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吳王夫差不殺勾踐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常言道: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吳王夫差本有機會殺了越王勾踐,卻因為一時之念,結(jié)果最后反被殺。那么為何夫差不直接殺了勾踐?其中的是非曲折也并非如歷史書上所記載,戰(zhàn)國竹簡告訴你這一段歷史的真相,或許我們應該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吳王夫差!
大抵的我們都知道正史里面是記載了吳王夫差不殺越王勾踐,是因為獻進讒言的佞臣吳太宰嚭,昏庸無能的君主吳王夫差,這兩點原因致使勾踐得以活命,這也讓我們看到了歷史書上的夫差是如何的一個驕橫跋扈、剛愎自用、昏庸無能的形象。
但我們也知道歷史總是勝利者書寫,所以對于這一點不敢有過多言語。
2008年,清華校友從境外拍賣,最后獲得2388枚戰(zhàn)國竹簡,之后就捐贈給了清華大學,而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清華簡”。對于“清華簡”的問世,許多史學家對其考究得出一結(jié)論:這將極大地改變中國古史研究的面貌,其價值難以估計!
在2017年的時候,清華簡研究團隊發(fā)布了清華簡的第七輯整理報告,而其中最重磅的事情就是有一篇文章名為《越公其事》,里面詳細的記載了越王勾踐兵敗后十年過薪嘗膽的事情。不過更令人震撼的事是《越公其事》中卻記載了不少顛覆正史的歷史,而那個驕橫跋扈、剛愎自用、昏庸無能瞬間變成了一個謙卑恭謹、謹小慎微的吳王夫差形象。
《越公其事》記載:夫差不殺勾踐,是因為有著不得已的情況,當年夫差兵圍會稽山,勾踐則是譴使文種求和。夫差見狀,并沒有立即做出決定,而是與伍子胥商量,覺得當年先王“天賜衷于吳”,因守不住而被驅(qū)逐回來,現(xiàn)在眼下形式不容樂觀,我軍傷亡也嚴重,加上離我們自己的國家路途遙遠,后面的補給應該難以運送,反觀勾踐8000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態(tài),如此對陣,由恐不妥,于是這才答應勾踐的投降。
“吳王曰:‘今我道路修險,天命反側(cè),豈用可知?自得吾始踐越地,以至于今,凡吳之善士將中半死矣。今彼新去其邦而篤,毋乃豕斗,吾于胡取八千人以會彼死?’申胥乃懼,許諾?!?/p>
其實對于這一段我們就可以看出,夫差分析的卻是有道理,面對勾踐的投降,權(quán)衡了利弊,畢竟戰(zhàn)線拉的過長,補給成問題,再者雙方都損失慘重,而不接受勾踐投降,面對可能是那8000人殊死一戰(zhàn),比對之后,夫差沒有完全必勝的把握,所以才答應勾踐投降,這也算的上上之策。
而且夫差也并沒有剛愎自用,而是凡事三思與伍子胥商量,也并沒有爆發(fā)什么言語沖突,反而是一團和氣:“申胥乃懼,許諾”。
再者夫差也沒有過囂張跋扈,反而有一副仁義之君的態(tài)度,面對勾踐臣服之請后,夫差“孤所得罪,無良邊人,稱尤怨惡,交構(gòu)吳越”、“孤用愿見越公,余棄惡周好,以徼求上下吉祥”,反而是一副謙卑致辭,可謂是仁義之至,不僅沒有勝利者的威嚴言詞,反卻想失敗者的求和一般。這讓人不得不覺得夫差是一位謙謙君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33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