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中劉備攻打東吳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真的只是為了給關羽報仇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根據(jù)《三國志》記載,劉備,字玄德,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是漢室宗親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人,自小和母親以販履編席為生,后來建立蜀漢政權,和曹操的魏國以及江東的孫權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歷史時期"三國鼎立"。
大家都知道,在關羽敗走麥城之時,被東吳孫權殺害,劉備在得知消息后,悲痛不已,發(fā)誓要為關羽報仇,于公元二二一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向東吳發(fā)兵,這也就是三國歷史中著名的"夷陵之戰(zhàn)"。那么,劉備真的只是為了給關羽報仇嗎?或許有,但是絕對不是主要原因,具體從下面幾點說明:
第一, 從個人情感來說劉關張三人情同兄弟,關羽死了,如果劉備不作出任何反應會寒了蜀漢將士的心,這對于穩(wěn)定大局非常不利,要知道,蜀漢取得天下靠的是人和。
第二, 從大局來說,諸葛亮曾經(jīng)在《隆中對》中說過: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所以說這兩個地方對劉備來說非常重要,可以說這兩個地方就是蜀漢的核心所在,所以劉備必須把荊州奪回來用以保證內(nèi)部的穩(wěn)定,因為這對于劉備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至關重要,所以攻吳是必須的。
最重要的一點是,荊州在東吳的手中時間并不長,根基相對來說還不穩(wěn)定,所以要奪回荊州也不是沒有可能。
第三, 就是當時的魏國內(nèi)亂,已經(jīng)無力進犯,而吳國自從呂蒙死后,后繼無人,劉備認為自己征戰(zhàn)多年經(jīng)驗老到,可以輕易的滅掉東吳,說白了就是有點自信過頭還有就是輕視東吳,這點從《三國演義》中劉備得知東吳拜陸遜為帥時表現(xiàn)得那種不屑就能看得出來。
所以,從上述就可以看出,劉備出兵伐吳是有為關羽報仇的原因,但是更多的可能就在于想要收復荊州滅掉東吳,而關羽的死就成為了一個劉備伐吳的導火索。
接來下我們再說說劉備伐吳的戰(zhàn)略到底是對是錯呢,小編從下面幾點分析了一下:
從當時三國鼎立的形勢來看,小編認為,劉備伐吳的戰(zhàn)略是對的,而且時機把握得很準,我們從以下幾點來說明:
第一, 在劉備入川以后,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jīng)初步形成,我們從當時的魏蜀吳三國的實力來看,魏國地廣人盛,兵多將廣,而且交通發(fā)達,易于各個城池互相支援;而蜀國占據(jù)西川,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國力經(jīng)過發(fā)展以后也算強盛;東吳雖說世居江東,但是軍事實力相對來說比較弱,只有一道長江作為天險。
所以,總體來看,魏國在當時實力最強,蜀國次之,東吳最弱,劉備要是想要一統(tǒng)天下,匡扶漢室,那就必須要先打敗一方,在謀取天下,而如果自己和魏國開戰(zhàn),不管是從軍事實力還是從經(jīng)濟實力來說,他基本上是沒有任何勝算的,而如果把這個對象換做東吳,劉備認為自己的勝算還是很大的,而且,如果這場戰(zhàn)爭能夠勝利,蜀國的國力一定能夠再次大漲,軍事實力也一定可以再次增強,到時候再去和魏國開戰(zhàn),自己的勝率會很大程度的增加,而這種戰(zhàn)略思想在春秋時期最為常用,要說用的最好的莫過于秦始皇了。
第二, 蜀國雖然擁有天然益州天險,易守難攻,但是要謀取天下,就必須走出西川,在西川之外建立基業(yè),而這個最好的地方就是,荊州,《三國志》中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也對劉備說過"將軍欲成霸業(yè),先取荊州為家,建立基業(yè),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劉備也一直按照這個戰(zhàn)略方針在走,可是,荊州已經(jīng)丟失,這就對劉備的戰(zhàn)略方針影響巨大,荊州的丟失也就意味著劉備失去了謀取中原的重要根據(jù)地,所以,奪回荊州是勢在必行的,到這也許有人會說,為什么一定要奪取荊州,我們看一看地圖就可以知道,蜀國西面是青藏高原,而北面緊鄰魏國,中間有祈連山作為間隔,東面為荊州,如果要是放棄了荊州,那就只能北出祁山了,但北出祁山比攻荊州更加困難,這一點我們從諸葛亮幾次兵出祁山北伐所得戰(zhàn)果就可以看得出來。
第三, 我們從蜀國攻打東吳的時機來看,劉備把握的也非常到位,當時,劉備攻打荊州時,距離關羽被殺已經(jīng)過了兩年,蜀國的兵將也得到了休整,兵力更是得到了增強,與此同時,蜀國的國力也在這兩年的時間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最重要的是蜀國的兵將,并未忘記荊州的恥辱,對于奪回荊州士氣前所未有的強大,而且當時蜀國的一些隨劉備東征西討的老將領都還健在,這也正是劉備在攻打東吳前期所向披靡的主要原因。
但是大家都知道,蜀國伐吳最終還是失敗了,小編覺得,這之中和劉備自身的戰(zhàn)術指揮和素養(yǎng)有很大的關系,首先,劉備本身可能還沒有達到以圖天下的戰(zhàn)術素養(yǎng),這個我們可以從后期劉備對東吳的戰(zhàn)術指揮上可以看出;其次,那就是劉備關于用人上面的問題,在當時劉備伐吳時,跟隨劉備去的基本上都是初出茅廬的新人,或者就是沒有經(jīng)歷過大場面的新兵,而能獨當一面的大將很少,再加上劉備的謀士諸葛亮并未隨軍;最后,劉備自己對于東吳的輕視也是很致命的一點,還有就是隨著蜀軍的深入,糧草不能及時供給,士兵不能得到及時休整,實力自然也是大打折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17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楊儀踩著魏延的頭顱說了哪七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