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功臣開放爵位是清朝激勵大臣建立功勛的重要手段。跟官職相比,擁有爵位的功臣,可以享受更多待遇。按照規(guī)例,一品大員每年正式俸祿只有180兩白銀,而擁有公爵身份的官員,每年有700兩白銀的待遇。
而且,官職不能世襲,即便是高級官員也只是蔭封子孫。這種蔭封只是讓后代以入國子監(jiān)讀書的方式,更容易獲得官職。至于將來如何,全憑自身造化。
擁有爵位的官員,可以把爵位傳給子孫。曾紀澤就承襲了父親曾國藩的侯爵。即便后代沒有再立功勛加封爵位,最后也有一個保底的恩騎尉爵位,每年享受45兩白銀的待遇。
對于普通人家而言,還是能夠滿足生活開支。這種世代傳承的鐵飯碗,對于官員而言,仍有很大的吸引力。
不過,清朝確立這套功臣爵位制度并不容易。當年在關(guān)外的時候,清朝很多制度都是直接照搬明朝制度。
他們早期爵位名稱很多都是來自明朝的武官職位。而清朝的爵位制度又跟八旗女真有關(guān)。所以清朝早期爵位常常是武職跟爵位混雜一起。
《清初內(nèi)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記載,皇太極時期規(guī)定:“五倍御之總兵官為一等功,一等總兵官為一等昂邦章京,二等總兵官為二等昂邦章京,三等總兵官為三等昂邦章京,一等副將為一等梅勒章京,二等副將為二等梅勒章京,三等副將為三等梅勒章京,一等參將為一等甲喇章京,二等參將為二等甲喇章京,游擊為三等甲喇章京,備御為牛錄章京。”這種混亂對于我們現(xiàn)在辨認清朝初期爵位分封提高了很多難度。
但是,清朝初期處于創(chuàng)業(yè)階段,立軍功的機會比承平盛世更多,朝廷也鼓勵官員多立戰(zhàn)功,創(chuàng)立基業(yè)。另一面,爵位制度的不完善,也增添了很多模糊地帶。
當時很多不是滿洲八旗出身的官員,也能得到很高的爵位。比如吳三桂、尚可喜這三位漢人降將,最后都被封為王爵。
不過,到了雍正、乾隆以后,清朝爵位有了較為明確的規(guī)定。按照規(guī)例,非宗室皇族出身的官員,不再分封王爵,即便是八旗出身也是如此。為了維護宗室的特殊地位,這項規(guī)定被嚴格執(zhí)行。
唯一的破例是傅恒和福康安父子。??蛋苍谇熬€征戰(zhàn)陣亡后,乾隆為他破例封為郡王,他的父親傅恒也因此由公爵被追授為郡王爵位。
很大程度跟他們的身份有關(guān)。清朝雖然提倡滿漢官員平等的說法,可是在實際操作中,滿人官員確實比漢人官員更受重視。他們能得到更重要的職位,更高的爵位。
晚清時期的曾國藩,創(chuàng)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將清朝從亡國局面中救回,臨到了也只是封為侯爵。左宗棠收復新疆,這是何等功勛,最后也只有二等侯爵。相比之下,那些八旗出身的官員,如和珅,一輩子也沒什么軍功,還打了敗仗,照樣封為一等公爵。
除了出身外,能否得到皇帝重視也很重要。爵位晉升雖然是要有軍功,但軍功需要打仗,太平時期這種機會比較有限。
福康安能在這種情況下,不斷得到功勛,就是乾隆不斷把統(tǒng)帥大型戰(zhàn)役的機會交給??蛋?,讓他有積攢經(jīng)驗的機會。而福康安非常受到乾隆重視。傅桓在世時,就是乾隆身邊的左膀右臂,極受重視。
乾隆對??蛋惨灿幸环萏厥獾年P(guān)愛。在福康安年幼時,曾被乾隆帶如皇宮中親自培養(yǎng)。這種待遇,一般皇子皇孫都沒有機會得到。兩人關(guān)系特殊。
所以,??蛋彩窃诠住⒊錾砗突实厶厥庹疹櫟娜匾蛩叵?,才突破原有規(guī)定,破格晉升郡王爵位。
總結(jié)而言,清朝功臣想要得到最高爵位,要考慮到不同時期、不同出身,以及是否得到皇帝重視。如果在前期的時候,清朝爵位制度不完善的情況,清朝功臣最高可以得到王爵,滿漢官員皆有機會。
到后期的話,除非出身極好,且得到皇帝重點照顧,否則沒有機會得到王爵。到了清朝功臣爵位制度確立后,漢人官員一般最高封為侯爵、伯爵居多,封公爵機會渺茫。而滿人官員封公爵的情況就比較常見了。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guān)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清朝的一等公爵并不是僅次于皇帝,親王的爵位大于一等公爵。
清朝的一等公爵之上還有貝子、貝勒、郡王和親王。
清朝的封爵,與前代不同的是,所有的封爵只加美號,不加國號、邑號,如睿親王、勇毅侯之類。
按清制,爵位分皇爵和民爵兩大類,皇爵高于民爵。皇爵分親王、郡王、公、貝勒、貝子。貝勒的地位高于民爵中的公、侯、伯、子、男。
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若干級。十二等大致可分為超品、品級: 超品: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時保留原來的蒙古尊號,有時在親王之上依舊設(shè)立汗號世襲罔替。
異姓功臣爵位當然是封給異姓功臣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異姓功臣爵位分為九等。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蒙古、功臣三種。
擴展資料:
清王朝是愛新覺羅氏打的天下,因此愛新覺羅皇室宗親的地位肯定是很高的。除了宗親,那些陪著努爾哈赤、皇太極打天下的滿族人、蒙古人地位也是比較高。
對于蒙古部、回部為了維護邊疆的穩(wěn)定,他們也獲得了很高的爵位,更何況,蒙古草原還是清王朝皇后、皇妃的家鄉(xiāng),這種聯(lián)姻關(guān)系,爵位肯定低不了。
對于功臣爵位,除了那些有功于國家的滿族人占多數(shù)外,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漢人獲得了爵位,但是爵位相對來說比較低。
一、功臣爵位
乾隆十六年定制,功臣爵位為以下二十七等:
1、公,分一至三等公,超品。
2、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騎尉及一至三等侯.超品。
3、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騎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4、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騎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5、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騎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6、輕車都尉,分—等輕車都尉兼一云騎尉及—至三等輕車都尉,正三品。
7、騎都尉,分騎都尉兼一云騎尉及騎都尉,正四品。
8、云騎尉,正五品。
9、恩騎尉,正七品。
二、清朝宗室從高到低共十二級:
“和碩”、“多羅”、“固山”都是滿語轉(zhuǎn)音。“固山”就是“旗”(gūsa),“多羅”指一角(doro),“和碩”指一方(ho?o),都是指所擔當方面范圍的大小,以“和碩”為最大。
1、和碩親王。
2、多羅郡王。
3、多羅貝勒。
4、固山貝子。
5、奉恩鎮(zhèn)國公。
6、奉恩輔國公。
7、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
8、不入八分輔國公。
9、鎮(zhèn)國將軍,分一至三等鎮(zhèn)國將軍,正一品。
10、輔國將軍,分一等輔國將軍兼一云騎尉及一至三等輔國將軍,正二品。
11、奉國將軍,分一等奉國將軍兼一云騎尉及一至三等奉國將軍,正三品。
12、奉恩將軍,分奉恩將軍兼一云騎尉及奉恩將軍,正四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清爵位
清朝最高官職是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yōu)厚的待遇和特權(quán)。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zhàn)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于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穩(wěn)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擴展資料:
鐵帽子王的歷史由來:
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自乾隆時期才有,是后世之人對他們的尊稱,而非入關(guān)之時即已具備。八王之得以入世襲罔替之列,經(jīng)歷了一個較長的曲折歷史。
努爾哈赤時期,視八旗為私產(chǎn),以嫡出子孫如代善、皇太極、多爾袞、岳托、豪格等分領(lǐng)各旗,其弟舒爾哈齊之子阿敏、濟爾哈朗也先后領(lǐng)有一旗,稱為大貝勒、和碩貝勒、旗主貝勒等。貝勒即“王”的意思,當時,封爵制度尚未定型,貝勒稱呼、待遇也尚不明確和統(tǒng)一。
順治元年(1644)十月,順治帝登基,冊封多爾袞、濟爾哈朗輔政叔王,復豪格親王爵位,冊封先前坐事降級為郡王的阿濟格和多鐸為親王,封岳托之子、多羅貝勒羅洛宏為多羅衍禧郡王,封皇太極第五子碩塞為多羅承澤郡王。
乾隆此次恢復清初諸王爵位名號的原則,一是凡有爵位名稱變遷者,以各王去世時的爵位名號為準;二是后世子孫偶有錯誤以致降爵者,仍恢復原來爵位;三是凡生前犯謀逆一類的嚴重錯誤而被削爵、降爵、處死者,或后人因嚴重錯誤被削爵、黜宗室者,不再恢復。
也就是說在乾隆之前,各“鐵帽子王”的爵位或降或削,并沒有同時存在過。直到乾隆帝給他們厘清世系,恢復爵位名號,清初八大宗室王爵世襲罔替之制終于明確,“八大鐵帽子王” 的俗稱也才終于形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鐵帽子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26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