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砦搴鷣y華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五胡亂華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為凄慘的時代。西晉八王之亂爆發(fā),內斗不止,國力衰弱。匈奴、羯族、鮮卑、氐族、羌族等少數(shù)民族,趁機進入中原地區(qū),整個北方地區(qū)受到了極大的摧殘。有人認為,曹操和五胡亂華有脫不開的關系。因為曹操主政北方時,將大量的胡人內遷,其中就包括鮮卑、匈奴、氐、羌等,所以導致后來五胡亂華。我想如果曹操看見這種說法,肯定會從墳墓里爬出來大喊:“這個鍋,我不背!”
三國時期曹魏控制整個北方地區(qū),所以曹魏面對的異族是最多的,從東到西,分別有烏桓、匈奴、氐、羌等。曹魏對境內的烏桓、匈奴、氐、羌采取先征服,后遷徙分散各地居住,調其租賦,征其兵役的政策。對塞外鮮卑實行分化懷柔和招誘內附的政策,所以也有部分鮮卑內附。這樣的政策無可厚非,中原連年混戰(zhàn),人口銳減,農業(yè)生產(chǎn)很受影響。招誘少數(shù)民族內附、遷徙,一方面可以增強國力,另一方面可以解決外患。消極的后果是遷徙于關中、并州的各族人口過多,關中幾乎過半是氐、羌,為后來五胡亂華埋下了一定的隱患。
如果因為以上的理由說曹操需要為五胡亂華負責,那就太牽強了。因為曹操采取的這種政策,不論在三國時期,還是在三國之前的兩漢時期,甚至后來的西晉,大家都是這么干的。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各自有相鄰的外族,當時那種情形大家都缺人,所以征召少數(shù)民族當兵,收他們的賦稅很正常。只不過曹魏吸收、招誘的異族多一點罷了。西漢時,尤其是漢武帝之后,當時面對匈奴也開始采取吸收的政策,軍中也有少量的異族軍隊開始出現(xiàn)。所以并不能說曹操是始作俑者,西漢已經(jīng)開始這么干了。
東漢以來,西部和北部周邊的各少數(shù)民族開始不斷地向內地遷徙。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漢王朝的軍事征服以及他們?yōu)閺浹a中原兵力和勞力不足而對各少數(shù)民族的招誘。與此同時,周邊各少數(shù)民族勢力的消長變化也引起一些民族遷徙。漢末以來,胡人不斷移入中原,除漢政府鼓勵外,尚有一客觀因素,便是氣候變遷及地理因素。原來在長城以外,由于天氣干燥,一向只能畜牧;反之,長城以南則較宜農耕發(fā)展。然漢末魏晉時,北方出現(xiàn)了一次“小冰期”,氣候變得寒冷。本宜于農耕的華北 地區(qū),轉為適合游牧生活;而游牧民族原居之處,卻不宜居住,故胡人大量南下覓生計,這也是少數(shù)民族內遷的一個重要原因。
胡人內遷只是導致五胡亂華其中的一個因素,而且曹操并非胡人內遷的始作俑者,所以這個鍋,曹操不能背!五胡亂華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中原王朝自身的衰敗和動亂,從東漢末年,經(jīng)歷三國一直到西晉,其實中原王朝一直沒有恢復元氣;二是經(jīng)過“八王之亂”連年戰(zhàn)爭,人口損失相當嚴重;三是中原地區(qū)周邊各胡人部族的整體實力有了長足的進步。由于長期居住在中原地區(qū)后,他們可以從中原人民那里學到更多有關農業(yè)生產(chǎn)和手工業(yè)制作的先進技術,以及中原的先進文化;四是中原王朝向來看不起周邊少數(shù)民族,產(chǎn)生驕傲自大的心態(tài)。
有一個人不能改變歷史進程,100年后的事情論到100年前的前朝就太過了。若論負責,該負責的是司馬家和當時的豪族,尤其是潁川那一幫子人。但!曹老板為這件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首先說漢族人口的銳減,這個主要還是漢亡的問題,一個黃巾起義,李傕郭汜混戰(zhàn),啪,漢朝嗝屁差不多了,然后關中,人吃人,劉備在揚州被困的那一下人吃人是呂布的鍋,淮南為什么吃糠還不是袁術作的,但曹老板干的事那叫一個絕,屠完徐州屠河北,屠完河北征烏桓,然后……把胡人遷過來……遷過來
講道理當時缺人不假,北方也確實是他平定的,曹操不屠說不準戰(zhàn)亂更頻,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漢代大亂也只能怪我老劉家自己作還有王莽那二逼。講道理諸葛亮也遷了南方少數(shù)民族。但誰叫北方胡人出事兒了呢,關鍵人諸葛亮沒屠啊,曹老板可是屠了再遷,這幾個意思?不明擺著把計劃人口自己人砍了給外人騰地方么。
客觀講的話太冷了,后來那陣子太冷了,天一冷胡人就兇。吃不飽飯嘛,這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但是就比如說宋代遼金西夏的問題,往前說唐代藩鎮(zhèn)割據(jù)還有點道理,但也只能歸結到宋軍事太弱。就不說有沒有養(yǎng)馬地的問題,唐代開國有養(yǎng)馬地嗎,漢代從蜀地出來,也沒有養(yǎng)馬地。曹操征烏桓,諸葛亮征南蠻,漢朝都快亡了還能把蠻族按在地上打。然而曹丕一個九品中正制,演變到后來相當于直接把政權給賣了。士族選擇了司馬家拋棄了曹家,也只能說誰叫曹家當年逼獻帝禪讓呢,這回也走一遭。但是西晉本來就得國不正吧,這皇帝還一個比一個昏聵。說昏聵簡直是玷污那些昏君,只能說西晉皇帝跟北齊高家有一拼,高家還出了個蘭陵王,司馬家也就司馬衷這何不食肉糜的傻子皇帝稍顯可愛了。
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晉朝終其一朝不敢提忠只敢提孝,拉攏不了底層平民也罷,還拉攏不了一些有節(jié)操的士族。
最有毒的是他們還在給地方放權,說實話我第一次知道這個的時候覺得他們腦子秀逗了。這群人想恢復周制你造嗎,恢復五等爵制就算了還要往上去溯。那幫子人覺得秦制不行漢制不行,他們想出了一個絕招就是學人家分封諸侯。
所以說有時候那些貴族他不見得就眼光長遠,有人吹的東西兩晉貴族精英政治簡直是個笑話,這是一群中二中年搞的過家家政治。晉太菜了,菜到大家說宋積貧積弱的時候根本就沒人想起來它,一群嗑五石散的癮君子加上一個神經(jīng)病皇帝,不可能期待他們治理好國家讓北方不亂,也不可能擋住造反的胡人和連日子都過不下去跟胡人一起造反的北方漢人的。
八王之亂加上西晉統(tǒng)治腐化,墮落造成的。
八王之亂的16年中,參戰(zhàn)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害者眾多,社會經(jīng)濟嚴重破壞,西晉統(tǒng)治集團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發(fā)。
八王之亂
中國西晉時統(tǒng)治集團內部歷時16年(291~306)之久的戰(zhàn)亂。戰(zhàn)亂參與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
太熙元年(290)晉武帝臨終時命弘農大姓出身的車騎將軍、楊皇后的父親楊駿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繼立的晉惠帝是個白癡,即位后,皇后賈南風(即賈后)為了讓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權,于元康元年(291)與楚王瑋合謀, 發(fā)動禁衛(wèi)軍政變,殺死楊駿,而政權卻落在汝南王亮和元老衛(wèi)瓘手中。賈后政治野心未能實現(xiàn),當年六月,又使楚王瑋殺汝南王亮,然后反誣楚王瑋矯詔擅殺大臣,將瑋處死。賈后遂執(zhí)政,于元康九年廢太子遹,次年殺之。從此,諸王為爭奪統(tǒng)治權,展開極其兇殘的內戰(zhàn),史稱八王之亂。先是,統(tǒng)領禁軍的趙王倫聯(lián)合齊王冏起兵殺賈后。永元年(301),趙王倫廢惠帝自立。趙王倫篡位后,鎮(zhèn)許昌的齊王冏起兵討倫,鎮(zhèn)鄴的成都王穎與鎮(zhèn)守關中的河間王颙舉兵響應。洛陽城中的禁軍將領王輿也起兵反倫,迎惠帝復位,殺死趙王倫。齊王冏以大司馬入京輔政。太安元年(302)底,河間王又從關中起兵討冏,洛陽城中的長沙王乂也舉兵入宮殺齊王冏,政權落入乂手。太安二年,河間王颙、成都王穎合兵討長沙王乂。司馬颙命都督張方率精兵7萬 ,自函谷關向洛陽推進;司馬穎調動大軍20余萬,也渡河南向洛陽。二王的聯(lián)軍屢次為長沙王冏所敗。次年正月,洛陽城里的東海王越與部分禁軍合謀,擒長沙王冏,將其交給河間王颙的部將張方,被張方燒死。成都王穎入洛陽為丞相,但仍回根據(jù)地鄴城,以皇太弟身分專政,政治中心一時移到鄴城。東海王越對成都王穎的專政不滿,率領禁軍挾惠帝北上進攻鄴城。蕩陰(今河南湯陰)一戰(zhàn),被成都王穎擊敗,惠帝被俘入鄴,東海王越逃往自己的封國(今山東郯城北)。與此同時,河間王颙派張方率軍占領洛陽,接著并州刺史司馬騰(司馬越弟)與幽州刺史王浚聯(lián)兵攻破鄴城,成都王穎與惠帝投奔洛陽,轉赴長安。永興二年(305),東海王越又從山東起兵進攻關中,擊敗河間王颙。光熙元年(306),東海王越迎惠帝回洛陽,成都王穎、河間王颙相繼為其所殺,大權落入越手中,八王之亂到此終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15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揭秘,楊堅真的是被楊廣害死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