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霸天下的晉國,為何淪落到被瓜分的境地?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春秋時期,周朝王室衰微、禮崩樂壞。鄭恒公、齊桓公先后稱霸,齊國更以尊王攘夷的名義號令天下。
管仲死后,霸主的稱呼曾短暫停留在宋襄公手中,很快便被晉國接棒過去。不同于齊桓公時期僅在中原東部和北部會盟諸侯,晉國的稱霸是全方位的。
其實齊桓公稱霸的時候,晉國和秦國一直在西部角力和發(fā)展,齊國憑借諸侯聯(lián)軍的氣勢逼迫楚國求和,卻從未真正和當時齊國之外的頂級諸侯交戰(zhàn)過。
到了晉武公前后,天下諸侯日益形成秦齊為次一等大國,并不斷沖擊晉楚兩大頂級諸侯的位置。然而晉文公上臺,晉國實力全面迸發(fā),城濮之戰(zhàn)將楚國徹底擊潰,而齊國經過多年內亂也早已不復當年威望。晉國成為霸主之后,鼎盛國勢持續(xù)多年。
晉國的強大阻隔了秦國東進道路,亦斬斷了楚國北上的期望。期間雖有楚莊王一飛沖天率楚軍北上問鼎中原,卻因楚國王室貴胄內部派系掣肘而難以持續(xù)霸業(yè)。楚莊王死后,晉國元氣恢復,再度稱霸天下。
楚國身為諸夏成員卻以蠻夷自居,為姬姓晉國所不齒。尊王攘夷的名義下晉楚爭霸不休,晉人入楚和楚材晉用的事例亦是比比皆是。
為制衡楚國,晉國聯(lián)絡同為姬姓諸侯的吳國,相互守望。楚國則扶持楚國王室別支的越國反制吳國。吳越兩國在長江下游爭霸的斗爭可以看做是晉楚兩國爭霸的局部繼續(xù)。
然而晉國自晉武公通過“曲沃代翼”事件奪取權位之后,一方面大力提拔自己的鐵桿支持者,小族“萬”的地位,并分封到韓地;另一方面為防止宗親學自己奪權而加大了限制公族的權利。晉武公之后,晉獻公雖然開疆拓土,但在限制公族的道路上走的更遠,卻重用外姓的士蒍、荀息、郭偃作為大夫。到了晉文公時期,為了穩(wěn)固自己的地位更是大力扶持同自己共患難的心腹狐偃、趙衰、魏犨。
在楚莊王死后的時期,晉國就是依靠荀家(荀息的后人,后改為智氏)、趙家(趙衰的后人)、范家(士蒍的后人)、中行家(荀林父的后人)、魏家(魏犨的后人)、韓家(韓萬的后人)、郤家、欒家等協(xié)力打壓楚國。所以表面上晉國再度崛起,實際上晉國國君已經逐漸被架空了。
公元前575年,楚國再度推動北上戰(zhàn)略。楚國以割讓土地給鄭國,引誘鄭國脫離晉國歸順楚國。目光短淺的的鄭國君臣相當利落的背叛了晉國。不僅如此,鄭國還舉兵討伐晉國的盟友宋國。一時間中原大地紛爭再起,晉楚兩國展開了規(guī)??涨暗臓幇詰?zhàn)爭,史書稱之為晉楚鄢陵之戰(zhàn)。
當時的諸夏世界,外交環(huán)境對晉國十分有利。齊國剛被晉國擊敗,遏制了其復蘇的勢頭,迫使齊國與晉結盟。楚國背后的吳國在晉國的扶持下開始崛起,時刻危險楚國的后方。秦楚聯(lián)盟被晉國拆散后,秦國在麻隧之戰(zhàn)慘遭重創(chuàng),此時不敢東出崤函與晉爭鋒。天下強權或退縮不出,或親晉反楚,所以從一開始晉國就已占據先機。
與晉國相比,楚國將領大多出身王族,內部紛爭不斷。
雖然戰(zhàn)前楚國特意選擇作戰(zhàn)時間、精心勘察了戰(zhàn)場地形,卻因為軍令協(xié)調、戰(zhàn)車武器落后、軍隊素質欠缺等因素處于劣勢。
比較有意思的事情是,當時晉楚兩軍之中皆有對方流亡貴族成員幫助部署軍陣。晉國在關鍵時刻臨場變陣打了楚軍一個措手不及。
楚軍雖然受挫卻未崩潰,雙方繼續(xù)僵持對壘很長時間,最終晉國贏得了鄢陵之戰(zhàn)。
晉國雖然對外取得又一次勝利,其內部問題也日益突出。公族長期被打壓使得晉國內的大夫勢力越來越大。再加上晉國本身與北方戎狄的聯(lián)姻結合,導致晉人更加在意實際利益而非宗法禮儀傳統(tǒng)。因此各大公族經常聯(lián)合起來,向國君討要封地,或者彼此火并。各個大夫在各自封地里,也吸收各國士人和流亡貴族。派家臣和門客作為不可世襲的官吏, 并推行自己的土地與賦稅制度。
許多時候,大夫門為了吸納人口甚至會將土地免租給人們耕種,并且還會提供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因此久而久之,大夫封地上的人們只知道效忠領主而對晉國國君反而沒有多大的感情了。
鄢陵之戰(zhàn)中,晉國的大夫們就已經存在相互拆臺的情況,只是因為外患才勉強團結一起。然而晉國大勝之后,傲慢驕橫的大夫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的郤氏家族權勢更加浩大,遭到與晉國國君同宗的欒氏誣告,最后被晉國中央消滅。然而沒過多久欒氏自己也因為樹大招風,被其他幾家大夫瓜分。
經過一番廝殺,晉國公族大夫只剩下六家,稱之為六卿。此時的晉國由六卿之中的智主持大局,在實力最強的智帶領下,智趙魏韓四家消滅了實力相對弱小的中行家和范家。然而讓智家的圖謀遠不止此,他們希望的是智取代晉,自然不能放過趙魏韓。終于在又一次壓迫韓魏出讓領地之后,智家在趙的面前碰了釘子。
憤怒的智家攜帶韓魏兩家一起伐趙,卻不曾想趙魏韓三家已經暗中結盟,準備聯(lián)手滅智。智家的家族軍師名叫智果,頗有政治遠見,他識破韓魏兩家的陰謀卻無法說服家主智瑤,為保全智氏血脈,另立宗廟,別為輔氏,智氏兵敗晉陽后,得以免遭殃及。秦滅六國后,輔姓不忘先祖,恢復智氏,智氏血脈得以延續(xù)。
趙魏韓三家很順利的滅掉智家,三家全部升級為“侯爵”,自己將自己當作諸侯地位了。此時的晉國已經沒有能力對外爭雄,只能默認與秦、楚、齊的均勢地位。而秦國此時再度與楚國結盟,威脅晉國。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趙魏韓三國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曾經威震天下的霸主終究走向了消亡!
晉國是周王朝的諸侯國,其開國君王為唐叔虞。唐叔虞是周武王姬發(fā)的兒子,周成王姬誦的弟弟。晉國最初國號是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為晉。
晉國之崛起是在晉獻公時期,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晉文公繼位后在城濮之戰(zhàn)中大敗楚國,一戰(zhàn)而霸。
此后,晉國幾乎一直都是春秋時期最為強大的存在,甚至學者全祖望評春秋五霸時認為“齊一而晉四也”,晉國占四席,分別是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
不過,這個強大的國家在并未進入到戰(zhàn)國時代,在春秋末期就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我們都知道,周王朝采用的是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大夫等等。在晉國獨霸中原的過程中,晉國的整體實力逐漸加強,但晉國內部的卿族勢力也在加強,甚至還威脅到了國君的統(tǒng)治。
先有趙盾弒晉靈公,后有下宮之難滅趙氏,晉厲公滅三郤,欒書、中行偃弒晉厲公,滅欒家,卿族之間也是明爭暗斗、相互攻伐。
到了晉頃公時期,晉國六卿的實力更是強大異常,甚至周王室的內亂也是由晉國六卿去平定的。
后來,六卿內部出現矛盾,晉出公十七年,智伯與趙鞅、韓不信、魏侈共同瓜分了范吉射、中行寅的領地,晉出公很是生氣,于是求告齊國、魯國,想借機討伐四卿。
結果四卿反撲,晉出公只得逃亡齊國,結果死在了半路上。智伯立昭公的曾孫姬驕做了晉君,即晉哀公。智伯借機占有了范吉射、中行寅的領地,總攬一切晉國政務。
晉哀公四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殺死了智伯,吞并了他的全部土地。到了晉幽公元年,晉公室僅剩下絳、曲沃兩邑作為奉祀的地方,晉國所有領土全部入了韓、趙、魏三家之手,晉幽公反而要去朝見韓、趙、魏三家。
到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封韓、趙、魏為諸侯,從此晉國就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一直到公元前376年,趙、韓、魏瓜分了公室僅存的土地,廢晉靜公為平民,晉國最終滅亡。
要說晉國的實力,在整個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上也是屈指可數的存在,即便是分成了三家之后,也能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強國,分了戰(zhàn)國七雄的三個席位。但分封制的弊端也在晉國體現得淋漓盡致,尾大不掉,最終導致滅國。
晉國作為春秋時期稱霸最久的國家,綜合國力也是最強大的。甚至有句話這么說:“一部春秋史,半部晉國史”。但是,這么強大的晉國也有被瓜分的一天,那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晉”事件,指的就是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同時,晉國的分裂同樣成為春秋和戰(zhàn)國的標志。
那么晉國被瓜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實就是晉國繼續(xù)了西周的分封制度。分封制下的卿大夫聽命于國君,輔佐國君管理國家。諸侯國內受封的卿大夫因在領地內有絕對的權力,這樣一來,封地內的將士就只效忠卿大夫,而不是晉國的國主了。當然,在分封制的基礎上,晉國公室的衰弱,也是造成晉國被瓜分的重要原因。
起初晉國卿大夫的勢力比較均衡,但是后來因為互相競爭后,只剩下勢力比較大的四家,所以這時候的卿大夫其實已經有很雄厚的實力了。但因為晉國的勢力范圍很大,而一個卿大夫家族難以一口吃掉,再加上各家之間的制約,最后才會有三家分晉的事情發(fā)生。
晉國自中后期開始,卿大夫的勢力越來越大。轉折點是晉國卿大夫趙氏聯(lián)合韓氏、魏氏擊敗智氏,史稱三家分智。后來周天子冊封晉國三位卿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這個時候晉國已經名存實亡了。而晉靜公被殺標志著晉國真正的滅亡。
晉文公是能夠和齊桓公并列的春秋霸主,關于他留下來的故事傳說不少,但是說晉文公改革,可能后人提及的就不多了。 其實晉文公只是設立了三軍六卿的制度,這也是沿用并發(fā)展了晉國之前的軍政制度,如果說是改革,可能晉文公自己都不認。但是這個制度對于晉國卻起到了一個分水嶺的作用,讓晉國徹底改頭換面了一次,說是一次改革真的毫不為過。 設立三軍六卿的制度,最初可能只是晉文公組建自己軍隊的手段。他把自己流亡時代的功臣都安插到軍隊里作為首腦,另外還啟用了當初得罪自己弟弟和侄子這上兩代晉君的家族,比如荀林父。 也許是有意為之,晉文公在組建軍隊的時候,把晉國的公族都給排除在外了,這可能是晉國公族首次脫離了軍隊,但是這一點卻也是晉文公改革的全部意義。 在晉文公以前,晉國是一個有著公族內斗傳統(tǒng)的諸侯國,從周厲王國人暴動開始,周王室對諸侯逐漸喪失了控制,晉國從此開始就突出了兩個主旋律,擴張與內斗。 當然這也是有原因的。周厲王時國人暴動,叛亂四起,加上蠻夷入侵,到處都是敵人。晉國就借此機會開始戰(zhàn)爭并擴張領土,按照當時的習慣,公族成員都是軍隊的統(tǒng)帥和高層,而奪下的土地當然按照西周分封的辦法封給子孫兄弟,于是晉國公族不是掌握軍權就是管理一方土地。 春秋初期晉文侯的叔叔就是以軍權奪位,晉文侯后來把自己的叔叔干掉,奪回君主的位子。晉文侯死后,他的小兒子被封在曲沃,他憑借曲沃富庶,和在首都翼城的正牌國君內戰(zhàn)了70年,用了幾代人。結果好不容易統(tǒng)一晉國,不久后就發(fā)生了驪姬之亂,而驪姬之亂的主因也是因為太子申生軍功和權力過大,而重耳夷吾又培養(yǎng)了一堆私人班底,眼看內斗再起,結果被晉獻公快刀斬了亂麻。誰知道幾個兒子還是斗來斗去,結果重耳獲得了最后的勝利。 流亡了十多年的重耳當然知道公族內斗的危害。于是他把僅剩不多的晉國公族成員也排除在軍隊之外,既不給他們獲得軍功封地的機會,也不給他們培植心腹力量的可能。最后還在晉國形成了太子以外所有的國君兒子都要流亡國外的傳統(tǒng)。為了防止公族內斗,晉文公算是煞費苦心。 晉文公這一招釜底抽薪確實解決了困擾晉國近兩百年的大難題,之后的晉國公族再也沒有了謀權篡位的能力,而且他重用的人里面確實有很多才能出眾之輩,這也讓他隨后與秦楚的戰(zhàn)爭中占盡優(yōu)勢。但是這一招也讓晉國出現了一堆權臣。而晉國的公族成員卻只能眼睜睜看著朝政旁落,無能為力。 其實三軍六卿制度的建立讓晉文公快速的統(tǒng)合了晉國的軍事力量,也排除了政治上的反對聲音,為稱霸做好了內部基礎,同時也培植了后來長期霸占六卿位置的六大世家。讓三軍六卿制度成了一個滅亡晉國的禍根。 其實此后的晉國和之前使用的分封制度相同,這時候晉國還沒有什么郡縣制。所以這些掌管軍權的重臣在獲得功勞,打下土地的時候,晉國國君只能用封地和奴隸獎勵他們。經過百年經營,晉國的實際權力和土地都被長期擔任六卿的家族瓜分了。 三軍六卿制度建立伊始,參加游戲的家族有11個。隨著時間推移,家族間互相爭斗。后來長期霸占六卿位置的變成范氏、中行氏、知氏、以及趙魏韓三家。 范氏和中行氏強于其他四家率先反叛,結果被以知氏為首的四家打敗并瓜分。最后只剩下知、趙、魏、韓在一起死磕。趙魏韓又一起滅了最強的知氏。 晉國國土被趙魏韓瓜分。晉國國君此時反而孤立無援,只能眼睜睜看著幾個有兵有權有土地的權臣打來打去,而自己只能眼睜睜看著卻伸不上手。 可以說晉國從晉文公設立三軍六卿這一刻就被分成了兩個部分。前一段是對外擴張加公族內斗,后半段是對抗楚國加上權臣內斗。內部的爭斗伴隨了晉國的始終。 雖然晉國對外表現的非常強大,一直以春秋霸主的姿態(tài)存在。但是內部的問題讓晉國注定無法走到最后,晉國的滅亡其實和周朝的衰落很像,根本上都是西周留下來的分封制已經無法繼續(xù)維持??たh制的轉型成為了必然。吸收了晉國滅亡教訓的趙魏韓三國也成了改革先鋒。 這是《歷史的鏡子能照出什么》第66篇連載文章,歡迎關注,評論,分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22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韓信如果手握兵權造反,能不能打敗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