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流落魯國的時候,曾經(jīng)害怕過一個人,他的名字叫施伯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管仲是天縱奇才,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第一個最厲害的謀臣,齊桓公能夠稱霸諸侯很大程度上都跟管仲有關。只是就是這樣一個人物,當年流落魯國的時候,還曾害怕過一個人。那么他是誰呢?正是魯莊公身邊的謀臣施伯。
當年魯桓公在齊國為齊襄公暗殺,派人到魯國報喪之時,魯國就有眾多朝臣以國君在異國身死為恥辱,試圖以戎車三百乘征伐齊國,而施伯則是認為魯桓公之死充滿疑點,更重要的是齊襄公與文姜之間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本身就是曖昧之事,要是魯國大起三軍,本來一件家里的羞恥事就搞得人盡皆知,對魯桓公乃至魯國的聲譽都有損,因此施伯不同意攻伐齊國,只是要讓齊國誅殺兇手彭生,以緩和齊國與魯國之間的關系。
施伯此時在魯國官位尚且不高,但在緩和齊魯外交關系穩(wěn)固魯國朝局上,施伯是有功勞的。此時朝中尚有公子慶父、公子牙、季友等人,這三人即為后來叱咤魯國政壇的三桓家族第一代,也都是不可小視的人物,因此魯莊公能夠順利即位本身不容易。而魯莊公即位之時,對這位施伯的態(tài)度,并不算如何親近,不過拜了個上士之職。
《孟子》:“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边@即是說,上士的官銜還在下大夫之下??v觀整個春秋戰(zhàn)國,那些上中下大夫們是相當活躍的,而所謂上中下士們則少有在主要舞臺出現(xiàn)的。而這位施伯顯然就是相當重要。當魯莊公剛剛即位,即面對齊國邀請魯國主持齊國與周天子聯(lián)姻之事,這是個燙手事。
對魯莊公而言,魯國前任國君死在齊國,本身就是怪事。魯國朝堂對此事多有看法,但在施伯策略之下,齊魯之間矛盾有所緩和。對是否主持周齊聯(lián)姻,朝中多認為是辭之則逆王命,不辭則貽笑于人。而在施伯看來,這場聯(lián)姻之事,魯國人是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那么魯國要去就正兒八經(jīng)地去,還要為魯國解脫掉三大恥辱。
施伯看來,魯國為齊迎婚,有三大恥辱,一是魯桓公死在齊國,二是魯桓公死了文姜卻滯留齊國,三是魯莊公處服喪期間卻要為齊國主持婚禮。因此,施伯提出了三種解決辦法,一是魯莊公新即位,那時候的諸侯國君即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認可才能名正言順,魯莊公借此機會正好請命于周,則可正名。二是魯莊公以禮迎接母親文姜歸國,就能成國君之孝道。三是以在喪期為由,安排魯國上大夫親自送王姬到齊國。如此一來,三大恥辱皆可盡免。
而當齊襄公被弒,齊國派人到魯國迎接公子糾歸國。此時之施伯則是認為“齊魯互為強弱,齊之無君,魯之利也。請勿動,以觀其變”,這是以不變應萬變,想的是以逸待勞之策,即便是公子小白順利歸國即位,魯國人也能保得公子糾,其后聯(lián)合諸國,以齊國不尊嫡長子繼承制為由,率領聯(lián)軍攻打齊國,這就比一個魯國跟齊國對抗上,勝算要多得多??上У氖囚斍f公求利,帶著大軍就去送公子糾歸國,結果遭到了慘敗。
此事之后,施伯之才為眾所知,即便魯莊公也加強與施伯之溝通。在齊國鮑叔牙派人到魯國來要管仲之時,施伯提出了兩大決策,一是誘降管仲,二是殺掉管仲。管仲降魯國,服務魯君,則為魯國之福,管仲要回齊國,魯國則要殺掉他。如此一來,齊國少了管仲,整個春秋史恐怕也要改寫。在施伯看來,管仲是“天下奇才,若不死,必大用于齊,必霸天下,魯自此奉奔走矣”。只是魯莊公或是受齊國之惑,再一次地放走了管仲。
魯莊公昏惑,但管仲不昏。管仲在回歸齊國之檻車中,就認為必須要快馬加鞭,才能逃脫生天,書中說的是“誠恐施伯智士,雖然釋放,倘或翻悔,重復追還,吾命休矣”,遂是催促馬車夫馬不停歇的回到了齊國,終究是逃脫了施伯的追殺。其后齊國拜管仲為相,魯莊公大發(fā)感嘆:“悔不從施伯之言,反為孺子所欺”,不過事后諸葛,多說無益。
其后施伯多半是對魯莊公已是死心,朝堂之中便是少再有良策,只有遭到重大危機之時,施伯才會舉薦良才,以度難關,比如齊國派遣大軍攻打魯國之時,正是施伯舉薦了曹劌出戰(zhàn),才保得魯國邊境平安??梢娛┎壬仆饨?,又懂策略,還會識人,即便是在齊國,也至少個鮑叔牙般的人物,但施伯舉薦的曹劌,打敗了齊國的鮑叔牙的大軍,可見施伯之才能,當可在鮑叔牙之上,所以管仲害怕施伯,也就是理所當然了。
1. 桓公用管仲文言文 齊桓公求管仲① 【原文】 桓公自莒反于齊②,使鮑叔為宰③,辭④曰:“臣,君之庸⑤臣也,君加惠⑥于臣,使不凍餒⑦,則是君之賜也。
若必治國家者,則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國家者,則其⑧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⑨,弗若⑩也;治國家不失其柄⑾,弗若也;忠信可結于百姓,弗若也;制禮義可法于四方⑿,弗若也;執(zhí)枹鼓⒀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⒁焉,弗若也?!?/p>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鉤,是以濱于死⒂?!滨U叔對曰:“夫為其君動也⒃;君若宥而反之⒄,夫猶是⒅也?!?/p>
桓公曰:“若何⒆?”鮑子對曰:“請諸魯⒇?!被腹唬骸笆┎?1,魯君之謀臣也,夫知吾將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22?”鮑子對曰:“使人請諸魯,曰:‘寡君有不令之臣23在君之國,欲以戮之于群臣24,故請之。
’則予我矣?!?桓公使請諸魯,如鮑叔之言。
莊公以問施伯,施伯對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25也。夫26管子,天下之才27也,所在之國則必得志于天下28,令彼在齊,則必長為魯國憂29矣?!?/p>
莊公曰:“若何?”施伯對曰:“殺而以其尸授之?!鼻f公將殺管仲,齊使者請曰:“寡君欲親以為戮30,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猶未得請也31,請生之32?!?/p>
于是莊公使束縛以予齊使 ,齊使受之而退。 比至,三釁,三浴之,桓公親逆之于郊,而與之坐而問焉。
【注釋】 ①本文選自《國語·齊語》。齊桓公,名小白,前685—前643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有名的政治家,輔助齊桓公成霸業(yè)。 ②〔自莒(jǔ)反于齊〕從莒回到齊國。
這句話的背景是,齊襄公(桓公之兄)做國君時期,國內混亂,鮑叔輔佐小白逃到莒國(在現(xiàn)在山東省南部)。后來襄公被公孫無知殺了,公孫無知作了國君。
不久公孫無知也被殺,小白和公子糾爭作齊君。管仲輔佐公子糾,曾帶兵截擊小白,射中小白的帶鉤。
小白逃回齊國,作了國君。莒:春秋時諸侯國,今山東莒縣。
③〔使鮑叔為宰〕讓鮑叔做太宰。鮑叔,姓鮑,名叔牙,齊國大夫。
宰,太宰,相當于宰相。 ④〔辭〕謝絕。
這里省去主語“鮑叔”。 ⑤〔庸〕平庸,無才能。
⑥〔加惠〕給予恩惠。 ⑦〔餒(něi)〕饑餓。
⑧〔其〕助詞,表示測度的語氣。 ⑨〔寬惠柔民〕寬大和善,感化人民。
⑩〔弗(fú)若〕不如。 ⑾〔柄〕本,根本,指治國的準則。
⑿〔法于四方〕為四方之法,全國都適用。 ⒀〔枹(fú)鼓〕戰(zhàn)陣之間,擊鼓以振作士氣。
枹,鼓槌。 ⒁〔加勇〕增加勇氣。
⒂〔射寡人中鉤,是以濱于死〕射中我的衣帶鉤,因此(我)幾乎死掉。鉤,衣帶上的鉤,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豆類的掛鉤。
濱,同“瀕”,迫近。 ⒃〔夫為其君動也〕他是為他的國君而行動。
夫,彼。以下兩個“夫”字同。
君,指公子糾。 ⒄〔宥(yòu)而反之〕寬恕了他而使他回來。
⒅〔夫猶是〕他也會像這樣。是,代“為其君動”。
⒆〔若何〕怎么辦。 ⒇〔請諸魯〕往魯國去請求。
諸,之于。 21〔施伯〕魯國大夫。
22〔若之何〕同“若何”。之,代“魯國不與”的情況。
23〔不令之臣〕不好的臣子。令,善。
24〔戮之于群臣〕在群臣面前殺了他。 25〔用其政〕用他的執(zhí)政能力,用他執(zhí)政。
26〔夫〕句首助詞。 27〔天下之才〕治理天下的才士。
28〔得志于天下〕在整個天下都能如愿,稱霸。 29〔長為魯國憂〕長期成為魯國的憂患。
30〔欲親以為戮〕想親眼看著殺掉他。 31〔猶未得請也〕還是沒有達到請求的目的呀。
32〔請生之〕請使他活著,請求給活的?!吧笔鞘箘佑梅?。
33〔束縛以予齊使〕捆起(管仲)來交給齊國的使臣。 【譯文】 齊桓公從莒國回到齊國(當了國君后),就任命鮑叔牙當太宰,(鮑叔牙)謝絕說:“我,是國君的一個平庸的臣子,您給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凍受餓,就是國君對臣子的恩賜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國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點:寬厚仁慈,愛戴人民,我不如他;治理國家使其不丟失權力,我不如他;用忠誠信義結交諸侯百家,我不如他;制定禮法道德規(guī)范成為全國人民的行為準則,我不如他;(兩軍交戰(zhàn))在營門前擊鼓助威,使諸侯百家勇氣倍增,我不如他?!?/p>
桓公說:“那個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帶鉤,因此(我)幾乎死掉。”鮑叔牙解釋說:“管夷吾是為他的君主而行動;您如果寬恕他的罪過讓他回到齊國,他也會像這樣的?!?/p>
齊桓公問:“那怎么辦?”鮑叔牙回答說:“到魯國去邀請他?!饼R桓公說:“施伯,是魯君有智謀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會給我,那可怎么辦呢?”鮑叔牙說:“派人向魯國請求,就說:‘我們國君有個不好的臣子在貴國,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處死,所以請求貴國。
’那么就會給我們了?!饼R桓公就派使臣向魯國請求,按著鮑叔牙說的做。
齊桓公派人向魯國請求,正如鮑叔牙所說的。魯莊公向施伯詢問這件事,施伯回答說:“這不是想殺他,是想用他治理國家。
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國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償,讓他在齊國,那必定長期成為魯國的憂患啊?!濒斍f公問:“那怎么辦?”施伯回答說:“殺了管仲然后把尸體交給齊。
2. 關于齊恒和管仲的文言文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
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
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
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
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 *** ,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p>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qū)區(qū)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
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惫收摫岸仔小?/p>
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
貴輕重,慎權衡?;腹珜嵟偌В弦u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
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
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管仲富擬于周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
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豈管仲之謂乎?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p>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
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蓖踉唬骸吧嶂?!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p>
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蛔R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p>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p>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瘎t王許之乎?” 曰:“否?!?/p>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p>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钦\不能也。
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耘e斯心如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
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p>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
3. 管仲之齊文言文課文帶翻譯和加點子意思 原文
齊襄公無道,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無知弒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奔魯。魯人以兵納之。未克,而小白入,是為桓公。使魯殺公子糾于魯之生竇。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鮑叔牙為宰相。辭曰:“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乃使人請于魯莊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請之。”莊公使束縛,以予齊使。齊使受之而退。比至,三釁三浴之?;腹H迎于郊,而與坐而問焉。遂以為相。注云:三釁者,以香涂身曰釁。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
此答子貢問管仲不能死之辭也。大抵召忽之死,為守節(jié);管仲不死,為樹功。蓋桓公兄也,合立當事之。子糾,弟也,不當輔以爭國。故圣人不責其死而稱其功。
翻譯
齊襄公政治殘暴,鮑叔牙護送公子小白逃到莒地(今山東莒南縣)。公孫無知謀殺了齊襄公,管夷吾、召忽護送公子糾逃到魯?shù)兀ń裆綎|西南部)。魯國人派兵接納了公子糾。(魯國人護送公子糾回齊國即位)還沒有到達,公子小白先回到了齊國即位,就是齊桓公。讓魯國在生竇(地名)殺掉公子糾。召忽為公子糾而死(公子糾也死了),桓公即位以后,任命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推辭說:“如果一定要治理好國家,一定要任用管夷吾做宰相。我有五個地方比不上管夷吾?!饼R桓公于是派使者請求魯莊公說:“我們國君有叛逆的大臣,現(xiàn)在在您的國家,我們國君打算處死他來告誡大臣們,特此請求(把管夷吾交還給齊國)?!濒斍f公派人把管夷吾捆起來,交給了齊國的使者。齊國使者接收了管夷吾回到齊國??斓烬R國的時候,齊桓公齋戒三天沐浴三天。齊桓公親自到郊外迎接管夷吾,和他坐在一個車上并詢問他(治理國家的方法)。于是任命他為宰相。注釋說:三釁,用香料涂抹全身叫做“釁”。孔子說:“管仲做齊桓公的宰相,在諸侯國中稱霸,一度匡定天下,百姓至今仍然享受他帶來的好處?!?/p>
這是孔子回答子貢問管仲為什么沒被處死的問題時說的。大蓋召忽的死,是為了操守貞節(jié);管仲不死,是為了建立功勛。齊桓公是兄長,應當立他為王。公子糾,是弟弟,應該輔佐哥哥不應該爭奪王位。
所以圣人不譴責他為什么不殉死而稱贊他的功勞。
4. 《管仲與鮑叔牙》的文言文翻譯 譯文: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時,經(jīng)常與鮑叔牙交游,鮑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貧困,經(jīng)常占鮑叔牙的便宜,但鮑叔牙始終對他很好,沒有怨言。后來鮑叔牙侍奉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
等到小白立為齊桓公,公子糾被殺死后,管仲也被囚禁起來。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為齊國的相國以后,執(zhí)掌齊國的政事,輔助齊桓公成就霸業(yè),九次會集各國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全都仰賴管仲的計謀和策劃。
擴展資料
原文: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也。
管鮑之交這個成語,起源于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友誼的故事,最初見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惫苤俸王U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彼此信任的關系。
參考資料管鮑之交百度百科
5. 有關管仲的古文閱讀與答案 編輯本段原文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
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
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
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
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 *** ,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p>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qū)區(qū)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
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
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腹珜嵄闭魃饺?,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p>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編輯本段翻譯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
他年輕時曾與鮑叔牙交游,鮑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貧困,常常占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對他很好,沒有怨言。
后來鮑叔侍奉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立為齊桓公,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起來了。
鮑叔于是向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執(zhí)掌齊國的政事,齊桓公的霸業(yè)因此得以成功,九次會集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據(jù)管仲的計謀。
管仲說:“我當初貧困的時候,曾經(jīng)和鮑叔一起經(jīng)商,分財利時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鮑叔并不認為我貪財,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貧困的緣故。我曾經(jīng)為鮑叔辦事,結果使他更加窮困,但鮑叔并不認為我愚笨,知道這是由于時機有利和不利。
我曾經(jīng)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職,但鮑叔并不認為我沒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沒有遇到好時機。我曾三次作戰(zhàn),三次都戰(zhàn)敗逃跑,但鮑叔并不認為我膽小,知道這是由于我還有老母的緣故。
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來受屈辱,但鮑叔并不認為我不知羞恥,知道我不拘泥于小節(jié),而以功名不顯揚于天下為羞恥。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卻是鮑叔??!” 鮑叔在推薦管仲輔佐齊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
鮑叔的子孫世代都在齊國享受俸祿,十幾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稱贊管仲的賢能,卻稱頌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管仲在齊國執(zhí)政任相,使地處海濱的小小齊國流通貨物,積聚財帛,富國強兵,辦事能夠與百姓同好惡。所以他說:“倉庫充實了,人才知道禮儀節(jié)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榮譽和恥辱。
君主如能帶頭遵守法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間便會親密無間。禮義廉恥得不到伸張,國家就要滅亡。
國家頒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樣暢通無阻,是因為它能順應民心。”因為道理淺顯,容易實行。
百姓所要求的,就順應他們的愿望提供給他們;百姓所反對的,就順應他們的愿望拋棄它。 管仲為政,善于轉禍為福,把失敗變?yōu)槌晒Α?/p>
重視控制物價,謹慎地處理財政。桓公實際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襲擊蔡國,但管仲卻借這個機會,責備楚國不向周天子進貢包茅。
桓公實際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卻借這個機會,命令燕國恢復召公的政令?;腹诳碌嘏c魯國會盟,后來又想違背同曹沫的盟約,但管仲借助這個盟約使桓公建立了信義,因此諸侯都來歸附齊國。
所以說:“懂得給予就是索取的道理,這是治理國政的法寶?!?管仲的財富足以和公室相比,他有三歸高臺,又有反坫,但齊國人并不認為他奢侈。
管仲死后,齊國仍然遵循他制定的政令法規(guī),常比各國諸侯都強大。經(jīng)過一百多年以后,齊國又出現(xiàn)了一位晏子。
晏平仲,名嬰,是古萊國的夷維人,歷事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由于節(jié)儉和勤于政事而受到齊國人民的推重。他擔任齊相,不吃兩樣的肉食,妻妾 *** 絲綢衣裳。
他在朝廷,國君有話問他,他就嚴肅地回答;不向他問話,他就嚴肅地辦事。當國家有道的時候,就順命行事,無道的時候,就權衡度量著去行事。
他由于這樣做,而能夠三朝都在諸侯之中顯揚名聲。 越石父是個賢能的人,犯了罪被拘禁。
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見他,就解下坐車左邊的馬,贖出了石父,并讓他上車,一同回了家。晏子沒有向石父告辭,就進入內室,許久不出來,于是越石父請求斷絕交往。
晏子大吃一驚,整理自己的衣冠鄭重道歉說:“我雖然沒有仁德,但也幫助您擺脫了困境,您為什么這樣快就要斷絕交往呢?”石父說:“不能這樣說。我聽說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屈,在知己人那里受到尊敬。
當我在囚禁。
6. 《管仲不謝私恩》文言文閱讀練習 原文
管仲束縛①,自魯之②齊。道③而饑渴,過綺烏封人④而乞食。綺烏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竊謂⑤仲曰:“適⑥幸及齊不死,而用齊⑦,將何以報我?”曰:“如子之⑧言,我且賢之用⑨,能之使,勞之論,我何以報子?”封人怨之。
——選自《韓非子》[1]
2譯文
管仲被捆綁(在囚車上),從魯國押往齊國。走在路上,又饑又渴,經(jīng)過齊境邊疆綺烏城,向守疆的官吏乞求飲食。綺烏的守疆官吏跪著幫他送食,很恭敬。(隨后)守疆的官吏乘機偷偷地對管仲說:“假如你僥幸回到齊國不被處死而被齊國重用,(那時)你將用什么來報答我?”管仲說:“假如真的像你說的,我將會重用賢人,使用能人,評定(獎賞)有功之人,(除此)我能拿什么來報答你呢?”守疆的官吏聽了,對他很不滿意。[2]
3道理
管仲重用的是人才,而不是和他親近的人,管仲是一個唯賢任用的人!即使身處逆境,管仲仍可做到分清公事和私恩,堅持唯賢是舉,唯才是用,不怕得罪人,難能可貴!
4釋義
①束縛:被捆綁
②之:到,押往
③道:行至半道。
④ 綺烏,城名。封人,管理邊疆城的官吏。
⑤竊謂:私下對(管仲)說
⑥適:正當,當
⑦用齊:用于齊國,被齊國任用,在齊國當官執(zhí)政。
⑧之:(結構助詞)的
⑨賢之用,能之使,勞之論:及用賢,使能,論勞。可解為:任命賢能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評定有功勞的人。
以上來自百度百科
7. 管子得於魯魯束縛而文言文翻譯 這是取自《呂氏春秋?慎大覽?順說》中的文章。
原文:管子得於魯,魯束縛而檻之,使役人載而送之齊,皆謳歌而引。管子恐魯之止而殺己也,欲速至齊,因謂役人曰:“我為汝唱,汝為我和。”其所唱適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子可謂能因矣。役人得其所欲,己亦得其所欲,以此術也。是用萬乘之國,其霸猶少,桓公則難與往也。
翻譯:管仲在魯國被捉住了,魯國人把他捆起來裝在囚籠里,派差役用車載著把他送往齊國去,一路上差役們全都唱著歌拉著車。管仲擔心魯國會把自己留下并且殺死自己,就想趕快到達齊國,于是他對差役們說:“我給你們領唱,然后你們應和我?!彼璧墓?jié)拍正好適合快走,而且差役們也不覺得疲倦,因此走路走得很快。管仲可以說是懂得充分利用一切外界因素。讓差役們滿足了邊走邊唱的愿望,而管仲自己也達到了快速返回齊國脫離險境的目的,這些都是因為使用了這個方法啊。用這個方法治理擁有萬乘兵車的大國(齊國),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yè)只不過是一點很少的成績而已,只是齊桓公這個人難以輔佐他成就帝王之業(yè)罷了。
對于管仲歷來褒貶不一:贊譽方說春秋第一相,“管仲世所謂賢臣”;貶低方稱千古第一小人,比如《論語》有“管仲之器小哉”的話。
“管仲夷吾者,穎上人也”。司馬遷到底是如何看待管家老二呢?
這段翻譯起來頗費周折。所以,必須結合《史記》中有關記錄來判斷,從齊世家、魯世家、管晏列傳中抽絲剝繭,尋找真相。
公子糾跑到娘舅魯國避禍,管仲、召忽跟隨輔佐;公子小白在莒國躲災,鮑叔牙跟隨輔佐。
那時,他們的長兄諸兒繼位,就是齊襄公。
齊襄公昏庸無道,肆意殺伐,“數(shù)(屢次)欺大臣,群弟恐禍及(殃及)”,所以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跑到“國外”躲避災禍。
齊襄公十二年冬十二月,外出打獵游玩時出了車禍,怨恨負責“提鞋”的茀?;氐脚R淄之后,齊襄公讓下人鞭打了茀三百下。
怨恨在心的茀勾結連稱、管至父(戍守將領,齊襄公失信二人而生怨恨。)以及公孫無知殺了齊襄公,公孫無知自立為齊君。
公孫無知是齊襄公父親齊僖公同母弟夷仲年的兒子,算起來是堂兄弟。
不久,齊君公孫無知在雍林游玩又被人“襲殺”。齊國進入無主時代,陷入內亂。
時間就是金錢,也是權力。
流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誰早回齊就可以繼任為齊王。
公子小白獲得了齊國大夫高傒、國懿仲消息,悄悄地返回齊國。公子小白年輕時跟高傒交情特好。
魯國在得知公孫無知死后,也發(fā)兵護送公子糾回齊,并派管仲帶一對奇兵在齊莒道路上攔截公子小白。
在這次途中攔截中,神射手管仲射了小白一箭,小白隨即躺下裝死。管仲派人快馬加鞭通知魯國的公子糾,而小白則“載溫車(送葬的棺材車)中馳行”。
六天之后,小白飛奔回齊,高傒擁立為齊王,這就是齊桓公。
而公子糾還在路上慢騰騰挪移。齊桓公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派兵阻擊護送公子糾的魯軍,在乾地齊軍打敗魯國護送軍隊。
齊國再傳信給魯,要求殺死公子糾;“幫兇”管仲、召忽囚送到齊,齊桓公要親自處決以報一箭之仇。
魯國真害怕被齊國圍攻,于是在笙瀆(今山東菏澤)殺了公子糾。召忽自己不甘心受辱,于是選擇了自殺。而“管仲知之,故請往?!?br>
管仲在魯國,魯莊公肯定不會將齊國來信給管仲看。所謂“知之”,說明對鮑叔牙很了解,不會讓自己死掉。所以,管仲直接讓魯國囚送到齊國。
齊桓公繼位之后,派兵攻打魯國,那時候真心想報一箭之仇,必須殺掉管仲才能快意恩仇。
鮑叔牙卻勸諫齊桓公放下仇恨,重用管仲。
這段話很好理解,“小白,你要是單純想治理好齊國,有我和高傒輔佐足夠了。但是你要想稱霸諸侯,建一番功業(yè),非重用管仲不可。管仲所在的國家必然會強大,不能失去他?!?br>
“齊告魯生致管仲?!饼R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話,而且給魯國的信中明確要求囚送“活的”管仲。
對于管仲才能,好像不僅鮑叔牙熟知,而且魯國施伯也很了解。“齊欲得管仲,非殺之也,將用之,用之則為魯患。不如殺,以其尸與之?!?br>
施伯勸魯莊公殺掉管仲,給齊國一個“死的”管仲。
可惜,魯莊公害怕齊國,沒有聽從施伯勸告。
鮑叔牙跟隨齊國軍隊出境,與魯國交接管仲,離開魯國到了蒙陰就給去掉枷鎖刑具,沐浴更衣引薦給齊桓公。
會晤之后,“桓公厚禮以為大夫,任政。”隨即放權給管仲,委任處理齊國政事。
齊桓公和鮑叔牙親自迎接管仲,最高禮節(jié),待遇隆重。僅僅是因為鮑叔牙的推薦,齊桓公就能做到如此,不稱霸諸侯才怪呢??吹酱颂?,由衷地佩服齊桓公的這份魄力!
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后來,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友誼關系。
管仲與鮑叔牙關系非同一般,年輕時兩人交往,所以彼此互相知根知底。鮑叔牙了解管仲,而且高看一眼。
這句話評價管仲用了一個“賢”字,這評價較高?!百t”字在《古代漢語字典》解釋為“有德行有才能”。“欺”應該解釋為“占便宜”,而不是恃強凌弱地欺凌、欺壓。
鮑叔牙跟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管仲家境貧寒,做生意沒本錢,所有投資都是鮑叔牙墊付的。
“分財利多自與”。投資賺了錢,分紅的時候,管仲分給自己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不以為意,“管仲這哪是貪心呢。他家里實在是太窮了,而且還要贍養(yǎng)母親。”
管仲曾幾次幫助鮑叔牙辦事,事情沒辦好讓鮑叔牙陷入更加困頓的境遇。鮑叔牙并不認為管仲太愚笨,而認為時運不濟。
管仲三次做官都被驅逐,別人都說管仲沒有才干。鮑叔牙卻說:“管仲并非沒有才干,只是沒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機會而已?!?br>
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在戰(zhàn)場上臨陣逃脫,被人們譏笑貪生怕死。鮑叔牙再次為朋友仗義執(zhí)言:“管仲豈是貪生怕死之輩,他不過家有老母需要奉養(yǎng)!”
公子糾回齊失敗之后,召忽為之殉難,管仲遭囚禁。鮑叔牙不認為管仲沒有廉恥,知道他不會因為小的過失而羞恥,卻以不能揚名天下而慚愧。
上述事例都是管仲自己說的,他還感慨道:“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子也?!薄肮荃U之交”后來常用于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司馬遷這句話可以這么理解:“管鮑之交”,要么是贊揚朋友之間深厚友誼;要么是贊揚鮑叔牙知人之能;但對于管仲的德行和才能贊揚的人卻很少了。
這就是司馬遷的的立場!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后,實踐證明了鮑叔牙的“知人”。
有了管仲的輔佐,齊國很快發(fā)展為當時最富庶的國家,而齊桓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
司馬遷給予管仲如此高的評價,都有真憑實據(jù)。
經(jīng)濟方面“以區(qū)區(qū)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因地制宜發(fā)展經(jīng)濟。在齊國發(fā)展鹽鐵業(yè),鑄造貨幣,調劑物價。"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yè)"。
禮儀教化 管仲認為百姓富足,國庫、糧倉才會富足,百姓富足了才可以進一步對他們進行教化,讓他們知禮儀,服教化?!皞}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施行)度(節(jié)度)則六親固”。
軍事行政“連五家之兵”。一種兵民結合的軍事行政制度。平時五家為一軌,設軌長;戰(zhàn)時每家出兵一人,五人為伍,由軌長任伍長。整頓行政管理系統(tǒng),能夠更好地管理百姓,并且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wěn)定。
外交政策“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齊桓公惱怒蔡姬改嫁,攻打了蔡國,之后討伐楚國,卻指責楚國不向周天子進貢祭祀用品。實際北伐山戎,卻說成是為了重振燕召公之政。齊魯柯地會盟歸還侵魯土地,卻把齊桓公美化為誠信模范。
管仲外交努力下,齊桓公稱霸行被美化為“正義”之舉。
齊桓公三十五年,與諸侯葵丘會盟之后,齊桓公霸主地位得到周王室確認。經(jīng)過三十五年的努力,齊國躍升為諸侯強國。
管仲影響深遠,不僅將齊桓公送上了霸主的地位。而且對齊國后世影響深遠,如果歷代齊國君王能夠戒驕戒躁,持續(xù)遵循管仲政策,可以繼續(xù)走強,甚至“并天下”也未必是秦。
可惜,物極必反。
葵丘會盟之后,齊桓公“益有驕色”。一旦驕傲自大,往往就開啟了下降通道。
管仲病逝之前,齊桓公曾征求國相人選意見,易牙、開方、豎刁這三個人如何?
這三個人都因“非人情”而被管仲否定。易牙烹子獻桓公,開方(衛(wèi)國公子)放棄尊位事桓公,豎刁自宮親近桓公——這三位不近人情,既不能信任,也不能授權。
“知臣莫如君”,管仲這頂高帽子沒能阻擋齊桓公。管仲死后,齊桓公還是重用了這三個小人,結果齊國內亂而桓公死無葬身之地。
歷史上大多數(shù)改革者下場悲慘,商鞅死于車裂,趙武靈王死于內亂……而管仲不僅能夠善終,而且“富擬公室,有三歸、反玷,齊人不以為侈”。
齊國人為何對管仲奢華生活,違反禮制行為并不反感呢?
說明管仲贏得了民心,改革保障了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
國家下達政令就像流水的源頭,順著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給他們;百姓所反對的,就替他們廢除。
司馬遷如何評價管仲還不夠清楚么。
公元前690年,齊國吞并了跟魯國有親戚關系的紀國(在今山東壽縣西南);公元前687年,齊、魯兩國又共同進攻郕國(在今山東汶上縣北),但是郕國的土地卻被齊國獨占。這樣,齊、魯兩國之間的關系便緊張起來。
公元前686年,齊國國君齊襄公到姑棼(在今山東博興縣附近)去打獵,碰到了一頭兇猛的野豬。齊襄公向它連射幾箭,被激怒的野豬竟直立起來,大聲嚎叫。齊襄公嚇得渾身發(fā)抖,從車上掉下來,跌傷了腳,連鞋子也丟了。
原來,齊襄公有個叔伯弟弟,名叫公孫無知,早就想伺機奪取君位。這時,公孫無知聽說齊襄公受傷,便派人殺死了齊襄公,奪取了君位。但是,公孫無知即位不久,又被一幫大臣殺掉,國君的位置又空了下來。
齊襄公的兩個兄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這時都在鄰國避難。公子糾和魯國國君魯莊公(前693~前662年在位)是舅甥關系,他和他的師傅管仲都住在魯國。公子小白和他的師傅鮑叔牙住在莒國(今山東莒縣)。公子糾和公子小白聽到公孫無知被殺的消息以后,都想趕快回到齊國去做國君。
魯莊公為了讓公子糾盡快得到國君的位置,特意派了一支兵馬和十輛戰(zhàn)車,護送公子糾回國;同時派管仲帶領一支人馬趕到從莒國到齊國的路上,準備半路上攔截公子小白。當管仲帶領人馬趕到即墨(今山東即墨縣)時,公子小白在莒國軍隊的護送下,剛剛過去不久。管仲得知這一情況后,一口氣追了30里,果然追上了小白。于是,管仲張弓搭箭,嗖地一聲向小白射去。那支箭正好射中小白的銅帶鉤上。聰明的小白將計就計,乘機咬破嘴唇,大叫一聲,口吐鮮血,倒在車上,假裝已死。管仲見了,信以為真,趕快派人去報告公子糾。公子糾聽到這個消息,也認為小白已經(jīng)死了,就放寬了心,不慌不忙地向齊國進發(fā)。等公子糾到了齊國國境時,才知道公子小白早就到達齊國的都城臨淄,并做了齊國國君。公子小白就是齊桓公(前685~前643年在位)。這樣,公子糾和管仲見國君的位置已經(jīng)被小白搶先奪去,只好仍舊回到魯國安身。
這件事使齊、魯兩國的關系更加緊張。因為魯國積極支持公子糾,想叫他做齊國國君,所以剛剛即位的齊桓公對魯國非常惱火;魯莊公也因為公子糾沒有當上齊國的國君,對齊國更加仇視。公元前685年秋,兩國軍隊便在齊國境內的乾時(今山東臨淄西)大動干戈。結果,魯國戰(zhàn)敗,魯莊公把自己乘坐的車子也丟掉了,后來另換了一輛車,才逃脫了性命。
不久,齊將鮑叔牙又領兵打上門來。他要魯國殺死公子糾,交出管仲。否則,齊國軍隊就要繼續(xù)圍攻魯國。魯莊公沒有辦法,只得逼死公子糾,囚禁了管仲。這時,魯國的謀士施伯說:“管仲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齊國要是重用了他,將對魯國不利;不如殺掉管仲,把尸首交給齊國。”但是,魯莊公沒有采納施伯的意見,把公子糾的頭顱和管仲送交了齊軍。
管仲等人被押出魯國國境以后,鮑叔牙親自迎上前去,替管仲松了綁。他和管仲本來是好朋友,也深知管仲的才干?;氐烬R國以后,鮑叔牙就在齊桓公面前竭力保薦管仲。齊桓公雖然被管仲射過一箭,但他不僅不念舊惡,反而接見了管仲,向他征求治理國家的意見。管仲的見解很合齊桓公的心意,因此,齊桓公便重用了管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25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