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為什么還珠格格里面總是提起大明湖呢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清朝文字獄非常嚴重,這件事已經(jīng)有很多人考證過。因為文字獄,無數(shù)文人被牽連,全家造罪。
文字獄的頂峰,從順治皇帝開始,經(jīng)歷了康熙,雍正,乾隆四個朝代。而這四個朝代中,乾隆王朝又要比之前發(fā)案更加嚴重。據(jù)統(tǒng)計,中大型案件,就有二百多起,其中乾隆時期占了一百三十多起。
對于文字獄的例子,我們恐怕聽到許多,比如“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案;再比如,年羹堯被查辦,也是因為錯寫一句話。當然,皇帝不可能只是為了幾個字就想大動干戈的殺人,文字獄背后,是對那些疑似反對者的打壓。但是,這個今天我們不討論。
描述乾隆年間故事的一部非常有名的電視劇《還珠格格》,里面反復在說著一句話:大明湖畔的夏雨荷。難道,在文字獄高峰的乾隆時代,沒有忌諱嗎?答案總結(jié)下來,一共有三種:
1.瓊瑤在作書時沒有想那么多
我認為,這個答案是錯誤的。因為縱觀《還珠格格》整個劇情,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作者對于“清朝文字獄”是有多方面考證的。你一定不會忘記,小燕子為什么成為孤兒,簫劍為何行走江湖?因為他們的家庭,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遭遇了文字獄。小燕子原名為方慈,其父親為方之航便是因為無意間寫了一首詩,而被人誣告入獄的??梢?,作者并不是忘記了文字獄這回事。(方之航,歷史中沒有這個人,但是他的案發(fā)方式,有許多原型)
那么是什么原因,讓《還珠格格》無數(shù)次可以說出那句“大明湖畔”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2.
在整理了各種說法之后,筆者發(fā)現(xiàn)這一種很有趣:
仔細看:大明湖的石碑上,明字的左側(cè)不是“日”,而是“目”。據(jù)說石碑是于清朝刻成,那么會不會意味著,這樣的寫法,刻意避諱的嫌疑呢?
由于石碑作成之時,并沒有相關記載,所以這個說法還是有待考證。
3.
第三種答案是最有趣的:大明湖水最終會匯入一條名為小清河的河流。以此寓意大明終于被清取代。
當然了,大明湖與小清河清是否相連這無從考證,而且小清河在清朝經(jīng)歷過一次變遷,被黃河奪了河道,有沒有影響到大明湖也不知。如果這個答案為真,那有點令人哭笑不得了。
事實上,可能一切都沒有那么復雜。清朝文字獄嚴重,沒錯,但是大部分案情是借此打壓反對者,而對一個景點“大明湖”實在沒有發(fā)作的必要。這么說,是有根據(jù)的:
第一,康熙年間,重新修繕了大明湖的湖心亭,而乾隆親筆提字“歷下亭”??梢姡詮目滴蹰_始,便沒有對大明湖有過多偏見。
第二,大明湖的北岸,有一祠堂,名為鐵公祠,是為了紀念明代一忠貞之臣鐵鉉,當年燕王朱棣奪權(quán),鐵鉉力護朱允炆,不幸捐軀。而這座祠堂,正是乾隆所修建。
多次修繕,并且歌頌明代忠臣,又可見,清朝的文字獄尚未波及大明湖,清朝亦是不排斥對過往英雄歌頌的。
因此,要么像上面所說,大明湖在清朝有了“改字”或者匯入小清河的寓意,而幸免于難;又或者乾隆壓根沒有特別在意。
后記。
本文的三種說法,綜合了網(wǎng)友們的觀點,不是筆者獨創(chuàng)。除了小清河之外,還有一個大清河,希望不要混淆。
對于大明湖是否匯入小清河,有這種說法,但是正像上面說的,小清河經(jīng)歷了一次黃河改道,本身河道受到了影響。現(xiàn)在還沒有找到其清朝與大明湖交匯的圖稿。如果有專業(yè)人士,希望指正。
大明湖的石碑,是做成于清朝。本人如果大明湖,但是當時沒有注意石碑細節(jié),石碑背后有無刻有小字,小字有無解釋淵源,尚待考證。
雖然寫的是《還珠格格》劇情,但是借劇情,評議清朝歷史而已。看劇時,不必考慮那么許多,只要記住大明湖在山東,紫薇的母親夏雨荷是個舉著傘的美麗山東姑娘就可以了……
當年清代書法家鐵保和詩人劉鳳誥在小滄浪亭上飲酒對弈,劉鳳誥一時興起,隨口吟出這兩句詩,鐵保揮毫題字,于是成了歷代題詠大明湖的佳句中最著名的一句。
正如詩中所言,大明湖作為泉城濟南三大名勝之一,風光秀麗、美不勝收。大明湖之所以盛名遠播、歷久彌新,除了其自然風景怡人,更有著深厚的人文內(nèi)涵。古往今來四方名士皆鐘愛大明湖,在這里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痕跡。
"大明湖"之名,源起于何時?很多喜歡歷史的朋友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大明湖之名始見于何時,為什么叫"大明"湖?要想十分明晰地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1400多年前問世的《水經(jīng)注》一書談起。
《水經(jīng)注》是北魏時期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杰作。全書共40卷,記載了1253條水道,并且以此為綱,詳細地記述了每條河道的源頭、流經(jīng)的山川、湖泊和城邑。
同時還記述了相關的歷史人物、事件,以及傳說、物產(chǎn)、水利設施等等內(nèi)容。
酈道元在年輕時曾隨其父、青州刺史酈范年到過濟南,出于習慣,他留心考察過濟南的山水風光。隨后在《水經(jīng)注》中,對當時的濟南水道作了極為生動、真實的描述:
"其水(指濼水),北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東、北兩面?zhèn)群怂愠蓛舫匾病3厣嫌锌屯?,左右楸桐負日,俯仰目對魚鳥,水木明瑟,可謂'濠梁之性,物我無違'矣。"
文中所指大明湖位置在今五龍?zhí)兑粠?,而現(xiàn)今大明湖一帶水域則名"歷水陂"。
另有史料記載,那時的大明湖稱歷下波或歷水波,南至濯纓湖,北至鵲山和華不注山,也就是說大明湖、五龍?zhí)逗捅眻@是相連的一個大湖,湖闊數(shù)十里,平吞濟濼。
六朝時,因湖內(nèi)多生蓮荷,曾名"蓮子湖",隋唐時它既名"蓮子湖",又名"歷水陂"。宋代時又有"西湖"之稱。
而與今日相重合的"大明湖"稱謂,最早是出現(xiàn)在金代詩人元好問的《濟南行記》中。
"大明湖"之名,為何在清朝時沒有因避諱而改掉?清代順治年間開始,朝廷大興文字獄,那么為何"大明湖"這個名字可以安然無恙呢?其實這個事情有答案,那就是清朝的文字獄是"對人不對物"的。不過還有幾個有趣的解釋,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種說法是:黃河在清咸豐五年(1855年)有一次大改道,之前自南宋一直是從河南開封蘭陽(今蘭考縣)附近向東南奪淮河入黃海的。
而現(xiàn)今自河南濟源市到濟南市一段的黃河其實便是古濟水。重點是,在此之前,山東段的濟水叫做"大清河"。
瞧見了沒,大明湖的水主要自趵突泉流進,然后再匯集到北水門向北經(jīng)洛口匯入"大清河"。
第二種說法:大明湖的牌樓和旁邊的石碑上,可以看到"明"字的"日月",寫成了"目月"。
不過立馬有網(wǎng)友指出,"眀"和"朙"可不是通假字!書法上卻有這兩種寫法,而古人所寫的現(xiàn)存于世的各種字跡中"眀"的出現(xiàn)頻率非常的高。
不僅明朝當時這么寫,更遠的唐宋也是這么寫的?,F(xiàn)代人練書法學得最多的歐陽詢的楷體書法,明都是寫成"眀"。站在簡體字的立場上說,"眀"和"朙"最多算異體字。
其實,大清皇帝還是能分得清什么是"含沙射影",什么是"本就如此"的。要不然,康熙的寵臣明珠,就該有麻煩了。
在第1部里邊,剛開始的時候,紫薇和金鎖對小燕子的信任度并不高,但是卻將自己的信物交給了小燕子,明明知道私闖圍場是一件特別危險隨時會掉腦袋的事情。其實紫薇并不像別人形容的那樣善良,可以為了一個素未謀面的父親而犧牲自己的姐妹。
80后肯定還記得,《還珠格格》這部清宮題材的電視劇曾經(jīng)風靡一時,那叫一個火!
你一定不會忘記,趙薇飾演的那個活潑可愛的小燕子。小燕子原名方慈,她父親方之航因為無意間寫了一首詩,被人誣告入獄,小燕子成為孤兒,成為清朝“文字獄”的直接受害者。
清朝文字獄非常嚴重,因為文字獄,無數(shù)文人被牽連,無數(shù)書籍被焚燒。
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這四個朝代中,大的文字獄案件就有二百多起,其中乾隆一朝就占了一百三十多起。我們最熟悉的應該是“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案。
文字獄使眾多無辜的文人陷入災難,從而人人自危,造成了萬馬齊喑的局面。
因此,要想弄清楚清朝“燒書滅史”的真相,就要從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軌跡中尋找密碼。
01歷史上的幾次“文化閹割”書籍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文化繁榮的國家必定屹立不倒,興旺發(fā)達。在中國2000多年漫長的的封建歷史中,曾經(jīng)有幾次對文化的閹割——
第一次是秦朝的焚書坑儒。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為了實行思想上的統(tǒng)一,獨尊法家,禁止其它各家學說的存在,對《詩》《書》等百家經(jīng)典典籍進行焚燒,后又因故活埋了460多名儒生。從此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景不再,人文思想科技發(fā)展陷入停滯。
第二次是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客觀地講,這在當時是思想上的一次進步,但也使封建集權(quán)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特別是兩千年來一成不變的文化傳統(tǒng),使大家思想禁錮,不能推陳出新。
第三次是始于明朝的八股取士。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以八股文作為明清兩代選拔官吏的考試,禁錮了文人的思想,使文人陷入愚昧無知之中。
第四次就是清朝的文字獄。清朝時期,入主中原的滿族皇室,為了鏟除對自己不利的言論,大興文字獄,《明史》案、呂留良案是最典型的代表。
這四次文化閹割,秦始皇時期的焚書坑儒和清朝時期的文字獄最殘忍,但是八股取士對于中國的毒害最深,使中國最應該發(fā)展的數(shù)百年內(nèi),停滯不前,實在令人痛惜!
02清朝“燒書滅史”的真相大家知道,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奠定了中國疆域版圖的基礎。同時,他也是文字獄最嚴重、燒毀書籍最多的朝代。
尤其是在乾隆繼位之后,深知人民的思想才是可怕的。他認為:人民有了思想,就會對朝政和社進行批評,表達不滿。于是大興“文字獄”,大興禁書焚書之風。
例如,史書上記載的《吊時語》案:
乾隆二十一年,江蘇大旱,莊稼歉收,米價瀑漲,災民無以為生,而貪官污吏只顧自己享樂,忽視民生,不予救濟,常熟人朱恩藻十分憤慨,乃將"四書"成語湊集成文,題為《吊時語》,批評貪官。乾隆知道后,認為這是"侮圣非法,實乃莠民"。朱被殺,看過《吊時語》未告發(fā)者,也被嚴懲。
乾隆時一共禁了多少書呢?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禁掉、燒掉的書一共有3000多種,15萬部以上。從乾隆三十九年開始,武英殿前的火爐就沒有再熄滅過,軍機處的人全天監(jiān)視著燒書。
都是哪些書被禁掉、燒掉了呢?
一是關于清朝真相的史書。比如說《揚州十日記》,作者是當時的幸存者。這本書記錄了清朝的暴行,整個清朝都是禁止的。
二是宣揚民貴君輕的書。比如,明末顧炎武和黃宗羲的書,乾隆認為他們的書太有煽動性了,會啟發(fā)民智,不利于清朝的統(tǒng)治。
三是反對清朝的書。當時漢人都認為清朝不是正統(tǒng),為遏制這種觀念,有關書籍都會被禁止,畢竟?jié)M族人口太少了!
道光五年(1825)冬,龔自珍寫了一首《詠史》詩,其中有一句"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大意是,友朋聚會,本可無拘無束、暢所欲言,但席間有人談到文字獄,因不忍聽、不敢聽,只好退席,落荒而逃。
沒有人再敢說國家不好,沒有人再敢對政府發(fā)表評論。因為每個人都學會了自我審查,不必政府來查,自己已經(jīng)先閹割好了自己。
結(jié)語:“焚書滅史”是清代統(tǒng)治者加強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之一。清代統(tǒng)治者為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防止和鎮(zhèn)壓知識分子和漢人的反抗,焚書滅史,嚴重禁錮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fā)展,造成了萬馬齊喑的局面。
1、清代確實是叫大明湖 但最終湖水歸入小清河中 大概讓人感覺 明清更替符合天道 所以沒有改名 也沒說因為這個興起文字獄
2、乾隆皇帝對鐵鉉也是極力的推崇,并為鐵鉉修建鐵公祠,也就極有可能為紀念前朝的忠臣,保留大明湖的稱號。
這既宣揚了忠君精神,也顯示了自我的胸襟,最后也是給大明朝傷口上撒了把鹽,昭顯大清朝皇帝比大明朝皇帝圣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14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隋末大變局的貴族游戲,最大贏家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