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漢景帝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西漢建立后,漢高祖劉邦認為秦朝由于沒有采用分封制,建立諸侯國。以至于當天下義軍蜂擁而起的時候,中央政權(quán)迅速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最終遭致滅亡。在吸取了秦亡的教訓(xùn)后,劉邦將西漢天下一分為二,其中以關(guān)中平原為核心的半壁江山歸中央直接管轄,而整個西漢東部則分封給諸侯王管轄。
后來當江山穩(wěn)固之后,劉邦又通過逐個擊破的方式,將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一一鏟除,最終西漢天下盡歸劉邦及其兄弟子侄所有。
在劉邦在世期間,西漢中央與各地的劉氏諸侯王之間關(guān)系密切,彼此唇齒相依??墒窃诮?jīng)歷了幾代人之后,這種關(guān)系就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原本維系皇帝與諸侯王之間的血緣紐帶隨著時間推移,變得愈加疏遠。諸侯國對中央的屏藩作用越來越小,危險卻越來越大。到了漢景帝即位后,朝廷和諸侯國之間的矛盾呈激化趨勢。前者想要加強中央集權(quán),后者想要保持獨立王國的地位。
公元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錯向漢景帝上書《削藩策》,文中直言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睗h景帝早有削藩之意,如今在得到晁錯的建議后,他認為時機已成熟,于是正式著手進行削藩。
當皇帝的削藩旨意下達到各諸侯國的時候,立即就掀起了軒然大波。這些在自己獨立王國中做慣了最高統(tǒng)治者的諸侯王們自然不甘心坐以待斃。公元前154,實力最強大的吳王劉濞聯(lián)合了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以“誅晁錯,清君側(cè)”為名,發(fā)動叛亂,歷史上將這一事件稱為“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初期,叛軍來勢洶洶,一度將朝廷軍隊打得落花流水。漢景帝召見曾在吳國做過丞相的袁盎詢問對策,袁盎說:“吳、楚七國出兵的理由是誅晁錯,清君側(cè)。而今之計唯有斬殺晁錯,撤除削藩令,如此一來,七國就會罷兵了?!?/p>
袁盎的這種說法有道理嗎?答案明顯是腐儒之見。自古以來,造反起兵永遠就只有一條路,要么成功,要么成仁。絕對沒有中途收兵,然后雙方還能和和氣氣,歡聚一堂的事情。漢景帝作為一名老練的政治家,肯定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然而,知道歸知道,漢景帝卻還是下令將他甚為倚重的晁錯腰斬于市。一代名臣就這樣成為了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那么漢景帝為什么在明知殺晁錯也無法阻止叛亂的情況下,仍然愿意犧牲掉晁錯呢?其實有著重要的政治目的。
當時叛軍打著“誅晁錯,清君側(cè)”的旗號起兵,許多不明就里的吃瓜群眾以為朝廷里真的出了小人,君王被奸人所挾持,急等著各路諸侯進京勤王,因此他們自然積極支持諸侯王的“義舉”。然而在漢景帝殺掉晁錯后,叛軍就師出無名,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繼續(xù)進兵就等于承認自己是天下人共擊之的亂臣賊子,退兵更是死路一條。所以漢景帝在選擇犧牲掉晁錯后,換來的是天下的人心,對他而言顯然是非常劃算的事情。后來“七國之亂”在短短三個月時間內(nèi)就被平定,晁錯之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當然,此事對晁錯來說非常不公平。但在帝制時代中,每個人都是帝王手中的棋子,正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便像晁錯這樣位高權(quán)重的名臣,在很多時候也同樣沒有自主選擇的權(quán)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15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項羽擺了鴻門宴,那他為什么又不殺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