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犯人都是午時三刻被處死嗎,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我們在看電視劇或者小說演義時,時??吹侥切┍慌兴佬痰姆溉硕紩谖鐣r三刻被斬首示眾。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其實古代犯人行刑并不是都在午時三刻的,小說演義、電視劇看多了。于是我們就認為古代犯人斬首都在午時三刻,其實這個說法并不是十分準確。
午時行刑居多,但并非一定在三刻
誠然在古代很多犯人的行刑時間會在午時,但是并非一定在三刻這樣的固定的時間。事實上,除了明朝之外,基本上沒有哪個朝代明確的記載了犯人行刑一定會在午時三刻。但是大部分犯人的行刑都會放在午時,這點是可以明確的。
在古代之所以會選擇在中午對犯人行刑,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古人比較迷信。古人對于神鬼之說還是比較相信的,在他們看來一天之中中午的陽氣是最旺盛的。選擇在中午斬首,可以用這股陽氣來壓制、化解囚犯死后帶來的陰氣、怨氣,防止這些被斬首囚犯的鬼魂來糾纏判決的法官、監(jiān)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以及和他被處死有關(guān)聯(lián)的人員。
除了害怕“鬼魂”的糾纏之外,還有一點是比較“人道”的考慮。我們都知道在中午大太陽底下站久了,人都會犯困、疲倦。這時候人會處在“伏枕”的邊緣,趁著犯人迷迷糊糊的時候,一刀下去能夠或多或少的減輕犯人的痛苦。
隨便補充說明一下,在古代午時三刻行刑的不是沒有只是很少,除了那些犯下滔天大罪的犯人,那些普通犯人都不會安排在午時三刻行刑。因為在古人眼里,午時三刻行刑死后鬼魂會煙消云散,普通犯人的話是不會剝奪他們做鬼的權(quán)利。但是那些窮兇極惡的犯人們就一定要在午時三刻行刑,剝奪他們做鬼的機會。
古代有嚴格的行刑時間
事實上古代是有嚴格的行刑時間的,除了午時三刻之外,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個詞應當就是“秋后問斬”。據(jù)《禮記·月令》記載:“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這是古代關(guān)于“秋后問斬”的最早記錄,而將“秋后問斬”上升到法律高度的則是在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面說道:“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漢武帝重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古代犯人斬首的真實時間真的是午時三刻嗎?
在之后,董仲舒的這一套“四政若四時”的理論也得到了實踐。
從漢代之后,歷朝歷代都遵循著“秋后問斬”的這一套理論,唐、宋、明三朝的法律都有明文規(guī)定:除了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犯人之外,均不得在立春之后秋分之前執(zhí)行死刑。清朝也規(guī)定,死刑犯要在秋季處決。順便說一句,選擇在秋季也有一點還是跟古人的迷信有關(guān)。在他們看來春夏是一個萬物生長的季節(jié),秋冬則是萬物蟄伏的季節(jié),選擇在這樣的季節(jié)也符合萬物生長的規(guī)律。
中午,向來都是非常熱的時候。而在古代,午時三刻,更是一個特殊的時間,因為這是一個斬首的好時候。
那么,問題就來了,為什么古代要在午時三刻斬首犯人呢?背后究竟有什么隱情呢?接下來,我們就來揭秘午時三刻斬首犯人背后的秘密。
一、午時三刻的由來
在影視劇中,我們經(jīng)??梢钥吹竭@樣的場景,某某人犯了大罪,于是官老爺一拍案,喝道:?拖出去,午時三刻斬首示眾!?
于是,在我們的固有認知中,斬首是要選在午時三刻的,背后的原因我們后面再來探討,我們先來說說午時三刻的由來。
古代劃分時間,并不是按我們現(xiàn)在的時針分針和秒針計算的,而是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又分8刻,每刻相當于現(xiàn)在的15分鐘。
當然,時辰和刻,與現(xiàn)在的時間換算,其中會有些許誤差,不過,我們大概可以知道,古時的午時三刻,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十一點四十五分左右,是一天之中溫度非常高非常炎熱的時刻。
二、午時三刻陽氣最重
在以前的陰陽家們看來,午時三刻便是一天之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斬首又是一件陰氣極重的事情。所以,午時三刻斬首,正好以陽氣克制陰氣。
可別當是封建迷信沒人理,古人可是很吃這一套的,他們非常信奉陰陽五行,所以古人普遍覺得午時三刻是一天中陽氣最重的時刻。
那么,陽氣重又和斬首有什么關(guān)系呢?
首先,人們是怕犯人死后的鬼魂不散,來糾纏執(zhí)法官和劊子手,鬧得不得安寧,所以想用正午的陽氣來鎮(zhèn)壓鬼魂的陰氣,這樣才可保太平。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午時三刻處斬的犯人,將會魂飛魄散,連鬼也做不成。所以,作為對那些罪大惡極,窮兇極惡的犯人的懲罰,把時間選在午時三刻是再合適不過了。
不過,因為午時三刻斬首連鬼也做不成,實在太過慘烈,所以一般在這個時候行刑的.都是十惡不赦的大惡人。不僅奪走他的命,還要奪走他做鬼的權(quán)利。
就連平常祭祀,也是萬萬不敢在這個時候宰殺牲畜的。畢竟,不僅要人家的命,還讓人家魂飛魄散,實在太不符合人道主義了,雖然是牲畜,但也不能如此殘忍呀。
而且,這本就是對神明進行的祭祀,讓神明看見如此殘忍的一幕,自然也是不太妥當?shù)摹?/p>
三、減少犯人痛苦
其實,將斬首的時間選在午時三刻,除了前面那個比較殘忍的原因外,還有一個稍微人道主義的原因,那就是減輕犯人的痛苦。
眾所周知,午時三刻處于中午,是一天中溫度非常高非常炎熱的時候,選在這個時候,必定曬得人頭暈目眩,昏昏沉沉。
而中午又正好是睡午覺的時間,犯人昏昏欲睡。在這種情況下行刑,可以減輕犯人的痛苦。要不然在意志清醒的情況下目睹自己被斬首,這場面誰受得了?
并且,犯人大多是大早上被押送過來的,一路被押送到行刑地,又沒吃多少東西,肯定疲憊不堪,不至于在刑場上活蹦亂跳的,也省去了諸多麻煩。
不然,要是犯人精力充沛,來個大鬧刑場什么的,那誰吃得消?要是一不留神讓犯人跑了,那就更要命了。比如要是來個人來劫法場,那可就難辦了。
不過,無論出于什么原因,在犯人頭腦昏昏沉沉,意識不太清醒的情況下,一刀結(jié)果,給個痛快,自然免去了犯人的諸多痛苦,也算是比較人道的做法了。
四、午時三刻行刑實則很少
可能是受影視劇的誤導,所以讓我們覺得犯人都是午時三刻行刑的。
實則不然,除了明朝有記載,犯人在午時三刻行刑,其他朝代都是沒有明確記載的。
事實上,古代在午時三刻斬首的犯人很少,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犯人確實是在午時斬首的。
前面也說過了,午時三刻斬首的犯人會魂飛魄散,連鬼也做不成,更不能轉(zhuǎn)世投胎,這種懲罰實在是戾氣太重,太過兇殘。
所以若非罪大惡極的犯人,一般是用不著午時三刻行刑的。
對于一般要斬首的犯人,還是會選擇在午時斬首,這個時候雖然陽氣也重,能夠壓制斬首的陰氣,但是犯人死后還是可以留下鬼魂去投胎轉(zhuǎn)世的。
反正,古人是很信這一套的。
古人對于行刑時間是非常嚴格的,除了午時三刻,還有一個我們比較熟悉的詞,那就是秋后問斬。
古代執(zhí)行死刑的時候大多都是選擇午時三刻,是因為午時三刻的時候,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也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
古人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判決的法官、監(jiān)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以及和他被處死有關(guān)聯(lián)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現(xiàn),用旺盛的陽氣來沖淡殺人的陰氣。其次,在午時三刻,人的精力最為不好,處于快要睡著的邊緣,所以此刻處決犯人,犯人也懵懂欲睡的,腦袋落地的瞬間,也許痛苦會減少很多。
這樣看來,選擇這樣的時間來處決犯人,有體諒犯人的考慮。而午時三刻是現(xiàn)在的幾點,我們要先分析午時。古時候的時間是按照時辰來計算的。一個時辰等于兩小時,午時也就是11:00-13:00之間。三刻的解釋就比較嚴謹了。古代當時計時沒有鐘表。用的是漏壺,滴水的那種。這種漏壺分兩部分,一個管往下滴水的叫滴水,一個管接水的叫受水。受水壺里有刻度,計時就看這個刻度。12個時辰分成了100刻度,一個刻度就約相當于現(xiàn)在的十五分鐘?,F(xiàn)在說15分鐘作一刻鐘其實來源就在這。
午在地支里屬陽火,又是午門又是午時,都是陽極。午時一過四刻,就陽極陰生,往陰了轉(zhuǎn)了。子時同樣的道理。所以午時三刻就是現(xiàn)在的約11:45分。午時三刻行刑也是為了執(zhí)行的官員,也是為了犯罪的罪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19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