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合縱攻秦中秦國遭遇慘敗,白起為什么不出現(xiàn)?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秦國原本地處西陲,歷史進入戰(zhàn)國后魏國第一個崛起,秦國在魏文侯和吳起的連番打擊下退守至洛水以西,連河西之地都被魏國奪了去;秦獻公時期秦國雖然實力有所恢復,但仍然是被魏國壓著打,直到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并于前356年正式變法后,秦國才真正開始崛起。
秦國崛起的過程其實也是其軍事上取得一連串勝利的過程:前341年商鞅趁魏國馬陵之戰(zhàn)慘敗之際拉開了第五次河西之戰(zhàn)的序幕,并誘俘了魏將公子卬;前339年岸門之戰(zhàn)秦軍再次大敗魏軍并俘虜主將魏錯;前332年開始的雕陰之戰(zhàn)秦軍又一次大敗魏軍并俘虜了主將龍賈,幾次大戰(zhàn)魏國均大敗于秦國之手,魏惠王割地求和,把河西之地全部歸還給了秦國。
秦國并不滿足于此,連續(xù)對魏國用兵,魏國河東汾陰、皮氏、曲沃等要地落入秦國之手,秦國兵勢如此之強,引起了關東六國的不安和警惕,于是在前318年和前298年連續(xù)發(fā)動兩次合縱攻秦之戰(zhàn),第一次秦國大勝,第二次齊、韓、魏三國組成聯(lián)軍以齊國名將匡章為主帥一舉攻入函谷關,秦國遭遇商鞅變法后的最大慘敗,秦昭襄王大驚之下只能主動割地求和。
商鞅變法之前不說,商鞅變法后秦軍戰(zhàn)斗力迅速提升,連戰(zhàn)連捷罕有敗績,這次大敗也是戰(zhàn)國歷史上秦國唯一一次被六國攻入函谷關,不過有點奇怪的是,兩三年之后橫空出世的白起當時在哪?匡章攻破函谷關,為何不見白起身影,也不見他出來力挽狂瀾?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睔v史上對白起的出身有多種說法,比如《戰(zhàn)國策》中提到白起又名公孫起,所以由此推斷白起出身于秦國公族,其祖上可追溯到被封到平陽(今山西眉縣)的秦武公嫡長子公子白;另外一種說法則認為白起是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時期的名將白乙丙的后人。
白起的崛起和商鞅變法獎勵軍功應該有一定關系,《史記》記載:“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边@是史料中記載的白起第一戰(zhàn),秦昭襄王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94年,左庶長在秦國二十級軍功爵中位居第十級,握有實權(quán)級別不低,不過第二次合縱攻秦發(fā)生于前298年,結(jié)束于前296年,也就是說在此期間白起還不是左庶長。
真正把白起一步步提拔上來的是他的伯樂曾四任秦相的魏冉,魏冉第一次出任秦相是在前295年也就是第二次合縱攻秦剛剛結(jié)束之后,在此之前的秦相是趙國人樓緩,正是在魏冉的力薦之下,白起才橫空出世在前293年的伊闕之戰(zhàn)中一戰(zhàn)成名,斬殺韓魏聯(lián)軍二十四萬人,并俘虜魏將公孫喜,令六國膽戰(zhàn)心驚的白起自此強勢崛起。
在伯樂魏冉的提拔之下,白起在軍中地位一步步得到提升,先是左庶長、伊闕之戰(zhàn)后升為國尉、第二年(前292年)又升為大良造,并在前279年攻破楚國郢都后受封為武安君。
所以不難理解為何第二次合縱攻秦中秦國遭遇慘敗,卻不見白起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實在是因為當時他在軍中級別并不高,既沒有聲名鵲起也沒有赫赫戰(zhàn)功,更關鍵的是賞識他的伯樂魏冉還沒出任秦相,白起不見身影也就不足為奇了。
戰(zhàn)國時期最引人矚目的一場戰(zhàn)爭就是長平之戰(zhàn)了,秦趙兩國侵全國之力對陣與長平,最終趙國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換下堅守三年的老將廉頗,秦國用武安君白起換下堅守三年的王龁,正是這一走馬換將,使得戰(zhàn)爭的天平向秦國傾斜,最終白起坑殺40萬趙卒,使得趙國家家披麻戴孝,從此一蹶不振,也使得最后一個能夠獨立抗衡秦國的對手消失,為秦國一統(tǒng)天下奠定基礎。
但是此戰(zhàn)卻有一個疑點,那就是為何秦國知道趙國派出名將廉頗,秦國為何不立刻派出戰(zhàn)神白起呢?第一:秦軍原本沒有想到要和趙國開戰(zhàn),起因是秦國進攻韓國使得韓國上黨成為飛地,韓國將上黨獻于秦國,而上黨郡守卻將上黨獻給趙國,趙王貪婪接受上黨,秦王憤怒派王龁率大軍攻打上黨,沒想到雖然損失慘重但是打下來了,這一下鼓舞了秦軍士氣,也頓挫了趙軍士氣,所以在到達長平時,秦軍斥候先是殺死了廉頗的偏將,繼而強攻廉頗第一道防線居然也拿下了,但是損失慘重,秦軍也知道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沒意義,趙軍防守依靠天險,秦軍派誰去也只能強攻,損失太大,于是雙方開始對壘。
第二:所謂上兵伐謀。秦國之所以最終能夠一統(tǒng)六國,就在于秦國的廟堂太厲害,在長平之戰(zhàn)對陣時,秦國就想到韓魏楚有可能在此時偷襲秦國獲取好處,致使秦國腹背受敵,但是大軍都去了長平,怎么才能讓三國不敢進攻呢,恫嚇,秦國非常了解,韓魏經(jīng)伊闕之戰(zhàn)被白起殺24萬,楚國在鄢郢被白起殺十萬,他們都非常懼怕白起,倘若用一人能第十萬雄兵,非白起莫屬,所以白起行蹤神秘就是為了讓覬覦之國不敢輕舉妄動,倘若大家都知道白起被耗在長平和廉頗對陣,以信陵君和春申君的膽識和謀略,絕不會放過此大好機會。
第三:戰(zhàn)國有許多名將,為什么這些名將都沒有交手呢?有人說是交手后死了的都不叫名將,活下來的才是名將。其實,當時秦昭襄王因為王龁對峙太久國力吃緊,也曾問過白起,白起回答:“長平的形勢我非常了解,如果趙軍不出戰(zhàn),秦軍如要攻破趙軍防線必然損失極大,王龁和廉頗之所以長期對陣,就是因為雙方都沒有找到對方的破綻”。
可見,名將是不會打無把握之仗。后來趙國準備換將時,秦王又問白起,白起說:“趙國其人帶兵不知如何,但是如果趙國能夠進攻,長平之地勢無論對方誰任主將我軍都不會敗”,由此可見,名將對陣,必然是先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再謀取勝。
所以,真正的名將,在打仗前想到的不是如何能夠戰(zhàn)勝對方,而是如何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也就是不打無把握之仗。而秦王也是個明君,知道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不想其他國家君主,比如齊愍王在五國攻齊時非要在濟水和聯(lián)軍對攻,再比如趙王見廉頗久戰(zhàn)不出,就心生懷疑,還有后來被冤死的李牧,可見廟堂之上才是真正決定一個國家命運的力量。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19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