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為什么元朝皇帝的陵墓都找不到呢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元朝,到1368年被朱元璋率領的農(nóng)民軍推翻,歷時98年,相對來說,元朝的統(tǒng)治時間比較短,但是也傳了5世11帝,可不管怎么樣,只要當了皇帝,死后定然會有專人負責安葬。
史書記載:元諸帝均葬于漠北。意思很明顯,說是元朝皇帝的陵墓,全都在漠北。然而八百多年過去了,竟然沒有發(fā)掘出一座元朝皇帝的陵墓,難道不覺得可疑嗎?比如其他朝代的帝王陵墓,已經(jīng)挖了的有明確記載,沒有挖的也都找到位置,唯獨元朝皇帝的陵墓,為什么找不到呢?存在即道理,我想,原因可能有如下幾個。
一是地處偏僻沒有特殊標志。漠北是個很籠統(tǒng)的概念,包含的地區(qū)非常大,《史記》中說北匈奴逃走的地方就是漠北,大明朝定義為蒙古的住處為漠北,清朝把外蒙稱為漠北。所以這漠北的具體位置究竟在哪里,不得而知,不過可以斷定的是,元朝皇帝的寢陵漠北,絕對是個荒無人煙的地方。
那么要怎么找?去過北方的朋友們應該知道,‘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和漫天黃沙,四面八方長得真差不多。
還有,元朝的皇帝陵墓,不像其他朝代的皇帝,才剛剛登基呢,就著手準備后事,比如唐朝的開山為陵,直接開鑿一座大山當作寢陵,這樣一個浩大工程,在沒有機器的古代,至少需要數(shù)萬人,更何況,尊貴點的后妃們死后,也要丟進帝王寢陵,又得重新打開,加之送葬隊伍異常龐大,消息定然會走漏出去。
索性,他們就在寢陵地面,人為打造一個豪華的地面建筑,大老遠就能看見。反觀元朝的皇帝,挖個坑隨便一埋,馬踏一遍,第二年野草生長出來,誰知道地底下埋著個皇帝?缺少必要的標志,就算有一張地圖在手里,恐怕也難以在漠北確定方位。
二是元朝皇帝喜歡密葬。元朝的前身是蒙古國,他們逐水而居,且為了活著,部落之間經(jīng)常為了肥美草原干架,因此仇家比較多。仇家多了,就害怕死后不得安寧,被刨出尸骨鞭打一頓,所以他們講究的是秘密安葬。
既然如此,生前大興土木顯然不行,只得在臨死前,找?guī)讉€心腹,告知他們埋葬的地點,或者由臣子們商議埋在哪里。
據(jù)說成吉思汗鐵木真,征服西夏后,看上西夏的王妃,強迫她侍寢,還喜歡玩情調(diào),可西夏王妃忒‘鐵齒銅牙’,一口咬掉了鐵木真的那家伙。非專業(yè)人士,強制閹割,死亡率是很高的,例如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就曾找來100個童男,結(jié)果死了90多個,剩下的也都行動不便。
西夏王妃當然是非專業(yè)中的業(yè)余人士,鐵木真‘艷福’變‘閹服’,無力回天,叮囑部將秘不發(fā)喪,密葬了事,萬一哪天被人發(fā)現(xiàn)了,真的很丟臉!
三是施行薄葬。元朝皇帝的這一點值得肯定,明初學者葉子奇的《草木子》有過記載,說是元朝皇帝下葬只是找來一根直徑大一點的金絲楠木,豎切兩半,中間鑿空,剛好放一個人進去,最后合上,在兩頭和中間用黃金圈固定。
金絲楠木+黃金圈,對于普通人來說,算得上是厚葬,不過相較于其他動輒挖一座地宮的皇帝來講,非常節(jié)省了。
一根金絲楠木,運送到漠北,挖個十來米的深坑,放進去,烈馬踏平墳頭。
這一套操作下來,基本上都不會多出新鮮土壤,還怎么去掘墳?歷史學家倒是想,可是他們的技術(shù)沒過關啊,盜墓賊這方面的技術(shù)還行,但是只為了三圈黃金,跑到漠北受那罪?收益還抵不了經(jīng)費嘞!
最后啰嗦一句,忽必烈滅南宋后,指使西夏人楊璉真珈盜掘南宋諸皇帝、皇后陵寢、公侯卿相墳墓,還把宋理宗的頭蓋骨,做成酒器。
這都是因為元朝的特殊的喪葬制度,使得元朝的皇帝陵墓極其隱蔽,導致到現(xiàn)在還沒有發(fā)現(xiàn)一座元代皇帝的陵墓。
漢族皇帝的陵墓通常,封土巨大,墓前設石碑、石人、石馬等標志性東西,十分好找。
而元朝起自蒙古,入主中原之后雖然吸收學習中原文化,但在死亡喪葬上還是保持著自己獨特的方式。
傳說中,蒙古大汗一旦死去,就會找一跟最好的金絲楠木,將這跟木頭劈開,挖出人形,然后將蒙古大汗遺體放入其中,最后合攏,用黃金將打造封條將木頭棺槨封死。
最后派送靈軍隊秘密押運到外蒙古的慢慢大草原上,將沿途遇到的人全被干掉,為大汗陪葬,也就不會泄露消息。
到了埋葬地點,然后挖掘墓坑下葬,在墓坑內(nèi)啥一個正在吃奶的小駱駝,將大汗埋葬,然后萬馬踏平,在撒上草籽,來年墓地就和草原融為一體,再也分辨不出。
這種獨特的不封不樹的喪葬方式保證了元代皇帝的陵墓不被打擾。
元朝皇帝沒有陵墓這跟他們的喪葬習俗有很大關系。依然保持蒙古特色。
元朝皇帝的安葬是極為秘密的。據(jù)史載,諸帝皆葬于所謂漠北的起輦谷。蒙古人把這塊墓地稱之為“大禁地”?!睹晒劈S金史綱》作不峏罕哈勒敦。
波斯學者拉施特《史集》多次明言成吉思汗的大禁地在不兒罕·合勒敦山,幼子抱雷,及孫蒙哥合罕,忽必烈合罕、阿里·不哥以及其他后裔也埋葬在那里。
但另處又說靠近薛靈哥河之不答溫都兒有成吉思汗的大禁地,除忽必烈外,唆魯永帖尼別姬及所有其他宗王均葬于此。關于元朝的“大禁地”究在何處,異議甚多。
大汗無論死于何地,也要運其梓宮于漠北。為了保守秘密,不讓人知道大汗的確切葬地,在前往墓地的當天,如遇有行路之人,皆盡行殺戮。
至其所葬陵地,開穴所起土成塊,依次排列,棺既下,復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則運置他所。送葬官三員,居五里外。
葬畢,“則用萬馬蹴平,俟草青方解嚴,則已漫同平坡,無復考志遺跡”。(意思:用大量的馬匹在墓地上面踐踏使地面平整,等到草長出來后才解除嚴令,則墓地與一般的草坡一樣了,再也找不到墳墓的蹤跡所在。)若干年后,參加送葬的人一死,便再也無人知道葬地的確切位置了。
擴展資料:
根據(jù)明代文人葉子奇所著的《草木子》一書中推測,元朝皇帝駕崩后有著專門的下葬儀式,用啰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并加髹漆,完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
爾后,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于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意思:用大量的馬匹在墓地上面踐踏使地面平整,在上面殺駱駝,以上千的騎兵守護。來年草長出來后,就拆掉帳篷離開,遠遠望去草地平整,再也沒人知道是墓地了。)
這樣獨特的下葬儀式別說現(xiàn)代人找不到,就是元朝當時的人隔了兩三代也找不到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元朝皇陵何處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草木子
這是由于在元朝的時候,其實皇帝下葬的方式都是采用非常保密的手段進行的,而之所以會采用這樣的方式,就是為了更好的去防止敵人,或者是盜墓賊將自己的墳墓找到并且將它刨開。而這樣的以一個下葬方式,其實是在忽必烈時期就已經(jīng)確定的。
他在北京定都之后就制定了這樣一個比較神秘的下葬辦法,也就是說在他死后或者是其他的帝王死后,他們的下葬一定要采用比較隱蔽的方式,其實主要的目的也是為了不讓后人找到他們的墳墓。
這樣的一個方式可以說是十分的奏效,到現(xiàn)在為止大家都沒有找到元朝皇帝的陵墓。現(xiàn)在他們還有著一個規(guī)定,就是皇帝在死后是不允許去立碑的,并且也不允許留下和陵墓有關的任何的記錄。
其實元朝的皇帝他們在死后進行下葬和一系列的安排,都是在一種非常隱蔽的條件之中進行的,而并不會像其他朝代的皇帝一樣,此后依然會大操大辦,搞得人盡皆知。元朝的皇帝在死后他大多數(shù)都非常的隱蔽,會舉行簡單的儀式之后就將他們進行下葬。
并且下葬完成之后會在上面鋪上大量的馬匹,將陵墓上方踏平。讓人從外面絲毫不能夠看出來,并且會下令士兵為首這一個陵墓。等到陵墓周圍的草長起來,使得林木和其他環(huán)境融為一體的時候,就會將這些士兵撤走,而且這些士兵最終也會被殺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24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