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魏延和子午谷奇謀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說起三國時期的魏延,很多人都是非常的熟悉,蜀國后期大將之一,關(guān)于魏延這個人物,在歷史上也是頗具爭議,其中一個爭議的點就在于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這個計策若是得以成功,就可以直取長安,匡扶漢室只是時間問題,那么為何諸葛亮不采用魏延的計謀呢?僅僅是因為風險太大嗎?
首先我們要明白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的大概用兵意圖,10天時間他帶領5000兵馬打到長安,守城大將逃跑,自己占據(jù)長安,以長安堅實的糧草最為后盾抵抗曹軍,而此時的諸葛亮則作為援軍從斜谷出兵援助魏延,待到兩軍會合,就可以占據(jù)長安之地,之后圖謀中原就是輕而易舉。
要想實現(xiàn)這個戰(zhàn)略目標,有4個必要條件。第一,魏延帶領5000兵馬能夠攻下長安,且曹魏大將棄城而逃,第二,長安要有足夠的糧草能夠作為保障,第三魏延能夠守得住長安等待諸葛亮救援,第四,諸葛亮成功的擊退魏軍與魏延會合,缺失任一一項條件,這個計謀都會以失敗而告終。
那么就算是這個計謀得以成功,為何諸葛亮不采取魏延的計謀呢?在我看來原因有三點。
第一:諸葛亮不信任魏延
首先魏延很難有讓人信任的條件,僅僅帶領5000兵馬去攻打長安守城,就算曹魏的武將都是慫包,以絕對的兵力差距,想要拿下長安無疑是癡人說夢,且更不用說守城武將直接棄城而逃了。當然了在蜀國五虎將馬超身上倒是出現(xiàn)過這么一幕,但是魏延與馬超比起來還是有差距的,且曹魏的守將并非無名之輩。因此諸葛亮有理由不信任魏延,這從諸葛亮臨終前的安排中也能看得出一二。
第二:子午谷奇謀的發(fā)生條件太苛刻
從上面我們也可以看得出,魏延的這個計謀想要實施并且非常順利的拿下是非常難得,條件幾乎用苛刻來形容,一步踏錯,全盤皆輸。所以諸葛亮不會采用如此冒險之法,置蜀國的安危于不顧。
第三:魏延表現(xiàn)的太積極,惹人懷疑
諸葛亮北伐期間,魏延一直與諸葛亮之間有點矛盾,魏延此時提出如此驚駭?shù)挠嬛\,且?guī)ьI5000兵馬直接去偷襲長安,其用意不禁讓人懷疑,如果魏延從此一去不返投靠曹操,對于蜀漢絕對是個打擊,因此不會采用魏延的計謀。
諸葛亮第一次伐魏時,魏延獻子午谷奇謀,孔明不用。論者以為孔明太過謹慎,并拿韓信“明修棧道,暗渡成倉”來證明諸葛亮的不對。其實,這二人所處的情況不同,不可一概而論。韓信面臨的是章邯等三個沒有什么威信的封王(這三個人多年率軍在外,隨著他們戰(zhàn)死的秦國子弟不計其數(shù),最后他們投降項羽,作了王,而二十萬秦軍卻被項羽殺了),而且這三個王實力有限,地域也較?。ㄈ朔株P(guān)中),漢軍直接面對的又只有章邯一家,一旦出其不意予以打擊,很快就能一鼓而滅。而諸葛亮面對的是統(tǒng)一而相對鞏固的魏國,即使僥幸攻取長安,也未必就能席卷關(guān)中,且魏國勢必全力來爭;如果失敗,則很難恢復(尤其是民心士氣)。軍事上講究先計算,再冒險,子午谷奇謀輸面大,得利少,當然不宜選用。
首先是因為這個計謀太過于冒險,要知道對于諸葛亮這種謹小慎微的人來說,他是不允許在北伐當中出現(xiàn)任何在自己控制之外的事情發(fā)生,畢竟那個時候蜀國的國力不是很強,而且兵也不是很多,一旦這些兵折損在子午谷這個地方,對于蜀國來說是一個嚴重的打擊,甚至會因此失去一個能征善戰(zhàn)的大將軍,所以還不如穩(wěn)中求勝。
其次在諸葛亮看來子午谷這條路是非常不好走的,而且迄今為止也只有劉邦從這個地方向外地運送過士兵,并且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變化,有可能這條路早就已經(jīng)走不通了,而且一旦魏延帶領的這支軍隊陷入到這里面,不但會對戰(zhàn)局產(chǎn)生不了什么有力的幫助,甚至還要諸葛亮還分兵去救援魏延,這個時候就會極大的耽誤北伐的進度。
此外就算魏延能夠順利的通過子午谷,但是僅憑魏延手中的兵力,他是不可能對曹魏的都城造成什么威脅的,畢竟司馬懿不可能傻了吧唧的把所有的兵力都帶出來,肯定會留有一支精兵用來防守都城。所以一旦司馬懿察覺肯定會迅速的回防,然后魏延所帶領的這支軍隊就會陷入到一個很尷尬的境地,打也不是,逃也不是。
并且這個時候諸葛亮也不能對魏延提供一些幫助,可以說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然后任由他自生自滅。但是魏延一死的話就會大大的削弱蜀國的實力,這是諸葛亮所不能接受的。
歷史是當今的借鑒,允許假設和推理。
好吧,咱們就假設魏延的“子午谷”奇計現(xiàn)在開始實施。
主將魏延,精騎五千人,馬一萬(要攜帶糧食),兵進子午谷,奇襲長安。
第一種情形:
如諸葛亮所預料的一樣,中途被發(fā)現(xiàn)了。曹魏設下伏兵,塞阻子午谷通道。魏延率騎兵轉(zhuǎn)為步兵,開始強攻,魏軍加強防御,雙方僵持不下。時日延綿,糧草用盡,魏軍援軍又到。魏延損兵折將,原路返回,魏軍掩殺。
結(jié)果:蜀軍精銳喪盡,無功而返,士氣大挫。
第二種情形:
魏軍得到消息太晚,救援不及,魏延已到達長安城下,開始攻城。魏軍憑堅城固守,蜀軍棄馬強攻,卻始終難以拿下。時間拖延下去,魏軍援軍終于到達,分出一支部隊,切斷子午谷歸路。
結(jié)果:魏延率殘部殺出重圍,輾轉(zhuǎn)回到蜀漢,精銳盡失,士氣大挫。
第三種情形:
象魏延預料的一樣,魏延奇襲成功,夏侯懋驚惶棄城而走,魏延占據(jù)長安,奪下糧草。
這是魏國的西都啊,等于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了魏國的頭上,是可忍而孰不可忍!曹叡親引大軍來救,雙方在長安進行你死我活的大戰(zhàn)。
首先,五千人能守住長安城嗎?再者,諸葛亮怎么辦?是不是必須要全力出擊,以策應魏延?諸葛亮的大軍是絕對不敢退還的,硬著頭皮也要上,不然這個政治影響就大了。
好吧,魏吳兩國提前進入生死決戰(zhàn)了。以蜀漢現(xiàn)在的實力,能行嗎?
別指望孫權(quán),他日思夜想的情景終于出現(xiàn)了。他就會等著,一直等到魏蜀兩國一個在太平間里橫尸,另一個在重癥監(jiān)護室痛苦地呻吟,他并不介意來補一刀。
第四種情形:
魏延奇襲成功,奪下長安,而魏帝曹叡并不救長安,而是繼續(xù)增兵壓住諸葛亮。
這是最令人頭疼的局面。記住,不久前的歷史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這樣一幕:當劉邦與項羽在正面戰(zhàn)場上生死搏殺,項羽步步緊逼,劉邦節(jié)節(jié)抗擊,而側(cè)翼戰(zhàn)場上韓信順風順水。劉邦無奈,派人去請韓信來援,夾攻項羽。韓信的謀士蒯通對韓信說:當此之時,君助漢王,則漢王勝,君助項王,則項王勝,不若兩不相幫,則君可自立!
當拿下長安,坐地得城,又有糧草,而又可以趁勢招兵買馬,拿下長安周邊地區(qū)的情況下,以魏延狂傲的性格,這可是他千載難逢的機會啊!
他會率兵前來夾擊魏軍嗎?
我認為他不會。以我這樣的人都能看出來的機會,魏延應該早就揣在肚子里了。
三足鼎立何如四方互制啊。
記住,諸葛亮首先是蜀漢的丞相,是個政治家,然后才是個軍隊統(tǒng)帥。
四種結(jié)果都分析了,大家覺得,哪一個對蜀漢有利?
子午谷奇計,在劉備時代是可行的,那時候還有關(guān)張趙馬黃,還有劉備。
但現(xiàn)在是劉禪時代。沒有誰能制住魏延。這個人,沒有強大的控制力,是不能讓他單飛的。
諸葛亮六出祁山,真正的目的是這樣的:
一、北伐首先是個政治仗。沒有北伐,蜀漢政權(quán)就不存在建立的政治基礎。繼承漢統(tǒng)就是句空話,劉家就沒有做皇帝的理由。
二、蠶食魏國,以攻代守,盡量消耗魏國的力量。如果任由魏國發(fā)展,蜀道天險是不足為憑的。
三、維持吳蜀聯(lián)盟。如果沒有進攻,三方各安,吳蜀聯(lián)盟就沒有任何理由繼續(xù)維持下去。只要蜀漢保持攻勢,魏與吳就始終處于敵對狀態(tài)。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2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