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百姓生活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1582年8月,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從澳門登陸,來到了明朝時期的中國。在往后的二十多年里,他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廣泛了解中國的民族與風俗。利瑪竇從澳門一路向北,先后去過了肇慶、韶州、南昌和南京,最后到達北京,見過萬歷皇帝,并死在那里。晚年時,利瑪竇用意大利語為其他傳教士寫了大量介紹中國的信件,向歐洲人講述這個古老的國度,這些文件后來被另一個傳教士金尼閣匯編到了一起,取名為《基督教遠征中國史》,一般被稱為《中國札記》。
利瑪竇作為一個外國人,如實地記載下了在明朝時的見聞,透過這本《札記》,我們可以了解到明朝人的一些生活日常,在讀過之后,你是否會思考這么一個問題:假如能夠穿越回明朝,你愿意過這種生活嗎?
明朝人重視繁文縟禮,以至于在上面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導致私人時間與空間都很有限。日常生活主要忙于各種社會交際。
古代的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當一個外國人來到這個神秘的國度之后,必然會被當?shù)氐娜说母鞣N禮節(jié)所吸引。對于明朝人來說,禮節(jié)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多到了繁瑣的程度。就連利瑪竇這個洋人也驚嘆道:“他們的禮儀那么多,實在浪費了他們的大部分時間?!?/p>
明朝人穿著袖口很大的衣服,他們在見面的時候會互相行禮。雙方都把手縮在袖子里,然后互相彎腰作揖,同時壓低聲調(diào)重復地說“請”,以此來表示尊敬。如果是第一次見面或者是久別重逢的話,那么除了作揖之外,還需要觸地磕頭,被跪拜的一方往往是長輩或者上級,他們會微微向前躬身或者點頭作答。因此,對于古人的生活方式來說,跪拜與作揖是每天必須做的事情,所謂“晨昏定省”,這種禮節(jié)占據(jù)了人們大部分的時間。如果你真的向往古代的生活方式的話,就必須得有足夠的耐心去完成繁文縟禮。
古人間的交往非常注重禮節(jié),假如有親友來家拜訪,那么在他走后,主人家就得準備回訪,即使是沒有要緊的事,也得抽空到對方家里去坐坐,不然就會被視為失禮。在拜訪之前,得先派門房去對方家里呈遞一份拜帖,上面寫有自己的姓名以及幾句問候的話,以便對方事先做好接待事宜。對于古人來說,整天宅在家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們幾乎每天都有這種回訪的社會義務,或者到朋友家吃頓飯、或者到上司家喝杯茶,以便建立起人情關系。假如你連續(xù)兩天不出門,人家就會認為你生病了,然后登門來拜訪。當然了,每次拜訪都不能空手而來,必須攜帶一些禮品,以表示敬意。
因此,古人說“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對于貧困的百姓而言,沒有經(jīng)濟實力來支持繁文縟禮,也就失去進入上流社會社交圈里的機會,一輩子只能像牲口一樣耕田種地——古人的生活并不美好。
社交禮節(jié)占據(jù)了生活的大部分時間
明朝人飯桌上的飲食文化。尊卑等級無處不在,以喝為主,以吃為輔,一天內(nèi)可能會有七八次飯局。
在讀《水滸傳》時,我們都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好像古人一天要吃七八頓飯一樣。例如第三十八回寫宋江一日正與差撥在抄事房吃酒,差撥提醒他要送人情給節(jié)級,宋江不以為然;之后那個節(jié)級果然來索要,爭執(zhí)之下,宋江才得知這個節(jié)級就是戴宗,于是二人便進入江州城,在一個臨街酒肆里吃飯,喝得正歡時又遇上了李逵,三人同坐一席喝酒。席散后李逵自去賭博,宋江因怕他鬧事,又邀請同去潯陽江邊的琵琶亭酒館再吃一杯。之后因宋江有意吃魚,李逵便下樓與張順賭斗。宋江因見李逵吃虧,急忙勸解了二人,大家又繼續(xù)上樓重新開席。傍晚時分,張順送給宋江兩尾鯉魚。宋江回到牢城后,一尾贈給了管營,留一尾自吃,結(jié)果四更天起來害肚子??傆嬒聵牵谓惶熘辽俪粤宋孱D飯!
那么古人真的有這么大的食量以至于一天要吃三頓以上嗎?在利瑪竇的《中國札記》中也給出了解釋,原來古人的飯桌文化以飲酒為主,吃食物反而是次要的。
明朝人的宴會說起來更像是酒會,在富貴人家那里,幾乎每天都會舉辦,因為明朝人認為宴會是表示友誼的最高形式。在客人登門以后,主人會將其引至前廳拜茶,雙方互相寒暄幾句,然后再進入餐廳去就座。在全體用餐之前,主人會拿起一只碗并斟滿酒,然后從餐廳走到院子里,朝南方向?qū)⒕茷⒃诘厣希员硎揪刺?。之后再回來向每一位客人鞠躬行禮,邀請入座,命仆人斟上酒。主人便雙手舉起酒杯,然后慢慢放下來,邀請大家共飲。古人用來喝酒的杯子很小,但他們并不是一口喝凈,而是采用啜飲的方式,一口一口的喝,重復四五次才喝完一小杯。在這樣做之后,仆人才將菜肴端上來,所有人都舉起筷子夾菜,吃完一口后便放下,以示意仆人繼續(xù)斟酒。利瑪竇說:“吃喝的儀式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重復,但是喝要比吃的時間多?!?/p>
了解完古人吃飯的過程后,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他們用餐時間那么長,用餐次數(shù)那么頻繁了。
明朝人的宗法觀念濃重,十分注重孝道,而且規(guī)定同姓之人,即使沒有血緣關系,也不得通婚。
從西周開始,中國就一直是一個宗法社會,“家天下”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明朝的各類道德書籍無不以孝道為核心,要求子女必須遵從父母及長輩的教誨。每一個家庭都有著嚴格的規(guī)矩:規(guī)定孩子們在長輩面前必須側(cè)著身子坐,學生對于老師也是如此。
明朝人一般結(jié)婚得比較早,但子女們的婚姻是由父母操辦的,無須雙方當事人的同意,有時候才會征詢他們的意見?;橐鲋v究門當戶對,男子所娶的妻子,其家境必須跟自己相仿,要考慮門第或財產(chǎn)。富貴人家里,男子雖然只能娶一個由父母指定的妻子,但他們還能自由選擇納妾。只有你要錢,隨時可以支付一百錠的金子從窮人家里買小老婆。因為納妾是男子的自由選擇,而且挑選的標準一般是姿容,所以在明朝時期,許多人并不愛自己的妻子,反而更喜歡小妾。但是在長輩與禮法的制約下,他們也不能夠隨意更易正妻與小妾的地位,就連當朝的萬歷皇帝也無可奈何。
在古代,中國人還有一個重要的婚姻原則必須嚴格遵守,那就是同姓之人不得通婚,盡管他們之間并不一定有血緣關系。因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相信“同姓通婚,其生不藩”的說法。耐人尋味的是,這并非出于血親關系上的考慮,因為許多人依然為他們的孩子指定母系的親屬為配偶,這在明朝見怪不怪。
古人的日常生活以禮法為中心,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我們當?shù)厝艘驗閷糯狈α私猓猿⑵涿阑?。許多人追求漢服之美,向往文明禮儀的大明國度,這種偏好古典的審美傾向自然無可厚非,但歷史的真相還是要說清楚。
魯迅在《老調(diào)子已經(jīng)唱完》中說:“中國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人的痛苦換來的。無論是中國人,外國人,凡是稱贊中國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边@話說得雖然有過激之嫌,卻也是大實話。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古代的中國號稱禮儀之邦,卻又講“禮不下庶人”;雖說漢服之美,然而大部分百姓穿的只是粗劣布衫;上層士大夫?qū)ρ笕孙@擺琴棋書畫,卻掩蓋不了全國大部分人口都是文盲的事實。
從跪拜、作揖到等級森嚴的餐桌酒文化,無不顯示著中國文化里的糟粕部分——那就是要讓人卑下,讓人挺不起腰桿子來。
古代社會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人們被祖?zhèn)鞯亩Y節(jié)弄得頭昏腦脹,忙于應酬各種無聊的社交,被宗法社會壓縮得毫無個人空間。假如讓你回到明朝,不僅玩不了手機、打不了游戲,甚至連睡個懶覺都有怠慢禮法、忤逆長輩的嫌疑。珍惜當下,活在當下,過好每一天的日子才是最重要。
大明王朝自朱元璋開國以來,一直維系著的就是以民為本的政治方略,但畢竟是封建王朝,君主專制下的明帝國也同樣有著明君與昏君?;杈覀兙筒徽f了,明武宗,明世宗就是典例。我們來說一下明朝時期的好皇帝們,都有誰,并且誰在位的時候,老百姓的日子最好過。
明仁宗朱高熾
仁宗皇帝的老爸是朱棣。說起朱棣,那也算得上是一個明君,雖然他的皇位是從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手中奪過來的,但是憑借著自己的文治武功,開創(chuàng)了?永樂盛世?。在此之前的皇權(quán)之爭中,大明王朝一直處于內(nèi)戰(zhàn)狀態(tài),但是當內(nèi)戰(zhàn)平息之后,朱棣就繼續(xù)實行休養(yǎng)生息,移民屯田和獎勵墾荒的政策,同時還嚴懲貪官污吏,賑濟災民。隨著這些舉措的施行,社會生產(chǎn)逐漸得到了回復,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又繁榮起來。在永樂時期,國庫糧食充足,百姓安居樂業(yè),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冶鐵業(yè)和造船業(yè)變得十分發(fā)達,這也才有了后來的?鄭和下西洋?。
其實總的來看,朱棣也是明朝的一個好皇帝,但是其之前所實行的各種暴力壓迫和殘忍屠殺也傷害了不少人。后面雖然國家得到了一定的緩沖和前進,但是人民的生活也并非就那么好。
但是仁宗時期就大不一樣了。
仁宗是朱棣的長子,明帝國的第四位皇帝,同時他還是一位仁厚的儒者,愛護臣子,體恤百姓,并且善于治國。只可惜在位僅10個月就去世了。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白壽彝先生曾這樣評價他:
?盡管人中在位時間短,但其所施行的政策卻為宣宗一朝所繼承,以致后代史學家將這一時期從稱為?仁、宣致治
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是仁宗的長子,仁宗生前所實行的政策在他上臺之后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宣宗繼位守成,延續(xù)了明帝國開國六十年以來的基業(yè),提倡以德治國,迎來了明朝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宣宗在位的時候,不僅繼續(xù)重用他老爸時期的重臣,還像他父親一樣,非常體恤百姓。為此他還總結(jié)出一條經(jīng)驗:與民休養(yǎng)生息,則國家興盛;大興土木兵戈,則國家衰弱。特別有意思的是,在宣德五年的時候,宣宗去拜謁皇陵,回來的路上看見有個農(nóng)民在耕地,于是便命令停下,親自從這個農(nóng)民手中接過了犁耙,親身體驗勞作的辛苦?;鼐┲螅€親自作了一篇《耕夫記》來勉勵自己和朝臣。
但是他晚年治下的大明貪污腐敗也變得尤為嚴重。以致于到了武宗朱厚照的時候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明朝百姓“吃什么”的話題,就把多少歐洲讀者看得流口水:葡萄牙人克魯士的《中國志》形容明朝老百姓“極好吃喝”,除了大米小麥之類的主食以及蔬菜外,還生活在這個年代,感到非常的幸福。各種徭役都取消了,繳納的賦稅也很少。一石稻米才一千文錢,每年兩次成熟。
當然了,也有一些皇帝在吃上面有比較特殊的愛好,如嘉靖皇帝,天天修道煉丹,非要“茹素”,可是真讓他吃素菜他也咽不下去,沒法子,太監(jiān)們只好偷偷的在素菜里摻上葷油、豬血給嘉靖皇帝吃。又如隆慶皇帝,最愛吃驢腸子,但聽太監(jiān)說吃驢腸子一天就要殺一頭驢,很快就不吃了。
上聯(lián)是:自古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從古至今,上至王公貴族,下至普通百姓,吃飯,永遠是頭等大事。只有填飽了肚子,也才有機會去思考別的事。那么生活在明代的百姓,明朝時期傳入中國的食物有玉米、馬鈴薯(土豆)、紅薯(地瓜)、花生、辣椒、西紅柿(番茄)、菠蘿、豆角。
明朝和現(xiàn)在擁有的食材種類相差不大,所以中上層的明朝百姓吃的和現(xiàn)在的大部分普通老百姓差不多,當然,頂級的貴族吃的自然比現(xiàn)在的老百姓吃的好一些,所以很關心老百姓的生產(chǎn)生活問題。明朝實行移民墾荒和屯田政策,耕地數(shù)量達到七百八十多萬頃,這一水平甚至到了后世的“康乾盛世”都沒有被打破。而且明朝還大力引進經(jīng)濟作物,宋代開放宵禁開始,中國人已經(jīng)一日三餐了。但有沒有三餐吃,一看經(jīng)濟,二看心情。比如我就因為經(jīng)常晚起不吃早餐。
明代的飲食風俗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嘉靖以前的前期,明代社會各階層成員的飲宴等日常生活消費標準,均遵循封建王朝的禮制及嚴格限定,很少有違禮逾制的事情;但是體現(xiàn)的是還是明朝的飲食比較豐盛,都是士紳地主階層的,他們都是一日三餐,而且在飲茶或者晚上還有點心之類的。
宋代對商業(yè)的態(tài)度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是最開放的,商業(yè)的興盛,尤其是海外貿(mào)易的發(fā)展極大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清代沿襲明末的商業(yè)思想,輕視商人,“片板不得下?!?,嚴重阻撓了商業(yè)的發(fā)展尤其是海外貿(mào)易,造成了貨物無法流通,百姓的生活水平降低是必然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1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