已有之。不過,不甚普遍。明清時期,偶有為之。惟有兩宋,男人戴花蔚然成風(fēng)。不信,回頭再去讀一遍《水滸傳》,你會發(fā)現(xiàn)梁山好漢簡直就是“花團錦簇”:
病關(guān)索楊雄,“鬢邊愛插芙蓉花”;浪子燕青,“鬢邊長插四季花”;阮小五“斜戴著一頂破頭巾,鬢邊插朵石榴花”;而劊子手、滿臉橫肉的蔡慶,生來愛戴一枝花,于是人家干脆叫他“一枝花”蔡慶……
小說是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反映,大宋民間敢如此肆意地戴花,當然是有官方的時尚潮流在前面引領(lǐng)。其中最具時尚標桿作用的當數(shù)風(fēng)流君主宋徽宗。宋徽宗每次出游回宮,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馬”,從駕的臣僚、儀衛(wèi),也都賜花簪戴?;兆诓粌H崇尚戴花,還要制定一些規(guī)則,他賜給隨身的衛(wèi)兵每人衣襖一領(lǐng),翠葉金花一枝。有宮花錦襖者,才能自由出入大內(nèi)。男人簪花發(fā)展到宋朝,幾近極致。一朵小小的簪花,甚至成為上層社會身份的標識、等級的象征。在宋代重要的史料筆記《鐵圍山叢話》里,對此有詳細的記錄。每逢重大節(jié)慶,例如郊祀回鑾、宮廷會宴和新進士聞喜宴等,皇帝都要賜花給臣僚。皇帝賜給臣僚們的簪花還分品位:生辰大宴又有遼使在場時,用絹帛花;春秋兩宴,用美麗的羅帛花;陪同皇帝游玩的小宴,則用珍巧的滴粉縷金花……賜花時,還按官員的品階決定多少??芍^尊卑有序、多寡有數(shù)。
“春色何須羯鼓催,君王元日領(lǐng)春回。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边@是詩人楊萬里的戲作,而我卻從中看到一個被花海浸泡、淹沒的大宋王朝。
一個男人戴花,可以看作別有風(fēng)情;一群男子戴花,可以視為別有習(xí)俗;一個國家的男性都戴花呢?為別有國情?
兩宋的國情似乎確實有別于前后朝,那就是以文治國。這是大宋開國皇帝、出生于傳統(tǒng)武將門庭的宋太祖趙匡胤定下的方針。為了讓后世子孫徹底貫徹他的精神,他還留下了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遺訓(xùn),并將其刻在一塊石碑上,藏于深宮密室。每當新帝即位時,一個秘密儀式便是恭讀遺訓(xùn)。密室只有皇帝可以進入,因此包括重臣都不知道“石刻遺訓(xùn)”的存在,直到宋太祖死后150年,汴梁被金兵攻陷,皇宮遭到蹂躪,這塊石碑才被發(fā)現(xiàn)。
宋太祖留給子孫的遺訓(xùn)是什么呢?
不得以言論之故,處死士大夫。
遺訓(xùn)只有兩句,這是其中之一。試想一下,一位君王在為自己安排后事時,該有多少千叮嚀萬囑咐的事啊,可宋太祖偏偏留下了這么一句“傳家寶”??梢娝刑厥庥靡狻;蛟S他認為,文人再怎么胡說八道,也不會扛槍造反,所以盡可以讓他們自由發(fā)言?不管怎么說,這個遺訓(xùn)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文人揚眉吐氣,翻身作主。宋人爭做文人,并熱衷于享受生活,崇尚文學(xué)藝術(shù)。文人氣氛如此之濃,所以很難不把一切事關(guān)風(fēng)雅之事都發(fā)展到極致。這其中便包括把原本屬于風(fēng)情、愛好、習(xí)俗的男子戴花,演變成為一個國家的禮制。而且令人感慨的是,北宋怎樣生活,偏安一方的南宋還怎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一點從南宋杭州是如何全面翻版東京汴梁就知道了。
說到簪花,除了鮮花,宋人還戴人造花。有一種是用琉璃即玻璃制成的,度宗時,宮中即流行簪戴琉璃花,世人爭相仿效。有詩人便賦詩道:“京城禁珠翠,天下盡琉璃?!绷鹆А麟x,有識之士認為這是“流離之兆”。確實,度宗逝后五年,南宋即告滅亡。這是否可以說是文而誤國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136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