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唐朝皇帝為何會扶持宦官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唐自穆宗以來八世,而為宦官所立者七君。然則唐之衰亡,豈止方鎮(zhèn)之患?!缎绿茣?/p>
在中國古代王朝史中,宦官始終都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所以特殊在于,宦官在更多時候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皇帝的內(nèi)務官。但就是這個中國歷史上的內(nèi)務官職,卻每每在皇權(quán)衰微的時候搶奪皇權(quán)。這樣的情況,在漢、唐、明三個強盛的朝代均有出現(xiàn),而這中間獨屬唐朝的宦官之亂最為嚴重。之所以說唐朝的宦官之亂最嚴重,其根本在于唐朝宦官亂政的情況,存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才得到根治,而在根治之后不久唐王朝也徹底滅亡。
中晚唐一百五十二年的歷史之中,以唐肅宗為起點到唐昭宗,近乎所有的皇帝都有宦官所擁立。而在這中間,如唐憲宗這樣的明主,更是直接死于宦官之手。在這段歷史中,宦官肆意篡改遺詔,擁立自己心儀的皇子則成為了家常便飯。其中如李輔國、仇士良等等宦官,于所在的時期則成為了權(quán)傾朝野的存在。由此可見,對于唐王朝來說,“安史之亂”后的一百多年時間里,宦官勢力始終都蟄伏于朝野之中。
歷史總是如此,宦官勢力的崛起對于唐王朝的最終滅亡起到了一個催化的作用??僧斘覀兗毻谔瞥臍v史,便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一個情況。那就是,唐朝歷史上宦官勢力的崛起,實際上是唐朝皇帝有意扶持的結(jié)果。換個角度來說就是,宦官所以會禍亂唐王朝朝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皇帝對宦官勢力的扶持。以至于,在經(jīng)過長時間的發(fā)展后,宦官勢力最終徹底擺脫皇權(quán)的掣肘而尾大不掉。那么,唐朝皇帝為何會有意扶持宦官,難道不怕尾大不掉?
唐朝歷史上,皇帝對于宦官勢力的有意扶持,主要是在唐肅宗李亨與唐德宗李適時期。前者有意將宦官引入到了朝政之中,并讓其參與軍國決策,而后者則索性將天子的禁軍交予宦官。正是在這兩位君主的有意扶持之下,宦官勢力最終擺脫了皇權(quán)的限制,并反過頭來搶奪本屬于皇帝的權(quán)力。可見,皇帝本身對于宦官權(quán)勢的膨脹有著推動性的作用,而出現(xiàn)這種原因則主要在于中晚唐時局的艱難。
唐肅宗與唐德宗所處在的歷史時期,整個唐王朝可以說是風雨飄搖。尤其是唐肅宗時期,唐朝更是處于同安史叛軍鏖戰(zhàn)的過程中。如果細細回顧當時的歷史,則能發(fā)現(xiàn),唐肅宗扶持宦官也是無奈之舉。當時,在靈武登上帝位的唐肅宗,背后所以靠的是朔方軍為主的軍事集團,這個時期皇帝如果不有意識的扶持宦官,那么唐王朝極有可能會被武人反噬。因此,在征討的軍隊中安排宦官進行監(jiān)軍,并于朝堂上將拉宦官拉入決策層成為了唐肅宗應對武人權(quán)重的手段。同樣在唐德宗時期也是如此,“奉天之難”發(fā)生時唐朝同樣也處于皇權(quán)衰微的尷尬境地。
可見,唐朝皇帝扶持宦官勢力,其主要原因還是在于維持皇權(quán),限制武人權(quán)重。當然,唐朝皇帝有意識地扶持宦官,還有著較為深層次的原因。這一層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唐朝時期復雜的政治環(huán)境對于宦官勢力的膨脹有著助推的作用。因為,唐朝之前的朝代危害皇權(quán)、把持朝政的主要是世家大族以及外戚,而這些到了中晚唐時期近乎完全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則是驕兵悍將。這樣的情況下,皇帝只能通過扶持宦官來壓制這些驕兵悍將。因為,對付這些驕兵悍將,依靠中書省、門下省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歷史上唐朝時期的宦官之亂,對于唐朝的歷史來說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而讓人覺得有趣的是,唐朝宦官勢力的尾大不掉,其根本主要還是在于唐朝皇帝的有意扶持。只不過讓唐肅宗、德宗兩位皇帝不知道的是,他們的有意扶持卻將唐王朝徹底推入了毀滅。
關(guān)鍵兩個字:兵權(quán)。而且是最重要的禁軍兵權(quán)。這里不得不提到兩個皇帝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肅宗李亨父子。
重用宦官,就是從唐玄宗李隆基開始。在李隆基之前的唐朝,基本連一個能被人記住名字的宦官都沒有,但是到了玄宗中后期,宦官地位顯著提高。李隆基隨意任命身邊宦官為三品將軍。不要小看三品,唐朝一二品高官基本上只授予皇族成員,或者功臣養(yǎng)老,要不就是死后追授的,連宰相都只是三品官。而最信任的宦官如高力士,更是可以隨意左右官員的升降,但凡他推薦的官員玄宗都會充分信任。
這還不要緊,關(guān)鍵是玄宗破天荒的選擇宦官擔任監(jiān)軍。所謂監(jiān)軍,說好聽點是特派員,難聽點就是特務,監(jiān)視這些武將,成事不足敗事有余。自古就有監(jiān)軍,但用宦官做監(jiān)軍卻是李隆基開創(chuàng)。這些宦官本來在宮中,哪里會指揮。最后只能是形勢一好就貪功冒進,一不好就撒腿就跑,然后把責任推給武將。其中,宦官監(jiān)軍邊令誠就在名將高仙芝、封常清與安祿山叛軍交戰(zhàn)失利退守潼關(guān)后為了洗脫自己的責任,說高、封二人畏敵不前心存不軌等等。最終李隆基聽信謠言,斬殺二將,加上后來接替高仙芝的哥舒翰又因為楊國忠的讒言不得不出兵戰(zhàn)敗被擒,潼關(guān)失守,以致長安無險可守,玄宗倉皇出逃。
李隆基重用宦官導致的悲劇,兒子李亨根本沒有吸取教訓。比如當后來唐軍逐步恢復實力,九大節(jié)度使率領(lǐng)六十萬大軍圍剿史思明,肅宗李亨因為擔心某個節(jié)度使做主帥手握重兵太危險,就設置了一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的官職,讓宦官魚朝恩擔任,負責調(diào)度各路部隊。結(jié)果指揮失當,軍隊一團亂麻,最后六十萬大軍潰散。
為什么李亨不吸取教訓,因為一個宦官給他深刻的影響,那就是第一個權(quán)侵朝野把持廢立皇帝的宦官李輔國。李輔國“大器晚成”,五十幾歲才進入東宮服侍當時的太子李亨。李亨做太子時非常不得意。最初,玄宗第一任太子為李瑛,因為玄宗寵信武惠妃,武惠妃與奸相李林甫聯(lián)合,希望自己兒子壽王李瑁做太子,于是誣告太子謀反,最終玄宗殺李瑛和其他二子,但卻以年長立了第三子李亨。而李林甫已經(jīng)得罪了他,所以不遺余力一條道走到黑,極力攻擊太子,后來李林甫的繼任者楊國忠也繼續(xù)與太子為敵。李亨整天提心吊膽。結(jié)果安史之亂爆發(fā),玄宗倉皇出逃,禁軍在馬嵬驛殺了楊國忠,逼玄宗賜死楊玉環(huán)。離開馬嵬驛,父老遮留,李隆基留李亨處理,李輔國與李亨的兩個兒子堅持要李亨脫離李隆基的掌控,獨立組織力量收復失地。于是,就在李輔國和兩個兒子的策劃下,李亨前往朔方靈武,一個月后在那里登基,開始組織唐軍反攻安祿山。
李輔國就這樣有了對李亨的擁立之功。安史之亂中,各路節(jié)度使手握重兵,李亨擔心他們會成為新的安祿山、史思明,于是,對李輔國這樣的宦官更為倚重。李亨封李輔國元帥府行軍司馬。這是戰(zhàn)時臨時職務,自然會權(quán)力大很多。天下兵馬大元帥由皇子擔任(掛虛銜),所以很多事務其實都是李輔國把控,對軍政都有決定性意見,加上安史之亂終肅宗一朝都沒平定,他的特權(quán)也就一直保存著。就這樣,李輔國野心膨脹,他利用肅宗的信任,徹底掌握了朝政。之后,他又捏造陳玄禮等原禁軍將領(lǐng)試圖擁立玄宗復辟的謠言,逼李隆基從興慶宮遷走,強令陳玄禮致仕,流放高力士。也一舉將禁軍將士全部收攬,從此,禁軍徹底成為他自己的勢力。李輔國甚至要求李亨封自己為兵部尚書,進而是宰相。看到禁軍全部忠于李輔國,李亨那時已經(jīng)沒有能力反對了,只能隨他愿。
李輔國更是要為自己掙一個“定策之功”。早年,他和張皇后聯(lián)手逼死了反對他們的李亨第三子建寧王李倓。之后二人鬧翻,肅宗死后,張皇后意圖廢太子,擁立肅宗次子越王,李輔國得知,搶先動手,劫持太子李豫,殺張皇后和越王一黨,從此成了擁立肅宗、代宗兩代帝王的絕世功臣,一時朝野無敵。
雖然后來代宗忍受不了李輔國的欺壓,除掉了他,但靠的還是新崛起的掌握禁軍的宦官程元振,又用魚朝恩除掉程元振,不過是一個宦官取代另一個,并且他們始終手握禁軍兵權(quán)。到了德宗李適登基,曾一度巧妙施為,在宰相的幫助下用文臣白志貞掌控了禁軍。但是后來,涇原兵變爆發(fā)了。當時為了鎮(zhèn)壓藩鎮(zhèn)叛亂,朝廷征召涇原節(jié)度使姚令言率本部兵馬入京參與平叛。結(jié)果五千涇原士兵因為沒有獲得期望中的賞賜發(fā)生嘩變,攻入宮中。原本應該保衛(wèi)京師的神策軍人影都不見。因為白志貞選的兵都是吃喝嫖賭的紈绔子弟,平時只領(lǐng)錢糧,根本不到軍營。德宗無奈逃走,又是只有宦官護駕。從此,唐朝喪失了剝奪宦官兵權(quán)的最后希望。德宗回朝后再次給予宦官禁軍兵權(quán)。
宦官是歷代皇室中的服務人員,但是在東漢、唐朝和明朝三朝中為患深重?;鹿佾@得權(quán)力都源于帝王的偷懶懈怠甚至是出于對相關(guān)利益集團的致悅:唐玄宗、漢宣宗啟用宦官是出于偷懶,而東漢和帝劉肇啟用宦官是獨抗外戚奪回皇權(quán)??傊疅o論出于什么原因這些啟用宦官的帝王都以為皇權(quán)足以壓制宦官,但是不是后世所有帝王都有雄才偉略啊。啟用宦官如同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宦官勢力一發(fā)不可收拾。漢唐明歷史上基本最強盛的三大王朝滅亡都和宦官有很大的關(guān)系。下文我們詳細闡述漢、唐和明朝宦官專權(quán)的前因后果以及他們的異同。
東漢宦官專權(quán)是皇帝扶植起來對抗同樣專權(quán)的外戚的工具漢朝的宦官主要指的是東漢,東漢有兩大痹癥外戚和宦官專權(quán)。東漢王朝幼年繼位的皇帝比比皆是,小皇帝和太后為了鞏固皇權(quán)肯定要啟用大量的外戚。外戚與宦官專權(quán)兩大痹癥貫穿東漢王朝始終,最后由大將軍何進引入西涼董卓入京誅殺十常侍結(jié)束東漢瀕臨滅亡。
東漢光武帝劉秀深知外戚參政的弊端,因為西漢政權(quán)就是一位外戚王莽篡位結(jié)束的。所以劉秀開創(chuàng)東漢后規(guī)定“外戚不得封侯干政”,這條規(guī)矩在光武帝劉秀和漢和帝劉莊時期得到了徹底貫徹。但是到了漢章帝劉炟時發(fā)生了變化,劉炟冊封皇后竇氏的家人竇固等人擔任大司馬大將軍等職務。從此外戚勢力在東漢一朝開啟專權(quán)的傳統(tǒng),而繼位的漢和帝劉肇繼位后竇太后臨朝聽政,竇氏更加飛揚跋扈。
當膨脹的竇憲甚至打算效仿王莽篡位謀害漢和帝時忠臣良將都不在身邊,14歲的小皇帝只能通過身邊的宦官賦予權(quán)力串聯(lián)大臣剪除叛亂。自此以后東漢小皇帝層出不窮,必然帶來的結(jié)果就是外戚專權(quán)(皇太后大量啟用娘家人)。漢安帝時期為了奪回鄧太后家族把持的權(quán)力再次啟用宦官,成功后大量宦官被封侯已經(jīng)成為一股無法控制的力量。
東漢王朝后期的皇帝幾乎沒有正常繼位的,無不是在外戚和宦官的左右影響下繼位。然后重復著繼位、政變奪權(quán)、早亡、小皇帝繼位等一個又一個的循環(huán)。直到漢少帝劉辯時期大將軍何進為了對抗十常侍引野心家董卓進京結(jié)束,無論是宦官還是外戚都被董卓驅(qū)逐然后挾天子以令諸侯。董卓廢漢少帝立劉協(xié)為漢獻帝,東漢進入倒計時。
唐朝宦官勢力起于唐玄宗對于地方節(jié)度使的不信任,所以從監(jiān)軍開始到宦官李輔國開始掌兵權(quán)、封國公進而宦官染指樞密使、禁軍唐朝的宦官不但人數(shù)龐大,而且有確定官職。唐朝除了開國皇帝李淵以外,從太宗李世民開始到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等等無不適充滿了軍事政變。況且安史之亂開啟藩鎮(zhèn)以后,皇帝對于領(lǐng)兵大將信任度大大降低于是派駐宦官為監(jiān)軍。監(jiān)軍代表皇帝權(quán)力很大,所以免不了為了自己的利益上下其手。所以軍隊對于監(jiān)軍非常反感,所以很多將領(lǐng)被監(jiān)軍進讒言后得到悲慘的下場。
唐肅宗繼位后懦弱無能,太監(jiān)李輔國逐漸掌握當權(quán)。李輔國權(quán)傾朝野,不但地方節(jié)度使都由其一手掌控就是朝臣奏報政務都得他先過目后才能到達肅宗手里。李輔國驕橫跋扈到什么程度?在擁立唐代宗李豫登基后,甚至說出“皇上但內(nèi)里坐,外事聽老奴處置?!碑斃钶o國被出師后魚朝恩掌握了大權(quán),最后同樣因窺視皇權(quán)被處死。隨后唐德宗后期宦官逐漸掌控禁軍,這為以后宦官操皇帝廢立埋下了隱患。
從唐玄宗李隆基提拔高力士并向軍隊中派駐監(jiān)軍開始宦官勢力就一發(fā)不可收拾,進而掌控樞密使、禁軍成為一股獨立的勢力深刻影響著唐朝中后期的朝局。雖然皇帝自以為技高一籌利用宦官來牽制地方,制造平衡來保證皇權(quán)的絕對地位。但是隨著宦官勢力的增長,皇帝反而成為了宦官操控的對象。所以一飲一啄皆有定數(shù)也許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當然唐朝最終宦官勢力的終結(jié)也在逆賊朱溫的手上,朱溫篡位后終結(jié)唐朝建立后梁開啟五代。
明朝宦官起初是因為明宣宗朱瞻基偷懶培養(yǎng)宦官處理政務,后來成為帝王制約內(nèi)閣等文官集團保證皇權(quán)的手段。明朝在太祖朱元璋時期拼命加強皇權(quán),甚至在胡惟庸案后都廢除了丞相?;蕶?quán)的空前集中導致的直接結(jié)果就是皇帝太累,很多政務都需要皇帝親自處理。到明成祖朱棣時期不得不弄出一個內(nèi)閣提供咨詢,到明宣宗朱瞻基時感覺太累直接把提供咨詢的內(nèi)閣變成了權(quán)力機構(gòu)。不但如此還培養(yǎng)宦官能夠處帝王私人文件并正式與朝廷官員聯(lián)系。朱瞻基自以為宦官依附皇權(quán)而生,所以在忠誠方面是文官無法比擬的。誰知道后來發(fā)展成無法遏制的頑疾。
本來明朝在明成祖時期文武集團互相制衡,但是仁宗、宣宗時期改國防政策從擴張為保守。武勛集團逐漸衰落衰落尤其是在土木堡之變后武勛已經(jīng)無法制約文官,所以帝王不得不啟用宦官勢力對抗文官集團。但是在明朝宦官勢力有個特點就是依附皇權(quán),所以崇禎才會輕松解決權(quán)傾朝野的九千歲魏忠賢。雖然明朝宦官掌握了披紅、票擬權(quán)力甚至控制廠衛(wèi)對大明形成了危害,但是始終無法對皇權(quán)形成威脅。
提到太監(jiān),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不男不女,蠻橫專權(quán),作威作福,禍國殃民。反正是,他們這類特殊人群給人們的整體印象是不太好的。從秦始皇時期的趙高,到清朝末期的李蓮英,難道這些太監(jiān)們都至死不渝的干著齷齪,令人厭惡的壞事嗎?其實,我們對太監(jiān)是有誤解的,在我國歷史上,并不是所有的太監(jiān)都是禍國殃民的。他們只是身體有缺陷,但是思想仍然是健康的向上的,比如唐玄宗的寵臣楊思勖。他開創(chuàng)了我國歷史上太監(jiān)帶兵打仗的先河。
楊思勖是何許人也呢?楊思勖(公元654年-公元740年),字祐之 ,羅州石城(今廣東廉江)人,本姓蘇,從小進宮,被楊姓宦官收養(yǎng),隨后改姓楊。他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宦官。他的軍事才能在唐中宗發(fā)楊思勖雖然是太監(jiān),但是他生性剛毅果決,在軍事方面非常有天賦。動神龍政變中嶄露頭角。當時的唐中宗生性膽小,被叛軍嚇得動彈不得,楊思勖首先沖到陣前砍死叛將,重振將士士氣,最終打敗叛軍,扶持太子登基。
不久后,唐玄宗登基,由于楊思勖幫助唐玄宗鏟除韋皇后有功,所以,他得到唐玄宗的賞識,成為唐玄宗的得力干將。他被唐玄宗破格提拔為右監(jiān)門衛(wèi)將軍。在唐玄宗皇位還沒坐穩(wěn)時,安南發(fā)生叛亂,唐玄宗派楊思勖率軍出征,輕松平定叛亂。之后,他又平定覃行章叛亂,楊思勖因護駕有功被唐玄宗封為驃騎大將軍,后又被封為虢國公。
楊思勖之所以被唐玄宗信任,我認為原因有三。第一,楊思勖治軍有方,軍事才能過人。第二,楊思勖雖然戰(zhàn)功顯赫,但他對唐玄宗一直忠心耿耿。第三,他并沒有居功自傲,謀權(quán)篡位。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太監(jiān)都是心懷不軌的,楊思勖可以說是一位好宦官。
唐代宗李豫通過一系列塑造自己各種忠孝仁厚,有情有義的作秀主要為了表明,他是在安史之后的這一特殊時期要下大力氣安撫人心,恢復百姓對李唐的信心,因此,李豫這個皇帝自然需要非常完美的正面形象。正如筆者一再表示,史書過多的刻畫這些內(nèi)容恰恰是對李唐局面的一種有力反證:安史帶給李唐社稷的沖擊是全方位的。
首先,崇禮制度的變化大大不同。由顏真卿、裴冕等世家子弟為唐朝重新編撰關(guān)于“禮”的制度。以喪禮、撫恤為重點,對皇帝和臣下的各種禮儀都進行重新擬定,從人心深處渴望樹立李唐社稷的威儀,順帶希望全體臣民重拾遵從朝廷的規(guī)范,可謂用心良苦。這一方式后來德宗到順宗都繼承,還在不斷完善。
其次,軍事防御的變化也大大不同。經(jīng)過八年戰(zhàn)事,西部地區(qū)不斷輸送兵力,防備極為空虛。要知道大唐京師長安在西部,當李豫和滿朝君臣正在歡天喜地慶賀史朝義被消滅的時候,吐蕃大軍襲擾關(guān)中,迅速攻占鳳翔。廣德元年(763)十月到達奉天(今陜西乾縣),李豫倉皇出逃陜州(今河南陜縣)避禍,京師附近居然沒什么兵馬可以阻擋,只能焦急等待忠心的將領(lǐng)前來救駕。
這時候,代宗想起那個被肅宗冷落多時的郭子儀。當時出任肅宗的山陵使,在肅宗重塑禮儀,尤其重視喪禮的情形下,這種任命山陵使的方式往往伴隨“明升暗降”,說不定就讓某人長期陪伴先帝(因為修皇陵工程頗大,有的需要N年才能完工,擇期再進行下葬儀式),等同被閑置。
代宗遇到危機,不得不借重郭子儀的威望召集舊部收復京師。史稱郭子儀派人潛回長安散布謠言,說郭子儀帶十幾萬大軍正趕來,純靠吹牛皮就把吐蕃軍隊嚇跑了,堪稱奇跡。一個多月后,李豫回到長安,對郭子儀大加封賞,君臣成為歷史上有名的親家,“醉打金枝”的故事流傳千年。
故事當然是野史,卻形象說明郭氏一家地位非同小可,結(jié)親的確并不如想象那么美好,典型一幕是代宗打算加郭子儀尚書令頭銜。廣德二年里,《舊唐書》《新唐書》都大書特書多次加封籠絡,郭子儀惶恐,堅決懇辭不受。代宗命五百騎兵持戟護衛(wèi)催他就職,郭子儀上奏:“太宗皇帝曾任此職,因此歷代皇帝都不任命,皇太子任雍王,平定關(guān)東,才授此官,怎能偏愛我,違背重要規(guī)定。而且平叛以后,冒領(lǐng)賞賜的人很多,甚至一人兼任幾職,貪圖升官不顧廉恥?,F(xiàn)在叛賊基本平定,正是端正法紀審查官員的時機,應從我開始?!贝谶@才應允,讓人將郭子儀多次辭謝的事跡記入史書,是說明他多么敬重郭子儀嗎?雖不能說沒有這層意思,但更重要是向后世表明,一個臣子功勞再大,也不要忘記忠心李唐皇室,郭子儀這樣的都要恪守本分,他是在樹立一個模范臣子的典型,也是一種形象宣傳的把戲。
當然,為表示對郭子儀的恩寵,這就有年僅十四五歲的第六子郭曖尚升平公主一幕。夫妻十分年少,確實一開始很不和睦,發(fā)生“醉打金枝,綁子上殿”的故事??珊髞硭麄兎蚱揸P(guān)系很不錯,郭曖的四個兒子全是升平公主所生。也許有人認為是公主刁蠻跋扈不讓郭曖近女色,但這等豪門家庭本就女眷仆從眾多,郭曖是一等權(quán)貴子弟,并非毫無背景當入贅女婿一樣的受氣包,如想染指女人,可以肯定看管不了。公主那是金枝玉葉,也不會時刻盯著郭曖,所以,客觀上還是應該相信,郭曖和升平公主的感情后來確實不差,否則不可能兩人接連生下好幾個孩子。
影視劇醉打金枝劇照
經(jīng)過一番變故驚嚇,代宗再沒有讓郭子儀去陪先帝,還是調(diào)整讓郭子儀在河中府(今山西境內(nèi)永濟市蒲州鎮(zhèn),唐肅宗至德年間把原蒲州升級為河中府,控制蒲州、絳州、晉陽、虢州、同州等地)。既可防范安史所在的北方故地,又對原朔方軍屬下各鎮(zhèn)起到加強號令作用,除了這兩方面考量,讓他因此離開長安也可算一點附加的彩頭。
此外,李豫憂心的重中之重還是如何有效鞏固長安及周邊關(guān)中地區(qū),那就通過對魚朝恩、程元振等宦官和軍隊關(guān)系進行了一番大動作,改寫唐朝后期歷史的神策軍閃亮登場。
神策軍本是玄宗拓邊的后期才新設立,駐扎遠在河湟高原,屬于一支偏遠的邊軍。由于平定安史各種抽調(diào)兵馬支援才輾轉(zhuǎn)進入中原,實際這支邊軍人數(shù)并不多。代宗李豫出逃陜州時,通過魚朝恩調(diào)遣及時趕來護駕,然后跟皇帝回長安一直留著,起初駐守在城北北苑,所以后來成為固定的北軍(古代京師防御分南北兩支軍隊從漢朝就開始,任何朝代的皇宮都位于京城的北部,所以北軍往往比南軍起到的作用更大)。由代宗李豫和李泌對神策軍進行改編,到德宗李適與李泌進一步完善,最后將神策軍擴編到二十萬人左右。
擴編神策軍也并非全是新招人手,也有把其他地方兵力劃入神策軍,還有結(jié)合恢復府兵制方式進行吸收世家子弟擴充的,以此希望保障兵源(府兵過去是家庭世襲方式,且兵農(nóng)合一,一是適當恢復府兵構(gòu)成,一是讓神策軍融合府兵特色,目的都是充分保障這一隊伍的兵力),總之,兩代皇帝共同努力,終于使神策軍成為唐朝后期最龐大的一股軍事力量。
后人讀史,有一個非常迷惑的疑問肯定是,既然代宗、德宗包括其他皇帝都希望把神策軍視為保護自己,保護京師的重要支撐力量,為何不給值得信任和有本事的將領(lǐng),反而要交給宦官?但凡重要的歷史現(xiàn)象發(fā)生一定有原因和軌跡可循,這也絕不是偶然,一定有唐朝自身的獨特原因。
首先,若回看唐代前期一百多年,傳承非常不穩(wěn)定。武后奪位,韋后跋扈,宗室有太平公主威脅,外部遇到安祿山起兵,包括肅宗張皇后危機……唐朝總體局面雖然比較興盛繁榮,可對李唐家族而言,簡直風波不斷。好容易李豫坐上龍椅,同樣經(jīng)歷動蕩,自然對如何確保皇室地位穩(wěn)固高度警惕,之后的德宗也依然如此。
安史在北方有不少遺留降將,首當其沖是防范各地帶兵將領(lǐng)的禍害?;实坌枰卫伟驯R控制,但皇帝自己又不能輕易帶兵出征。經(jīng)過安祿山、史思明和代宗親歷仆固懷恩,后面德宗繼位后四鎮(zhèn)風波、涇源之變等各種糟糕的變數(shù),皇帝發(fā)現(xiàn)竟是誰都信不過,唯有跟從的心腹宦官才可信。宦官畢竟始終依附在皇帝身上,原則上宦官并不會當真取代皇帝,哪怕我們知道后面宦官勢力大到可以廢立,最低限度也還是從李家子孫里選擇皇帝,這正是唐代皇帝能夠長期把主力禁軍交給宦官手里的根源。
其次,后人不少會覺得由宦官領(lǐng)軍顯得古怪。若了解歷史發(fā)展脈絡,這一點根本不古怪。同樣因為宦官一來與皇帝關(guān)系十分密切,他們多是內(nèi)侍身份,直屬京師宮廷,不會輕易被地方人員拉攏。二來從玄宗開始,軍隊與宦官之間早有深厚淵源,像高力士、李輔國本就出自飛龍軍,從宮廷派出監(jiān)管軍隊的宦官一直不在少數(shù),例如把大將高仙芝、封常清中傷害死的就是宦官邊令誠;肅宗時也是魚朝恩為軍中觀容使干擾統(tǒng)帥郭子儀導致敗績;后面憲宗時還有心腹吐突承璀負責討伐藩鎮(zhèn),權(quán)勢極大的王守澄也是安排在有平淮西大功的李愬身邊的監(jiān)軍。能夠出任地方的宦官往往都為天子心腹,對將領(lǐng)和士卒的威懾力一直就不容小覷。
李泌協(xié)助代宗德宗對神策軍進行改編
所以代宗李豫時,正是宦官勢力迅速壯大的重要階段,也繼續(xù)發(fā)生重要將領(lǐng)被監(jiān)軍宦官逼迫賜死的悲劇,如在河南阻擋燕軍有功績的來瑱。
燕軍衰弱之際,來瑱出擊斬獲甚多,他比較貪戀地方,肅宗李亨已非常不滿。代宗李豫登位沒有對來瑱進行處置,據(jù)說程元振想讓他幫忙辦事,來瑱根本不搭理。寶應二年(763),與程元振關(guān)系較好的淮西節(jié)度使王仲升回朝奏事,指來瑱曾與燕軍有聯(lián)絡,在地方收買人心導致作戰(zhàn)失敗等種種。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26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