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公元前四百零三年,魏斯、韓虔、趙籍三人通過賄賂周威烈王,被加封為諸侯,正式取代晉國,建立了趙魏韓三國,魏斯就是那位雄才大略的魏文侯。
魏文侯正式建立了魏國之后,因為魏國地處四戰(zhàn)之地,如果魏國不能強大起來,那么必然會讓周邊的國家給吞并,于是,魏文侯開始大膽啟用出身卑微的李悝、吳起等人變法改革,后來,魏國又形成了西河學派,取代孔子故里曲阜成為了天下文化的中心,匯聚了戰(zhàn)國時期的大批人才。
孫皓暉先生在《大秦帝國》中曾提到魏國滅亡的原因,皆是因為“失才”,那么,魏國到底失去了哪些人才?
一、吳起
吳起這個人,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吳起是最早跟著魏文侯的一批人,魏國的軍事改革就是在吳起主持下開展的,那支聞名天下的“魏武卒”就是吳起一手編練出來的。在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期間,魏國對秦國的作戰(zhàn)屢戰(zhàn)屢勝,從秦國手中奪取了大片領土。
在魏國名臣李悝、翟璜等人去世之后,他就成為了魏國朝堂之上不論是資歷還是戰(zhàn)功都數一數二的重臣,可是,魏文侯的繼任者,也就是當年曾和吳起攜手攻秦的魏武侯,對于吳起這種出身低微的臣子并不待見。在挑選李悝的繼任者之時,吳起本以為自己絕對能夠坐上魏國相國之位,但是魏武侯卻啟用了出身貴胄的田文為相,反而是疏遠了戰(zhàn)功赫赫的吳起。
后來,公叔痤又設計陷害了吳起,吳起為求自保,于是出走楚國,在楚國,吳起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使得楚國這個“老大帝國”重煥生機,沒少給魏國找麻煩。
二、商鞅
商鞅是衛(wèi)國人,后來去到了天下文化中心——魏國,師從魏國重臣公叔痤,被公叔痤十分重視,但是因為魏國那條不成文的用人制度,商鞅一直沒能有在魏國朝堂之上施展拳腳的機會。
后來,秦孝公深感秦國困境,于是向天下廣發(fā)《求賢令》,商鞅深感魏國不會給自己施展拳腳的機會,商鞅便離開了魏國,去到了西陲的秦國,結果受到了求賢若渴的秦孝公優(yōu)待,被任命為執(zhí)掌軍政大權的左庶長,開始主持變法。
就在秦國正在崛起的同時,魏國被后來居上的齊國一頓胖揍,打得鼻青臉腫,秦孝公見一雪百年之恥的機會來了,于是就派商鞅兵出崤函,重奪河西失地,全殲了魏國鎮(zhèn)守河西的大軍,又狠狠地踹了風雨飄搖的魏國一腳。
三、公孫衍
公孫衍是魏國人,原本在魏國效力,擔任犀首一職,但是卻一直沒有受到重用。心灰意冷的公孫衍出走秦國,受到了剛剛親政不久,苦于沒有能臣輔政的秦惠文王的重用,于是,公孫衍很快就被秦惠文王委以要職,后來又擔任秦軍主將,率軍出征河西,殲滅了魏國駐守河西的大軍,俘殺了魏軍主將龍賈。
在此戰(zhàn)之后,魏國面對秦國不得不低頭,公孫衍也被秦惠文王拜為大良造(當時的秦國未設開府丞相,大良造職權與六國開府丞相相似)。
四、張儀
張儀是魏國人,師從那位神秘的鬼谷子,學習縱橫之道,學成之后,先是回到了魏國,游說魏惠王,但是因為出身問題,一直沒能得到重用。于是張儀又去游說列國君王,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張儀并未得到列國君王的重用,張儀游說列國無果之后,又輾轉去了秦國。
在秦國,張儀在朝堂之上提出了連橫之策,被秦惠文王拜為客卿,后來,公孫衍因為收受魏惠王的賄賂,被秦惠文王罷免。相仿山東六國,設開府丞相,并且將張儀拜為秦國相國,主持秦國邦交大事。張儀在秦國任相國之時,對于自己的母國毫不手軟,沒給秦惠文王出謀劃策,打擊魏國。
離開魏國去到秦國、齊國等國家的人才還有孫臏、范雎、尉繚子等人,這些出走別國的人才,特別是去到秦國的魏國人才,正好湊齊了從秦孝公到秦王政數代君王所需的輔政人才,間接使得魏國走向了滅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19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