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學歷不高卻在文學上面頗有造詣,和珅是個怎么樣的人?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和珅作為乾隆晚年的寵臣,如果沒有幾把刷子是不可能二十余年屹立不倒的。實際上,和珅身上有不少優(yōu)點,他善理財、圓滑、詼諧幽默。此外,好學也是他受乾隆皇帝欣賞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御制《平定廓爾喀十五功臣圖贊》中特別提到,和珅精通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如果不是他勤奮好學的話,是無法掌握這么多語言文字的。
我們知道,和珅僅是生員(秀才)出身,有一定文化,但是與同時期滿朝飽學之士相比,他就顯得沒有多少學問了。但和珅機靈好學,他知道乾隆皇帝自恃甚高,很喜歡有才學的人,所以和珅就表現(xiàn)得特別好學。
《清人說薈》中就說,和珅“既貴,延吳白華省蘭諸公于家,日與講論古今,故于詩文亦粗解。有所作,私倩彭文勤元瑞、紀文達為之潤色,二公恒為捉刀,獨劉文清時與抗”。
也就是說,和珅雖權傾一時,卻很好學,特別請吳省蘭等人到家里教他學習,每日與講論古今事,所以粗解詩文。有所作時,就私下請彭元瑞、紀昀等人代為潤色,二人總會給他幫忙,唯獨劉墉不買賬,時時與他作對而已。
據(jù)說有一次,和珅作了一首七言詩,長達數(shù)十句,卻無一句押韻,而且所用典故也紕漏甚多,但他頗為得意,便把它帶到軍機處值班房,請董誥代為改正。董誥不敢改動,便推給小軍機王芑孫,王芑孫不得已作了一些小修正,結(jié)果很得和珅贊揚。這正說明和珅很有不恥下問的勇氣。
汲縣人林溥,考中會試后又參加復試,復試詩句中有“從心應莫逾”一句,不為閱卷大臣所賞識,寫下批語說:“逾字入七虞,從無仄用”,意思是有用典錯誤的毛病,不宜進呈御覽。不料和珅恰好看到此卷,遂將批條揭去,仍把卷子歸入前十卷進呈御覽。
大家都不知道其中緣故,以為和珅一定是受了林溥的好處,可查問林溥,林溥也茫然不知所以。后來才得知,乾隆皇帝御制詩中既有“從心不逾矩”之句,已作仄聲用了,和珅得此詩為證,所以對閱卷大臣的批語不以為然。由于記性好,又好用心學習,所以才有“故于詩文亦粗解”的說法。
客觀地說,和珅雖算不上文豪、詩人,但也略懂文墨,稍知經(jīng)典。尤其在詩詞方面嗜愛成癖,他自己以詩人、“騷人”自居,常與人有詩歌唱和,互相切磋。他多情善感,好以詩來傾訴自己內(nèi)心的喜怒哀樂,可惜他留下的大部分文字,在他事敗之后散失銷毀了,目前只有在清朝檔案、故宮所藏的文物重找到他為乾隆皇帝代筆的文字,如抄寫的經(jīng)卷、條幅以及他書札等,再有就是后人為他刻印的《嘉樂堂詩集》。
《嘉樂堂詩集》這部詩是他的侄兒、和琳之子豐紳伊綿在豐紳殷德死后,為紀念其父和琳、伯父和珅及堂弟豐紳殷德等人,特意把他們生前的詩作經(jīng)過篩選,把一些與政治有關的東西去掉后草草編就。其中有不少詩確實是他真實情感的流露,比較感人。
對于和珅詩作的評論,在清人錢泳的《履園叢話》、葉廷綰的《鷗波漁話》與民初鄧之誠的《骨董瑣記》等書都有描述。錢泳認為,和珅詩作中確實有佳句可采,如“人從絕嗽如魚貫,馬入寒林列雁行”等詩句。
和珅的詩也很為乾隆帝賞識,君臣經(jīng)常唱和。嘉慶元年(1796年),太上皇乾隆作了一首《重華宮茶宴詩》,并命令廷臣按其字韻和詩,許多人作的并不得體,唯有和珅的“帝典王謨?nèi)杖?,騶虞麟趾五吁嗟”深得乾隆和嘉慶皇帝的夸獎。
和珅的書法也很見功力,他可以模仿乾隆帝的手筆,幾乎可以到達以假亂真的水平。乾隆后期有些詩匾干脆就交給和珅代筆了。據(jù)傳,東六宮就有一塊和珅代書的題字。乾隆帝本愛才,在年老時又見到滿族貴族子弟中有如此一個勤奮好學的后生,他如何又能不喜歡呢?
提起和珅這個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想必都是王剛先生飾演的那位“和胖子”!不得不承認,王剛先生的演技是一流的,把“和胖子”演得壞到了極點、卻讓人恨不起來,反而覺得有些“可愛”。但是,“和胖子”是“和胖子”,與真實歷史上的和珅根本不是一回事兒。真實歷史上的和珅到底如何呢?是大奸還是大忠?亦或是……
和珅的發(fā)跡
和珅出身正紅旗滿洲,鈕祜祿氏。鈕祜祿氏出了不少清初的大咖,如額亦都、遏必隆父子就姓鈕祜祿氏。但是,和珅家這個鈕祜祿氏與遏必隆家那個鈕祜祿氏似乎并沒有太大關系,即便有,血緣應該也相當疏遠了。但和珅也不是普通老百姓,他是妥妥的“官二代”,而且是“高官二代”!和珅的父親常保曾經(jīng)擔任過副都統(tǒng)之職,武職正二品,地位僅次于駐防將軍、都統(tǒng)和綠營提督,也算得上是清王朝的高級官員了。
只可惜,和珅命苦,九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并沒有沾到自己這位高官父親太多光。不過,和珅并沒有像一些八旗子弟那樣,月月領糧米,提籠架鷹、游手好閑。反而刻苦讀書,后來還考入了咸安宮官學深造,不僅熟讀經(jīng)史子集,還精通滿、漢、蒙、藏四種語言,稱其為“學霸”也不為過。但是,和珅的科舉之路并不順暢,參加鄉(xiāng)試卻落榜了。
就在這個時候,天上掉下一個大餡兒餅,正好砸中了和珅,名落孫山的他承襲了祖上的三等輕車都尉世職。輕車都尉是清朝異姓功臣爵位的一個等級,正三品待遇。換言之,和珅就算什么事也不干,也可以享受正三品待遇!要知道,清朝各省的按察使也不過正三品而已。
但和珅并沒有滿足于此,反而自降身價、屈就謀了一個正五品的三等侍衛(wèi)之職,而這也為和珅后來的發(fā)跡埋下了伏筆。在擔任三等侍衛(wèi)之后不久,和珅入選粘桿處侍衛(wèi),擁有了接近清高宗(乾隆帝)的機會。聰明的和珅不失時機地在清高宗面前賣弄了一把學識,因而得到了清高宗的賞識,成為了清高宗的“儀仗隊”侍衛(wèi)。在擔任侍衛(wèi)僅僅三年以后,和珅便成了御前侍衛(wèi),清高宗的“貼身保鏢”!
不久之后,在清高宗的提攜之下,和珅出任了正藍旗滿洲副都統(tǒng),算是追平了自己的父親常保。乾隆四十一年,和珅出任戶部右侍郎。同年又入選軍機處,成為了軍機大臣,正式步入權力中樞,這一年和珅二十六歲!在這個歲數(shù),現(xiàn)在不少人才剛剛大學畢業(yè),可人家和珅卻已經(jīng)是副部級官員并且進入了權力中樞軍機處!比比吧,汗顏嗎?反正本人不敢比,也比不了……
和珅的崛起
如果說此前和珅多少還沾了點兒父親常保和祖上的光,之后就全靠和珅自己了。在出任戶部右侍郎短短三年之后,和珅便不斷升遷,坐到了候補御前大臣(在御前大臣上學習行走)的位置上。乾隆四十五年的“大學士兼云貴總督李侍堯貪污案”再一次給了和珅機會,在整個查案過程中,和珅處置得法、不卑不亢,硬是把堂堂大學士、總督給拉下了馬!自此,清高宗對和珅的辦事能力刮目相看,愈加重用。不久之后,和珅出任戶部尚書、議政大臣處行走。旋即又正式升任御前大臣、補鑲藍旗滿洲都統(tǒng),全面超越了自己呢父親常保并開始了“開掛”的人生。
過了沒多久,清高宗又把最喜愛的十公主(和孝固倫公主)許給了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并讓和珅出任了正白旗領侍衛(wèi)內(nèi)大臣。隨著自己地位的提高,加之圣眷正隆,上門送禮、行賄之人也越來越多。于是,和珅淪陷了……個人對此持不同看法,和珅地位低微、急需大量銀子鋪路往上爬的時候沒有貪污納賄,反倒是位極人臣之后卻開始腐敗起來了,這顯得有些不太正常了,不是嗎?個人更傾向于和珅是在效法蕭何,以自污求自保。
人生的巔峰往往是衰落的開始,和珅位極人臣、權力鼎盛,如果再剛正不阿、不結(jié)黨營私,恐怕第一個不放心的就是清高宗了!一旦清高宗對和珅產(chǎn)生猜忌,他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不是嗎?試想,因為有了和孝公主這個兒媳,清高宗對和珅賞賜無數(shù),他又位極人臣、不需要再花錢鋪升遷之路,難道會缺錢嗎?和珅不差錢,也不需要那么多錢!那么,只能有一種解釋,他是在效法蕭何,以自污求自保。
此外,清高宗對和珅貪污納賄的態(tài)度也非常值得玩味。和珅雖然權勢熏天,但卻做不到只手遮天,換言之和珅貪污納賄清高宗心知肚明。但是,他卻保持了沉默,視若無睹。為什么?很簡單,這本就是君臣之間的默契:“你貪心說明沒有野心,你沒有野心我用著自然放心!”退一萬步講,就算和珅掏空了整個國庫,只要清高宗一聲令下,抄了和珅的家,任他和珅富可敵國,還不都是清高宗的?后來的所謂“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不正是如此嗎?當然,清高宗對和珅也并不完全放心。因此,到后期時,清高宗基本上完全收回了和珅手里的兵權,尤其是和珅的胞弟和琳去世之后,和珅在軍中已經(jīng)沒有任何影響力了。這就是后來清仁宗(嘉慶帝)可以輕松拿下和珅的原因所在,個人甚至認為,這就是清高宗的政治布局,他早就準備犧牲和珅了。
不得不承認,和珅是一把理財?shù)暮檬?!面對所謂“乾隆盛世”虛假繁榮下早已千瘡百孔的經(jīng)濟爛攤子,出身戶部并長期分管戶部的和珅硬是東挪西借、挖地三尺,給清高宗提供了數(shù)次南巡和成就所謂“十全武功”所需要的、源源不斷的財政支持!僅此一點,就無怪乎和珅能夠平步青云了。乾隆四十九年,三十四歲的和珅升任協(xié)辦大學士,這是紀曉嵐臨死前才被清仁宗“賞給”的職位!兩年之后,和珅再度升遷,出任文華殿大學士。清朝不實行“宰相制”,但通常默認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為事實“宰相”地位。換言之,和珅三十六歲便成為了清王朝的“宰相”!
再兩年之后的乾隆五十三年,和珅進爵三等忠襄伯,達到了彼時文臣的巔峰。清初文臣爵位普遍偏低,雍正年間的名臣鄂爾泰、張廷玉,其爵位也不過伯爵而已,伯爵基本上是彼時文臣的最高爵位了。但是,和珅的升遷之路遠沒有結(jié)束……
和珅的結(jié)局
乾隆六十年,清高宗為踐行早年的承諾“在位時間不超過祖父清圣祖(康熙帝)”,不得已選擇了“禪位”。可是,權力欲旺盛的清高宗并不打算交出權力,嘉慶元年清仁宗雖然成了皇帝,權柄卻牢牢把控在清高宗手中。如此一來,父子矛盾無可避免。清高宗畢竟年事已高,八十多歲的人了,已經(jīng)沒有太多精力去和兒子勾心斗角。于是,和珅成了清高宗制衡清仁宗的一把利器,不僅進爵一等忠襄公,時人甚至戲稱和珅為“二皇帝”!
或許有人要說了,難道和珅不知道清仁宗早晚要掌握實權的嗎?他為何不及早改換門庭倒向清仁宗?不是和珅不想,而是沒有機會、不可能。自嘉慶元年起,和珅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了清高宗的把門惡犬,他唯一的作用就是幫清高宗牽制清仁宗。如果和珅的政治態(tài)度有些許曖昧,他根本活不到嘉慶四年!彼時的和珅雖然權勢熏天,但手里卻沒有兵權,清高宗想殺他就如同捏死一只螞蟻一般,和珅明知是個坑,也不得不往里跳!
當咬清仁宗的惡犬,和珅好歹還能活到清高宗去世。不當咬清仁宗的惡犬,和珅能不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陽都很難說!換言之,到這個時候,和珅其實已經(jīng)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了。所以,清仁宗后來拿下和珅時幾乎沒有遇到太大阻力。為什么?因為和珅早有有心理準備。說白了,清仁宗和和珅都讓清高宗給算計了,他心里只有他自己,連親兒子都信不過,和珅算什么?該舍棄時清高宗眼睛都不會眨一下!
嘉慶四年陰歷正月,清高宗駕崩。隨即清仁宗便以二十條大罪拿下了和珅。被拿下五天之后,和珅被賜死,從清高宗去世到和珅被賜死,前后總共不超過一個月。一代權臣和珅,就這樣讓清高宗父子給玩了,清高宗拿和珅制衡清仁宗,清仁宗拿用殺珅立威,父子雙贏,倒霉的只有和珅……
不過,清高宗對和珅這條“忠犬”還算是心存仁慈的,因為和孝公主的緣故,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并沒有受到太大沖擊。雖然日子過得并不舒心,起碼人還活著!也算是清高宗對和珅這條“忠犬”的最后一絲憐憫吧,好歹給他留了后。可惜的是,豐紳殷德與和孝公主的兒子夭折了……最后和孝公主只得過繼了一個兒子福恩作為豐紳殷德的嗣子,承襲了和珅祖上留下的三等輕車都尉世職,一切恢復原狀。早知如此,和珅還不如當初就守著這個三等輕車都尉世職安安穩(wěn)穩(wěn)過日子呢,到頭來他的“后代”還是只剩下這個三等輕車都尉……
綜上所述,和珅早年發(fā)跡和崛起憑的不只是阿諛奉承,這個人的能力還是相當強悍的!清高宗可不喜歡養(yǎng)廢人,更何況還是一個家世背景并不那么深厚的廢人?如果和珅知會溜須拍馬,恐怕很難在清高宗面前長期不倒、平步青云。
到達巔峰之后的和珅,實際上就已經(jīng)被清高宗納入了權力格局的布局之中,清高宗需要他來制衡清仁宗,以防自己步唐玄宗李隆基的后塵!到這個時候,和珅基本上已經(jīng)被清高宗吃得死死的了,他從也得從、不從也得從!明知是個坑,也不得不往里跳??蓱z和珅聰明一世,最后還是讓清高宗父子給算計了,活著被算計,死了還被利用、成了清仁宗立威的工具!辛辛苦苦一輩子攢下的家當也落得個“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到頭來,和珅什么也沒撈著,剩下的只有祖上留下的那個三等輕車都尉世職……
受現(xiàn)代劇的影響,和珅在很多人眼里只是一個小丑。歷史上真實的和珅是什么樣的?和珅并非傳說的那樣不學無術。相反,他英俊瀟灑,很有才干。
《和珅列傳》記載,和珅的記憶力驚人、聰明決斷、辦事利索、多才多藝?!逗瞳|列傳》記載,乾隆四十五年正月(1780年),31歲的和珅接受了一項重要任務,與刑部侍郎喀寧阿一起遠赴云南,查辦大學士、云貴總督李侍堯貪污案。和珅一到云南,首先拘審李侍堯的管家,取得實據(jù),迫使精明干練的李侍堯不得不低頭認罪。和珅從接受這個任務,到乾隆下御旨處治李侍堯,前后只用了兩個多月。隨后,和珅又向皇帝報告說,云南的行政管理混亂,許多州縣都出現(xiàn)虧空,需要徹底清理整頓,這一報告立即得到乾隆的贊許。當年五月和珅回京以后,又進一步向皇上表述想整頓云南的鹽務、錢法和邊防事務的具體意見,都得到乾隆的肯定。云南的案子和珅辦得很出色,表現(xiàn)了他的才華,和珅在回京的途中,就被提升為戶部尚書。乾隆在《平定廓爾喀十五功臣圖贊》中提到和珅精通滿、漢、蒙古、西藏四種文字。和珅另一手腕就是投其所好,乾隆一生喜愛做詩、書法,和珅為了迎合乾隆,在這些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并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乾隆單獨給和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不怕他篡位?當年的鰲拜跟和珅比算個球呀,他都野心勃勃欲黃袍加身。而和珅呢,有謀反的跡象嗎?沒有。有資料顯示,乾隆、和珅曾對天盟誓:君臣永不相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20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