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官渡之戰(zhàn)充滿了偶然?曹操的勝利真的是運氣嗎?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決定一場戰(zhàn)爭的因素向來復雜,除了取決于戰(zhàn)爭雙方各自的統(tǒng)帥能力以外,還和手下戰(zhàn)將的執(zhí)行能力,謀士的奇謀詭側,甚至其他的一些偶然因素,比如天氣的影響。正如關羽發(fā)動樊城之戰(zhàn)后,曹操令于禁率七營精銳前來支援,卻因為遇到洪澇天氣,反而被關羽水淹了七軍。
再來看看曹操,他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決定與袁紹決戰(zhàn)。但無論從軍隊數(shù)量上,還是錢糧方面,曹操都比不上袁紹。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袁紹已經統(tǒng)一了青、冀、幽、并四州,除了龜縮不出的黑山軍以外,他也算是掃除了北方內患。而曹操居于兗、豫二州,恰好處于四戰(zhàn)之地。在曹操身后,有宛城張繡、江東孫策、關中韓遂、馬騰等勢力。一旦這些人和袁紹聯(lián)合,或者是想坐收漁翁之利,那么對曹操的打擊,將是致命的。但幸運的是,這些人最后都沒有對曹操造成威脅。
從當前形勢上來看,宛城張繡無疑是最有威脅的一支力量。之前曹操南征張繡,雙方已經結下過不少仇怨。更何況張繡二次反叛后,而讓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愛將典韋慘死,可見雙方的矛盾,是有多么激烈了。在此情形之下,張繡極有可能與袁紹聯(lián)合,雙方一同進攻曹操。事實上,張繡也是這么打算的。
據(jù)《三國志賈詡傳》記載:“是后,太祖拒袁紹于官渡,紹遣人招繡,并與詡書結援,繡欲許之?!钡磺傻氖?,賈詡憑借自己的口才,成功說服了張繡轉投曹操。賈詡的意思是,曹弱袁強,如果張繡投奔袁紹,不過是錦上添花,后者未必能看得起他。而張繡若是投奔曹操,這將是對后者的雪中送炭,且以曹操籠絡人心的手段,必定會對張繡既往不咎。就這樣,張繡率眾投靠了曹操,賈詡因為這個功勞,成功得到曹操的重視。
接下來是孫策,在曹操與袁紹對峙之時,他也曾打算進攻許都。不難想象,許都不僅是曹操發(fā)家的一處根據(jù)地,更是漢獻帝劉協(xié)所在之處。而以孫策之勇略,一旦他對許都發(fā)起進攻,那么曹操將處在一種十分被動的局面之中。
據(jù)《三國志郭嘉傳》記載,當郭嘉聽說了曹操的憂慮之后,他竟然大膽做出了神預言:“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于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于匹夫之手?!辈痪弥?,就在孫策躊躇滿志之時,他卻死在了許貢門客的刺殺之下。孫策之死或許有陰謀存在,但他的突然去世,的確幫助曹操再次除掉了一個心腹大患。
至于曹操的外患袁紹,他在關鍵時刻,也做出了幾個昏招,讓曹操逐漸地挽回頹勢。首先,劉備在背叛曹操之后,憑借自身的好名聲,殺死徐州刺史車胄,再次占領了徐州。如果袁紹這時出兵,與劉備前后夾擊曹操,那么后者的處境將十分堪憂。后來曹操閃擊徐州,花費了兩個月的時間,而袁紹如果在這段時間內進軍,自然能圍魏救趙,打曹操一個措手不及。但巧合的是,袁紹最喜愛的幼子在此時患病了。
裴松之注引《傅子》提到,曹操在出征劉備之前,郭嘉早就勸他說:“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備新起,眾心未附,急擊之必敗。此存亡之機,不可失也?!边@是官渡之戰(zhàn)前的一次戰(zhàn)役,也是袁紹擊敗曹操的最佳時機。就在劉備在徐州苦苦支持的時候,袁紹卻因為幼子患病將他拋諸腦后。就這樣,曹操在與袁紹決戰(zhàn)之前,終于穩(wěn)定住了后方。而曹操最大的一個幸運在于,袁紹手下的謀士不斷內斗。前文中說過,袁紹手下的謀士集團,大概分為冀州派和豫州派。而豫州派的代表郭圖、淳于瓊等人,是非常受袁紹信賴的。這就導致了田豐、沮授等人被排擠。
一是沮授失去袁紹信任,他的多個有效計策,被后者棄之不用。二是在官渡之戰(zhàn)期間,坐鎮(zhèn)鄴城的審配因為看不慣許攸貪財好利,借口將其家人下獄。結果許攸懷恨在心,反而投降了曹操。在許攸的建議下,曹操奇襲烏巢,一把火燒光了袁紹糧草,就此扭轉了官渡之戰(zhàn)的局勢。三是郭圖的讒言,致使袁紹手下的大將張郃、高覽臨陣反戈。就這樣,袁紹集團的種種優(yōu)勢,便因為一些“偶然因素”悉數(shù)付之一炬。
總的來說,曹操取得官渡之戰(zhàn)的勝利,雖然或多或少有一些運氣在其中。但從根本原因來看,還是他前期的準備工作非常到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25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長于楚,為何還要引吳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