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從東漢的“爵制”,看曹操稱“魏公”時,荀彧為何寧死也要反對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漢獻帝冊封已經位極人臣的曹操為魏公。
在此前一年,董昭等人就打算推舉曹操為魏公,但此舉卻遭到了曹操心腹智囊荀彧的堅決反對。曹操對荀彧非常不滿,而不久荀彧也因此去世。
關于荀彧之死,歷史上有兩種看法,一是“以憂薨”(《三國志·荀彧傳》),即憂郁而死;二是服毒自盡,曹操贈送食物給荀彧,荀彧打開食器,見器中空無一物,領會曹操之意,因此服毒自盡。(《后漢書·荀彧傳》:“操饋之食,發(fā)視,乃空器也,于是飲藥而卒?!?
不管怎么說,荀彧之死,直接原因就是他反對曹操稱魏公。
那么,荀彧為何寧死也要反對曹操稱魏公呢?此事,還要從古代的“爵制”說起。
一、爵制從西周到東漢的演變
我國最早的爵制,是西周時期建立起來的。周朝分封諸侯,形成了大量的諸侯國,而這些國君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因此也被叫做“五等爵”制。
其中,諸侯國國君的位子是要由他們的嫡長子來繼承的,而其余的庶子則要一律再分封出去,由此形成了卿大夫、士等貴族階層。
因為貴族最早是由周天子封的,所以周朝的貴族階層只有三類人:周天子的姬姓親屬,古代帝王之后,功臣之后,如姜子牙等。
久而久之,這種制度就會造成了一個大問題,即階層的固化,貴族之后恒是貴族,而平民沒有上升的通道。
為解決這個問題,秦國商鞅變法時,商鞅以軍功大小,又設定了二十個爵位級別,每一級都有相應的待遇。如此一來,他就打破了原來依靠血緣獲取爵位的傳統(tǒng),使得下層的貧民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走上人生的上升通道,成為貴族。
因為這種激勵機制,秦國后來人才濟濟,最終用完成了統(tǒng)一。
西漢建立后,沿用“二十等爵”,并將其分為了三個等級,最高的為第二十級“徹侯”(后改為了“列侯”),第十九級是“關內侯”,第十級到第十八級成為“卿”,而九級以下稱為“五大夫”,每一個等級都會賜予相應的田宅。
東漢時期,列侯又被分為了三類:縣侯、鄉(xiāng)侯、亭侯??h侯待遇最優(yōu),如諸葛亮是武鄉(xiāng)侯,“武鄉(xiāng)”是瑯琊郡的武鄉(xiāng)縣,所以其為縣侯;而關羽是漢壽亭侯,屬于列侯中最低的一類,但因為是漢獻帝封的,所以也很有含金量。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漢朝封功臣,是“大者王,小者侯也”(《漢書·諸侯王表》),也就是說,劉姓皇室可以被封為諸侯王,而功臣則可以被封為列侯,沒有西周時期的“公”這種爵位。
在西漢末年,王莽輔政時期,出現(xiàn)了例外。公元前16年,王莽被封為新都侯,這仍然是按照其“臣子”的身份而被封為的列侯。
但就在公元1年,王莽卻得到了一個“安漢公”的爵位,這是“公爵”首次在漢朝出現(xiàn),“以莽為太傅,干四輔之事,號曰安漢公。”(《資治通鑒》)
王莽被封為“公”,確實看起來非常復古,算是“復活”了周朝時期的“五等爵制”。此外,他還擁有自己的封地和人口,與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國君一模一樣。王莽此舉,等于是突破了漢朝設立的“大者王,小者侯”的規(guī)矩。
王莽篡漢后,又徹底恢復了周朝的“五等爵制”,他規(guī)定“諸侯王之號皆稱公……漢諸侯王三十二人皆降為公。”(《資治通鑒》)
他之所以這么做,無非是想在國內搞一次徹底的洗牌,削弱劉姓皇室的力量,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
但是,東漢建立后,公爵僅僅存在了幾十年就又被廢除了。此后,東漢繼續(xù)沿用王、侯二等爵制,公爵再未出現(xiàn),直到曹操時期。
二、曹操被封為魏公的現(xiàn)實意義
建安十八年(公元212年),曹操已經位極人臣,《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這是漢朝皇帝給予臣子的最高待遇,即入朝時,不用低著頭小碎步前進,跪拜時不被稱呼名字而稱官職,另外,還可以帶著自己的劍上殿。
整個漢朝400年,僅有蕭何、梁冀等人享受過這種待遇(《后漢書》:“冀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謁贊不明?!?。這其中,蕭何是因為劉邦特別恩寵。而梁冀則是因為權勢熏天,皇帝不敢不給。
所以說,這個時候的曹操,分明是“如梁冀故事”,而不是“如蕭何故事”。
除了任大漢丞相,獨攬朝政之外,曹操在爵位上也已經是武平侯,屬于列侯中最高的縣侯,當時轄四個縣、三萬戶。
按照漢朝祖制,曹操無論是在官位上,還是在爵位上,都不能再升了。
所以,要讓曹家實現(xiàn)篡漢的戰(zhàn)略目標,曹操就要突破這個限制,讓已經被廢止的“五等爵制”再次復活。
在西周時期,“公”可不光是僅次于天子的爵位,而且可以有自己的封國,有自己的禮樂制度,有自己的一套文臣武將班底。
曹操稱魏公以后,其封國下轄十個郡共計104個縣,72萬戶,如按照每戶4口人計算,人口接近300萬。而按照《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中的統(tǒng)計,魏國在公元260年時的人口也才443萬,而吳國大約是250多萬,蜀國才100萬左右。
由此可見,曹操給自己加了一個“魏公”的封號,不僅僅是叫著好聽,他以合乎古制的方式,名正言順的有了自己的獨立王國,而且還有了自己的官吏、人民,完全可以像戰(zhàn)國時期秦國取代周朝一樣,隨時取而代之。
建安十九年,曹操又有了更高待遇,“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游冠?!?《三國志·武帝紀》)其中,“金璽、赤紱、遠游冠”皆是漢代諸侯王所能享用之物。漢獻帝還下旨直接明確了曹操的地位在諸侯王之上。
而上幾位“位在諸侯王上”的漢朝人物又是誰呢?一是董卓,其入長安時,“拜卓為太師,位在諸侯王上”(《后漢書·董卓列傳》),再上一個是王莽,“元始四年加號宰衡,位在諸侯王公之上。”(《漢書·王莽傳》)
董卓、王莽都是被釘在漢朝恥辱柱上的亂臣賊子,曹操竟然還要復制他們的故事,其用心不是昭然若揭嗎?
曹操獲封魏公,還有一個出格的待遇——“加九錫”?!板a”同“賜”,是漢代皇帝賜給臣子的九種最高賞賜。這九種賞賜包括:車馬,衣服,虎賁,樂器,納陛(登殿時特鑿的陛級),朱戶(朱紅色的大門),弓矢,斧鉞,秬鬯(以黑黍和郁金釀造的酒)。
雖然這些東西看起來平淡無奇,但卻都是皇帝御用之物,其形式上的意義遠大于使用價值。
而歷史上第一個接受皇帝“九錫”的人,正是篡漢的王莽。曹操此舉,當然也是違反了漢朝的“祖宗家法”。
三、荀彧為何寧死也要反對曹操稱“魏公”?
其實,說完了曹操被封為魏公的現(xiàn)實意義,這個問題就已經解答了一大半了。
曹家篡漢,實際上是執(zhí)行了一個“三步”走戰(zhàn)略:
1、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封為魏公,建立魏國,定都河北鄴城,“位在諸侯王上”,“加九錫”。2、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又進封為魏王,衣服車馬同與天子級別。
3、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繼任魏王,同年,接受漢獻帝禪讓,以魏代漢,接受兩漢四百多年的統(tǒng)治。
可以說,曹操被封為魏公,是曹魏代漢最為關鍵的一環(huán),因此,已經看出其野心的荀彧,才會拼死抵制,最后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有人會問,難道荀彧早沒發(fā)現(xiàn)曹操有此野心嗎?為何等到最后木已成舟,才出面反對呢?
荀彧與曹魏陣營中許多謀士不同,他是懷有匡扶漢室的雄心的。《后漢書·荀彧傳》說:“見漢室崩亂,每懷匡佐之義”。
但是,荀彧出山之際,朝政被董卓、李傕等權臣先后把持,如果迂腐的到漢廷去盡忠,那才是助紂為虐。
在亂世中,唯有依托一位能成大事的軍閥,助他剿滅割據各方的力量,才能達到“曲線救國”的目的。
所以,荀彧最終離開袁紹,選擇了能夠成就大事的曹操,并力勸其迎奉漢獻帝。雖然最終效果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客觀上講,這種策略讓漢獻帝結束了顛沛流離之苦,生命安全得到了保全,這也是荀彧之于漢帝的一件功德,也客觀上延續(xù)了漢朝的國祚。
就像曹操說的,“向使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讓縣自鳴本志令》)
但是,作為一位智囊、高參,荀彧肯定無法左右曹操的思想,更無法左右曹魏政權的走向。
荀彧與曹操在立場上的根本對立,也決定了荀彧必死無疑。當董昭等人勸曹操進魏公、加九錫之時,荀彧提出了反對意見,曹操于是“心不能平”。而接下來,就是荀彧的死期。
所以,《后漢書》的作者范曄,這樣評價荀彧說:“蓋取其歸正而已, 亦殺身以成仁之義也!”
對于荀彧來說當初幫曹操的原因很簡單,認為曹操有謀略有抱負可以匡扶漢室,但是曹操后來的行為讓荀彧知道自己錯了,曹操的想法并不是匡扶漢室,而是要改朝換代,這完全背離了荀彧的理想,也就導致荀彧后來要反對曹操。
曹操起初是真的想挽救漢室之頹,在聯(lián)軍各懷心思按兵不動的時候,曹操實力最弱卻獨自領軍深入敵境,企圖拯救漢獻帝,被董卓手下大將徐榮圍剿,幾乎喪命,荀彧幫助曹操站穩(wěn)腳跟,擴充實力,招兵買馬,廣納賢才,這都是為了能和曹操一起振興漢室,他需要曹操這樣的領袖去帶頭。
當曹操做到袁紹這么大的時候,他的心態(tài)就變化了,就像當年袁紹想要吞并天下一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朝堂之上,百官之前廢除三公,自封丞相,代政劉協(xié)。這個時候荀彧想要后悔已經晚了,曹操圖謀天下的野心,這也導致,當初親密無間的伙伴反目成仇。
荀彧(東漢末年政治家、戰(zhàn)略家)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政治家、戰(zhàn)略家,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舉孝廉出身,任守宮令。董卓執(zhí)政后棄官歸鄉(xiāng),率領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居中持重達十數(shù)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
后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被調離中樞,于壽春憂郁而亡(一說服毒自盡),享年五十歲。獲謚為“敬”。魏咸熙二年(265年)被贈為太尉。
因為曹操有雄才大略,荀彧為了天下的安定統(tǒng)所以要幫曹操,但荀彧是個漢臣,是忠心漢獻帝的,看到曹操有稱帝的想法,所以又反了曹操。
荀彧公元191年,歸降曹操,任司馬,為謀士。擔任曹操謀士期間,提出先破張繡、擒呂布,派鐘繇防守關中,北拒袁紹的策略。曹操按荀彧之謀劃,統(tǒng)一北方。公元203年,荀彧因功被封為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shù)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公元212年,荀彧因受士族影響,反對曹操稱魏公,惹怒曹操,憂慮而死,獲謚為“敬”。
荀彧其他情況簡介。
荀彧在戰(zhàn)略方面為曹操規(guī)劃制定了統(tǒng)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zhàn)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贊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戰(zhàn)術方面,他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于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荀彧為曹操舉薦了鐘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是曹操手下極為重要的一位謀士,甚至可以說是最為重要的一位!曹操曾經稱荀彧為“吾之子房”,史書中也曾記載荀彧有“王佐之才”。那么就是這樣一位優(yōu)秀的戰(zhàn)略家,卻因為反對曹操封公及稱王,最終卻是在曹操末年不得重用郁郁而終,也有一種說法是被逼自殺,究竟荀彧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其實,荀彧與曹操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在不同的時間段當中二者的關系是不同的,這里我來詳細的說一下。
一、曹操起兵之初,共同的志向讓二人走到了一起
這一時期,實際上二者的關系比較單純,同時也是目標最一致的時期。
曹操,是一位胸懷大志的明主,既有遠大的志向同時也有實現(xiàn)志向的能力,而最為關鍵的是曹操本身的政治主張是“奉天子以令不臣”!這一口號是亂世之中最具有號召力、向心力、吸引力的口號,特別是對那些勵志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有識之士有著極大的誘惑力。
荀彧,恰恰就是前文所提到的,這樣一位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才學之士。看荀彧一定要看他的家庭背景,他出自潁川荀氏,乃是戰(zhàn)果“荀子”的后人,是名副其實的門閥世家。受過世家門閥正統(tǒng)教育的荀彧,其價值取向自然而然傾向于恢復國家秩序,重塑朝廷權威。所以曹操無論從個人人格和政治方向上都對荀彧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操和荀彧相遇了,正是“郎有情,妾有意”,自然是一拍即合,兩個人也成為了三國時期有名的君臣組合,曹魏集團也開始逐步從弱小走向強大。
二、共同奮斗之中逐漸產生分歧
隨著曹魏集團實力的逐步增強,曹操與荀彧之間漸漸的開始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首先還是說曹操。隨著曹魏集團的逐步發(fā)展,以曹操為核心逐步形成了一個成型的利益集團。如果說在曹操創(chuàng)業(yè)之初,這個集團是曹操一手打造的話,那么到了后期,曹操便實際上是被這個集團推著向前走了。曹操代表著這個集團的整體利益,而這個集團的最終目標則是將曹操推上權力的頂峰!至于這個權力原本是屬于漢室的權力,則全然不再其考慮之中。
再說荀彧。前文我們說了荀彧的出身背景和政治理念,所以我們實際上可以把荀彧看作是潁川荀氏的利益代言人,亦或是世家門閥的整體代言人。世家門閥的整體理念依然是恢復漢制。為什么呢?這就要從漢代的選官制度來說了。
漢代實行的是“察舉制”,官員以地方推薦為主。那實際上如果這個人在地方上沒有點勢力和影響力,誰會推薦你?世家門閥依靠家族的影響,可以讓自家子弟世世代代為官,這實際上也就是世家門閥的根本利益所在。
那么現(xiàn)在就出現(xiàn)問題了,曹魏集團講求的是“不問出身,唯才是舉”,其集團成分極其復雜,其中世家門閥出身的官員僅僅只占據了一部分,故而其政治訴求也是多元的,絕非以世家門閥馬首是瞻。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利益上的分歧讓兩個人開始漸行漸遠。不過此刻兩人的矛盾尚在醞釀階段,尚未觸及根本的紅線。畢竟曹操依舊是漢朝的丞相,漢朝的丞相當然要承襲漢制,雖然這是世家門閥一系的主觀臆斷,但終究形成了一個不撕破臉的理由。
三、曹操稱王使矛盾激化
曹魏集團的整體利益與世家門閥的整體利益最終出現(xiàn)不可調和的沖突——曹操封魏王。
在漢代,公爵以上的爵位與普通爵位有一個本質的區(qū)別:開府!
什么叫開府?
就是可以在自己的轄區(qū)內任命自己的官員,擁有自己的稅收,擁有自己的私人武裝。這就意味著一旦封公、封王,就可以甩開朝廷另搞一套。另搞一套,自然就不是漢制了,世家門閥當然不答應。原本若是個普通諸侯王這么搞也還好,畢竟只是局部的問題;但偏偏曹魏集團可是掌控了整個中國北方,將來還要一統(tǒng)天下的!這下好了,曹操要動的可是世家門閥屹立千年的根本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20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