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蒙古人為什么在元末戰(zhàn)爭中成為廢柴的存在呢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崖山之后無華夏,元史被當成亡國史,蒙古人將大元子民分四等,漢人反被踩在腳下,游牧民族統(tǒng)治農耕文明卻依舊不改統(tǒng)治思維,巧取豪奪的殖民歷史總是過得特別快,元末,整個政權機器已經腐朽不堪,各地烽煙四起,涌現了一大批農民軍領袖。蒙古鐵騎從前曾縱橫歐亞大陸所向披靡,成吉思汗的子孫個個馬背得天下,曾在兩塊大陸建起四個龐大的汗國,為何僅僅過幾十年后,橫掃一切的蒙古鐵騎,便在農民軍的圍剿之下脆弱不堪呢?
原因很簡單,當時間過去百年,那些日子過舒坦的蒙古人,早已不是純正的馬背民族,養(yǎng)尊處優(yōu)的日子讓戰(zhàn)斗能力迅速退化,就像清末八旗軍不堪一擊一般,蒙古人的嫡系部隊在離開草原之后成了擺設,加上統(tǒng)治了漢人的廣大地區(qū)后,蒙古人紛紛入朝做官,互相精于權斗,當大元傳到順帝手上,朝廷內部已經紛亂不堪,官員之間亂政,懶政,情況非常嚴重。
丞相伯顏壓根沒把元順帝放在眼里,他自作主張,乾綱獨斷,干了許多駭人聽聞的壞事,把漢人用于提拔底層讀書人的進階渠道,科舉考試給取消了,甚至還計劃將漢人中五個大姓全部除掉,但計劃尚未實施,就被宮廷內斗砍掉了腦袋。元順帝不甘心長期被架空,于是聯(lián)合了其他派系把伯顏處決,隨后,新任宰相也是無能之輩,各地的兵荒馬亂,為了減少財政赤字,這個叫脫脫的宰相想到一個挺現代的辦法,就是發(fā)行紙幣,造成通貨膨脹,將危機轉嫁給民間,如此一來,物價飛漲,天下大亂。脫脫是伯顏的親侄兒,順帝利用他把伯顏趕走,接著又借其他由頭將他從高位趕了下來,冷漠的宮廷劇讓人眼花繚亂,絲毫不比現代宮斗劇情遜色,而正在元朝統(tǒng)治階層亂成一團之時,幾大農民軍正在南方爭搶著地盤,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漸漸的,只剩下幾股重要的勢力。
元朝的蒙古鐵騎已沒有絲毫戰(zhàn)斗力,組織了幾場大會戰(zhàn),都被起義軍領袖張士誠擊垮,正規(guī)軍派不上用場,元順帝只好依靠地主武裝,但地主武裝漸漸做大,自然也不再把朝廷放在眼里,又和朱元璋的北伐軍打成一團,為的也是爭地盤,最終,朱元璋掃清了南方的障礙,將主要稅源地全部控制在手上,明朝定都南京,接著便開始了北伐。被蒙古人欺壓了近百年的漢人,在驅除韃虜的口號下紛紛響應,元順帝一看,沉默的羔羊終于奮起反擊,且聲勢浩大,他知道,祖先打下的基業(yè)不保,于是匆匆?guī)е⑾虮碧尤ァ?/p>
論起來也搞笑,在中原養(yǎng)尊處優(yōu)的二等蒙古人比起祖先遜色太多,在鐵木真時期,蒙古人確實是戰(zhàn)斗民族的代稱,利用機動靈活的戰(zhàn)術,將游牧民族的戰(zhàn)斗優(yōu)勢發(fā)揮到了極致,在第一批蒙古軍隊里,重騎兵占40%,剩下的60%為輕騎兵,兩者分工極為不同,伴隨著征戰(zhàn),越來越多的戰(zhàn)術體系被蒙古人所掌握和靈活運用,其中包括迂回,包抄,誘敵深入,遠射和警戒。在近戰(zhàn)過程中,蒙古騎兵使用彎刀,長矛,鐵骨朵和手斧,經過多年的跑馬圈地,蒙古騎兵不管是戰(zhàn)斗素養(yǎng)還是裝備水平,已經遠超沿路的大多數國家,甚至比當時歐洲的水平還高出了很多,而且,蒙古馬有著極好的忍饑耐渴能力,可以長距離奔襲,一名士兵出征,往往要帶2到3匹備用馬,以此來更換使用,長距離作戰(zhàn)。
蒙古人還特別注重吸收各個文明的先進發(fā)明,包括從中原學到的火箭和發(fā)石車,這些從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并發(fā)揚優(yōu)勢的蒙古人,在那近百年的時間里獲得了輝煌的戰(zhàn)績,也在后來一片笙歌之中慢慢丟失了戰(zhàn)爭技能,就這樣,隨著蒙古鐵騎的消失,元朝也走到了末路,元順帝逃回大漠,又苦撐了20余年,接著,大元分成兩大部分,雖然依舊不斷沖擊大漢民族邊界,卻也只混得打家劫舍,再沒了一統(tǒng)中原之心。
在世界歷史上,蒙古人可以說是一支讓歐亞大陸聞風喪膽,石破天驚的力量,這個起源于蒙古高原那個鳥不生蛋的地方的游牧民族,居然征服了人類歷史上最廣袤的土地,先后有一億多人因為他們而死亡,但是蒙古人當時一共才只有八十八萬,常備騎兵不到20萬,但就是這么少的軍隊,居然成為了東西方共同的夢魘,這究竟為何?其實背后有三個原因。
第一, 蒙古軍隊雖然少,但是非常強悍,蒙古高原自古以來就是紛爭不斷,由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生存環(huán)境惡劣,缺衣少食,經常爆發(fā)大規(guī)模的部落戰(zhàn)爭,草原的游牧政權也很少能夠持續(xù)超過百年,所以有胡無百年之運的說法,對于草原民族而言,整個草原上的歷史就是一部戰(zhàn)爭史,所以草原上出生的孩子從一出生就要接受基本的軍事訓練。
第二, 蒙古人擁有強大的軍事組織系統(tǒng),而且還善于運用心理戰(zhàn)。其實很多人眼中,蒙古人是純粹的野蠻人,根本沒什么智力可言,但是實際上,蒙古人雖然內政是非常粗糙,文化也比較原始,然而軍事水平卻是當時世界的一流水平,蒙古人的護身鎖子甲的制造水平非常高,防護力是超越了西方鎖子甲的。
第三, 蒙古軍隊擅長攻城掠地,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蒙古人特別擅長的就是攻城,雖然他們屬于游牧民族缺乏攻城的重武器,而且古代守城者相對于攻城者有巨大優(yōu)勢,但是,蒙古人攻城的效率可以說是冷兵器時代的世界第一,他們大致有三種方式,第一圍困,蒙古人經常圍困城市數月,由于蒙古軍隊野戰(zhàn)太強,所以圍點打援的能力可以說是恐怖至極,一旦被蒙古人圍困,城市就會徹底變成人間煉獄。
極度饑餓和蒙古人日夜攻打的恐懼將會籠罩每一個人,直到城破之日。第二是攻城武器,蒙古人由于征服了中亞西亞的阿拉伯國家,所以得到了他們的攻城機械的技術,而且由于攻破了南宋和金朝,也獲得了中國的攻城技術,蒙古人進攻城市往往是五花八門的攻城武器一起出動,既有中亞的回回炮投石機,還有火藥武器,更有恐怖的巨型攻城車,這些武器讓蒙古人攻城簡直是如虎添翼。通過強大的攻城能力,蒙古人也獲得了源源不斷的補給,對敵人更是隨意剿滅,也因此縱橫歐亞,戰(zhàn)無不勝。
而且蒙古人經常穿絲綢衣物,這種衣服可以讓箭頭射入體內的時候被包裹起來,只要輕輕一拔就能拔出,還能避免感染,蒙古軍隊的戰(zhàn)爭死亡率明顯低于其他軍隊,而且蒙古人常年生活在高寒草原,身體抵抗能力極強。
理論上來說,這個問題是有缺陷的。
我們來梳理一下,蒙古騎兵所代表的即元朝,我們梳理這段歷史會發(fā)現反元勢力是有階段性的
挑頭的是一撥人(韓山童、彭瑩玉9)真正起兵的是另一撥人(劉福通、鄒普勝、徐壽輝、郭子興)?;最后真正有實力與元朝對峙、甚至真正推翻元朝的。又是一撥人(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明玉珍)。所以蒙古騎兵不僅僅是與明軍交戰(zhàn),之前必然會有戰(zhàn)損。
蒙古騎兵不強嗎?想必通過元朝的疆圖就可以看出蒙古騎兵的實力
東起日本海、東海,西抵黑海、地中海地區(qū),北跨西伯利亞,南臨波斯灣,建立起橫跨亞歐大陸的超級大國。成吉思汗時期分封東道諸王與西道諸王,東道諸王是鐵木真之弟,大多分封于塞北東部與東北地區(qū),從屬性較強;西道諸王則是鐵木真之子,其中分封長子術赤于咸海、里海、巴爾喀什湖以北的欽察草原,后由拔都建立欽察汗國;封次子察合臺于錫爾河以北的西遼舊地,史稱察合臺汗國;三子窩闊臺分封于乃蠻舊地,后由海都建立窩闊臺汗國;塞北、漢地、東北、青藏及新疆東部則由幼子拖雷獲得,后由元朝直轄。
但是?。。?!這僅指元朝建國的初期。
明朝騎兵論戰(zhàn)斗力,和蒙古騎兵巔峰期的時候還是沒有辦法比的,不論是單兵作戰(zhàn)能力和團隊作戰(zhàn)策略,都不在一個級別上。但是問題在于,和明朝騎兵作戰(zhàn)的這群蒙古騎兵,早就稱不上是蒙古騎兵了,直接叫蒙古步兵還差不多。
蒙古騎兵的退化,類似滿清八旗子弟的退化,不過滿清八旗子弟的退化不是從清末開始的,從入關就開始了。所謂的“八旗兵”,到入關的時候滿營已經不是大多數了,主要戰(zhàn)力是“漢八旗”,等到太平天國以后,就是曾國藩、李鴻章帶來的“勇營”敲鑼打鼓替大清朝吆喝了。而我們這里所提到的,與明朝騎兵作戰(zhàn)的,嚴格意義上來說也不能稱為蒙古騎兵,稱為元朝騎兵更貼切。因為在幅員遼闊的蒙古國其他土地上,還有與忽必烈面子上過得去私底下沒有啥交情的蒙古騎兵,而這些蒙古部落并不打算學忽必烈那樣跑到北京城去做土皇帝。在他們眼里,在草原上吃到免費無污染的牛羊肉顯然更符合個人需要。
在建國初期擊敗了蒙古人之后,明朝軍隊又接二連三地擊敗了蒙古人,這一次登場的是藍玉和燕王朱棣。藍玉是在戰(zhàn)場上懂得偷奸?;谡紊蠂N瑟作死的典型,他的戰(zhàn)術就是冷兵器時代的閃電戰(zhàn),偷襲得手,立刻下死手,都是流氓打架的策略。這種人最大的缺點就是好大喜功,吹牛逼了就容易忘我,一不小心用實踐兌現了吹下的牛逼,就真的以為自己很牛逼了,結果牛吹到天上,掉下來摔個死。再一位是根正苗紅的燕王朱棣,他碰上的就不是元朝殘余勢力了,而是真正的蒙古騎兵。
但是,手握彎刀腳踩戰(zhàn)馬的蒙古騎兵準備再次發(fā)威的時候,他們的歷史給一種新興的時髦玩意兒撲滅了。
那就是火銃,也就是大明朝傳奇部隊神機營。這種原本只出現在神話傳說中的玩意兒,讓蒙古騎兵吃了大虧,這一下不僅沒有收回大都,連塞北的老本都給賠掉了。朱棣這一戰(zhàn)給蒙古騎兵帶來的震撼,成為蒙古騎兵永恒的傷疤,從此,蒙古騎兵再也沒有能夠在歷史上掀起什么波瀾。
所以說,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想要從車輪下討到一條路,就必須記住四個字:求新求變。你必須走在眾人的前面,當初蒙古人能橫掃天下,靠的就是先進的騎兵戰(zhàn)術,席卷華夏,鞭撻歐陸。所謂成也騎兵敗也騎兵,等蒙古人研究明白神機營的時候,扭過頭又發(fā)現:他們的鄰居滿人已經把騎兵戰(zhàn)術提升到了另一個高度。
元朝末期,蒙古軍隊軟弱無能的原因很簡單,元朝的統(tǒng)治已經過去上百年了,蒙古人的生活過得越來越舒服,早就不是真正的馬背上的民族了,天天養(yǎng)尊處優(yōu)的日子,致使戰(zhàn)斗力自然迅速的退化了,就像清朝末年清朝軍隊一樣。
元朝統(tǒng)一天下之后,很多蒙古人都已經入朝做官了,開始了勾心斗角的日子。離開了草原,無心軍事強化,軍隊戰(zhàn)斗力迅速下降。直到元順帝時代,朝廷已經腐敗不堪,臨近崩潰了。元順帝時期丞相伯顏獨斷朝綱,獨攬大權,壞事做盡,為禍朝廷,皇帝無能,也是促進了元朝的崩潰。
元朝后期的蒙古人相比起他們的祖先差的太多,無論是近距離作戰(zhàn)還是遠距離作戰(zhàn),都無法再與起義軍相提并論,元朝的蒙古鐵騎在幾場大會戰(zhàn)之中被起義軍攻擊得潰不成軍。地方上的武裝力量逐漸取代了皇帝的軍隊力量。后來朱元璋崛起,控制軍權,最終被蒙古壓榨了上半年的漢人終于擊潰了蒙古人的統(tǒng)治,元順帝也匆匆逃跑了。
本來蒙古人特別注重先進發(fā)明,學習了很多的火箭和發(fā)射車技能,但是在逐漸舒適的日子中,蒙古人已經丟到了這些戰(zhàn)爭的技能。蒙古鐵騎的墮落也預示著元朝走向了盡頭,又回到了北方生活,再也無法統(tǒng)一中原了。軍事力量的下降必然導致一個國家的滅亡,國家更替交換在歷史長河中是必然的走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15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