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唐朝長安如此處理垃圾及污水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唐朝統(tǒng)治時期,長安城是古代歷史上占地面積最大的城市。在唐朝鼎盛時期,長安城的占地面積達到了80多平方公里,擁有100多萬人口。隨著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很多人都非常羨慕古代長安城的生活。但一個巨大的問題出現(xiàn)了,作為一個百萬人口的特大城市。按照古代的觀念和科技水平,長安城如果處理堆積如山的垃圾呢?又如何進行處理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故事。
首先,我們聊一下長安城的歷史發(fā)展。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從西漢王朝開始,截止唐朝統(tǒng)治結束,長達1000多年的時間里,中原王朝的首都一直在關中的長安和河南的洛陽之間反復徘徊。因此,長安和洛陽得到了西京、東都的說法。在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長安城屢次成為王朝的首都,雖然占地面積和城市人口不如后方的唐代長安城,但也是同時期世界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城市。
漢朝長安城擁有幾十萬人口,這么多人每天都會產生各種生活垃圾和污水。例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糞便等等,如何處理這些垃圾成為一個難題。在這方面,隋唐之前的歷代政權都沒有推出行之有效的辦法。各種垃圾被隨意掩埋,甚至是堆積在住宅的旁邊。各種生活污水則通過廢井、廢坑重新滲入地下。對于那些豪強家庭,為了解決污水問題,甚至專門挖掘了傾瀉污水的深井。
其實,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將生活垃圾就地掩埋、生活污水重新滲入地下,造成了很大的隱患。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長安城內居民修建房屋的過程中,已經屢屢出現(xiàn)地基不穩(wěn)的情況,因為地下掩埋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當時的人們一般都使用井水,水質和口感明顯出現(xiàn)了下降。但由于華夏大地正處于對峙和戰(zhàn)爭局面,各個政權都沒有經歷處理長安城的垃圾問題。
到了公元6世紀末期,隋朝軍隊大舉南下,消滅了南方的陳政權,天下再次統(tǒng)一。隋文帝終于能夠騰出手來,處理各方面的內政事務,其中就包括長安城的城市面貌問題。根據(jù)《隋書》的記載,隋朝名臣庾季才針對長安城的現(xiàn)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漢營此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咸鹵,不甚宜人。京師地大人眾,加以歲久壅底,墊隘穢惡,聚而不泄,則水多咸鹵?!?/p>
換而言之,長安城的地下水已經遭到了嚴重的污染,而且城市設計和規(guī)劃已經陳舊。隋文帝接受了庾季才的建議,任命工部尚書宇文凱負責重新設計長安城。由于隋文帝楊堅曾經被冊封為大興公,新設計的長安城也被稱為大興城。宇文凱堪稱設計天才,將新長安城設計為108坊,總計25條主要街道縱橫南北。其中,朱雀大街為主要街道,位于中軸線之間。
在設計新長安城的過程中,宇文凱已經充分考慮到了排水和處理垃圾的問題。25條主要街道的兩側,都設計寬2米以上的排水溝,朱雀大街兩側的排水溝甚至寬3米以上。此外,每個坊都有若干個垃圾堆積處,坊內居民必須把垃圾堆放在朝廷規(guī)定的指定位置,每天由專人負責清理。由于長安城附近的地下水已經嚴重污染,根本不適合飲用,隋朝開鑿了一系列河流,利用河水取代了井水。
隋文帝楊堅去世以后,隋煬帝楊廣上臺,由于隋煬帝登基之后,便遷往洛陽居住,因此在長安的城市建設和規(guī)劃方面沒有多少建樹。隋朝的統(tǒng)治時間并不長,7世紀前期,唐朝建立,并且利用10年左右的時間再次統(tǒng)一全國。雖然新長安街的設計和規(guī)劃非常完美,但沒有相對應的法律法規(guī),長安城的居民仍舊我行我素,新長安城面臨重蹈覆轍的威脅。面對這樣的情況,唐朝出現(xiàn)了一系列關于污水排放和垃圾處理的法律。
在《唐律疏議》中記錄:“其穿垣出穢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禁,與同罪。疏議曰:具有穿穴垣墻,以出穢污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無罪,主司不禁,與同罪。謂‘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約,不禁者與犯人同座?!睋Q而言之,如果隨意傾瀉污水或者亂扔垃圾,被武侯、不良人發(fā)現(xiàn),需要面臨被杖擊六十的處罰。因為垃圾處理不當被武侯們暴打一頓,這當然得不償失。
到了唐玄宗統(tǒng)治時期,大唐帝國進入了鼎盛時期,長安城的總人口達到了100多萬,垃圾和污水處理的難度加大。與此同時,長安城已經經歷了100多年的風風雨雨,各種設施出現(xiàn)了年久失修的情況。此外,仍舊部分居民不自覺,悄悄傾瀉垃圾。面對各方面的問題,唐玄宗下達了關于整治城市面貌的命令。在《唐會要》中記載:“京洛兩都,是唯帝宅,街衢坊市,固須修整。比聞取穿掘,因作穢污阮塹,四方遠近,何以瞻矚?頃雖處分,仍或有違,宜令所司,申明前敕,更不得于街巷穿坑取土。其舊溝渠,令當界乘間整頓疏決。墻宇橋道,亦當界見修。不得廣有勞役?!?/p>
言外之意,唐玄宗的意思是:對于年久失修的設施,各個部門需要進行修理和維護。對于那些屢教不改的“刁民,”各個相關部門必須嚴厲打擊。如果哪一片區(qū)域處理不到位,該區(qū)域的各級官員都會受到相應的處罰,甚至是降級使用。
但這些政策僅限于長安城和洛陽城,在其他中小城市則沒有約束。眾所周知,在唐朝滅亡之后,由于長安城和洛陽城都在戰(zhàn)火中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從后梁政權開始,連續(xù)幾個政權都以開封為首都。開封城沒有長安或者洛陽那樣的排水溝,也沒有各個坊的垃圾清除處。因此,開封城的面貌曾經與兩漢魏晉時期的長安城差不多。
這樣的情況持續(xù)到了后周世宗柴榮在位時期,柴榮先后擊敗了北漢、南唐等政權,然后開始騰出手來治理開封城。柴榮幾乎照搬了隋唐時期長安城的管理辦法,污水必須通過排水溝排放,建立了很多垃圾堆積處,而且規(guī)定不能隨地大小便。在柴榮的主持下,開封城的面貌煥然一新,并且還開始出現(xiàn)公共廁所的雛形。柴榮雖然在位時間比較短,但為后來的宋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這么說吧,在歷史上幾乎沒有朝代可以在軍事,文化,工業(yè)甚至連民族問題一起達到鼎盛,而唐朝就做到了這一點。由當時的文人墨客所做的詩就可以看出。
當時世界上面的很多地方都還處于奴隸社會,而唐朝已經走向了文明社會,它的經濟文化已經達到了昌盛,不管是誰來到長安都會稱贊唐朝的繁華。
并且唐朝能夠海納百川,有著開放的文化,它土地面積遼闊,軍事力量又強大,讓百姓們有一種很自信的心態(tài),覺得是唐朝的人很驕傲,因為這樣的民風導致了世界的交流就更加的多,一直吸取外來的改變內在的,導致唐朝一直在進化。并且外國人一旦在唐朝落戶,還能夠免棄10年的稅收。這種繁榮的思想文化,讓我們不得不感嘆唐朝的繁榮。
并且在后世最讓人詬病的女性地位在唐朝中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些朝代向來奉行男尊女卑,但是唐朝卻沒有這個傳統(tǒng),并且還出現(xiàn)了第1位女皇帝武則天。
當時唐朝的服飾也達到了空前的潮流,她們會化濃妝,梳著高高的辮子,穿著色彩鮮艷,質地輕薄的衣服,女人也不再是足不出戶,而是可以大大方方的過自己的生活。
提到繁榮都會想到農業(yè),而在當時唐朝的農業(yè)生產工具的改進還有手工業(yè)以及商業(yè)的高度發(fā)展,使唐朝的事業(yè)達到了順風順水的地步,當時農作物的生產量幾乎是整個時期最高的,并且還有各種生產工具得到了發(fā)明和改進。
其次,唐朝那個時代創(chuàng)造了很多的詩歌書法還有繪畫,這些都是后來世界的瑰寶,那些文人墨客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出來,齊聚一堂,各顯其才,讓后代的我們領略到了詩歌的真正魅力。
縱觀中國古代史,戰(zhàn)爭的形態(tài)自大型城市的出現(xiàn)之后,便由兩軍陣前搏殺演進至更為復雜的領域。交戰(zhàn)雙方圍繞城市的攻堅、支援、包圍與反包圍,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斗爭。
不過游戲畢竟無法與現(xiàn)實做比較,游戲中的城市至多不過百來步長,兩百全副武裝的武士便可將城墻如鐵桶般防衛(wèi)起來。
這里我們不妨做個設想。你是一名領兵數(shù)萬的將軍,負責守衛(wèi)一個偉大朝代的首都。
這本該是一件無上榮耀的使命,只不過,作為守衛(wèi)者,你將面對84平方公里的廣闊城區(qū),綿延到天際線的漫長城墻,以及十二道之多的城門。
倘使敵兵大軍壓境,單是外城的防御便可以分散你手下的全部兵力,更遑論守衛(wèi)皇城、偵測敵情以及出城襲擾,面對地獄級難度的開局,你該如何防守它?
不著急,且聽我們給你出謀劃策。
萬城之城,盛世長安
說起著名的中國古代城市,首當其沖便要提及長安。在去歲熱播的電視劇《長安十二辰》中,靖安司司丞李必曾作出如此評價:?熙攘繁盛,光耀萬年,再沒有比長安更偉大的城市。?盛世大唐的豪邁與自信得以直觀地展現(xiàn)。
長安便是如今的西安,這點如今已然人人皆知了。
但更少被提及的是,長安的城市雛形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周文王曾將都城設于關中地區(qū),并將它命名為?豐京?,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
隨后,光陰流轉,五霸式微,七雄并起,又有秦一掃六合,奈何二世而亡,而后楚漢相爭,高祖出蜀地而入關中,進而征伐天下,一統(tǒng)海內。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將國都設立在昔日周文王的國都之上,將新城命名:長安,意取熙攘繁盛,長治久安。
而守衛(wèi)長安城的秘密,就藏在這段波瀾壯闊的王朝興替史中。
攻守之道,生死攸關
時間來到了初唐,歷經了隋朝兩帝近三十年的經營與修繕,大唐接手的時的長安已然發(fā)展到了空前的規(guī)模,以致遠遠超出了同時代的城市概念。
此時的長安,占地面積達84平方公里,城墻周長達36公里,人口近百萬,其城區(qū)面積甚至與二十一世紀的西安市區(qū)(91平方公里)不相上下。
這個數(shù)字放在歷朝歷代都城面積中是能夠傲視群雄存在,明清時代北京城的面積也不過60平方公里,而對古羅馬城(20平方公里)與君士坦丁堡(16平方公里)而言,長安城的面積更是兩城面積之和的兩倍有余,說是?萬城之城?也毫不夸張。
此時的長安城布局基本如下:
外城四面各設有三個城門;
六條寬闊的大道聯(lián)通全城108坊;
朱雀大街作為中軸線橫貫南北;
倘若你從明德門內進入長安,沿著朱雀大街可以筆直地走到朱雀門,也就是皇城大門前。
聽起來交通是不是極為便利?倘若敵軍發(fā)兵攻城,城內守軍是不是可以通過各條大道進行快速機動?
唐長安城平面示意圖
大錯特錯!我們不妨先看外城城墻高度:
長安外城在唐初經歷了幾次修繕與增高,在開元年間達到一丈八尺,如此尚不足五米。對于攻城一方而言,這樣的城墻高度幾乎是不夠看的,制造攻城云梯的工藝毫無挑戰(zhàn),搭上簡易的木板工事,敵軍甚至可以騎著戰(zhàn)馬攻上城墻。
而綿延三十公里的城墻與多達十二處的城門更是守城方的噩夢,兵力的分配與調度成了一大難題:
攻城方可以任意選擇進攻地點,守方則疲于奔命,因為漫長的防線上但凡出現(xiàn)了一處缺口,便意味著滿盤皆輸,敵軍大可以通過城內發(fā)達的道路系統(tǒng)徑直攻取指揮中樞,進而讓外城各部守軍彼此斷絕聯(lián)絡,癱瘓全城的防御體系。
縱使守方分配得當,將防線維持得水泄不通,可一旦面臨敵兵重重包圍,城內龐大的守軍與人口數(shù)量又將成為另一場噩夢。大運河至渭河的物資輸送一直是長安及關中平原的經濟命脈,一旦被敵軍切斷,失去關中平原及全國的物資補給,坐擁百萬人口的長安幾乎不存在長期堅守的可能性。
可回到古代城市攻守戰(zhàn)的實際上,城墻低矮并非意味著致命缺陷。
古人在長期的城市攻堅與防守作戰(zhàn)中已然總結出了一套規(guī)律:?墻貴低,門貴多,若無反擊,勢難堅守?。城市防守戰(zhàn)絕非呆板地等待敵人進攻,而應當抓住戰(zhàn)場間隙主動發(fā)起反擊。
不過對于長安這樣規(guī)模與體量的城市而言,分兵過少,難以對敵兵造成有效殺傷,分兵過多,倘使野戰(zhàn)失利,便是雪上加霜,有限的守城兵力又會進一步消耗。進退不得,守城艱難,如此看來,萬城之城長安,似乎難逃陷落的命運了。
關中四塞,缺一不可
倘若想要完好無損地保住長安城的輝煌與繁榮,不讓她直面戰(zhàn)爭襲擾,第一要義便是將目光拉長,離開長安城下這一畝三分地,望向一片更廣闊的范圍。
這個范圍名叫關中平原。
關中平原又稱渭河平原,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是由渭河、洛河、涇河等大河沖刷而成的沖擊平原,又因處于函谷關、大散關、武關及蕭關之間,故稱為關中平原。
在地勢上,關中平原南邊是險峻的秦嶺,北邊是綿延的北山,東邊有奔騰的黃河,西面又有隴山起伏,地勢險要。而長安城恰好就落在關中平原的核心區(qū)域之上,四面群山環(huán)繞,險關扼守,有如四只持盾的鐵臂,將長安城緊密護衛(wèi)在其間。
古人謂關中?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守軍只需牢牢控制住關中平原四大關隘,長安便安如泰山。
歷朝歷代的君王正因綜上優(yōu)勢,才將都城設立于此。自西周至隋唐,長安分別作為十三朝的都城而存在,也使得長安成為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影響最廣泛的都城,位居四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北京)之首。
這一切光環(huán)的背后,都離不開關中平原及四大險關的默默支持。有唐一代的無數(shù)詩人,更是扎根邊塞,寫下無數(shù)流芳百世的豪邁邊塞詩篇,展現(xiàn)著盛唐的氣勢。
回到關中的話題上。實際上,無論是秦代一掃六合,還是漢高祖征伐天下,起兵的大后方皆以關中平原為根基。
縱觀關中平原地理分布:
函谷關一線扼守東方道路,秦軍正是在此阻擋六國大軍,避免了被六國合擊而亡的命運;
陳倉道連通蜀地,漢高祖正是由此攻入八百里秦川,奠定一統(tǒng)天下的基礎;
西部的蕭關扼住了河西走廊的咽喉,西北游牧民族的襲擾被阻攔在外;
南邊的武關連接江漢,直達南方腹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29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