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崇禎自縊前曾召各地兵馬勤王,左良玉擁兵百萬,為何卻見死不救?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要說有骨氣的皇帝,從秦始皇到溥儀兩千多年的帝王史上,崇禎算是為數不多的一個。
這里的問題是,這樣一個,有骨氣,有擔當的皇帝,為何會落得一個這樣的下場,而手下的握有大量軍隊的左良玉卻沒有前來救駕?
面對國破家亡,毅然赴死的崇禎
1944年一月,李自成從西安稱帝,然后浩浩蕩蕩從西安殺向北京,由于行軍太過順利,不到三個月,農民軍就打到了北京外圍,崇禎下詔天下兵馬勤王,在李自成到達北京之前,只有昌平總兵唐通因為距北京較近,來到北京駐防,結果卻在陣前不戰(zhàn)而降,北京城最后不攻而破,作為明朝最后一個皇帝,崇禎沒有選擇投降,也沒有選擇與李自成談和,而是選擇了一個較為體面的死法,在北京煤山自縊而亡。
按理說崇禎是無緣于皇位的,只不過他繼承皇位的兄長,也就是天啟皇帝去世時膝下無子,崇禎才撿了一個皇帝當當,成為明朝繼朱棣、朱祁鈺、朱厚熜之后又一位以王爺身份登上皇位的皇帝。與殺伐果斷的朱棣、臨危受命的朱祁鈺、乃至御人有道的朱厚熜不同,崇禎這位信王資質不高、性格不夠堅毅,因為不是皇儲也沒受到名師傳授治國之道,執(zhí)政時也沒遇到于謙、張居正這樣能匡扶大道、挽大廈之將傾的臣子輔佐,這一些列的缺陷不足,導致了崇禎執(zhí)政的悲哀。
崇禎自縊只是一個結果,而造成這個結果的過程卻都被忽略了,大家看到的結果很壯烈,卻不知道,這個果是他自己早早就種好的。
只要崇禎南遷,就可以擺脫危局,為何崇禎遲遲不肯呢?
崇禎的用人之道是:有功不賞,做錯事就找人來背鍋。其實他有好多可以翻盤的機會,但是呢,他通通拱手讓人,我們來說一個典型的例子。
1644年,崇禎想要京都南遷,其實當時南遷對大明是十分有利的,歷史上也有很多南遷的例子,明朝時期實行雙京制,南京本來就是明朝的發(fā)祥地,從北京到南京,雖然有一點消極逃避的意味,但也是戰(zhàn)略轉移。
從逃跑路線上來說,當時明朝的威脅在西北和東北,如果向東南而下,憑借長江天塹,偏隅東南,延續(xù)國祚未嘗不是一種忍辱負重,臥薪嘗膽之舉。但是南遷的進程遲遲沒能推進下去,說崇禎不怕死,那是扯淡,崇禎也想南遷,問題出在晚明以來的形成的內閣制度,皇權無形當中也被分割了不少,假如這個時候內閣提出南遷,崇禎點頭,那就可以順利的進行了。
當時崇禎找來了內閣首輔陳演,想讓他在會議上提出遷都的建議,但陳演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第二天的會議上,崇禎問道群臣的建議時,陳演只字未提遷都的事。大臣都不傻,知道崇禎心里念的什么咒,誰提出這個逃跑方案,就等于背上了逃跑的罵名,到了南京,崇禎勢必要甩鍋的,那可就死無葬身之地了,這樣的前車之鑒是一車一車的。
崇禎真的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而且他患得患失,疑心病很重。他雖然是很勤奮,可惜用錯了地方,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費,有時候還會起到反作用。
左良玉是明朝將領,為何對崇禎的命令置若罔聞?
可以說在明朝末期,左良玉的軍隊,肩上扛起了大明江山的一角,左良玉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左良玉童年凄苦,父母早亡,他是跟著叔父長大的,也沒什么機會讀書,長大后便參軍打仗,因為頭腦靈活,善于謀略得到提升,也因為出身底層,善于與人打交道、收買人心,得到了士兵的擁戴,明朝危在旦夕的時候,左良玉的軍隊已經是明朝最有力的生命軍了。
作為明末大將,左良玉的戰(zhàn)斗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不過也并非常勝無敵的那種,他最要命的克星就是闖王李自成,每次遇到李自成,左良玉都會拼命逃竄,也不知道唱的哪出戲。
在李自成要打進北京的時候,崇禎號令天下兵馬前來勤王,其中最為翹首以盼的就是左良玉,結果左良玉卻磨磨唧唧,遲遲不發(fā)兵。
見此情形崇禎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為了勸左良玉出兵勤王,崇禎許其為南寧伯,世襲罔替,且將武昌的軍權一并下放,從此我崇禎是大明的皇帝,你左良玉就是武昌的土皇帝。得此承諾,左良玉這才制定出一份出兵計劃,可是這封計劃書還沒到京城,京城就被李自成攻破,崇禎帝自殺。
面對十萬火急的崇禎,左玉良為何猶猶豫豫,遲遲不肯發(fā)兵呢?
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出,似乎左良玉是想要崇禎的好處,給他加官進爵,沒有談不攏的買賣,只有談不攏的價錢,實際上真的不是,左良玉壓根就不想救崇禎,甚至,他有點恨這個朝廷。
左良玉對明朝中央的不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作為武將的左良玉在明朝一直遭受來自文官集團的打壓。前文已經介紹,左良玉并非文官出身,而是通過軍功逐漸被提拔為將領的,而明朝最流行的一件事就是文官掌兵,我們現在熟悉的大部分明朝將領,比如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楊嗣昌等人,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算將領,他們都是進士出身的文人,真正武將出身的人,都是備受打壓的。
可以說,明朝的文官政治相比于宋朝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左良玉在這樣的政治生態(tài)中,對在戰(zhàn)場上亂指揮的文官,自然是深惡痛絕。當然,這也表明了明朝文官政治的合理性,通過正統(tǒng)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文官,對朝廷是忠心耿耿的,他們都抱著為國捐軀,必死之心的,而武將則沒有受過這樣的教育,因此,忠君思想十分單薄,自然就不肯賣命了。
另一方面,對于掌握地方軍事將領的人,崇禎一貫的選擇不信任,這也是左良玉反感崇禎的重要原因,曾經左良玉也屢屢與農民軍交手,為朝廷賣命,結果崇禎還對左良玉十分懷疑,在左良玉打了勝仗之后,竟然不是前去嘉獎,而是派宦官來監(jiān)軍。
等到清兵兵臨城下的時候,左良玉前去勤王,結果左良玉還沒有到京城,清軍撤退了,崇禎連表示都不表示,就讓左良玉哪來回哪去,當時左良玉就暴跳如雷,自古大軍一動,朝廷就要給撥款,崇禎倒好,來個一毛不拔。
左良玉打了勝仗,崇禎不給升官,左良玉在巔峰的時候,擁兵三十萬,官職卻只是一個總兵,然而當左良玉吃了敗仗之后,崇禎立即連貶左良玉三級。
在左良玉與李自成交戰(zhàn)的過程中,左良玉也有剿滅李自成的機會,但是預感到,徹底平亂后,自己也會兔死狗烹,因此,剿匪時并不賣力。
可以說,左良玉并不看好明廷,認為明朝被推翻是遲早的事情,與其跟著不靠譜的皇帝瞎折騰,不如靜觀其變,等天下有變的時候,做一個割據一方的軍閥。
總體上來說,崇禎對大臣的嚴苛,使得明朝將領在國破山河的時候,大多都選擇了自保,真正為他賣命的,比如袁崇煥那樣的,已經被他砍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34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